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时间: 11-28
栏目:心得体会
心得一: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2月29日我参加了数学同课异构观摩听课活动,分别听了五位教师讲的数学《方向与位置》,各位教师各显才能为我们呈现了一节节生动而精彩的数学课。通过倾听这五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几点学习心得:
通过同课异构数学教学课的比较,我发现我们的教师没有盲目地照本宣科组织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根据自己对新教材的解读,灵活地处理了教材,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的学习。我们说一节好课要有新意,有实效,有韵味。要做到有新意,必须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任何一节成功的课,必定含有教师再创造的成分,我们不能一概地说创造得越多就一定是一节好课,但如果没有创造,肯定上不出一节精彩的课。特级教师翟裕康曾说过:“看一节课上得好坏,首先看教者对教材作了多大的改动……”,回味一些名师的课堂,他们除了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驾驭能力外,更让人佩服的是在他们的课堂上总能发现一些教学“金点子”。这些“金点子”会让你眼前一亮,而这些“金点子”在教材上,教参上根本没有的,它正是这些教师们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是他们大智慧的充分体现。
通过这样一个同课异构的教学比武,我对新课程的教学处理有了多方位的思考,“聚焦课堂”的背后,是对学生,对教师自身,对数学教材,新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一系环节与对象的聚焦。相信在广大教师的积极探究,深入思考下使我的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精神乐园。
同样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尽力使自己的课更生动、更有趣。上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在教材教法上多下功夫,在对学生上多一些耐心。
心得二: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12月13日去天津中学参加“华北九校初中数学同课异构”做课活动,来自天津中学的马玲玲、静海二中的贾智学、河北师大附中的苑义层、内蒙古锡林浩特六中的刘娟娟四位教师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都会展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
一、教师善于创设情境
刘娟娟老师先类比线段的比较并在黑板上贴了三个不同颜色和不同大小的角,学生利用第四个角在黑板上比较,引出本课课题。让学生感觉数学是有趣的。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挑战,渴望挑战带来的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长期以来,数学几乎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的结果,轻探究的过程;重反复的练习,轻情感的满足……这一切,使我们学生对数学很难激起兴趣。他们感到数学是枯燥的、烦琐的,数学几乎等同于做题,而且没完没了。一个巧妙的问题引入,把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起,他们感到数学是有趣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挑战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
二、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苑义层老师通过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时,就是通过动画演示,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形象直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牢固掌握。
三、教师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天津中学的马玲玲老师的语言表述最好,让学生听懂理解知识,四位老师随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语言叙述应合乎逻辑,因果关系不能颠倒,提出问题要清晰明确。教学语言应规范化,用普通话教学。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语言。
五、小组合作
刘娟娟老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苑义层老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比较充分,能深入每一组倾听学生讨论并时而和学生共同交流。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作用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小组合作学习能较好的解决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动手操作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
创新这一矛盾,使学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六、一题多变
天津中学马玲玲老师的学材的设计中最突出的是一题多变,经常做这种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面对难题的良好的从容心态。一题多变重点在于对某个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索。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极大的帮助。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必备前提,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
数学中的一题多变设计应能够体现知识的一定规律和一定的关联,便于学生思考问题时思路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用题目的相同、相似这一系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数学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的探索规律。再用不同的思路去分析,不仅使得学生对思考的问题由浅入深,而且极大的锻炼学生类推能力和梳理思路归纳的能力。
教学时,教师都经常埋怨学生讲过的都不会,我们是否想过自己在教学上的欠缺?
