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2013年中小企业项目小结

时间: 07-09 栏目:总结

2013年中小企业项目小结一:

    在市主管局的业务指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xx大和xx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目标任务开展工作。一年来,全局干部密切配合,团结一致,真抓实干,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我区中小企业概况
  1、基本情况
  截止XX年12月底,全区共有中小企业153家,比去年同期增加8家。其中区属规模以上企业15家,规模以下企业137家。分布情况是:永和镇58家,金河镇35家,和平彝族乡13家,共安彝族乡22家,永胜乡19家,吉星乡6家。
  在153家企业中,第一产业企业9家,占全区中小企业的5.88%;第二产业企业115家,占全区中小企业的75.16%,其中大小水电站72座;第三产业企业29家,占全区中小企业18.95%。
  全区中小企业从业人数5021人,其中:规模企业3271人,占从业人数的65.15%。规模以下企业1750人,占从业人数的34.85%。农业企业184人,占从业人数的3.66%。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为解决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中小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XX中小企业完成增加值37037万元,完成目标101%,同比增长20.69%,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35185万元,完成目标100.53%,比去年增长14.7%;实现营业收入164820万元,完成目标100.5%,同比增长13.05%;实现利润11005万元,完成目标100.05%,同比增长17.89%;实现上交税金13013万元,完成目标100.1%,同比增长13.16%;实现工资总额7508万元,完成目标100.1%,同比增长10.41%。
  3、全面并超额完成乡镇企业各项目标任务
  XX年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14269万元,完成目标101.92%,同比增长24.64%;营业收入完成62830万元,完成目标103%,同比增长18.55%;利润总额完成1845万元,完成目标102.5%,同比增长17.89%;实交税金完成2438万元,完成目标106%,同比增长23.63%;工资总额完成3605万元,完成目标103%,同比增长11.27%。
  二、一年来中小企业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我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安排和部署,紧紧围绕"重点项目突破年"的总体目标,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小企业法》和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措施,转变观念,从宏观着手,特别是为克服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积极配合国家一览子计划,为企业搞好各项服务工作,中小企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各部门积极为我区中小企业对上争取资金
  XX年各部门积极到中央、省、市为企业争取项目资金431.44万元。其中:⑴教科局争取科研项目经费86万元;⑵农口系统争取地方产业特色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91万元,万人帮扶资金7万元,产业化生态养殖资金20万元,合计118万元;⑶本部门为企业争取的农业产业化贴息资金127.44万元,中小企业发展资金40万元,节能技术改造资金60万元,合计227.44万元。以上共计431.44万元,全部用于我区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些资金的注入,为我区中小企业增添了新的活力,使我区中小企业迅速、健康、持续、稳步的发展。
  2、XX年中小企业招商引资情况
  今年我区出口中小企业1户,创汇1510万元,折合外汇256万美元,比去年480万元折合外汇80万美元增长了320%。
  XX年招引争取的用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共28200万元,用于企业扩建、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建设、附属工程建设等。
  3、XX年我区中小企业享受优惠政策情况
  XX年地税局根据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和"三废"利用优惠政策,对我区4家企业进行了减免税,减免金额463万元;国税局对我区23户企业进行了税收减免,比去年减免18户增加了27.78%,减免金额412.67万元,比去年减免155.05万元增加了166.15%
  4、努力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平台
  融资难依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资金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今年按照省、市、中小企业局的要求,为帮助中小企业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企业走出低谷。积极与省、市中小企业局衍接汇报,通过填报各种调查表、推荐表、对接表等融资准备工作,使我区7家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集团协作配套对接,促成我区6家中小企业进入融资超市,一家企业当时对接成功,实现融资880万元。
  5、做好预警平台工作
  去年省上为完成国家一览子计划,提供宏观调控的有效数据,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成立了中小企业预警平台。我局积极配合省中小企业预警平台工作,将我区成长型8家企业进入预警平台。今年我区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两家,共有10家中小企业进入预警平台,每月按时督促企业点击预警平台填报调查表,圆满完成了预警填报工作。
  6、安全生产工作
  我局在抓企业生产中,始终坚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今年,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安排和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成立了组织机构,落实了分管人员及责任,并对全年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今年上半年和防洪期间,由局长带队,率企业安全科、统计科同志对全区中小企业、乡镇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及时排查安全隐患3处并限期责令整改,并对"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三项"活动进行月月小结,其间及时报送安全信息,确保了全年乡镇企业、中小企业无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死亡和重伤人数为零。
  7、切实搞好信息调研工作。今年上半年,我局对我区农产品加工小企业抵质押情况进行了调研,完成乡镇企业小企业融资调研报告,中期对农产品加工业"xxx"规划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下半年对我区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了"十二五"规划调研。按时上报我区乡镇、中小企业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反映区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有利于市、区两级领导对我区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的正确指导。
