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风雨哈弗路读后感

时间: 10-19 栏目:话题作文

篇一:风雨哈弗路读后感

    请大家先看一下这几个镜头:
    镜头一:
    “怎么考得这么砸啊?”一个男孩的妈妈指着试卷上不到九十分的分数,严厉地问男孩。男孩一脸委屈,说:“能考到这个分数已经不错了!”
    镜头二:
    一个胖胖的女孩站在妈妈面前,气喘吁吁、满脸汗水地对妈妈解释道:“丽丽确实不错,可她比我瘦,耐力比我好,我怎么能和她相比呢?”
    这几个镜头是我所知道中的n分之一,曾经我也这样想过,但自从我看了一本叫做《风雨哈佛路》的书后,我对几乎所有的事的看法都变了,让我深受触动。
    这本书详细描写了作者,也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一个出生在纽约贫民窟的女孩----莉丝·默里从15岁开始流落街头。为了维持生活,她偷东西、捡垃圾、在地铁上睡觉,过属于自己的生活。然而母亲因病离去、父亲被送入收容所使她决定不再过这样的生活,重返高中。但她身无安处,有时可以在朋友家里过夜,而有时只能在楼梯上睡觉。她只能在地铁站和走廊里学习。最终,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学业,获得了“《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以优秀的成绩进入了哈佛。
    书后的几个问题使我沉思起来:
    1、你的生活比她更糟吗?
    2、你的努力和她相差多远呢?
    3、看到莉丝的故事,扪心自问:你努力了吗?
    我们的生活肯定没有莉丝那么艰辛,我们自己当然会这样觉得:我当然努力了,可是为什么没有成功,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呢?我不是非常清楚,但我可以以我的理解来说一说:每个人不论身世如何,贫穷或富有,年幼或年老,如果让他们都来做一只小板凳,为什么有人做得粗糙、简陋,而有人却做得精致、牢固呢?就是因为他们付出的努力不同。有人只花了三天就做好了,有人却花了一星期的时间,做出来的板凳当然不一样。可能精致,也可能粗糙;可能上面雕满了花纹,也可能什么也没有。这,就是答案。


篇二:风雨哈弗路读后感

    《风雨哈佛路》是莉丝的自传,记述了自己不幸的童年。它的英文名字是Breaking Night,但是这个名字并不符合全书的内容。破晓时分,人应该是逐渐清醒的,意识到了黑暗的恐怖,忍受着绝望的煎熬而盼望曙光的到来。里面记叙的内容大部分是作者儿时的生活,虽然黑暗,但是作者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是黑暗,她是处于昏睡的暗夜里的人。但是书中一个必要的人物,作者的姐姐莉莎,倒真的可以说一直处于黎明前的黑暗的挣扎。是鲁迅说的,铁盒子里醒着的那些痛苦的人。
    莉莎被一对富裕善良的夫妇收养过,她对美好的生活有过经历,所以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家庭生活是肮脏黑暗的,并被这种黑暗折磨的身心疲惫。
    她会与父母进行抗争,与父母争夺生活费。那些买毒品的前,应该去买成食物。她愤怒地在餐桌上耍脾气,或许在父母眼中,这个孩子太不乖了,但其实不乖的是父母自己。对那个心理想吃鸡肉,却一心想树立好孩子形象的妹妹莉丝,她不会有口头的抱怨,但是她会去捉弄泄愤,她看不惯妹妹的虚伪与无知吧。
    她懂得保护自己,面对有娈童癖的老男人,她虽然不知道自己受到了怎样的威胁,但是她本能地训斥他,那种魄力不是莉丝可以期望的。这个过程中,她没有强调“我”,而是“我们”,她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会顺带地保护自己的妹妹,而不是自己一走了之。
    她出淤泥而不染,家里的环境脏乱不堪,但是她总知道如何让自己干净整洁地去学校。懂得是非黑白,不会像妹妹一样纵然父母。书中没有提到莉莎的打工经历,但是,相同的经济条件,她要完成学业,而且她会给自己买些化妆品和女性生活用品,所以她肯定也会打工。但是很有可能,她更聪明地找到了恰当的打工机会。她不会像她的父母和妹妹一样放纵自己,看着家里的杂乱,不管是那些垃圾还是那对父母,她知道那是永远收拾不整齐 的,所以她练就了不闻不问的本事,房门外在如何地嘈杂,她也要完成自己的作业。没有桌椅,她就在床上坐几个小时,完成论文、实验报告。
    这样环境下的女孩子会把很大的希望寄托在男友身上,希望和男友一起建立一个新的家,从此摆脱这个烂摊子。莉莎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她交过男友,但是最后她好像没有和那个男友在一起。在《潜鸟》中,有个类似的女孩,在学校被嫌弃,男友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当与男友分开时,她完全崩溃,再也不关注衣着,然后葬身火海,就连自己的孩子,她也宁可带走,而不是期望他们将来会有更好的明天。她还是坚强地继续着自己的梦想。
    她表现的冷漠,是为了让自己与这个肮脏的家庭环境绝缘,防止自己被污染,但是事实上,她也爱着她的家人。她教莉丝用红色的东西粘在头上赶走虱子,不一定就是捉弄,很有可能,她在更小时候也在学校遭受过歧视,也被捉弄过,但是她有办法克服那些歧视,也许她是可以不在乎,也许她是可以争取到一些尊重与友好。而那个办法,她也许以为有用,但是发现完全是笑话时,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就干脆让它成为一个恶作剧。也可能是,她自己就被这样欺骗、笑话过。她爱着她的家人,可以有更多明确的证据。她接到莉丝的电话会伤心地哽咽,莉丝在走投无路时会想到给莉莎打个电话,这个姐姐永远是她最后的依靠。莉莎是最后陪伴在妈妈身边的人,她责怪妹妹莉丝没有赶回来见妈妈最后一面时的语言简单重复,却体现出她对妈妈与妹妹的爱。最后她是唯一一个愿意供养妹妹,让她全力以赴地为哈佛而战。
    最终她也被莉丝理解与敬佩。
    莉莎就是破晓时分的莲花,在黑暗中守望黎明,处淤泥里守护圣洁,被误会而自赏。


