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辅导员事迹材料
时间: 03-05
栏目:事迹材料
篇一:全国优秀辅导员事迹材料
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校的徐慧艳同志自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便担任了小学班主任工作,自信、有朝气的她也成为了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少先队辅导员。她面对工作积极求上进,面对生活乐观进取,在学生面前既是严格认真的好教师,又是活泼、风趣的大姐姐,在这双重身份之间,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引导着每一位孩子健康成长。 一、在思想上,她力争上游,要求进步。 为在同学们面前真正地做到“身正为范”,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加强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她积极学习“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努力研究新时期对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新要求,贯彻学习党中央关于少年儿童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 指示,以竭诚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各式各样的少先队活动,教育和引导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她的原则是奋发向上、努力进取、脚踏实地地干工作;目标是努力把本班的学生培养成家庭中的好孩子、学校中的好学生、社会上的好少年、大自然的好朋友。与此同时,她还学习一些政治理论,例如黑龙江的“四大精神”,在充实、完善自己的同时,不断地言传身教,教育学生,使他们从小养成勇敢顽强、勤俭节约的好思想、好习惯。 二、在工作中,她尽善尽美,全心全意。 辅导员的工作是平凡的,她之所以能将少先队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源于一个“爱”字──对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她把这平凡而简单的爱融于日常琐碎繁杂的工作中,全心全意地为每一位同学服务。其实,爱学生,事业已成功了一半。在平日里,她正确地引导学生积极进取,为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到一个高度,她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红苹果”分给每一个进步的孩子,使他们看到了希望,尝到了学习的甜美。课余组织学生开展“和风筝一同飞上蓝天”的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增强了体质,同时在活动中,促进了同学间的友好合作。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生观、价值理念,她还组织学生开展以“放飞梦想”为主题的队会,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梦想写成一段有意义的话,放到气球里,飞上蓝天,从而促使同学们为理想努力,奋发向上。就这样,这个班在她的带动下,成为了全校文明班级的典范,被光荣地评为“文明班级标兵”、“优秀中队”等。 在工作中,她提倡创新,不断改变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就以选拔班干为例,她组织学生毛遂自荐,鼓励学生要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使同学们相信自己,各项活动跃跃欲试,发现了不少同学的闪光点,为日后的工作也准备了一手好的材料。也正是
这样勤勤恳恳、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ⅰ笆屑豆歉山淌Α薄ⅰ笆屑队判惆嘀魅巍薄?SPAN lang=EN-US> 三、在生活中,她乐观向上,润物细无声。 生活中的她,乐观向上,以豁达的胸怀迎接每一天,在孩子的心中,她常常是一副笑脸,友善和蔼。她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感化学生,学生就是老师的影子,学生学着她的样子布置班级、组织活动。如在最近一次队会课上,宣传部的几位同学组织了“近期新闻发布会”,真是有声有色,井然有序。平日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学会了关心、照顾他人,同学病了,问寒问暖,有问题不会解决了,便主动讲解帮助,真正地体现了一个良好的中队风气。 自学校的“养成教育”开展以来,她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典范,促进了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也使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 工作需要持久的耐心与创造力,以后的路还很漫长,她将继续为同学们服务着,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服务着。相信,她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为孩子们化作清凌凌的河水,永远承载他们的快乐!