  8、做好乡镇、中小企业统计工作。一是针对部分乡镇统计人员变动的实际,我们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增强他们干好乡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对各乡镇贯彻落实《统计法》的监督,指导和督促各乡镇加强对辖区内中小企业的统计调查,并建立各乡镇中小企业数据库,夯实了统计基础;三是各乡镇和重点企业的统计数据必须按规定程序上报,切实规范了报表的上报,我局同时加强了对各乡镇及重点企业报送的统计数据的汇总、评估。每季对全区乡镇、中小企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保障了市上、区上及领导各种经济指标的需要。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意见
  (一)存在的问题
  1、企业规模小,管理相对粗放,仍存在缺乏技术、人才,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等问题。面对金融危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2、部分中小企业经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总量小,扩张缓慢。高耗能企业偏重。
  3、资金投入不足的瓶颈难以打破,融资难依然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4、企业经营管理有待加强。
  5、提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
  (二)建议意见
  1、着力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一,抓好政策落实。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律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权益保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大对中小企业财税扶持力度,落实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社会负担。第二,解决融资难题。全面落实支持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政策,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第三,搞好要素保障。一是土地,二是能源,三是人才。第四,建好服务平台。
  2、加快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支持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提高企业协作配套水平,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视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与布局,立足市场,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自主创新,不断强化科技支撑;"以小做大",大力发展规模以下企业;聚集发展,培育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提升整体竞争力。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大力开展对中小企业各类人员的培训,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
  3、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努力改进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支持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提高自身市场开拓能力。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协调工作,建立中小企业统计监测制度。完善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2013年中小企业项目小结二:

    2013年,我市中小企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中小企业局的倾心关怀和大力指导下,以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为契机,坚持以常规工作抓规范、创新工作求突破为统揽,不断强化经济运行监控,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切实优化发展环境,中小企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主要工作成效
    1、总体运行质量良好。1-9月,全市中小企业增加值达到43.6亿元,利税总额10亿元,出口交货值1.5亿元,新增就业23.5万人,各种主要指标均大幅增长。规模企业发展势头强劲。1-9月,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达到214家,比去年同期净增34家;增加值37.1亿元,增长30.6%。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截止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已达51个,同比增长15.3%,实现增加值4850 万元,同比增长11.4%。
    2、项目推进进展顺利。1-9月,全市23个市列重大工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8亿元,完成年投资计划的78.2%;全市工业技改项目完成投资13.7亿元,同比增长32.8%,其中省重点工业技改项目13个,完成投资1.83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7.2%。
    3、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大力开展以工业集中区建设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1-9月,全市工业集中区建设完成投资12.14亿元,其中财政投入资金3.62亿元,建成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104户,其中新引进28户,集中区共完成工业产值29.75亿元,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4、节能减排初见成效。1—9月,41户重点用能企业单位产值能耗同比下降7.2%。按省政府要求,关闭了4户落后生产力企业,全面完成了年度节能目标任务。
    (二)重要工作举措
    1、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切实加强工业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全市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十一五”规划,提出工业人才培训工作计划。创新培训模式,成功组织17名工业管理人才赴浙开展学习+考察+挂职“三位一体”培训活动,有效提升了我市工业人才队伍素质,目前受训人员均已成为全市工业管理骨干人才。组织两期“惠民创业”公益讲座,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现场授课,500余名人员接受培训,社会反响良好。开办加油等专业技能培班1期,170人接受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了专业人员专业素质。
