范文
菜单

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反思

时间: 06-13 栏目:反思
反思一: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反思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现代著名作家刘白羽的一篇散文。本文描写了作者在刘家峡和在飞机上看黄河的不同感受,赞美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磅礴气势和神奇风采。整篇课文激荡着一股磅礴的气势,要想使学生透过文字感受到黄河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就必须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然后通过朗读将画面表现出来加深对文字的感悟和理解。况且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中描写性的语言较多适合采取“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的阅读方法。
   
可能是我上课时的状态有些紧绷,所以上完这一课后感觉十分疲倦,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回顾整堂课,主要有这样几点不足:
   
首先,课堂容量太大,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造成了负担。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作者在刘家峡和飞机上看到的黄河,所以第一自然段中描写黄河的语段就不必做过多的讲解了,只需让学生找到、读出便可,作为线索中的一个点让学生知道即可。
   
其次,在教学描写黄河的第二个语段时,教师应用课件为学生呈现出这段文字,并变换句子的排列形式,为学生发现后三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搭建阶梯。如下所示:

如乌云乱卷、如怒火、如狂飙。

这些乌云先是从下面向上喷射,喷到半空,又跌落下来,化成茫茫银雾;

一卷卷银雾,被阳光找得闪亮,又飞上高空;

乌云白雾,上下翻腾,如浓墨,如淡墨,像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直耸高空,巍然不动。

另外教学此段时还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究竟是什么如乌云乱、如怒火、如狂飙一般?(黄河水)再让学生读一读画横线的三个分句看看其中主要描写了哪两种事物。(乌云和银雾)之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乌云”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用“乌云”来比喻。在理解“乌云”指的是什么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书中的插图,直观感受到黄河水犹如乌云一般的形态:插图呈现的是什么情景?(黄河水从溢洪道口喷射而出的情景。)你看那滚滚喷出的黄河水像不像乱卷的乌云一般?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只考虑到了如何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却忽略了文字本身可能给学生造成的理解障碍。

再次,在教学第三个描写黄河的语段时,如下:

我到坝顶俯视,才看清黄河有如无数巨龙扭在一起飞旋而下,在窄窄的两山之间,它咆哮,它奔腾,冲起的雪白浪头竟比岸上的山头还高;是激流,是浓雾,旋卷在一起,浩浩荡荡,汹涌澎湃。

我先提示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很明显是比喻,但有一个孩子却说是排比,当时我没有多加考虑便否定了他。课下再看这一句,才恍然大悟,孩子说的不无道理,这句中却有排比的修辞手法,就是划横线的地方,除了排比还有夸张,可惜当时我太过心急,对于这一插曲没有善加利用。

最后,在教学最后一个描写黄河的语段时应用课件呈现出这一段,并适当改变句子的排列形式,为后面学生的发现搭建阶梯,如下所示:

这条浩荡的黄河,

一下分散作无数条细流,如万千璎珞闪烁飘拂;

一下又汇为巨流,如利剑插过深山,势如长风一拂,万弩齐发。

实际教学时我让学生去发现后两个分句之间的“联系”,这“联系”一词便起到了提示作用,其实可以扩大这个问题的广度和思考空间:读读这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了?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反思二: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反思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教学本课时,我努力体现拓展阅读课的特点,放手让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自读、小组交流讨论、学生汇报、相互补充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中,教师讲得少,学生反而学习兴趣更浓厚,回答问题时更积极。

当我出示问题:1、文中哪一部分最精彩?为什么?2、面对黄河的现状,你有什么感受?3、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4、找出文中带有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想想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后,学生快速进入了自主学习阶段。我给了他们10分钟时间,我认为,有了时间的限制,学生会有紧迫感,读得会更专注。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特别会做笔记,不同的符号,简单的批注,让答案一目了然,我及时表扬,又促进了另一部分学生动起了笔,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接下来的四人小组8分钟的交流讨论中,那真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每一个组,每一位同学都在说,在读,在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与同桌交流,想得到同学的认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全班交流时,我尊重他们,让他们先汇报自己喜欢的问题,展示自我的机会到了,大家都争着抢着回答,有些我都没有发现的拟人句他们居然找了出来,在相互评价与补充中读懂了课文,锻炼了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感觉比较遗憾的是:

1、问题的提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2、体验朗读还应加强,特别是后进生的读。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探索,多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唱主角。


反思三: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反思

今天教研室杜主任来听课,我上的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拓展阅读课文《黄河之水天上来》,总以为阅读课文没什么好准备的,只要努力体现拓展阅读课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主预习,自主带着问题自读、小组交流讨论,相互补充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好了。      