篇二:全国优秀辅导员事迹材料
陈茹心,女,苗族,中共党员,1981年6月生,2004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并留校担任专职辅导员;现任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兼任2009级法语、2007级法语专业3个班(共101人)的辅导员。
深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陈茹心老师始终把“育人先育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一方面自觉加强自己的思想政治学习,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学生思想素质建设,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陈茹心老师积极认真地参加二级中心组和教职工政治学习,始终保持自觉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同时注重用理论指导实践工作,不断提升实际工作能力。
陈茹心不断强化自身爱岗敬业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工作力求做到扎实深入。在工作方式上,她注意引导多于灌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避免空洞说教,做到思想工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尽可能地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和教育成果最大化。
自担任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以来,陈茹心结合学院实际,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取得了很好成效。如定期组织“双学”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同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特殊时期的需要,通过深入寝室走访、组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调查、分析学生思想状况等,还开展了“学习校友王瑛同志先进事迹”讨论会等,用身边的先进人物教育和影响各族学生。
(二)紧紧围绕学校深入开展“五讲五做五风尚”主题活动的中心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
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是民族高校必须长期坚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学院团委书记和班级辅导员,陈茹心带领学生干部和各族学生开展了“促民族团结,建和谐寝室——大学生寝室文化节”、“心连心、手拉手,融入民族大家庭——新生素质活动周”、“外国语学院团委学生会干部民族团结教育大会”、“新生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专题”等活动,同时创造性地在第九届社团文化节之第二届外语卡拉OK大赛中将歌曲演唱与民族知识问答相结合,还指导院报《外语新视界》编辑出版了“五十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专刊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创造性的举措,很好地起到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作用。
(三)以心换心,和学生一起共成长
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奖、勤、助、贷工作
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拥有56个民族的综合性大学,许多学生来自边远、贫困、落后的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较其它高校更高,做好这些学生的工作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陈茹心老师曾担任辅导的汉语言文学班共有在读本科学生258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90人,占年级总人数的34.88%。陈茹心一直把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教育和管理工作作为事关学院(校)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常常深入学生中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还在情感上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关心,鼓励他们自信自强。几年来,陈茹心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了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阳光卡、新疆奖学金、广州助学金等各项助学金的评比申报工作,所负责班级没有一名同学因为经济原因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2、关注“特殊”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陈茹心坚持“以人为本 与时俱进”的工作原则,长期坚持对贫困生,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成绩较差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汉语沟通能力欠缺的少数民族学生等几类特殊学生进行跟踪教育。针对这几类学生的特殊性,陈茹心主要对他们进行心理方面的影响和教育,通过师生谈心、同学互助等措施,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和自信,逐步消除心理障碍,放下思想包袱,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卓有成效的班风、学风建设
班风建设
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培养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组织保证。面对新的形势,陈茹心老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采取了积极培养、认真考察、慎重选拔、大胆使用、勤于督导、严格要求、定期轮换、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原则的选人用人机制,成效显著。
2、和谐寝室文化建设
学分制下寝室是班级建设的有效载体。学生寝室不再是单纯的生活、休息场所,更是育人的重要阵地。结合这一新的特点,陈茹心老师在宿舍内开展了“一帮一学习互助”和“文明寝室”、“寝室文化建设”、“寝室文化宣传栏”系列活动,通过室风带班风、学风,共同形成良好的和谐班级局面。
为建设良好学风,陈茹心老师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成功学”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考研经验讲座、诚信考试签名、英语四六级考前大型宣传等诸多主题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奋斗目标。同时,陈茹心老师要求全体学生党员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学习上争当标兵。几年来,她所带班级取得了很多突出成绩:
