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智子疑邻教学反思

时间: 01-24 栏目:反思
智子疑邻教学反思一:

    我在讲这一课时,注重从三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首先,我注重以激趣导课。寓言主要是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一些哲理。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这种体裁,但其实在小学阶段他们已经读过许多寓言。因此在课文导入中,我就从学生接触过的寓言开始引入,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很自然地转入对文体知识的介绍。关于寓言这种文体同学们或多或少的都能说上来一些,但是不是很全面,最后,我出示幻灯片,将有关寓言的常识性的知识展示给大家,让他们一分钟快速记忆: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寓言在创作上经常运用比喻、夸张和拟人等艺术手法。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记忆这些内容是枯燥的,但是由于以激趣导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调动起来,所以课堂学习氛围变得轻松了。而且学生们在比的环境下学习,都充满了劲儿头。
    在文章拓展延伸,点拨深化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扩写寓言和自编寓言两种题型,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虽然学生准备仓促,但他们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因此我觉得,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并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才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要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深刻挖掘。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附于课文载体实现的。它的实现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抓住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如,我设计了扩写寓言和续写寓言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巩固。同时我又设计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智子疑邻》这个故事当中,我们看到了对待同一件事情,其子,其邻人之父都提出了相同的建议—不筑,必将有盗。结果却遭到了不同的待遇,其子受到富人的夸奖,其邻人之父却遭到富人的怀疑,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等。对于这些问题,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堂上充满了学生自由探讨问题的声音。在这堂语文课中,很多问题都是学生自己解决的,很多东西都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新课改中提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题的归纳上,而应面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再次,有效互动,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这堂课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此外,我还十分注重倾听,然后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当然,在某些题目的处理上,我认为还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讲课时,感情的投入与感染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在整个备课过程中,备课组成员的相互启发使得这堂课更为完善生动。
    我认为只要坚持“享受语文,感受生活”的教学观念不动摇,终有一天,语文也会成为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科目。我将为此而继续努力!


智子疑邻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教学流程完成流畅,教学重点、难点得到解决,学生积极配合,在讨论寓意在实际生活中的联系时,学生们都很积极、投入,成为课堂的亮点。小结这节课的情况,有以下几点:
    1、疏通文意的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关键。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可克服学生初学文言时的胆怯心理。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或直接告知,或将问题抛给其他同学,总之有疑处,教师要及时点拨。对文中重点要落实的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2、在请学生用儿子和邻人的语气将“不筑,必将有盗。”这句话告诉富人时,可以添上必要的动作或者称呼。只要老师点拨到位,学生也会投入角色,用心理解,充分体会儿子、邻人与富人的亲疏关系不同而导致了富人智子而疑邻的结果。
    3、如果再上这一节课,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文言寓言很有必要,既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又能积累很多有益的成语。


智子疑邻教学反思三:

    寓言到底该怎么教?虽然对这个问题也思考了很久,但到现在还是没有什么成熟的、具有可操作的想法。只是打算从自己教了几篇寓言后的感受方面谈谈。
    在本学期上半阶段学习了周国平的《<人生寓言>二则》,临近期末时又学了中国古代的寓言《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和出自《伊索寓言》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及《蚊子和狮子》。虽然风格迥异,但初衷都差不多,是要通过一个短小、浅显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做人或处事的道理。
    那么,道理以什么样的形式抵达学生的心坎呢?否则,那么浅显的故事他们一读就通,一看就懂,还有占用课时的必要吗?
    我觉得最大的必要在对寓意的全面认识上。
    比如,读《智子疑邻》,我们总会看到的是这位富人就因为和儿子的关系亲近而和邻人之父的关系疏远,在家中被盗后就不假思索地大夸自己的儿子却怀疑邻人之父。我们总是把焦点放在了这位富人身上,只是看到了富人的片面性。但如果换个角度呢?从邻人之父的角度看呢?那就是因为关系的疏远非但连所提的建议也没用还到最后落下个被人怀疑的下场。所以,我们看问题提意见也得考虑自己和对方关系的亲疏,可悲啊!
    虽然教材在用这样的文章的教育人们,但很难经得起推敲。
    寓意往往有正反面或者积极消极之分,但若给学生光讲积极面,显得不够厚实、不够全面,甚至经不起推敲,但如果连带讲了消极方面的寓意,那还是寓言吗?寓言还是揭示寓意道理的同时,从中让学生得到积极的启发。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