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哈弗路读后感(2)
这个想法让我心里一阵感动,不由得想起了母亲。我独自一人站在人行道上,身边都是“那些人”。我的思绪开始迸发-我有家,有家人,头顶上有屋顶,有我爱的人为我在世界上指明方向。现在,我在第65大道,母亲死了,父亲走了,莉莎和我也分开了。一切都不同了。
生活总是这样:一会儿所有东西都有意义,下一刻,一切又都变了。人会生病,家庭会分裂,你的朋友会关闭曾对你敞开的那扇门。我坐在那里,经历过的那些快速的变迁折磨着我,心里却没有悲伤。不知从哪里,也不知为什么,一种异样的感情偷偷地占据了悲伤的位置,那就是希望。我想,如果生活可以变得很糟糕,那么,它也可以变得更美好。
有可能,我会进入下一所学校,也很有可能,我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是的,想想以前所有发生过的事,没必要那么现实,很有可能我可以改变一切。
去过预备学校之后再回到JFK,感觉肯尼迪高中是那么大。通过金属探测仪后,我进入了教学楼。没有人看着我。成百上千的学生,到处都是。感觉就像是在车站一样。当天,我乘着1号列车回到预备学校,打开成绩单的信封,不及格栏里45、60、50-到处都是。看看这一行行不及格的分数,我很受挫,感觉自己像一个烂摊子,一场事故。听别人谈论自己的成绩(曾多次受大人们的教导)与亲眼见到自己的成绩真是天差地别。成绩单是如此真实,清楚显示了我曾经做过什么,以及我以后要做什么,怎么做。面对如此糟糕的学习成绩,我明白摆在我面前的困难还有很多。
在车上盯着JFK的那封信,突然我想到-我在预备学校的成绩单还是空白的。预备学校的成绩单上没有分数,什么都没有,这意味着我是空白的。我可以重新开始。
这样的想法让我感到振奋,特别是在想起我曾经遭遇的种种之后。现在这成了我唯一的希望,从此之后我所学到的任何东西都不再与我的过去有关。
这些传闻都不真实,我的成功和技巧也没什么关系。我成功背后的原因很简单。我不仅常挨饿,而且又没有暑假,不像我那些伙伴们,总是期待着周末外出和欢乐时光,我需要在冬天来临前储存粮食,省吃俭用,不管怎样,以备长久之需。我的确需要这样。我的目的就是要节约每一美元,等到入校学习不得外出工作时,我也能够度过那漫长的日子。第一次,我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了一个更大的目标:走出贫民窟-那个我出生的地方。这就是我的底线。
上帝赋予我平静,让我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赋予我勇气,让我改变我能改变的事情;赋予我智慧,让我发现事物的不同……
吹蜡烛的时候,我并没有许愿,而是选择了原谅父亲,许下一个要努力挽回我们之间关系的承诺。我没有犯和母亲生病时同样的错误,我打算在父亲的身边陪他挺过这一切,我们会再次融入彼此的生命里。的确,他并不是最好的父亲,但是他却是我的父亲,我们始终爱着彼此,依靠彼此。这些年来,他对我失望了无数次,但是现在生命已经短暂到我不得不放弃原来的固执了。所以我打算忘掉我承受的伤痛,忘掉我们之间几年来的仇怨,还有最重要的是,我打算放弃任何想要改变父亲的想法,接受他本来的样子。我打算把我所有的苦痛像放飞了一簇氢气球一样,全部抛向天空。
人们从不知道的地方赶来,用各种方式帮助我。当第一次有人帮助我的时候,我并不相信。我无法相信一个陌生人,也不是我的家庭成员,不是我亲密的朋友,会愿意帮助我仅仅是因为他们在报纸上读了一篇关于我的文章。我甚至从来都没想到,这些人,这些墙那边的人,会帮助像我这样的人。但事实是他们会的。他们只是给予,不求回报。他们这样做,敲碎了我周围那道厚厚墙上的每一块转。生平第一次,我真实地看到我和他人并没有差别。我们都只是人而已。就像那些已经实现目标的人和我并没有真正的不同,只要我愿意认真地工作,就能够一路上获得他人的帮助。