(四)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构建学生素质拓展平台
陈茹心老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并注重坚持群众性原则,将尽可能多的同学吸引到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陈老师所带班级每学期都定期举行节日联欢、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各类社会调查、趣味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也让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感到愉悦,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与此同时,陈茹心老师还注重加强班级间的交流与协作,通过以班为单位开展集体活动,很好地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学生集体荣誉感。
(五)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积极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学生对就业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方面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提供就业率的层次,更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自我认知并明确地树立自己的职业方向。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扎实做好毕业班工作,陈茹心老师有针对性地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对学生提出要求,将自己的职业目标按照不同年级进行分解:大一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本专业的职业大方向,同时确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
2、大二、大三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知,借助相关测评等手段,确立毕业后的职业目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职业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
3、学生临近毕业时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就业市场情况灵活调整职业方向。辅导员要积极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找准并确定职业目标。
4、毕业班学生分散,不易集中,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为了把工作做实做好,陈茹心抽调年级主要学生干部成立“就业服务工作小组”,选拔“班级就业信息联络员”,同时完善就业工作信息网络,建立“寝室走廊就业工作宣传栏”等,并积极配合学院为毕业班学生举办职业规划指导讲座、做好专场招聘会等,多渠道多举措地拓展和提高了就业服务工作的广度与质量,收效显著。
(六)多动脑、勤耕耘、记好班主任日记
几年来,陈茹心老师坚持每天都记好班主任日记。
通过记班主任日记,陈茹心老师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轨迹,发现了自身工作中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同时还产生了很多有益的思考。为了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陈茹心老师从实践到理论,将自己工作中的思考总结提炼成文字,发表了多篇论文,并主持了1项校级思想政治教育课题。
几年来,陈茹心老师在“管理者”与“服务者”的双重角色中不停忙碌。她用热心服务学生,用关心打动学生,用真心凝聚学生,得到了学生尊重和同事的好评。同时,她也用责任心换来了收获,用勤奋换来了进步,得到了自己内心的认可和满足。
篇三:全国优秀辅导员事迹材料
李国芳,女,汉族,中共党员,1980年2月生,2002年7月起从事辅导员工作。2009年担任交通运输学院2005博士班、2006博士班、2007博士班、2008博士班、2009博士班(199人)辅导员。
二、工作情况
她在全国首推党员量化考评方式并开发党员考评系统,她是“党员宿舍挂牌制度”的发起者,她是汶川地震灾后交通重建技术服务的实践者,她的学生工作创新思路在全校引起广泛影响,引发了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热潮。她的学术造诣堪比同龄专业教师,她有参与更多科研项目的机会,然而她却毅然选择了从事学生工作;她有转入专任教师岗位和管理岗位的机会,她却甘愿留在学生工作第一线。因为她说在学生工作岗位上,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做一名学生人生的导师和专业学习的领路人,是她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
她就是这样一名熟知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类学生特点, 深谙学生工作创新之道, 既有突出学生工作业绩,又能将学生党建融会贯通于学生工作,还有骄人专业成绩,实现了学生成长和个人发展和谐统一的智慧型辅导员,同事们都称她是辅导员中的“三栖”明星。
一、本科生:思想引领 激发潜能
本科生学生工作的特点是学生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激荡的思想交锋、学习环境和方式上的巨大变化容易造成学生思想迷茫、学习目标不明确、沉迷网络等。因此,在本科生工作实践中,李国芳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引发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她提出“尊重学生—价值认同—潜能激发” 三步走战略。
(一)充分尊重学生,增强师生间的信任感
记住每一张学生的脸是李国芳接新生时的必修课,她要求自己见学生第二面时就叫出学生的名字,这样可以给学生“我被尊重了”的第一印象,为后续的思想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2002年第一次作为新生辅导员时,她坚持一趟趟地奔波于位于六楼的学生宿舍和迎新点间,与学生交流,她有个专用笔记本,记录每位学生脸型、爱好、性格等。8年工作,她也“练就”了一套熟记学生姓名、声音和特征的好办法。
热爱学生、充满爱心,是顺利进行思想教育的情感基础。工作中,李国芳同志始终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她曾为引导一个沉迷网络的学生无数遍地奔跑于教室、宿舍和网吧之间;也曾因一个思想困惑的学生,于寒冬深夜在学校人工湖旁与他长谈,直冻得两脚麻木而不能行走;她也曾因误会错怪学生后,公开诚恳向学生道歉。
(二)丰富教育载体,提高价值观的认同感
李国芳善于突破传统“说教式”教育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拓展教育载体,很好地提升了教育效果。体育活动、主题活动、留守儿童助学计划、专业结合的现场调研、“三下乡”社会实践等都是她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对自我的认知,更懂得珍惜学习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三)专业启蒙教育,激发学习热情