    2、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筛选23个投资在7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进行重点推进。建立项目、市级领导、市级联系部门对口联系制度,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及时、有效地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具体问题。深入开展推进重大项目调研活动,及时准确撑握项目实施中存的具体问题,出台了对全市工业项目推进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推进全市重大工业项目的意见》。进一步强化建设过程监管,建立督查通报机制,注重服务与协调,快速推进项目建设进度。科学筛选重点技改项目,按2007年四川省技术改造投资导向要求,精心组织筛选27个项目申报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11个项目申报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6个项目申报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7个项目申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我市共36个项目获得省上支持,其中利万步森水泥公司水泥生产余热发电已被确定为国家发改委国债资金项目。
    3、切实开展融资工作,不断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按照“一体两翼多层次”发展总体要求狠抓融资担保工作。一是规范担保机构管理。在广泛宣传动员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5户担保机构按要求进行备案。二是引导担保机构大力开展担保业务。1—9月,备案担保机构共实现担保贷款额4537万元。三是狠抓会员制担保机构的组建。3月,市政府组织市级相关部门到资阳、乐山、遂宁等市州进行融资担保考察。8月,我委组织市内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及对会员制担保机构建设有意向的企业赴遂宁进行具体业务考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市具体会员制担保机构建设方案,目前正在抓紧实施,并已初步形成框架,力争年底前全面完成省局下达的3户会员制提保机构,并正常开展业务。四是狠抓企业上市融资工作。在全面调查摸底基础上起草了 “广安市企业上市培育规划”,列出培育重点,制定培育措施,该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并正式发文。策划企业上市专家咨询活动,举办上市基本知识专题培训,搭建企业与中介机构联系平台,将于11月中旬实施。五是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目前完成244户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信息采集工作,正在逐步完善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和中小企业信息数据库建设。
    4、狠抓集中区建设,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将区市县工业集中区管理与指导纳入工作总体安排,在工业布局、园区规划、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切实加强监管与指导。建立定期通报和目标考核机制,实行按月通报、按年考核,有效地调动了区市县工业集中区工作积极性;组织人员对集中区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探索集中区发展新模式,及时协调解决集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推进了集中区建设进度。引导中小企业按产业布局入园,现已建成专业集中区7个,有效推进了产业集群发展。
    5、深化治乱减负,创优发展环境。全面清理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按市委、政府要求将所有审批事项全部纳入政务服务大厅统一办理,进一步规范了政务服务行为。规范行业管理,以煤炭、电力、机械、建材、冶金、食品等行业日常监管为重点,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及行业规范,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建立健全情况通报和信息反馈制度,有效地促进了委管行业健康发展。积极协调交通、公安等部门于2月开通了工业品运输绿色通道,为重点监控的50户企业近400辆货车办理了工业运输绿色通行证,优化了公路运输环境,确保重点企业原燃材料、产品及设备运输畅通,切实减轻了工业品运输成本。有序推进涉煤收费改革试点。由减负办牵头,对2013年市级相关部门涉煤收费项目进行清理,制作、发放企业负担明白卡,做到明白收费。指导邻水县开展涉煤规费统一征收试点工作,进一步规范涉煤收费行为,减轻煤矿企业负担。
    6、以活动为载体,狠抓招商引资。积极策划招商引资活动。充分利用大工业网络优势,积极联系江苏南通市经委共同策划经贸洽谈活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通过洽谈,已有10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其中南通泰禾化工有限公司等4户企业与我市相关企业在化工、粮食加工等领域达成合作意向;华蓥、邻水、武胜、岳池分别与南通海门等市达成劳务培训与输出协议,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积极筹备、参与第八届西部博览会、第四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洽谈会及第四届中博会,共组织13户企业参展,有效展示、宣传了广安企业,共签约6个项目,协议资金3.4亿元。
    7、合理运行调度,切实保障生产要素。强化原煤调度。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深入实施电煤调运“两统一”制度,科学合理测算电煤指标,进一步规范外调煤的管理,既确保了广安电厂电煤供应,又确保了大批中小企业正常的煤需求。做好电力调度。出台全市电力行政执法指导意见,规范供区管理,按照季节性电力调度预案,采取合理移峰填谷、错峰避峰等有效措施,保障枯水期用电需求,未出现大面积拉闸限电,确保了中小企业用电需求。加强成品油管理。针对我市成品油资源紧张,运输困难的严峻形势,积极争取中石油四川销售公司支持,增加资源计划,强化宣传引导,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了中小企业生产用油需求。
    8、以实施“五个一”工程为契机,深化企业服务。为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帮助洽谈引进一个新企业、主动联系推进一个在建项目、切实为企业解决一个具体困难、提出一个好建议、努力为社会办一件实事”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活动,密切与企业联系,真正做到了服务到企业、服务到基层,收到了较好成效。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开通了中小企业网广安分网,强化网站管理,及时更新信息,点击率稳步提高。完善企业基础资料,将企业信息上网公布,有效拓宽信息宣传平台。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筛选10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整合社会资源,努力构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平台,已审定7个服务机构作为全市中小企业重点服务机构,有效拓展了中小企业服务领域。
