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2)

时间: 02-17 栏目:反思

    所谓“一诗一画”,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有些诗画是山水怡情,有些诗画是离别情伤,有些诗画是雄心壮志,有些诗画是相聚欢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是唐代送别诗中的佳作,读之、品之,饶有韵味。诗虽美、情虽真,但是如何引领学生入诗境,品味其间的美妙却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我抓住了“解诗题,知作者——读诗句,明诗意——提问题,想画面——品诗句,悟诗情”的思路,设计了教学,通过品悟、交流,不仅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还感受到了诗的美妙之处。
    一、诗与歌结合:
    诗歌,诗歌,诗可以歌之咏之。唐诗是可以唱的,唐诗是有音乐美的。课之伊始,播放《送别》,淡淡的、缓缓的带着忧伤的曲子、送别时冷清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了诗中的情境,接着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有关送别的古诗句,引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回顾,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进而引出课题,交相机通过图片、故事等交待了诗的背景材料,使学生对写作背景有了全面了解。
    二、诗与画结合:
    “青杏小、桑叶肥、繁花似锦、杨柳如烟、斜风细雨”的美好时节,李白不能与昔日的老师、朋友孟浩然结伴同游,吟诗作对,却要与他分别,他的心情该是怎么样的呢?我特意搜集了扬州三月美景的图片,制成动态影集,并配上“烟花三月下扬州”的音乐,通过听觉、视觉的感受,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作者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羡慕、惆怅、伤感、恋恋不舍之情。接着,通过多媒体情境再现了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场面,目送着缓缓的流水带着友人的小船渐行渐远,作者内心的留恋不言而喻。
    三、读出诗的味儿
    十分诗七分读,“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比如:节奏读,自由读,齐读,引读,男女赛读,配乐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后两句的时候,我创设情境:⑴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⑵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⑶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四、字字入诗境:
    诗中许多话语都是值得推敲的,比如一个“孤帆”,为何“唯见”?明明江上不是就只有这只船?这是为何?
    只因他眼中只有这艘船,这是一种“过尽千帆皆不见,未见天地一孤舟”的关注和牵挂啊。可见,孤不只孤帆,还有孟浩然和李白的孤身一人呀!“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像这样的文字,我们要好好去体味。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时此刻,长江上流淌的除了江水之外,还流淌着什么?正是这一个问题,学生品出了李孟之间的兄弟情、师生情、朋友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没有写到一个情字,却充满了浓浓的离情别意,诗人写到景物时,都是景中含情。这就是唐诗的一大特点。“情在景中,情景交融”。读诗的时候,我们要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用心体会景物中蕴含着的感情。就让我们把这种情装在心中,流淌在心间吧。
    课就是在这样浓浓的情意之中结束,再让学生将李孟之间的事用现代白话文编成故事,结果发现学生写得特别好。有些人甚至能仿着古人的表达方式来写,韵味十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节课上,我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为此,我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也是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谈话导入,了解背景,课题质疑、自学释疑,感悟诗境、诵读诗文、拓展学习”来进行。
    一、情景导入,了解背景
    本课教学从李白的《赠汪伦》导入,让学生从诗人感受到朋友送别自己的深厚情谊中迁移到自己送别友人的真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题质疑、自学释疑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何时送”和“怎么送”这两个问题。
    三、学习古诗,体会诗情
    本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读、听课件范读、齐读、教师范读、划分节奏读等方式,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
    在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来表现三月的美丽,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时又辅以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到三月的美丽,美得并不空洞,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了基础。
    在处理“怎么送”这个问题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送别的现场,通过“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比如:“这时长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吗?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呢?”“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心中会想什么?”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解决深层次的疑难后,我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最后两句诗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诵读诗文,感悟诗情
    本环节通过播放配乐、教师引读,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诗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惜别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拓展学习,加强联系
    课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做为拓展学习,扩大阅读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多积累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积累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3、对于难点的突破,由于时间的关系,现得比较匆忙等。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以上这些不足会逐步得到克服。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