内因决定外因,李国芳认识到专业启蒙教育对于本科生学习生涯的重要性,从培育专业兴趣和对专业知识的探索热情入手,通过请专业老师开设前沿讲座、请系主任介绍专业发展动态、请高年级学生交流学习经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实现从“我应该学”到“我很想学”的转变。
李国芳指导的6个本科生班级曾13次荣获“先进班集体”和“优秀班集体”称号,400余人次获各类奖学金,获奖比例居全校前列,班风学风建设成果全校享有盛名。毕业生100%就业率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她辅导学生的最好评价,也是对她工作的最大肯定。
二、硕士生:言传身教 倡导交流
李国芳常说,学生的兴趣点就是辅导员工作的着力点。进入硕士生学习阶段,学生最关心的是如何选定研究方向,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的问题。因此,李国芳同志采用的是把专业教育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植入式”教育模式,她的工作思路是:“以专业学习为纽带,以学术交流为载体,以研究能力提高为目标”。
(一)以共同的专业为纽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作为一名与学生同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她从未放弃对专业研究的追求。工作之余,她广泛阅读文献资料、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最大限度地参加科研项目、撰写专业学术论文。她主持和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共计13项,撰写专业学术论文10篇,其中5篇被EI收录。
(二)倡导学术交流,促进科研创新
李国芳鼓励学生吸百家之长,博众家之广,研天下之道。她积极倡导学生在交流中进步,在交流中出智慧。她组织两个层面的学术交流,一是不定期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开设高水平学术讲座,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学生的学术思想,激发学生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兴趣,学生称之为“学术盛宴”;二是定期组织广泛的学术交流,每期选定主题,有组织者但没有主讲人,倡导学术自由,鼓励观点交锋,学生称之为“学术沙龙”。
三、博士生:感恩实践 思想升华
完善博士生创新思维模式、引发他们对社会责任和个人社会价值的思考是李国芳开展博士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李国芳注重给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钻研、学会创新、学会感恩、提升自我。
(一)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培养既有研究能力又有实践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更是理论的沃土。李国芳大张旗鼓鼓励博士生走出实验室,到现场中学习,向一线工作人员学习。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党支部特色活动等载体,李国芳共指导开展与专业结合密切的社会实践20余次。
(二)在实践中用知识回报社会,培养懂得感恩的高素质人才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李国芳积极组织博士生结合所学专业担任志愿者,为灾后交通组织和物资运输服务。她十分关心灾后交通重建工作,组建了灾后交通重建博士生党员服务队,亲自带队先后三次19天深入极重灾区——彭州开展了基础数据采集和调研,编制完成了《彭州市灾害应急交通保障体系调研报告》。该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整点新闻两个栏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15家媒体采访报道。实践中,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李国芳指导的博士生2005党支部是西南交通大学唯一一个荣获“四川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的博士生党支部,4个博士生班级荣获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先进班集体”称号,获奖层次和比例居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班级之首。3名博士生获西南交通大学学生最高荣誉——“竢实扬华奖章”,1名博士生获“四川省三好学生”称号。
针对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李国芳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经常提出一些新颖的想法。作为一名“三栖”辅导员,她运用“四重四法”促进工作创新。“四重”,即重工作规范,重价值引导,重感恩教育,重思考研究。“四法”,即主题活动教育法,专业教育法、实践教育法、言传身教法。
工作8年来,李国芳牵头起草的学生工作规范化制度20多项,其中多项为全国首创。她2002年在全国率先推行党员示范岗制度、党员宿舍挂牌制度,《中国教育报》对此进行了报道。2003年在全国首次推出学生党员量化考评制度,开发了量化考评系统,此方式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中的典型经验在全国进行交流。她所指导的2个博士生社会实践队荣获“四川省优秀社会实践队”称号、2名博士生荣获“四川省优秀社会实践队员”称号;她指导的社会实践队曾得到李嘉诚基金会“感恩行动计划”的资助;她主持和主研完成了15项学生工作研究项目,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刊上公开发表工作研究论文9篇,数量和质量均名列西南交通大学辅导员前茅。
李国芳作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始终坚持以 “思想引领 潜能激发”、“言传身教 倡导交流”、“感恩实践 思想升华”为统领,以“尊重学生、价值认同、潜能激发”为目标,不断丰富她“三栖”辅导员的职业生涯。
篇四:全国优秀辅导员事迹材料
一、个人简历
蒋其琴,女,中共党员,汉族,1974年6月生,1998年起从事辅导员工作,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 2008年担任外国语学院2004级7个班(148人)的辅导员,并负责全院学生工作。
二、工作情况
(一)"超前式"规划--让大学生赢在预跑线
2008年8月,《中国教育报》一篇题为"90后大学生入学前的人生考题"的文章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这篇报道讲述了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级新生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收到了来自外院的一份入学前必须完成的人生考题:考卷要求全体新生在入学前用实际行动回答四道题:学会怎样独立生活、学会怎样感恩父母、学会怎样规划未来、学会怎样感知社会。在大多数教育者大力倡导"让大学赢在起跑线"的时候,蒋其琴已经前瞻性地提出了"让大学赢在预跑线"!