    9、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切实加强工业产能减排工作领导,成立相应机构,落实目标责任,做到职责明确,目标清楚。加强政策指导,先后代市委、政府起草政策性配套文件7个,指导全市节能减排工作。强化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对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41户重点用能企业实行了目标管理,建立能源利用月度统计监测系统,开展节能审计和节能监察,指导、帮助企业加强节能管理和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开展专项检查,对高耗能行业进行清理,依法关闭岳池罗渡火电厂、邻水鑫光电厂等落后生产力企业。加强节能宣传教育及培训,开展工业节能集中宣传,组织重点用能企业和行政管理人员分批次到省节能中心接受业务知识和能源统计知识培训。切实加强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督促企业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大隐患整治力度,确保安全生产,有效地扼制了重特大安全事故。
    10、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今年年初,全市工业大会期间,我们积极组织稿件,配合广安电视台、广安日报等媒体对十大突出贡献企业进行集中宣传,营造了良好的工业强市社会舆论氛围。5月,衔接广安日报社开辟了“工业强市新跨越”专栏,对广电三期、龙滩煤矿、北新建材、桂兴水泥、44户煤矿资源整合等全市重点项目进行连续专题宣传报道,有效地推进了重点项目建设。10月,组织市内强势媒体开展民营经济发展集中宣传活动,对区市县、市级相关部门及重点企业进行集中宣传,再造民营经济发展社会舆论氛围。组织开展十佳民营企业评选及工业企业30强评选活动,有效提升了广安本土企业品牌意识。
    (三)存在主要问题
    1、中小企业经济总量较小。虽然我市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日益扩大,但经济总量仍然偏小。2013年,全市中小企业增加值仅55.3亿,今年1—9月中小企业增加值仅43亿元,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大。
    2、中小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偏小,产品结构单一、档次偏低,科技含量不高,无核心竞争力;经营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管理手段落后,家庭式、作坊式的管理模式相当普遍,企业内部缺乏民主与约束机制,决策随意化,企业缺少创新;部份中小企业在政策法律观念、资信、劳资状况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存在一定问题。
    3、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县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不健全,民营企业管理部门间信息资源沟通渠道不畅,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信息资源需求;融资担保服务作用发挥欠佳,担保机构8运作普遍存在政策性障碍,专门的企业管理咨询专家队伍尚未建立,技术培训资源分散,师资力量弱,层次较低,水平不高。
    4、发展环境仍需优化。政策执行中“梗阻”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吃、拿、卡、要、报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个体及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还需细化落实;民营经济进入垄断性领域力度太小,效果还不明显。
    5、中小企业发展制约因素未得到根本性破解。中小企业未能享受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同等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受土地、资源配置政策影响,中小企业新征土地程序复杂、成本偏高;能源供应紧张,尤其是一些资源性的电、煤长期处于供不应求;中小企业贷款门槛较高,据统计,全市中小企业短期融资缺口高达5亿元左右,大量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困难。


2013年中小企业项目小结三:

  xxx年,我市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主线,继续深入推进优化政策环境、体制机制创新、“三大体系”建设、培育产业集群等重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xxx年,全市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876.6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工业增加值667.2亿元,同比增长26.7%;入库税金101.2亿元,同比增长30.5%;利税总额204.8亿元,同比增长32.0%。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691.9亿元,同比增长21.2%,其中:民营工业增加值659.1亿元,同比增长29.2%。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9%,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我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7% 。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半壁江山”的格局已经形成。
  xxx年,我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取得新进展
  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加快实施“三年千家”规模企业培育计划步伐,中小企业经济规模继续扩大,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成效显著。一是优先安排列入“三年千家”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计划的企业参加“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等培训活动,努力提高中小企业职工素质。市和区(市)县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受训人员近500人,并为6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了创业诊断、管理咨询、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创业指导服务。二是建立了 “三年千家”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企业信用档案,并积极推动信用产品使用,为中小企业融资和交易提供针对性服务。三是政策性担保机构、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对列入培育计划的中小企业,采取“小项目、小额度、多笔数”的办法,为列入培育的企业量身定做担保贷款方案,确保了优先给予担保、优先安排贷款扶持措施的全面落实。四是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各大专院校共建技术开发中心,推进产学研结合,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增强。五是市和各区(市)县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建立完善了上规模企业运行动态信息库,为全市列入培育计划的500多户小企业建立了信息档案,对中小企业运行动态的监测分析及协调工作进一步加强。xxx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3148户,新增517户,超年计划217户,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980.48亿元,增长26.3%,创历史新高。
