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

时间: 12-09 栏目:反思
篇一: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诗歌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诗意境既精微优美而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的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读者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这两首诗意境优美、语言精微,学习时应着力于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用心领悟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学习结束后,我听了学生的反馈。在方法上我采用的朗读法学生们很喜欢,这两首诗语言都比较直接,学生们在读过之后一般都能说出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要表达的情感。调动了孩子们朗读的兴趣,特别是小组竞赛,更是让他们把朗读当作了表演一样,表情、语调、感情,都激发了出来。我也喜欢这样的课堂。但是我认为仍有不足之处,就是这类课的生字词语,应该不用刻意安排时间,学生们在初读时已经认真的纠正过,选几个学生做一下总结就可以了。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和学生们一起来探讨,争取更大的进步。


篇二: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

    “教师要成为课堂对话的首席(语文课程标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告诉我们,理解是对话得以发生的关键要素。因此,只有在理解的前提下,才能构建具有真正意义的对话关系平台,下面以《外国诗两首》教学片断为例,加以阐释。
    1.提供对话教学的基础。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表情与动作的感染;教师板画的直观;录音配乐、CAI课件的使用……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对审美对象从直接感知开始,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2.创设对话教学的氛围。
    我们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像、借助画面、借助音乐、借助美读、借助移情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所以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诗歌本身的美感,让学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能够接受。方能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笼罩在师生所创造的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使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
    3.拓展对话教学的视野。
    教师还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在赏析诗歌语言的基础上拓展对话教学的视野。如在诗意拓展环节,教师的两个问“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名黑人,你将还会用什么来见证你的历史?假如你就是世界的著名河流,你将会对黑人说些什么?”是对诗歌内涵理解基础上的一个延伸,实践证明:这个拓展很有必要,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的时空,搭建了对话教学的渠道,拓展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篇三: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

    诗歌通过联想将两个画面叠印在了一起,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但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大自然的歌手还有很多,大地歌声不断,以少胜多。通过引发读者的想象,丰富诗歌的内涵。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虽然描绘景物不同,但诗歌的情感前后一致。
    令 人欣慰的是大家都积极参与了诗歌的感悟,意外地发现,学生头脑里面有教师所想象不到的潜能和想法,有时他们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
    “学习共同体”,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围绕教师设计的“我感受到     ” “我发现了     ” “我不理解       ” “我欣赏       ”等几个环节,很好地掌握了第一首诗的学习要点。教师及时做了一番学法总结后,学生自学第二首诗歌时得心应手,完成效果相当不错。课后让学生完成小诗:草,还是很不错的。


篇四: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外国诗二首》(人教版9年级下册第4课)的美国黑人诗歌作家休斯的《黑人谈河流》时,我在板书了课题和作者后,自己示范朗读了一遍,接着要求学生齐读一遍。在学生朗诵的时间,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如下一节诗:
    我了解河流,
    在黄昏时遥望那东方号称母亲河的落日圆,
    还有一条古老悠长的大运河,想象着当年纤夫的沉着。
    学生轻声读出了这三句,我立即要求他们仿照休斯的写法,写诗。学生一致认为,要把标题拟为“华人谈河流”,作者为自己(或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立即进入了写作状态。
    我说:“有一首歌曲唱道‘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叫黄河;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叫长江……’”;
    学生在构思、在写作,或在讨论之中。
    我继续点拨:“在雄伟神州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由北到南,有漠河、黑龙江、鸭绿江,有黄河、淮河、长江,有珠江、雅鲁藏布江,在香港、澳门还有香江、濠江,这些自西向东的河流;还有一条南北方向的隋朝大运河;这些古老的河流,犹如中华民族的大动脉和流淌的血液,哺育着亿万中华儿女”;
    学生神情激昂,进入了积极的写作状态。
    我乘机继续说道:“春季,我们可以在长江三峡泛舟而下,欣赏两岸的风景,倾听哀怨的猿声;夏季,我们可以到黄河观赏九曲十八弯的奇险,体会壶口瀑布的壮观;秋季,我们可以在珠江领略南疆风光,体味民族风情;冬季,我们可以到黑龙江去破冰冬泳,健壮我们的体魄……”;
    “黄河,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我们的母亲河;那《黄河大合唱》的歌声,高亢嘹亮;还有那《松花江上》的歌声,犹如警钟,如犹在耳;泸沟桥畔的抗日战火,流不尽中华民族的屈辱……”;
    “在我们这里,就有三条河流贯穿全县,他们是天柱山山麓的皖河,在潜山县城一带叫潜河,也叫西河,中间一条叫余井大河,东面还有一条流经我们镇的,叫大沙河。它们分别注入长江,是长江两岸千百条河流的一部分。许多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就在这些河流的两岸辛勤劳作,山水相依……还有许多小河,也承载着许多的传说……”;
    接着,我要求学生交流他们写的诗句,互相点评(学生作品略)。
    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的教学,体会黑人种族对历史的见证,以及黑人种族的自豪感。
    这一课,我采取了诗歌仿写法,我的教学反思是:
    1、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这比要求学生完成像前几课课后的仿写诗句的练习作业,要有兴趣得多,达到了非写不可的境界,就必然能写出一些比较好的诗句出来。课上学生兴趣盎然,我要求他们课后继续修改完善,并誊写到作文本上。
    2、拉近了中外诗歌的教学距离。选择了一个比较好的突破口,为课文的教学,调动了学生自学、探讨的积极性;既激发了学生对黑人种族意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
    3、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学生或自我写作,或小组合作,充分进行自主欣赏和体会,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大力探索的,让新课改的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理念得到了一点具体落实。
为你推荐
2014-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