我收到的最喜欢的东西是来自一位名叫德比·菲克的夫人的手织被子,漂亮的被子上黏着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屋子里开始冷了,希望你感到温暖,要知道人们都关心你。”
篇六:风雨哈弗路读后感
寒假中我有幸看了一本好书《风雨哈佛路》。这是“一个最贫穷也最勇敢的哈佛女孩”的自传。此书被《纽约时报》评为2010年度超级畅销书。作者莉丝·默里用自己坎坷的亲身经历,写下了此书,这是关于爱,宽恕,觉醒,与奋斗的人生历程,她将此书献给所有身处困境的人。书中主人公的经历使我为之感动。
莉丝出生在纽约的贫民窟,属于80后。莉丝的父母贩毒,吸毒,没有工作。一家人全靠政府发放的救济金维持生活。可是,每个月的救济金一拿到手,父母就找毒贩子兑换成可卡因注射在自己的身体里,换取一时的“快活”。她们姐妹俩吃了上顿没下顿,家里值钱的物品都卖了,兑换成毒品。实在没钱了,母亲就去乞讨,卖淫,还是为了吸毒。上学了,莉丝破旧肮脏的衣着,和藏在头发里的虱子让她受到同学嘲弄。终因她屡次逃学,被送进了女童院。从女童院出来后,她们这个家终于破碎了。莉丝不愿意住在妈妈的姘头布里斯的家中,开始了流浪生活。她流落街头,靠拾捡垃圾,偷东西等维持生活,有时悄悄留宿在朋友家中…..后来,莉丝的母亲因为艾滋病死亡,莉丝深受触动,她下定决心要改变生活,改变命运,要重返高中。她进入了预备高中,无处安身的莉丝经常在地铁站、楼梯间、走廊里学习,睡觉。在老师的帮助鼓励下,她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4年的学分课程她用2年完成,成绩全A。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终于跨进了哈佛大学的校门。并受到了美国总统的接见。
我觉得这本书没有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却是一部真实的励志传记。还真实反映了一个人的善良心灵。尽管莉丝出生在如此糟糕的家庭里,但是她从小就很懂事,在莉丝的心里,家庭是很重要的,所以她不愿意随着妈妈、姐姐搬到布里斯家中。虽然父母吸毒,还身患艾滋,但是她对父母的爱,父母对她的爱,她对家庭的依恋仍旧隐现在字里行间,莉丝在成长过程中不论遇到任何困难,她始终都觉得自己是完整的,她的童年即使再穷再苦再艰难!也是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度过的,她没有怨恨父母,没有抱怨家庭。她感觉在妈妈的怀抱里是最安全最温暖的。莉丝的父亲虽然放荡,但是他爱看书,让莉丝也继承了他的这个嗜好,以至于很多次升学考试都被莉丝轻松拿下了。或许就是凭借这种爱的执着和力量,使得莉丝能够乐观顽强地生活下去,并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与追求。
莉丝走过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有些人是不可能走出这深渊的。但是莉丝在绝境中一直
相信,在她生活圈的另一边,还有一个光明的世界,还有另一种活法。尽管她与这个世界相隔很远,但她始终在追求着,不放弃。这种坚强信念促使她一步步走出绝境,迎来光明的曙光。莉丝有梦想;有信仰,她的精神坯胎是健康的,有足够的心理能量战胜一个个困难,顽强地生活下去,因此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只要信念不倒,只要梦想尚在,我就有能量,我就不会停下,一直向前。”
看了这本书,我想,同是80后;90后,我们对比莉丝的家庭环境,能比她更糟吗?我们对比莉丝的生活,能比她更艰难吗?我们对比莉丝的成长经历,能比她更坎坷吗?那么,我们能像莉丝那样对父母;对他人有一颗宽容的爱心吗?我们能像莉丝那样在逆境中有勇气和力量觉醒;并且改变自己吗?我们真应该扪心自问:你的努力与她相差多远?你尽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