根据教学用书的提示,我设计了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黄河的?2、文中哪一部分最精彩?为什么?3、面对黄河的现状,你有什么感受?这个思路是清晰的,可是课文很长,先要指导学生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特别是介绍黄河源头和上游的部分语句优美,让学生汇报品读、感悟她的气势与伟大就花去了大半节课的时间,所以在讲黄河面临的问题时却显得匆匆 ,又感觉重点不突出。

很疑惑,这么长的课文一节课讲完,如何能有时间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后,杜主任的点评让我有所感悟。 其一、阅读课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利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其二,要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渗透写法的指导;其三,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要培养他们静下心来阅读的习惯,多默读,边读边思考。

是啊,长文短教,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还得不断探索。


反思四: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反思

除了要反思教学节本身,还要反思对这些环节的实施,教学时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稳扎稳打,不易操之过急,所以课堂容量不能太大,要留出弹性空间。另外,在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时应先稳定学生的情绪,待学生状态最佳之后再让他们读文想象。还要注意“边度边想象”的实施的的方法,比较恰当的方法是:缓慢读文,每读完一处稍作停顿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再继续读文。当然具体的实施方法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人习惯和课文的语言风格来确定。
   
当然,本课也有它的成功之处。在结尾处,我叫几名学生完整地朗读了那些描写黄河的语段,当时我采取了配乐朗读的形式,所配的音乐是电视剧《士兵突击》的插曲——《征服天堂》。这个背景音乐大气磅礴,催人奋进,一下便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此后,音乐一直循环播放,在催人奋进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的心情显得很激动,甚至发言都有些语无伦次了。见此情景,我不禁感叹:音乐对人的影响力真是太大了!也许千言万语都比不上一段音乐更能调动人的情绪。由此,我想到了最近听到的几堂课中的类似情景,第一堂课是网络上“付丹阳光教育”房间播放的《桥》一课,课的前半部分总感觉“欠火候”,可是到了结尾一段极其悲伤的背景音乐响起,整堂课的氛围发生了巨大的转折,音乐的意境与课文的结尾相得益彰,完美融合,孩子们的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最后这情绪化作了真情流露的文字,整堂课在音乐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另外两堂课是昨天在南马路小学所听到的雏鹰杯赛课展示。一堂是二年级的《快活的小河》,课的前半部分也是显得“欠火候”,可是当讲到瀑布的勇敢时,教师播放了一段黄果树瀑布的视频,并配以雄壮的背景音乐(《加勒比海盗》的插曲——我是一个海盗),视频很有视觉冲击力,再加之音乐的渲染,学生的情绪马上高涨。暂不论这情绪是否符合课文意境,但学生的情绪确实被调动起来了。一堂是三年级的《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结尾处教师想让学生模仿课文中打电话的情景,于是就在师生、生生模仿打电话的过程中配以电话铃声和挂断电话的音效,本来这种模仿稀松平常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妙就妙在这音效上,听着这熟悉的电话铃声,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可见各种音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小视。
 

反思五: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反思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现代著名作家刘白羽的一篇散文。本文描写了作者在刘家峡和在飞机上看黄河的不同感受,赞美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磅礴气势和神奇风采。整篇课文激荡着一股磅礴的气势,要想使学生透过文字感受到黄河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就必须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然后通过朗读将画面表现出来加深对文字的感悟和理解。况且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中描写性的语言较多适合采取“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的阅读方法。
    
可能是我上课时的状态有些紧绷,所以上完这一课后感觉十分疲倦,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回顾整堂课,主要有这样几点不足:
    
首先,课堂容量太大,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造成了负担。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作者在刘家峡和飞机上看到的黄河,所以其他描写黄河的语段就不必做过多的讲解了,只需让学生找到、读出便可,作为线索中的一个点让学生知道即可。
    
其次,在教学描写黄河的第二个语段时,我应用课件为学生呈现出这段文字。另外教学此段时还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究竟是什么如乌云乱、如怒火、如狂飙一般?(黄河水)再让学生读一读画横线的三个分句看看其中主要描写了哪两种事物。(乌云和银雾)之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乌云”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用“乌云”来比喻。在理解“乌云”指的是什么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书中的插图,直观感受到黄河水犹如乌云一般的形态:插图呈现的是什么情景,你看那滚滚喷出的黄河水像不像乱卷的乌云一般?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只考虑到了如何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却忽略了文字本身可能给学生造成的理解障碍。
    
再次,在教学第三个描写黄河的语段时,我先提示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很明显是比喻,但有一个孩子却说是排比,当时我没有多加考虑便否定了他。课下再看这一句,才恍然大悟,孩子说的不无道理,这句中却有排比的修辞手法,就是划横线的地方,除了排比还有夸张,可惜当时我太过心急,对于这一插曲没有善加利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