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校的徐慧艳同志自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便担任了小学班主任工作,自信、有朝气的她也成为了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少先队辅导员。她面对工作积极求上进,面对生活乐观进取,在学生面前既是严格认真的好教师,又是活泼、风趣的大姐姐,在这双重身份之间,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引导着每一位孩子健康成长。 一、在思想上,她力争上游,要求进步。 为在同学们面前真正地做到“身正为范”,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加强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她积极学习“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努力研究新时期对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新要求,贯彻学习党中央关于少年儿童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 指示,以竭诚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各式各样的少先队活动,教育和引导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她的原则是奋发向上、努力进取、脚踏实地地干工作;目标是努力把本班的学生培养成家庭中的好孩子、学校中的好学生、社会上的好少年、大自然的好朋友。与此同时,她还学习一些政治理论,例如黑龙江的“四大精神”,在充实、完善自己的同时,不断地言传身教,教育学生,使他们从小养成勇敢顽强、勤俭节约的好思想、好习惯。 二、在工作中,她尽善尽美,全心全意。 辅导员的工作是平凡的,她之所以能将少先队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源于一个“爱”字──对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她把这平凡而简单的爱融于日常琐碎繁杂的工作中,全心全意地为每一位同学服务。其实,爱学生,事业已成功了一半。在平日里,她正确地引导学生积极进取,为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到一个高度,她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红苹果”分给每一个进步的孩子,使他们看到了希望,尝到了学习的甜美。课余组织学生开展“和风筝一同飞上蓝天”的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增强了体质,同时在活动中,促进了同学间的友好合作。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生观、价值理念,她还组织学生开展以“放飞梦想”为主题的队会,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梦想写成一段有意义的话,放到气球里,飞上蓝天,从而促使同学们为理想努力,奋发向上。就这样,这个班在她的带动下,成为了全校文明班级的典范,被光荣地评为“文明班级标兵”、“优秀中队”等。 在工作中,她提倡创新,不断改变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就以选拔班干为例,她组织学生毛遂自荐,鼓励学生要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使同学们相信自己,各项活动跃跃欲试,发现了不少同学的闪光点,为日后的工作也准备了一手好的材料。也正是
这样勤勤恳恳、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ⅰ笆屑豆歉山淌Α薄ⅰ笆屑队判惆嘀魅巍薄?SPAN lang=EN-US> 三、在生活中,她乐观向上,润物细无声。 生活中的她,乐观向上,以豁达的胸怀迎接每一天,在孩子的心中,她常常是一副笑脸,友善和蔼。她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感化学生,学生就是老师的影子,学生学着她的样子布置班级、组织活动。如在最近一次队会课上,宣传部的几位同学组织了“近期新闻发布会”,真是有声有色,井然有序。平日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学会了关心、照顾他人,同学病了,问寒问暖,有问题不会解决了,便主动讲解帮助,真正地体现了一个良好的中队风气。 自学校的“养成教育”开展以来,她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典范,促进了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也使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 工作需要持久的耐心与创造力,以后的路还很漫长,她将继续为同学们服务着,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服务着。相信,她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为孩子们化作清凌凌的河水,永远承载他们的快乐!
