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时间: 02-18
栏目:反思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一: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文章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也展示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因此教学这一课最主要的是抓住它的“情”,用文中丰富的情感去熏陶感染孩子,使孩子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但是我在理清课文叙述的事情后,就让学生质疑,学生提了以下7个问题:1、18自然段,为什么老狐狸会救正太郎;2、“闪着金色的光芒有没有其他的意义。难道只是阳光照射才是金色的吗?”3、狐狸为什么不死心,还要救孩子?4、为什么发现小狐狸被带走,正太郎的动作表情那么冲动?5、15段为什么正太郎刚想揭开铁链又打消了念头。6、为什么正太郎给狐狸送吃的呢?7、小狐狸为什么不吃食物也不会饿死?这些问题,除了极个别的如第2个、第4个确实是有思考价值的,其他多半是关于文章内容的,学生只要好好读读书,都能解决。因此这里的质疑意义不是很大,接下来就让学生围绕上面这些问题来学习,逐条解疑,课文就上得兴味索然了。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理性地去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了。脱离了情感和体验的语文教学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提问一定要经过认真筛选才好。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二:
我教《金色的脚印》一课时,在学生交流预习、感知课文,懂得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后,放手让学生细读课文,设计能帮助大家进一步领会文章表达情感的问题。当学生将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展示出来时,我发现他们所设计的问题虽然五花八门,但大部分都十分精彩。如:老狐狸为什么不多生几只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救小狐狸?小狐狸是被正太郎家的佣人捉走的老狐狸为什么还要救正太郎呢?阳光再耀眼也不会把狐狸的脚印照成金黄课文为什么说狐狸的脚印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等。
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特权”。
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在失去了提问的权利的同时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以教促学”的习惯,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决定教学目标。当学生将他们的问题展示出来时,我很高兴。高兴的是学生提的问题不但十分精辟,而且能够紧扣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这一思路来设计,与我的教学思路是一致的。这说明一段时间来我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颇有成效的。我想老师有容纳学生提问的心胸,学生才有提问的欲望。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学生自始至终是这一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积极地探讨知识。教师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同时也把民主还给了课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训练了自己的思维,培养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技能。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同时教师也将面对为解决突如其来的问题而不断地博览群书,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地“充电”,增长着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这难道不是学生“馈赠”给教师的一笔丰厚的财富吗?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三:
略读教学对我而言如同一位陌生人,在着手备课前一无所知,后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后明了一些,但还是很模糊。课上完后听了阙老师和吴老师的点评有了些许收获。
一、偏离略读教学轨道
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我此课的教学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文章分析和人文教育上。课前设计的那张表格也成了过场,没有好好利用。其实问题还是在于没有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所以学生对这张表也没有很好的完成。现在我回过来想想,要是在课堂上再给学生多点时间用15分钟来初读课文完成这张表格,那么在接下来的反馈中也就可以用10分钟左右就可以把整个故事学完。然后再给他们点时间去回读全文,最后用2分钟时间总结一下学法,也就是本单元的训练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这种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最后用5分钟时间去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去阅读我课前给他们准备的《老牛》,再用5分钟给他们交流,这样就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巩固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然而我从开课伊始就在看时间,总是把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案放在第一位,没有更多地去考虑学生是否真的读透读懂了。在品读课文时也一样,只关心自己下一步的教学环节,还是没能走出教案的框架。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理论知识只成了脑袋中的摆设,没能发挥出来。
二、略读教学方法与技巧指导不到位
本课要交给学生的略读方法是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我在课上也就只给学生点出这一点。没有再深入指导,其实是我把这句话当成了摆设,自己也从没去思考过,何为用较快的速度。所以当被问及这问题时我哑口无言。是呀!其实很多时候,不是还是在于我们教师自身缺少思考,自己都处于模糊状态,又怎么能让学生明白呢,可悲呀!想来,这一堂课也给了我充分的准备时间,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总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结果又把略读当成精读来教。要是在备课时我能在略读方法上多思考一点,也许就能让学生知道用较快速度阅读也就是用默读来读。更可笑的是当我发现学生读书时声音较轻时还鼓励他们大声读出来!想来都觉得失败。
总之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总是游离在精读与略读的十字路口,既没达到精读的方法培养,也没达到略读教学的培养运用的目标。