篇三:风雨哈弗路读后感

    看了《风雨哈佛路》,我感触很大。女主人公利兹经历了常人不敢想象的成长道路,最终实现了梦想,走进了哈弗大学的殿堂。
    她生活在一个非常不幸的家庭,父母酗酒,经常争吵,后来母亲又染上了毒瘾,生活几经崩溃。有一次她和她母亲一起去餐馆,那种久违了的感觉,曾经的温馨仿佛又围绕在她身边,“这一刻,我感觉母亲又回到了身边”是对她当时心里感受的最好描述,可见她内心对父母之爱的渴望。她只是个孩子,可是为什么要让她承受那么多?然而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不一会儿她母亲毒瘾又发,跑去酒吧喝酒抽烟,这一切她都看在眼里,她在呐喊,在深深的呼唤,可;一切都是徒劳。
    母亲因吸毒而感染了艾滋病,不久去世了,她久久地躺在母亲的棺材上,试图寻找到那迷失的母爱,儿时的记忆一幕幕浮现在脑海。凄凉的家庭,颓废的生活,无法捡拾的亲情,同学的歧视和欺负,可是明天还是要继续。拾起那残碎的记忆,路还是要走,而此时,她是一个人,没有任何的依靠,连感情歇息的地方都没有,人海茫茫,而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踽踽独行。可是她还有梦,她要改变生活的现状,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相信我会成功,我仅仅只需要一个机会”,这可以看出她的决心和意志。一个柔弱之躯,却用努力争取了机会,用行动诠释了自己,她的付出超出我们所能想象的程度。“我爱我的妈妈,不管她是个什么样的人”,感动了所有人,父母之爱比山高比海深,无论他们怎么样,我们依然要爱他们,他们一样爱着我们。最后当她站在哈弗大学的演讲台时,我们更多的是敬佩和感动,她的成功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或许大多数人看到的是一个贫穷女孩如何克服生活的困境,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可是,不管是在电影开头莉斯无怨无悔甚至逃学只为照顾吸毒,有精神拨那个的母亲,还是在电影的最后,莉斯说她愿意用她的纽约时报的奖学金和哈佛大学学习机会来换取她的完整的家。甚至她开始改变也就是她明白她必须做出选择的那一刻也是在母亲去世之时……其实,对我们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对莉斯来说,父母的爱特别是母亲的爱是她最渴望的,虽然父母是“瘾君子”,可是她始终还是爱着他们,她觉得父母是爱她的,虽然他们忘记了。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对父母无私的爱,在面试的时候,莉斯本人也意识到她母亲像她的孩子,是她一直在照顾着自己的母亲。在我看来,这份爱虽然伟大,却也是一个枷锁,束缚着莉斯,明明有能力读好书,改变命运,却因为要照顾母亲而放弃,等到母亲死了,才真正冲破束缚,改变自己的命运。爱的两面性在这里完全的表现出来,一面是人性的需要,一面却是束缚、枷锁,这就带来了人生的抉择,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份爱?
    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在羡慕别人的成功,羡慕别人的过人之处,总觉得他们之所以成功是他们比我们幸运,或者他们身上有着我们认为我们不可能有的东西,其实不然。就拿影片中的莉斯来说,她称得上比别人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她的伯乐,戴维老师。可是,这份幸运也是她对上学的渴望,以及不放弃的那个30秒。没有这份坚持与努力,便没有她在学校读书的机会,更没有后来戴维老师对她的那份帮助。所以说,那些看似我们没有的幸运与过人之处,其实就是人的那份执着与努力的累积,他们做到了那些不容易做到的小事,更坚定的人就能成功。正如这句哈所说:人,总要追求一些东西,而这些追求真的没有你以为的那么难,最难的是怎么让自己不要以为它难、以及迈出第一步。
    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有梦,有行动,乐观的面对现实,最终我们一定可以实现梦想。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吴。自强爱人,方可被人所爱所尊重,不要抱怨现在的不幸,要勇于面对,要勇于去改变,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未流过血的手指怎能弹出世间之绝唱。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现在的不幸将是对我们最大的历练,相信自己,相信明天会更好。