  二、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根据《成都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2003-2020年)》精神,按照“分层发展、圈层递推”的思路,结合全市三个圈层的特点,编制并积极组织实施了《成都市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工作方案》,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年内向国家发改委申报xxx—2010年小企业创业基地项目22个;组织申报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13个、省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3个、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43家;组织区(市)县参加了四川省农产品加工、化工等产业集群配套协作项目对接会,推介配套协作、招商引资项目共98个;组织申报xxx年度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类项目5个,获扶持资金514万元;组织申报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32个,获扶持资金357万元,获批项目数和金额均列全省之首;组织12家龙头企业申报四川省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资金,获扶持资金231万元;推荐成都川路塑胶集团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获得四川省中小企业局、四川省工商业联合会授予“xxx年四川省成长型中小企业”称号;收集汇总并向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库报送农产品加工业建设项目86个、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213家,均列为重点扶持对象。组织实施市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79个、技改项目95个(其中农业产业化项目46个),投资总额达108.1亿元,预计营业收入可达234.9亿元,上缴税金14.2亿元,利润23亿元。
  三、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继续推进
  以培育和打造年销售收入总额过30亿、50亿、100亿的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知名品牌和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抓手,积极建立和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特色产业的集聚发展。新都、彭州、崇州的“家具产业”,郫县的“川菜产业”、“印刷包装业”,新津的“精细化工产业”,双流、新津的“光伏产业”,蒲江、邛崃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龙泉、双流的“机械汽摩配件产业”、“医药产业”等区域特色产业由“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化,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武侯区的“女鞋之都”,美誉度继续提升,规模继续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已达到10%,西部鞋业龙头和全国重要的制鞋基地的地位日益明显,与温州、广州、泉州一同被业界誉为“三州一都”。同时,与崇州、金堂密切合作, “一都两园”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四、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
  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工作,召开了全市中小企业“三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深入推进“三大体系”建设的工作意见,工作思路更加明确。二是向银行和担保机构推荐了244家信用评级为A级以上的企业,进一步促进了政、银、企、中介机构的密切合作。三是继续推进重点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工作,汇集整理2003年以来获得政策性担保贷款企业的信用信息534户,建立规模企业信用档案2296户。四是对企业信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信用网站进行了升级改版,其建档、维护和查询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五是中小企业信用产品推广使用取得新进展,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成都市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将企业信用等级达标列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资金申报的必要条件。
  五、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龙头的多形式、多层次、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巩固和发展。一是全市担保机构发展步伐加快。截至11月底,温江、大邑、都江堰、郫县、双流、金堂以及高新区已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或设立了担保委托资金,全市担保机构已发展到93家(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7家,民营担保机构86家,年内新注册成立10家)注册资本金已达25.49亿元。二是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市财政设立担保风险补偿专项资金2000万元,全市22家担保机构获得中央及地方各级中小企业担保扶持资金共1205.33万元的支持。三是政策性担保机构的龙头作用越来越明显。为推动“三个集中”,成都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和市商业银行与双流等9个区(市)县签订了《工业集中发展区中小企业担保融资合作协议》, 9个区(市)县工业园区内的企业获得担保贷款共16亿元;为推动重点产业发展,成都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分别与高新区和成华区合作设立了“软件企业担保风险资金”和“现代服务业互助担保资金”,落实担保贷款9000万元; 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性担保重点向涉农企业倾斜,金堂、邛崃等远郊县市的涉农企业共获得担保贷款8990万元。成都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还创新工作方式,在双流、新津、高新区等区(市)县设立了办事处,为中小企业服务提供“零距离”服务,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民营担保机构合力创业担保公司、澳滨投资担保公司也由于成绩显著受到省、市表彰奖励。