心得三: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我们学校在上周举行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虽然时间短暂,但我也获得了收获,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对同课异构有了一点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同课异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教出的课效果不同,各有千秋。其次,同样的教学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改变教材内容,或者教材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实现形散神不散的教学特色。另外,同课异构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教学策略,可以每节课删除不必要教学环节,甚至挑战教学策略,逆策略而动,突破常规,实现效果好的课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白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用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很好的突破重难点。而武老师通过数轴直观地让学生认识了近似数的取值范围,学生很容易掌握用四舍五入方法求近似数。
在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这两节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优良作风,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心得四: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非常荣幸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全新思维高效教学策略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展示活动”。在这一次活动中我们不仅观摩了本省骨干教师与名师们的“同课异构”展示活动,如《年月日》、《交换律和结合律》、《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认识百分数》还聆听了几位名师们精彩的讲座,使我们不断的在学习中成长。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感想吧:
首先对同课异构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我认为同课异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教出的课效果不同,各有千秋,这次活动的每一堂课都体现了这一点。特别是省骨干教师李文娟和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设计的《年月日》。其次,同样的教学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改变教材内容,或者教材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实现形散神不散的教学特色。另外,同课异构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教学策略,可以每节课删除不必要教学环节,甚至挑战教学策略,逆策略而动,突破常规,实现效果好的课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刘松老师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般情况下是先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后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但在这节课中刘老师他打破常规,先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其次,在这一次的学习中,还有以下几个方面让我印象深刻。
一、教学设计巧妙,步步“诱敌深入”,淡化了人为设计的痕迹。
这一点是我这次听课感受最深的。教学设计是解决怎样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在几位名师的教学中,教学设计相当巧妙,课堂各层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多余的环节,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甚至没有一个不参与的学生。如:朱德江老师的《年月日》,他通过呈现奶奶有高血压,每天定时吃一片降压片,一盒有30片。引出问题“一个月够吃吗?”然后通过学生活动与反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判断是否够吃,引出需要研究的问题“一个月有多少天”。再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结合年历卡用图进行记录、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哪些月够吃、哪些月不够吃”,发现每个月的天数及规律,从而认识大月、小月。最后又通过解决“一年吃多少片”的问题,研究“一年有多少天”?当时,我最大的感触是: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二、不仅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和终点,更关注了中间的节点和盲点。
这一观点是刘松老师在为我们上完课之后做的精彩讲座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反思自己的教学,真的很少去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即使有这个想法,也没附诸行动,更别说关注中间的节点和盲点了。而刘松老师在他上这节《交换律和结合律》时就做到了这一点。他在教学之前先做了一项调查问卷,他发现孩子虽然大多数都不知道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甚至没听说过这些词,但大多数孩子都能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这项问卷,刘老师了解了学生学习的起点,于是他这节课先设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教学,再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他认为乘法交换律、交合律是一种三维的数学模型,学生理解有困难,这就是教学中间的节点和盲点,是教学的重点。而加法是一种二维的数学模型,更加直观,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学生乘法都会了,加法就迎刃而解了。唯有把握学生的起点,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学得兴趣盎然。
三、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名师们的教学中处处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把握儿童已有,体会儿童的障碍,向我们展示了他们
2月29日我参加了数学同课异构观摩听课活动,分别听了五位教师讲的数学《方向与位置》,各位教师各显才能为我们呈现了一节节生动而精彩的数学课。通过倾听这五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几点学习心得:
通过同课异构数学教学课的比较,我发现我们的教师没有盲目地照本宣科组织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根据自己对新教材的解读,灵活地处理了教材,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的学习。我们说一节好课要有新意,有实效,有韵味。要做到有新意,必须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任何一节成功的课,必定含有教师再创造的成分,我们不能一概地说创造得越多就一定是一节好课,但如果没有创造,肯定上不出一节精彩的课。特级教师翟裕康曾说过:“看一节课上得好坏,首先看教者对教材作了多大的改动……”,回味一些名师的课堂,他们除了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驾驭能力外,更让人佩服的是在他们的课堂上总能发现一些教学“金点子”。这些“金点子”会让你眼前一亮,而这些“金点子”在教材上,教参上根本没有的,它正是这些教师们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是他们大智慧的充分体现。
通过这样一个同课异构的教学比武,我对新课程的教学处理有了多方位的思考,“聚焦课堂”的背后,是对学生,对教师自身,对数学教材,新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一系环节与对象的聚焦。相信在广大教师的积极探究,深入思考下使我的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精神乐园。
同样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尽力使自己的课更生动、更有趣。上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在教材教法上多下功夫,在对学生上多一些耐心。
心得二: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12月13日去天津中学参加“华北九校初中数学同课异构”做课活动,来自天津中学的马玲玲、静海二中的贾智学、河北师大附中的苑义层、内蒙古锡林浩特六中的刘娟娟四位教师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都会展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
一、教师善于创设情境
刘娟娟老师先类比线段的比较并在黑板上贴了三个不同颜色和不同大小的角,学生利用第四个角在黑板上比较,引出本课课题。让学生感觉数学是有趣的。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挑战,渴望挑战带来的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长期以来,数学几乎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的结果,轻探究的过程;重反复的练习,轻情感的满足……这一切,使我们学生对数学很难激起兴趣。他们感到数学是枯燥的、烦琐的,数学几乎等同于做题,而且没完没了。一个巧妙的问题引入,把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起,他们感到数学是有趣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挑战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
二、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苑义层老师通过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时,就是通过动画演示,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形象直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牢固掌握。
三、教师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天津中学的马玲玲老师的语言表述最好,让学生听懂理解知识,四位老师随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语言叙述应合乎逻辑,因果关系不能颠倒,提出问题要清晰明确。教学语言应规范化,用普通话教学。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语言。
五、小组合作
刘娟娟老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苑义层老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比较充分,能深入每一组倾听学生讨论并时而和学生共同交流。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作用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小组合作学习能较好的解决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动手操作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
创新这一矛盾,使学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六、一题多变
天津中学马玲玲老师的学材的设计中最突出的是一题多变,经常做这种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面对难题的良好的从容心态。一题多变重点在于对某个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索。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极大的帮助。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必备前提,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
数学中的一题多变设计应能够体现知识的一定规律和一定的关联,便于学生思考问题时思路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用题目的相同、相似这一系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数学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的探索规律。再用不同的思路去分析,不仅使得学生对思考的问题由浅入深,而且极大的锻炼学生类推能力和梳理思路归纳的能力。
教学时,教师都经常埋怨学生讲过的都不会,我们是否想过自己在教学上的欠缺?