篇四:风雨哈弗路读后感

    用了两个晚上读完了这本书,感谢Liz,勇敢、坚强的战胜了一切苦难,可以让我们分享你的故事,并与你一起学着让希望占据悲伤的位置。
  谈到丑陋、黑暗的社会你能想到哪些?贫穷、毒品、性、艾滋、暴力、犯罪、死亡?关于贫穷呢?贫民窟、肮脏、臭气熏天、衣衫褴褛、流浪、居无定所、饥饿?你所能想象的这些,包括你所不能想象得到的更为惨痛、现实的生活,正有无数的人曾经或正在经历着,但能够克服这所有的苦难,并取得成功的人却不多。
  Liz Murray做到了,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也正像她在文前所引用的瑞士名言-------想唱歌的人总能找到歌唱--------她是战士,更是真正的歌者!
  Liz的父母吸毒,且患有艾滋病,政府每月准时发放的救济金在供父母短暂的享乐后,只够他们全家生活5天,除了饥饿,她们还生活在肮脏、臭气熏天的环境里,童年的Liz甚至因为满头的虱子而选择逃学,因为逃学次数太多,还一度被送到女童院(不是很了解,应该是个不适合孩子呆的地方,感觉像监狱)。Liz从未怨恨过她的父母,相反,她爱他们,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如何去维系她所爱着的那个家。在家庭破碎后,Liz过了几年流浪的生活,是母亲的去世,使她最终决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她的努力及善良的人的帮助下,她再次回到了学校,她用两年的时间完成高中四年的课程,以全优的成绩考入哈佛,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她在绝境中实现了人生完美的大逆转,并激励人们跨越困境去追寻梦想。
  坦白的说,这本书的文学性不是很强(也许是翻译的问题),文字不优美也不生动,只是一个女孩如同在讲述别人的故事那样,缓缓地、机械地描述自己风雨飘摇的童年,对追求梦想的经历和世人所谓成功的描述更是只占据了全书不过百分之十的篇幅。我想也许Liz是想借此告诉我们,在取得成功的道路上奋斗远比自甘堕落的生活更为轻松,也更为快乐,跟所拥有的苦难相比,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不过是小事一桩。可惜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太少了!
  这是我所知道的最为苦难的生活之一,但也是唯一一本读完全文却未留下一滴眼泪的书:白描似的写法,让你很难根据她的文字在脑海中去演绎她所经历的一切;Liz想要传达的也不是抱怨,而是“关于爱、宽恕、觉醒与奋斗的人生历程”。由于成长环境的原因,Liz的性格有时候并不是那么讨人喜欢,她敏感、孤僻、有心计且世故,但她也聪明、善良、坚强、勇敢,如她所言:“我不能把萨曼莎从她的家庭中拯救出来,但是我可以做她的朋友。我不能改变卡洛斯,但是我可以保留那份友谊,让自己好起来。我不能治愈我的家人,尽管我很想,但是我可以原谅他们,爱他们。”
  我深深的为她的一言一行所感动,也为此而折服,如果换做是我,我绝不会如此豁达,更加不会迈向那不敢想象的成功;相反,我也许会成为一个女混混,一个妓女、一个贼、一个瘾君子、一个不懂得自尊、自爱、不懂得奋斗的人。
  祝福Liz以及所有向上的人们,请永远都不要向困难低头。
  谨以本文献给自己,不要害怕,不要退缩,奔着你想要去实现的梦想,努力!