xxx年全市中小企业累计获得担保贷款达95.8亿元,比上年增加33.8亿元,比较有效地缓解了制约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六、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为了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共性需求,积极探索创新,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是积极推动市和区(市)县联动,加快服务资源整合步伐,建立纵横连接、功能较全的全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各区(市)县共申报服务平台建设项目28个,经初审上报省中小企业局8个。二是继续推进中英合作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建设项目试点,积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咨询计划”。建立了小企业咨询补贴政策及对咨询服务行业的监督评估机制;按照英国专家提出的培训建议和培训提纲,选定10家管理咨询机构、50多名管理咨询顾问,进行了咨询技巧、诊断工具使用及案例研讨方面的培训;对申请管理咨询的37户小企业提供了管理诊断服务,对20户小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改进、生产现场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税务策划、企业绩效改善等多项咨询服务。此项试点,为国家制定中小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及确定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具体方式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新鲜经验,受到国家发改委的充分肯定。
  七、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继续深入贯彻《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措施,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是民间投资速度加快。xxx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1461.5亿元,同比增长39.2%;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1.0%,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截至年底,全市私营企业已达12万户,新增1.97万户;全市个体工商户已达50.36万户,新增5.46万户。二是民营企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继续推进,“领头羊”作用日趋明显。在4月份召开的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上,我市的蓝光实业集团、新希望集团、通威集团、科伦集团等4家民营企业被评为四川省十佳民营企业,新希望集团、蓝光实业集团等企业分别进入了四川省民营企业销售收入20强和纳税20强行列,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全省民营经济综合测评我市继续位居全省第一。三是积极探索民营经济发展新路子取得新成果。我局与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及西南财大联合开展专题调研,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题为《关于当前成都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调研报告,提出了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好评;我局会同省工商联、成都日报社在《成都日报》上举办了为期近1个月的“创富精英高峰论坛”,并评选出了“2006成都十大创富精英”,获得了广集民智、激励创业、促进发展的良好效应。四是制定了《成都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10年行动方案》。紧紧围绕推动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要求,确定了未来10年我市深入推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保障措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xxx年底,全市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119.5万人,新增18.1万人;全市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已达96.7万人,新增13.0 万人。民营经济为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有效缓解城乡就业压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八、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安全生产及燃煤源头整治取得新进展
  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政府有关煤炭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年度工作的安排部署,圆满地完成了全市煤炭行业管理、安全生产、关闭小煤矿、型煤(蜂窝煤)企业整治等工作,成效明显。一是认真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方针政策,积极加快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面完成了关闭全市3万吨以下小煤矿共48对的目标任务。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紧紧围绕安全生产目标,大力开展“百日安全活动”和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质量标准,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切实落实煤炭生产企业领导人下井带班作业制度,继续搞好打基础抓防范为目的的瓦斯治理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煤炭安全生产,全年事故件数、死亡人数均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安全指标之内。三是国有煤炭企业以转换经营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实现了减亏工作目标。四是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对城区大气环境整治工作的安排部署,制定并实施了《成都市五城区及高新区蜂窝煤生产厂(点)燃煤污染整治工作方案》,五城区及高新区蜂窝煤生产厂(点)由年初的88户调整减少到29户,有效地减少了城区大气环境污染源,为我市创建国家环境模范城市复检达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九、依法行政和企业减负工作继续深入推进