篇二:全国优秀辅导员事迹材料
陈茹心,女,苗族,中共党员,1981年6月生,2004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并留校担任专职辅导员;现任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兼任2009级法语、2007级法语专业3个班(共101人)的辅导员。
深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陈茹心老师始终把“育人先育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一方面自觉加强自己的思想政治学习,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学生思想素质建设,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陈茹心老师积极认真地参加二级中心组和教职工政治学习,始终保持自觉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同时注重用理论指导实践工作,不断提升实际工作能力。
陈茹心不断强化自身爱岗敬业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工作力求做到扎实深入。在工作方式上,她注意引导多于灌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避免空洞说教,做到思想工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尽可能地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和教育成果最大化。
自担任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以来,陈茹心结合学院实际,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取得了很好成效。如定期组织“双学”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同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特殊时期的需要,通过深入寝室走访、组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调查、分析学生思想状况等,还开展了“学习校友王瑛同志先进事迹”讨论会等,用身边的先进人物教育和影响各族学生。
(二)紧紧围绕学校深入开展“五讲五做五风尚”主题活动的中心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
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是民族高校必须长期坚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学院团委书记和班级辅导员,陈茹心带领学生干部和各族学生开展了“促民族团结,建和谐寝室——大学生寝室文化节”、“心连心、手拉手,融入民族大家庭——新生素质活动周”、“外国语学院团委学生会干部民族团结教育大会”、“新生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专题”等活动,同时创造性地在第九届社团文化节之第二届外语卡拉OK大赛中将歌曲演唱与民族知识问答相结合,还指导院报《外语新视界》编辑出版了“五十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专刊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创造性的举措,很好地起到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作用。
(三)以心换心,和学生一起共成长
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奖、勤、助、贷工作
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拥有56个民族的综合性大学,许多学生来自边远、贫困、落后的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较其它高校更高,做好这些学生的工作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陈茹心老师曾担任辅导的汉语言文学班共有在读本科学生258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90人,占年级总人数的34.88%。陈茹心一直把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教育和管理工作作为事关学院(校)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常常深入学生中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还在情感上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关心,鼓励他们自信自强。几年来,陈茹心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了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阳光卡、新疆奖学金、广州助学金等各项助学金的评比申报工作,所负责班级没有一名同学因为经济原因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2、关注“特殊”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陈茹心坚持“以人为本 与时俱进”的工作原则,长期坚持对贫困生,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成绩较差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汉语沟通能力欠缺的少数民族学生等几类特殊学生进行跟踪教育。针对这几类学生的特殊性,陈茹心主要对他们进行心理方面的影响和教育,通过师生谈心、同学互助等措施,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和自信,逐步消除心理障碍,放下思想包袱,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卓有成效的班风、学风建设
班风建设
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培养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组织保证。面对新的形势,陈茹心老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采取了积极培养、认真考察、慎重选拔、大胆使用、勤于督导、严格要求、定期轮换、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原则的选人用人机制,成效显著。
2、和谐寝室文化建设
学分制下寝室是班级建设的有效载体。学生寝室不再是单纯的生活、休息场所,更是育人的重要阵地。结合这一新的特点,陈茹心老师在宿舍内开展了“一帮一学习互助”和“文明寝室”、“寝室文化建设”、“寝室文化宣传栏”系列活动,通过室风带班风、学风,共同形成良好的和谐班级局面。
为建设良好学风,陈茹心老师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成功学”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考研经验讲座、诚信考试签名、英语四六级考前大型宣传等诸多主题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奋斗目标。同时,陈茹心老师要求全体学生党员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学习上争当标兵。几年来,她所带班级取得了很多突出成绩:
(四)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构建学生素质拓展平台
陈茹心老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并注重坚持群众性原则,将尽可能多的同学吸引到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陈老师所带班级每学期都定期举行节日联欢、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各类社会调查、趣味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也让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感到愉悦,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与此同时,陈茹心老师还注重加强班级间的交流与协作,通过以班为单位开展集体活动,很好地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学生集体荣誉感。
(五)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积极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学生对就业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方面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提供就业率的层次,更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自我认知并明确地树立自己的职业方向。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扎实做好毕业班工作,陈茹心老师有针对性地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对学生提出要求,将自己的职业目标按照不同年级进行分解:大一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本专业的职业大方向,同时确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
2、大二、大三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知,借助相关测评等手段,确立毕业后的职业目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职业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
3、学生临近毕业时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就业市场情况灵活调整职业方向。辅导员要积极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找准并确定职业目标。
4、毕业班学生分散,不易集中,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为了把工作做实做好,陈茹心抽调年级主要学生干部成立“就业服务工作小组”,选拔“班级就业信息联络员”,同时完善就业工作信息网络,建立“寝室走廊就业工作宣传栏”等,并积极配合学院为毕业班学生举办职业规划指导讲座、做好专场招聘会等,多渠道多举措地拓展和提高了就业服务工作的广度与质量,收效显著。
(六)多动脑、勤耕耘、记好班主任日记
几年来,陈茹心老师坚持每天都记好班主任日记。
通过记班主任日记,陈茹心老师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轨迹,发现了自身工作中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同时还产生了很多有益的思考。为了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陈茹心老师从实践到理论,将自己工作中的思考总结提炼成文字,发表了多篇论文,并主持了1项校级思想政治教育课题。
几年来,陈茹心老师在“管理者”与“服务者”的双重角色中不停忙碌。她用热心服务学生,用关心打动学生,用真心凝聚学生,得到了学生尊重和同事的好评。同时,她也用责任心换来了收获,用勤奋换来了进步,得到了自己内心的认可和满足。
篇三:全国优秀辅导员事迹材料
李国芳,女,汉族,中共党员,1980年2月生,2002年7月起从事辅导员工作。2009年担任交通运输学院2005博士班、2006博士班、2007博士班、2008博士班、2009博士班(199人)辅导员。
二、工作情况
她在全国首推党员量化考评方式并开发党员考评系统,她是“党员宿舍挂牌制度”的发起者,她是汶川地震灾后交通重建技术服务的实践者,她的学生工作创新思路在全校引起广泛影响,引发了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热潮。她的学术造诣堪比同龄专业教师,她有参与更多科研项目的机会,然而她却毅然选择了从事学生工作;她有转入专任教师岗位和管理岗位的机会,她却甘愿留在学生工作第一线。因为她说在学生工作岗位上,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做一名学生人生的导师和专业学习的领路人,是她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
她就是这样一名熟知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类学生特点, 深谙学生工作创新之道, 既有突出学生工作业绩,又能将学生党建融会贯通于学生工作,还有骄人专业成绩,实现了学生成长和个人发展和谐统一的智慧型辅导员,同事们都称她是辅导员中的“三栖”明星。
一、本科生:思想引领 激发潜能
本科生学生工作的特点是学生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激荡的思想交锋、学习环境和方式上的巨大变化容易造成学生思想迷茫、学习目标不明确、沉迷网络等。因此,在本科生工作实践中,李国芳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引发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她提出“尊重学生—价值认同—潜能激发” 三步走战略。
(一)充分尊重学生,增强师生间的信任感
记住每一张学生的脸是李国芳接新生时的必修课,她要求自己见学生第二面时就叫出学生的名字,这样可以给学生“我被尊重了”的第一印象,为后续的思想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2002年第一次作为新生辅导员时,她坚持一趟趟地奔波于位于六楼的学生宿舍和迎新点间,与学生交流,她有个专用笔记本,记录每位学生脸型、爱好、性格等。8年工作,她也“练就”了一套熟记学生姓名、声音和特征的好办法。
热爱学生、充满爱心,是顺利进行思想教育的情感基础。工作中,李国芳同志始终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她曾为引导一个沉迷网络的学生无数遍地奔跑于教室、宿舍和网吧之间;也曾因一个思想困惑的学生,于寒冬深夜在学校人工湖旁与他长谈,直冻得两脚麻木而不能行走;她也曾因误会错怪学生后,公开诚恳向学生道歉。
(二)丰富教育载体,提高价值观的认同感
李国芳善于突破传统“说教式”教育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拓展教育载体,很好地提升了教育效果。体育活动、主题活动、留守儿童助学计划、专业结合的现场调研、“三下乡”社会实践等都是她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对自我的认知,更懂得珍惜学习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三)专业启蒙教育,激发学习热情