篇五:风雨哈弗路读后感

    我是先看了由它改编的电影才看这本书的,书上的情节与电影里的有些不一样,但很明显,书上的内容更能够表达作者自己的内心感受。书籍比电影更加详细,就像是再看一步无声的电影,但这部电影是来自人生的,是无声胜有声的。
    书中的主人公莉丝出生在纽约的贫民窟,尽管父母吸毒,莉丝仍然深爱着他们。她在毒品、艾滋、饥饿
    充斥的环境中度过童年。在学校,莉丝肮脏的衣着,和藏在头发里的虱子让她饱受同学嘲弄,终因逃课被送进女童院。15岁时,莉丝拼尽全力维持的家庭最终破碎,她开始流落街头,捡拾垃圾,偷东西,她整夜乘坐地铁,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温暖入梦。莉丝早就知道,自己的生活之外,还有一个光鲜明亮的世界,只是她与那世界始终相隔。
    莉丝流落街头时,母亲因艾滋感染而死,莉丝深受触动,她决定不再继续这样的生活,她要改变命运,重返高中。无处安身的莉丝常在地铁站、走廊里学习、睡觉,她用2年的时间完成了4年的课程,并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哈佛大学。
    这是一个女孩与命运抗争的故事,面对逆境与绝望,她不屈服的勇者精神,令人动容!
    毒品、艾滋、饥饿、邋遢、嘲讽。假如是有我们来面对这样的环境,或许我们早已坚持不了,或许,我们会跟着堕落;或许,我们会变得愤世骇俗;或许,我们会逃避;或许……
    令人感动和振奋的是,莉丝并没有成为这么多的“或许”之一,尽管父母的吸毒,使得莉丝和她的姐姐陷入这样的环境当中,尽管她的心一次次的受到了来自父母的伤害,但她依然一次次的原谅她的父母,她不胜生他们的气,也不憎恨他们,她依然深信自己的父母是爱她的。只是毒品,使得他们这样。莉丝是感恩的,尽管父母给她的只有那么一点点的温暖。或许就是这颗感恩之心使得莉丝出淤泥而不染。
    或许我们不能够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走出那个令我们困扰,令我们疲惫,甚至是令我们绝望的环境,然后,改变自己……
    Liz Murray ,其实她叫Elizabeth,但却很坚持要别人叫她Liz,因为只有她妈妈在发狂的时候,才会叫她Elizabeth。那是她最爱的妈妈,尽管她带给Liz的痛苦多于快乐。
    她宁愿只记住那些快乐的回忆。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委屈,所有做过的疯狂的事,都只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不能忘,却也不会成为她的负担,因为只有放下所谓的负担,让它过去,才能够继续前进。
    生活从来不会有回头的机会,我们只能够永远保持向前。这个过程可能会很苦很苦,但最后我们会得到些什么,我们谁也不知道,或许,就在一念之间,我们的人生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能做的就只能尽我们所能努力奋斗,看一下结果会变成怎么样,才不至于让自己后悔。
    十年后、二十年后我会变成怎么样,谁也不能够给我一个确切的答案,现在的我总会觉得比别人低一层,是因为我的出生?还是,是因为我还没有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就像Liz一样,我的生活同样没有退路,是要不断地向前,还是在原地徘徊,白白的浪费自己的时间呢?
    现在,离自己的20岁的生日还剩下不够半年了。一直以来,我都在想20岁,不单单只是成年,还应该是成熟,我不希望到我大学毕业,回头来看,是一无所有。或者,我应该和自己说,你有资格优秀,而且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我不顾一切发挥每一点潜能去做会怎样?
    我很期待。。。
    书中有这么有个情节是我最难忘的:在莉丝小的时候,好几次莉丝的妈妈毒瘾发作的时候,她用冰冷的眼神看着莉丝,一边哭一边恳求莉丝:千万千万不要染上毒品!
    我有一个亲戚是吸毒人员,他甚至有一次为了戒毒而跑到我家。整个人都懒懒散散,整天就坐在电视机前,不知是在发呆还是真正的在看电视,还有就是一整天的在吸烟。每天放学回到家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把家里的窗全都打开,然后就躲回自己的房间里。我的房间自从他住进我家的那一天起就时时刻刻的关着门,尽管我不在家。我不喜欢这样的环境:一个人懒懒散撒的呆在你的家里,整天的吸烟,整天的看电视,整天的玩手机,他的手机几乎没有一刻是离开充电器的。一种堕落的气息充斥着你的周围,没有一点生气。我总会觉得,在这样的环境呆久了,人也会变得毫无活力,就像一个短线的扯线公仔……
