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且听风吟读后感(2)

时间: 09-15 栏目:话题作文
谈中提及到这本书时村上有的感想吧,特地把这段话一个字一个字的打出来,是因为我自己看文章时刚好是不在乎语言的,而私以为这对于一个读者实在是最要不得的行为,作为作者可以洗净铅华,用自己认为最平实的语言把所思所感写出来,作为读者却应该细细的研究这种平实的语言所带来的各种不同的效果从而给自己写作的时候“不需要在乎语言”打下一定的基础。
  至于序中提到的距离感,家庭,语言风格,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了解的事了,深入的去看去品味才行,所以暂时也没有办法发挥多少了。
  另外摘录一些序中的的文字吧:
  1 深夜工作完后,一个人坐在厨房餐桌旁写小说(类似小说的东西),也就是说,独自以不成熟的手势一点一点做我自己的“房间”。那时我没有写伟大小说的打算(没以为写得出),也没有写让人感动的东西的愿望。我只是想在哪里建造一个能是自己心怀释然的住起来舒服的房间---为了救助自己。同时想道,但愿也能成为使别人心怀释然的住起来舒服的场所。这样,我写了《且听风吟》这部不长的小说,并成为了小说家。
  这是序中提到村上应林少华的要求给中国读者写的信中的一段话,听起来,读这部小说会很舒服不是么,有小小的期待。
  2 距离感或疏离感,连同虚无感,孤独感,幽默感,构成了村上作品的基本情调。它无法捕捉,又无所不在,轻盈散淡,又叩击心扉,凉意微微,又温情脉脉,似乎轻声提醒在人生旅途中昼夜兼程疲于奔命的我们:且听风吟......
  这是序的结尾,林少华总结的一段文字,是我喜欢的风格,却觉得给原本穿着纯白色衣服的序添加了一条过分花哨的丝巾,整体感觉有些微的下降,然而这不失为一段漂亮的话,对村上的文字也是一种总结。
  序写于“二零零七年四月十一日于窥海斋 时青岛桃红柳绿芳草萋萋”,林先生可爱活泼的形象跃然纸上,三年之后读到,不禁有些怀想,三年之前的那个四月十一日,认识村上了么?


篇七:且听风吟读后感

  《且听风吟》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处女作。这本书是一本中篇小说,篇幅并不长,读起来比较轻松。
  先说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吧。其实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可以说是十分简单的:“我”在酒吧喝酒,去卫生间时见一女孩醉倒在地,遂就其护送回家。其间,“我”和女孩发生了一些误会。但几天后,两人的关系竟逐渐亲密。但此时,也是“我”该回到东京上大学的时候了。之后,“我”寒假回来时,少女却已无处可寻。“我”只好一个人坐在原来两人坐过的地方怅怅地望着大海……
    十八天。“我”和那个女孩仅仅相处了十八天。在她的生命中,“我”像昙花般,出现了,带给她快乐与希望了,可很快又离开了;在“我”的生命中,她也是一朵昙花,美好,却在转瞬间离去了。
  其实,在这里,我并不想过多地谈论“我”和她之间的感情是如何的。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也并不是这场残缺、带痛的感情,而是“我”对待事物的态度。
  “一切都将一去杳然,任何人都无法将其捕获。
  我们便是这样活着。”
  是啊。有时候,我们总想着逝去的事物有多么美,还常常为此哀叹、惋惜。可是,我们,在那时,又有没有想过,其实我们应该欣慰才对啊。因为这证明,我们,已经经历过了这样的美好——也许其他人并没有经历过的美好。
  正如欣赏那朵朵一现的昙花。不要总在过后叹息它的妖娆美丽如此易逝了,多为自己曾经领略过它的美丽而欣喜些吧。
  不要再因失去美好而哀叹了。
  也许,昙花的美好并不在于它的美丽,而是它的转瞬即逝。


篇八:且听风吟读后感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正如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日本作家的文风总给人一种压抑的情感。但奇怪的是,带着绝望的情绪写文章,居然也能够捕捉人的微不足道的内心情感,从而给人以生机之感。 一.  对于文明的理解   说到文明,中国人大概会自豪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埃及人也许会炫耀自己后无来者的金字塔;但在《且听风吟》这本书中,用一句很简短的话概括了文明,“文明就是传达,需要表达,传达之事一旦失去,文明即寿终正寝。”这句话出自本书主人公的心理医生之口。作者自己并没有对文明本身加以评论,但书中的主人公正因为这句话变得不再有心理障碍。其实文明只有告知于人,才具有其本身的意义。传承有时比文明本身更加重要。但我们往往只驻足于接受文明,有时却忘记将其传承下去,这正是我们需感知与改进之处。

为你推荐
2016-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