内因决定外因,李国芳认识到专业启蒙教育对于本科生学习生涯的重要性,从培育专业兴趣和对专业知识的探索热情入手,通过请专业老师开设前沿讲座、请系主任介绍专业发展动态、请高年级学生交流学习经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实现从“我应该学”到“我很想学”的转变。
李国芳指导的6个本科生班级曾13次荣获“先进班集体”和“优秀班集体”称号,400余人次获各类奖学金,获奖比例居全校前列,班风学风建设成果全校享有盛名。毕业生100%就业率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她辅导学生的最好评价,也是对她工作的最大肯定。
二、硕士生:言传身教 倡导交流
李国芳常说,学生的兴趣点就是辅导员工作的着力点。进入硕士生学习阶段,学生最关心的是如何选定研究方向,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的问题。因此,李国芳同志采用的是把专业教育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植入式”教育模式,她的工作思路是:“以专业学习为纽带,以学术交流为载体,以研究能力提高为目标”。
(一)以共同的专业为纽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作为一名与学生同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她从未放弃对专业研究的追求。工作之余,她广泛阅读文献资料、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最大限度地参加科研项目、撰写专业学术论文。她主持和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共计13项,撰写专业学术论文10篇,其中5篇被EI收录。
(二)倡导学术交流,促进科研创新
李国芳鼓励学生吸百家之长,博众家之广,研天下之道。她积极倡导学生在交流中进步,在交流中出智慧。她组织两个层面的学术交流,一是不定期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开设高水平学术讲座,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学生的学术思想,激发学生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兴趣,学生称之为“学术盛宴”;二是定期组织广泛的学术交流,每期选定主题,有组织者但没有主讲人,倡导学术自由,鼓励观点交锋,学生称之为“学术沙龙”。
三、博士生:感恩实践 思想升华
完善博士生创新思维模式、引发他们对社会责任和个人社会价值的思考是李国芳开展博士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李国芳注重给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钻研、学会创新、学会感恩、提升自我。
(一)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培养既有研究能力又有实践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更是理论的沃土。李国芳大张旗鼓鼓励博士生走出实验室,到现场中学习,向一线工作人员学习。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党支部特色活动等载体,李国芳共指导开展与专业结合密切的社会实践20余次。
(二)在实践中用知识回报社会,培养懂得感恩的高素质人才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李国芳积极组织博士生结合所学专业担任志愿者,为灾后交通组织和物资运输服务。她十分关心灾后交通重建工作,组建了灾后交通重建博士生党员服务队,亲自带队先后三次19天深入极重灾区——彭州开展了基础数据采集和调研,编制完成了《彭州市灾害应急交通保障体系调研报告》。该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整点新闻两个栏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15家媒体采访报道。实践中,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李国芳指导的博士生2005党支部是西南交通大学唯一一个荣获“四川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的博士生党支部,4个博士生班级荣获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先进班集体”称号,获奖层次和比例居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班级之首。3名博士生获西南交通大学学生最高荣誉——“竢实扬华奖章”,1名博士生获“四川省三好学生”称号。
针对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李国芳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经常提出一些新颖的想法。作为一名“三栖”辅导员,她运用“四重四法”促进工作创新。“四重”,即重工作规范,重价值引导,重感恩教育,重思考研究。“四法”,即主题活动教育法,专业教育法、实践教育法、言传身教法。
工作8年来,李国芳牵头起草的学生工作规范化制度20多项,其中多项为全国首创。她2002年在全国率先推行党员示范岗制度、党员宿舍挂牌制度,《中国教育报》对此进行了报道。2003年在全国首次推出学生党员量化考评制度,开发了量化考评系统,此方式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中的典型经验在全国进行交流。她所指导的2个博士生社会实践队荣获“四川省优秀社会实践队”称号、2名博士生荣获“四川省优秀社会实践队员”称号;她指导的社会实践队曾得到李嘉诚基金会“感恩行动计划”的资助;她主持和主研完成了15项学生工作研究项目,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刊上公开发表工作研究论文9篇,数量和质量均名列西南交通大学辅导员前茅。
李国芳作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始终坚持以 “思想引领 潜能激发”、“言传身教 倡导交流”、“感恩实践 思想升华”为统领,以“尊重学生、价值认同、潜能激发”为目标,不断丰富她“三栖”辅导员的职业生涯。
篇四:全国优秀辅导员事迹材料
一、个人简历
蒋其琴,女,中共党员,汉族,1974年6月生,1998年起从事辅导员工作,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 2008年担任外国语学院2004级7个班(148人)的辅导员,并负责全院学生工作。
二、工作情况
(一)"超前式"规划--让大学生赢在预跑线
2008年8月,《中国教育报》一篇题为"90后大学生入学前的人生考题"的文章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这篇报道讲述了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级新生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收到了来自外院的一份入学前必须完成的人生考题:考卷要求全体新生在入学前用实际行动回答四道题:学会怎样独立生活、学会怎样感恩父母、学会怎样规划未来、学会怎样感知社会。在大多数教育者大力倡导"让大学赢在起跑线"的时候,蒋其琴已经前瞻性地提出了"让大学赢在预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