    那个亲戚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走了,妈妈把家里的所有他用过的东西都清洗了一遍,消毒了一遍。说实话,妈妈是歧视他的,而我也是。而那个亲戚最终有没有完全的戒毒,我不知道,也不像知道。我甚至不想在其他人面前承认我认识他。
    毒品,会轻而易举的毁掉你一直以来的努力。有的人相信自己的毅力,相信自己能够戒掉毒瘾,但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做到呢?证明自己的毅力不需要用戒毒来作为方式,只要像莉丝一样就好了。
    最后,是一些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段落。
    我记得,有一次母亲在我生日那天偷了我5美元。这是奶奶从长岛邮寄给我的。我把钱放在梳妆台的抽屉里,准备去杂货店买些糖果吃,可是转眼就泡汤了。母亲看到我将钱放在那里后,等我离开就把钱拿走买毒品去了。
  半个小时后,母亲带着一小包东西回到了家。看到她,我非常愤怒,我要她把钱还给我,大声地说了一些至今仍很难想象出来的尖酸刻薄的脏话。母亲没有说什么,转身离开了,我跟着她继续骂着。我想,她肯定是想躲着我,私下里享受她的毒品,但我错了。我看见母亲将那小包东西扔进了厕所,在那儿大声地哭着。这时我才意识到她丢进厕所的是她买的可卡因。
  她满含泪水地看着我说:“莉丝,我不是个怪物,我忍不住,停不下来,原谅我好吗,小南瓜?”
  我也大声地哭了出来。我们坐在卫生间的地板上相拥而泣。她的注射器就放在马桶水箱上面。我发现母亲的手臂上布满了针头留下来的记号。母亲低声下气地不断地问着我同一个问题:“莉丝,原谅我好吗?”
  我原谅她了。她自己也不想那样做;如果她自己能控制,她也不会那样做。
  “好啦,妈妈,没事啦,我原谅你!”
  这次我原谅了她。2个月后,当我看见母亲将我们从教堂拿来的感恩节火鸡卖给隔壁邻居换钱买毒品时,我再次原谅了她。原谅她并不意味着我没有受伤害。每次当我们挨饿时,我的心都要碎了。但我不会因为自己受伤害而责怪我的父母。我不生他们的气,我不憎恨他们。如果我有什么需要憎恨的话,我憎恨那些毒品和毒瘾。我知道他们很爱我。这点我深信不疑。
    每当放学铃声响起时,我都会迅速地将课本放在书包里,抢在其他同学前面第一个冲出教室。走在这些同学中间让我感到尤其紧张。我总自我安慰地想:母亲用洗发水和梳子将我头上的虱子全部弄掉了。尽管这样,我还是感觉与其他同学不一样。他们知道,我自己也心知肚明,从他们看我的眼神我就能看出来。我穿着肮脏的衣服和破旧的袜子,内裤也破烂不堪。我一直警惕着我身上发出的臭味,我也知道他们也一直警惕着。
  我试着用父亲的方法来掩饰内心的不安,“谁在乎他们想什么?他们就是闲着无聊。”在某些方面我觉得自己比他们更加成熟,比如:在6岁时,有谁可以在他们的父母面前随意骂人,可以不按时睡觉,知道性还知道简单模仿,知道怎么使用毒品?想到这些,我心中有一丝安慰。但在很多方面我又感到自卑和不安,如:我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和别人交朋友,不能像他们一样充满自信举着手回答老师的问题。想到这些,我内心又十分不安,暗想我是不是比他们成长得快,走了许多不该走的路,我会不会到时候伤痕累累,与众不同?我内心充满了恐惧,放学铃声就成了我最大的期盼,因为那时我就可以回家了
    小时候有好几次,母亲毒瘾发作后,就会用那冰冷的眼神看着我,我永远都忘不了那眼神。她一边哭一边恳求我:“莉丝,千万别染毒瘾!孩子,它毁了我的生活。如果你也染上毒瘾会很伤我的心的。永远不要沾毒品,永远,好吗,宝贝儿?”母亲的手臂上结着血块,她深情地望着我,声音里满含关爱,这也许是别人给我的最有效的劝说了。所以我从来不吸毒,一次也不。
    我已经厌倦了,厌倦了面试,厌倦了被拒绝,厌倦了听到说不行。如果无论如何只能听到不行这两个字,那我去面试还有什么意义?我现在走了,至少还能买点比萨吃。如果更现实一点看,可以说我就是在浪费时间。
  但我坐在那里,又反复思量。如果……是的,很可能这个学校和其他学校一样,但是如果这次的回复不是不行呢?

为你推荐
2016-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