心得三: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我们学校在上周举行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虽然时间短暂,但我也获得了收获,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对同课异构有了一点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同课异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教出的课效果不同,各有千秋。其次,同样的教学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改变教材内容,或者教材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实现形散神不散的教学特色。另外,同课异构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教学策略,可以每节课删除不必要教学环节,甚至挑战教学策略,逆策略而动,突破常规,实现效果好的课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白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用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很好的突破重难点。而武老师通过数轴直观地让学生认识了近似数的取值范围,学生很容易掌握用四舍五入方法求近似数。
在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这两节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优良作风,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心得四: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非常荣幸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全新思维高效教学策略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展示活动”。在这一次活动中我们不仅观摩了本省骨干教师与名师们的“同课异构”展示活动,如《年月日》、《交换律和结合律》、《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认识百分数》还聆听了几位名师们精彩的讲座,使我们不断的在学习中成长。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感想吧:
首先对同课异构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我认为同课异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教出的课效果不同,各有千秋,这次活动的每一堂课都体现了这一点。特别是省骨干教师李文娟和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设计的《年月日》。其次,同样的教学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改变教材内容,或者教材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实现形散神不散的教学特色。另外,同课异构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教学策略,可以每节课删除不必要教学环节,甚至挑战教学策略,逆策略而动,突破常规,实现效果好的课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刘松老师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般情况下是先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后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但在这节课中刘老师他打破常规,先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其次,在这一次的学习中,还有以下几个方面让我印象深刻。
一、教学设计巧妙,步步“诱敌深入”,淡化了人为设计的痕迹。
这一点是我这次听课感受最深的。教学设计是解决怎样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在几位名师的教学中,教学设计相当巧妙,课堂各层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多余的环节,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甚至没有一个不参与的学生。如:朱德江老师的《年月日》,他通过呈现奶奶有高血压,每天定时吃一片降压片,一盒有30片。引出问题“一个月够吃吗?”然后通过学生活动与反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判断是否够吃,引出需要研究的问题“一个月有多少天”。再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结合年历卡用图进行记录、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哪些月够吃、哪些月不够吃”,发现每个月的天数及规律,从而认识大月、小月。最后又通过解决“一年吃多少片”的问题,研究“一年有多少天”?当时,我最大的感触是: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二、不仅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和终点,更关注了中间的节点和盲点。
这一观点是刘松老师在为我们上完课之后做的精彩讲座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反思自己的教学,真的很少去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即使有这个想法,也没附诸行动,更别说关注中间的节点和盲点了。而刘松老师在他上这节《交换律和结合律》时就做到了这一点。他在教学之前先做了一项调查问卷,他发现孩子虽然大多数都不知道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甚至没听说过这些词,但大多数孩子都能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这项问卷,刘老师了解了学生学习的起点,于是他这节课先设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教学,再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他认为乘法交换律、交合律是一种三维的数学模型,学生理解有困难,这就是教学中间的节点和盲点,是教学的重点。而加法是一种二维的数学模型,更加直观,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学生乘法都会了,加法就迎刃而解了。唯有把握学生的起点,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学得兴趣盎然。
三、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名师们的教学中处处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把握儿童已有,体会儿童的障碍,向我们展示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