三、环节设计画蛇添足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文章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也展示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因此教学这一课最主要的是抓住它的“情”,用文中丰富的情感去熏陶感染孩子,使孩子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但是我在理清课文叙述的事情后,就让学生质疑,学生提了以下7个问题:1、18自然段,为什么老狐狸会救正太郎;2、“闪着金色的光芒有没有其他的意义。难道只是阳光照射才是金色的吗?”3、狐狸为什么不死心,还要救孩子?4、为什么发现小狐狸被带走,正太郎的动作表情那么冲动?5、15段为什么正太郎刚想揭开铁链又打消了念头。6、为什么正太郎给狐狸送吃的呢?7、小狐狸为什么不吃食物也不会饿死?这些问题,除了极个别的如第2个、第4个确实是有思考价值的,其他多半是关于文章内容的,学生只要好好读读书,都能解决。因此这里的质疑意义不是很大,接下来就让学生围绕上面这些问题来学习,逐条解疑,课文就上得兴味索然了。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理性地去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了。脱离了情感和体验的语文教学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提问一定要经过认真筛选才好。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二:
我教《金色的脚印》一课时,在学生交流预习、感知课文,懂得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后,放手让学生细读课文,设计能帮助大家进一步领会文章表达情感的问题。当学生将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展示出来时,我发现他们所设计的问题虽然五花八门,但大部分都十分精彩。如:老狐狸为什么不多生几只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救小狐狸?小狐狸是被正太郎家的佣人捉走的老狐狸为什么还要救正太郎呢?阳光再耀眼也不会把狐狸的脚印照成金黄课文为什么说狐狸的脚印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等。
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特权”。
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在失去了提问的权利的同时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以教促学”的习惯,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决定教学目标。当学生将他们的问题展示出来时,我很高兴。高兴的是学生提的问题不但十分精辟,而且能够紧扣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这一思路来设计,与我的教学思路是一致的。这说明一段时间来我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颇有成效的。我想老师有容纳学生提问的心胸,学生才有提问的欲望。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学生自始至终是这一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积极地探讨知识。教师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同时也把民主还给了课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训练了自己的思维,培养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技能。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同时教师也将面对为解决突如其来的问题而不断地博览群书,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地“充电”,增长着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这难道不是学生“馈赠”给教师的一笔丰厚的财富吗?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三:
略读教学对我而言如同一位陌生人,在着手备课前一无所知,后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后明了一些,但还是很模糊。课上完后听了阙老师和吴老师的点评有了些许收获。
一、偏离略读教学轨道
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我此课的教学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文章分析和人文教育上。课前设计的那张表格也成了过场,没有好好利用。其实问题还是在于没有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所以学生对这张表也没有很好的完成。现在我回过来想想,要是在课堂上再给学生多点时间用15分钟来初读课文完成这张表格,那么在接下来的反馈中也就可以用10分钟左右就可以把整个故事学完。然后再给他们点时间去回读全文,最后用2分钟时间总结一下学法,也就是本单元的训练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这种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最后用5分钟时间去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去阅读我课前给他们准备的《老牛》,再用5分钟给他们交流,这样就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巩固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然而我从开课伊始就在看时间,总是把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案放在第一位,没有更多地去考虑学生是否真的读透读懂了。在品读课文时也一样,只关心自己下一步的教学环节,还是没能走出教案的框架。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理论知识只成了脑袋中的摆设,没能发挥出来。
二、略读教学方法与技巧指导不到位
本课要交给学生的略读方法是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我在课上也就只给学生点出这一点。没有再深入指导,其实是我把这句话当成了摆设,自己也从没去思考过,何为用较快的速度。所以当被问及这问题时我哑口无言。是呀!其实很多时候,不是还是在于我们教师自身缺少思考,自己都处于模糊状态,又怎么能让学生明白呢,可悲呀!想来,这一堂课也给了我充分的准备时间,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总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结果又把略读当成精读来教。要是在备课时我能在略读方法上多思考一点,也许就能让学生知道用较快速度阅读也就是用默读来读。更可笑的是当我发现学生读书时声音较轻时还鼓励他们大声读出来!想来都觉得失败。
总之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总是游离在精读与略读的十字路口,既没达到精读的方法培养,也没达到略读教学的培养运用的目标。
三、环节设计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