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时间: 01-12
栏目:反思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一: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但是,仍有遗憾之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时间少了,那么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我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我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同时,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复斟酌提炼,深思熟虑。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2011年10月19日上午第二节,本人主讲了《大道之行也》。通过自己的反思和同仁们的评课,有以下反思。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一是学生在读准字音、理解文意等方面做的比较到位;二是学生能了解文本结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三是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参入活动的学生在90%以上,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在85%以上;四是90%以上的学生会运用工具书、资料自学课文。
但是,仍有遗憾之处。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问题的设置有些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就一篇自读课文分析的过细。例如: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二是老师的表演成分大大减少,失去了公开的原生态!
三是没有实现当堂背诵的预期。
四是由于停电至使课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影响了上下课的指令
五是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时间少了,那么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我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我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同时,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复斟酌提炼,深思熟虑。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三:
本课知识与过程上的具体教学目标为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和文学常识;了解古代先贤的治理想和社会构想;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句读、文言词语的用法、写作特点;通过阅读书下注释及相关资料,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大意。教学目标明确合理。
本课在具体实施上,对于字词的解析检查比较到位,但是也占用了部分的课堂时间,因此前半部分显得有些松驰,而且,诵读的时间显然也不够,导致当堂成诵有些不够完善。但从课后的检测来看,学生背诵情况还是很好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吸取这一经验教训,类似这种需要一课时完成的文言文,应该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并指导学生分组检查或自检。但也应注意不要让学生过分熟稔,否则课堂上学生又会失去兴趣,降低课堂效果。看来课前的准备预习需要把握好分寸。
本课在情感目标上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先贤圣哲对于大同社会的伟大构想;激发学生平等博爱的思想和情感。课堂上教师设置了开放性问题,比如何为讲信修睦;怎么样才能做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做为社会的一个普通成员,我们能做些什么等。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中每一个成员的重要作用,理想社会是所有人的理想,我们都要为了这个理想而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同时将这种理想内化为一种道德品质上的自我要求和约束,从而,更加认识到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们的讨论与表述也比较现实,而且能够紧扣身边的生活。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后的写作作业中,学生表现出了对理想社会的理解与重构,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社会管理与社会制度等问题,社会素养有所提高。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四:
10月16日周二,我在初二5、6班分别上了《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我计划一课时上完,课堂紧凑。从《礼记》简介开始,逐段疏通字词意思、翻译,理解文段,分析文章结构,课堂探究最后到课后练习及作业布置,一堂课的内容很充实。下面是我反思总结的好处及有待改进之处:
好处:
1.准备充实,《礼记》介绍有故事也有名句,根据学情合理设计内容。
2.《大道之行也》文段内容是关于理想社会,内容深刻,教师能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现实意义。如养老院、孤儿院、新时期广东精神、家长收到诈骗信息等。
3.教师跟学生有一定的互动,如让学生到黑板写字等。
4.课堂探究中的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设计科学合理,既让学生有思考,又不难为学生。
5.课堂探究中的古往今来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和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惠民政策的介绍,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有待改进之处:
(一)课堂管理:
1. 预备铃打了之后就让学生读要背的文言文和古诗,不要拖拉。上课铃响了之后不用等学生读完课文,应立即问讯,然后进入课堂。预备铃本来就是为真正课堂做准备的,不应该占用正常课堂时间。
2. 发现有学生趴下睡觉或是写作业要及时提醒,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但要注意不要影响全班同学的学习。教师要多注意课堂的变化,学生的反映。
(二)教学设计:
1. 《大道之行也》重在学生朗读背诵,读还不够,但在第二节课有一定的改进,而且让男女生交叉读课文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古文一定要提倡多读,而且要不同形式的读。
2. 如果按照公开课的标准来说,还缺少导入环节,哪怕是简单的几句话都是需要的,不可因为之前让学生预习就理所当然的省去导入。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但是,仍有遗憾之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时间少了,那么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我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我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同时,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复斟酌提炼,深思熟虑。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2011年10月19日上午第二节,本人主讲了《大道之行也》。通过自己的反思和同仁们的评课,有以下反思。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一是学生在读准字音、理解文意等方面做的比较到位;二是学生能了解文本结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三是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参入活动的学生在90%以上,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在85%以上;四是90%以上的学生会运用工具书、资料自学课文。
但是,仍有遗憾之处。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问题的设置有些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就一篇自读课文分析的过细。例如: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二是老师的表演成分大大减少,失去了公开的原生态!
三是没有实现当堂背诵的预期。
四是由于停电至使课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影响了上下课的指令
五是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时间少了,那么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我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我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同时,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复斟酌提炼,深思熟虑。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三:
本课知识与过程上的具体教学目标为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和文学常识;了解古代先贤的治理想和社会构想;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句读、文言词语的用法、写作特点;通过阅读书下注释及相关资料,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大意。教学目标明确合理。
本课在具体实施上,对于字词的解析检查比较到位,但是也占用了部分的课堂时间,因此前半部分显得有些松驰,而且,诵读的时间显然也不够,导致当堂成诵有些不够完善。但从课后的检测来看,学生背诵情况还是很好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吸取这一经验教训,类似这种需要一课时完成的文言文,应该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并指导学生分组检查或自检。但也应注意不要让学生过分熟稔,否则课堂上学生又会失去兴趣,降低课堂效果。看来课前的准备预习需要把握好分寸。
本课在情感目标上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先贤圣哲对于大同社会的伟大构想;激发学生平等博爱的思想和情感。课堂上教师设置了开放性问题,比如何为讲信修睦;怎么样才能做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做为社会的一个普通成员,我们能做些什么等。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中每一个成员的重要作用,理想社会是所有人的理想,我们都要为了这个理想而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同时将这种理想内化为一种道德品质上的自我要求和约束,从而,更加认识到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们的讨论与表述也比较现实,而且能够紧扣身边的生活。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后的写作作业中,学生表现出了对理想社会的理解与重构,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社会管理与社会制度等问题,社会素养有所提高。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四:
10月16日周二,我在初二5、6班分别上了《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我计划一课时上完,课堂紧凑。从《礼记》简介开始,逐段疏通字词意思、翻译,理解文段,分析文章结构,课堂探究最后到课后练习及作业布置,一堂课的内容很充实。下面是我反思总结的好处及有待改进之处:
好处:
1.准备充实,《礼记》介绍有故事也有名句,根据学情合理设计内容。
2.《大道之行也》文段内容是关于理想社会,内容深刻,教师能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现实意义。如养老院、孤儿院、新时期广东精神、家长收到诈骗信息等。
3.教师跟学生有一定的互动,如让学生到黑板写字等。
4.课堂探究中的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设计科学合理,既让学生有思考,又不难为学生。
5.课堂探究中的古往今来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和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惠民政策的介绍,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有待改进之处:
(一)课堂管理:
1. 预备铃打了之后就让学生读要背的文言文和古诗,不要拖拉。上课铃响了之后不用等学生读完课文,应立即问讯,然后进入课堂。预备铃本来就是为真正课堂做准备的,不应该占用正常课堂时间。
2. 发现有学生趴下睡觉或是写作业要及时提醒,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但要注意不要影响全班同学的学习。教师要多注意课堂的变化,学生的反映。
(二)教学设计:
1. 《大道之行也》重在学生朗读背诵,读还不够,但在第二节课有一定的改进,而且让男女生交叉读课文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古文一定要提倡多读,而且要不同形式的读。
2. 如果按照公开课的标准来说,还缺少导入环节,哪怕是简单的几句话都是需要的,不可因为之前让学生预习就理所当然的省去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