  继续深入推进“五·五”普法教育、依法行政和企业治乱减负工作,机关公务员行政行为的规范和执行力进一步提高,全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合法经营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局被评为依法治市工作先进单位,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以学习《公务员法》和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为法律法规为重点,进一步推进了机关依法行政,全面完成了市政府安排部署的行政法规、政府规章清理工作,会同市安监局等部门完成了依法关闭小煤矿以及整治五城区、高新区三环路以内型煤加工企业的任务。 以“法律进企业”活动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业务骨干法制培训达1450人(次),企业合法经营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依法经营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严格控制对企业的检查和农产品加工业专项治理为重点,以开展“三查”(查基层、查薄弱环节、查突出问题)、“三抓”(抓典型、抓查处、抓暴光)活动为抓手,继续深入地开展了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治乱减负工作,促进了我市中小企业发展大环境进一步优化。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一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扶持激励措施仍有所不足;二是融资难、贷款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三是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滞后;四是规模以上企业仍然偏少,培育产业集群和名牌产品的速度还不够快,按试验区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都将在以后工作中加以认真研究解决。


2013年中小企业项目小结四:

  2013年,全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局的业务指导下,在各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按照全市经济发展总体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贯彻落实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以实现突破发展为目标,紧扣全年目标任务,积极实施开放带动、产业带动和项目带动,转变作风,强化服务,落实政策,优化环境,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全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一、经济运行情况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较好。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亿元,占全年任务*亿元的*%,占全市gdp的*%,比全年任务*%提高了*个百分点,同比增长*%,比计划增长速度12%提高了*个百分点。预计上缴税金*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3.64亿元,是全年任务*亿元的*倍。非公有制经济总数发展到7.6万户,其中,私营企业*户,个体工商户7.3万户,从业人员26.5万人,累计注册资金85.41亿元,当年新增私营企业215户,新增个体工商户1864户,新增从业人员4897人,新增注册资金13.16亿元。
  发展特点:
  1、运行质量显著提高。通过采取增产提效措施,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发展质量提高,增速较快,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工业企业上交税金*亿元,同比增长45%;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3.5%。通过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高新技术应用,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特别在生物医药和材料技术等技术密集型领域表现突出,全市已有各类科技型企业100多户。部分企业推行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无公害化,改进装备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产品的质量、品种、档次、功能、包装等方面均有较快提高。
  2、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三产内部结构调整效果显著,一、二、三产比重达到16.11∶42.82∶41.07,优于全市整体水平。第一产业突出特色农业,积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家庭兼营工业和农业服务业;第二产业围绕发展主导产业,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改造传统产业,矿产建材、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快速提高;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商贸等传统行业质量提升,旅游、房地产、物流、信息和社会服务等行业发展很快。各县区涌现出的一大批具有优势和潜力的中小型企业,进一步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3、规模企业生产较快增长。规模企业预计完成总产值47.94亿元,同比增长37.76%,实现营业收入40.04亿元,同比增长22.3%,完成增加值14.5亿元,同比增长30.87%,占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总量的20.26%。非公有制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78%。
  4、重点项目建设投入加大。全市建成投产重点建设项目52个,其中投资规模在500—1000万元项目17个,投资规模1000万元以上项目35个。按建设性质划分,新建项目33个,技改项目10个,续建项目9个。建设项目总投资40.16亿元,本年度完成投资17.46亿元,这些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将新增营业收入*亿元,新增税金3.24亿元,新增利润5.36亿元。
  5、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非公有制出口企业通过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出口产品数量和品种,出口创汇突破亿元大关,预计全年实现出口产品交货值*亿元,占全市出口交货值的80%,同比增长39.07%。我市产品出口市场区域不断扩大,出口主要国家和地区由以往的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已延伸到美国、俄罗斯、荷兰、西班牙等欧美国家。
  二、工作措施
  (一)大力营造经济发展环境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今年以来,我们以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召开为契机,加大了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宣传力度。市、县区局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并采取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单、现场咨询等方式,宣传报道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政策、重点产业、行业动态和创业典型。与市电视台合作,深入7县区和重点企业调研采访,历时3个月,完成了“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就”专题片制作,着力展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市、县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就,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