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年味淡了的作文4篇

时间: 01-18 栏目:年味的作文

1年味淡了?

由于国外的节日不断的流入我国,造成了我国人民崇尚了“洋节日”,中国春节过年的年味也淡了。

但是我觉得中国的春节一年比一年更热闹。

2月28日,我们家买了许多的菜肴,知道我家要干嘛嘛——我家呀过年了。今天我们准备吃年夜饭了,但是吃年夜饭之前我们先要祭祖,来总结去年的收获和需要进步的方面,保佑我们在今年能快快乐乐,学业有成。当新春的爆竹声响起时的那一刹那,我们从去年迈入了新年第一天,真真正正的感受到了新年的气息,正如朱自清所说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拜神之后就开始吃年夜饭了:因为这点我反倒觉得春节的年味还未淡,反而我很期待。我们大家一起吃年夜饭,要不是春节,我们一家人还很少一起吃呢,每天都吃的“散散”的。我们吃好了爷爷奶奶吃。但是今天。一直阻挡着我们的薄膜破了,城墙到了,一家人说说笑笑,其乐融融的样子,这一切都是我所希望看见的。

当爷爷把大大的红包塞给我时,我既开心又兴奋,我长大一岁了。

新年不正是因为能够懂事一点,长大一点才如此热闹。当你与你的家人分享着长大的祝福时,你会觉得长大不好?过年不好?

春节年味淡了吗?让我告诉你吧,年味没有淡。

2年味淡了

我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节日呢?后来,想了很久,我终于想明白了,人们看重的是春节的这种氛围,团圆的氛围,热闹的氛围,好玩的氛围。大家都辛苦了一年,好不容易聚到一起,一家人在一起聊聊天,吃个团圆饭,看看春节联欢晚会,谈谈工作,谈谈学习,谈谈家庭,小孩子穿上崭新的衣服,去放鞭炮,点烟花,给长辈们拜年赚压岁钱。传说除夕夜有叫“年”的怪兽,许多人还会整夜不睡,这种习俗叫做守岁。过年的时候,人们总有一种温馨幸福的感觉。

过年固然好,可是,春节又将至,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我却发现,近年来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似乎过年能让我们高兴高兴的,就只剩下穿穿新衣服,赚点压岁钱了。春节不再是令人人都欣喜若狂的节日,成了给幼年的小孩子们乐一乐,玩一玩的日子。

过年领着5岁的表弟去玩,走在街上,他东瞅瞅,西看看,好像什么都是很新鲜的样子,一会儿要去买氢气球,一会儿又要去游乐场玩,还有广场许多小吃也令小家伙垂涎三尺,吵着嚷着要买这买那。玩一次旋转木马能让他高兴很长时间,买一盒炮来放,能把他吓得躲在我身后不敢露面。看到广场有漂亮的花灯,拉着我的手就往广场跑,要去看花灯。叔叔给了他二十元钱零花,他激动得一蹦三尺高,喊着:“耶,爸爸给我钱了,我有钱了。我们去买好吃的!”可是,相比之下,我这个姐姐就显然成了个陪玩人士。对我来说,氢气球已经不再是我可以玩的东西,去游乐场也只是高兴一小会儿而已,广场的小吃都吃的腻了。陪着表弟去玩旋转木马,看到都是一群小孩子,似乎旋转木马也只是童年时代美好的梦了,去看花灯,花灯也只能图个漂亮,去放炮,放炮不过是噼里啪啦响几声罢了。至于表弟对二十元零花钱的热情,我就更是没有了,表弟才5岁,没人一次性给过比这二十块更多的零花钱了,可是对我来说,这二十元零花就很普通了。表弟喜欢的东西,对我都没有了吸引力,而对于过年来说,我也没有了从前的那股热乎劲儿。

眼下也正是过年时,与以前的过年相比,虽然现在过年物质生活更丰富了,但精神文化却总是像缺少了些什么,似乎那些年的过年更热闹,更开心一些,我们似乎更怀念以前的年味儿。以前过年时,总是盼着年关时候能和爸爸妈妈一起贴对子贴福字,能全家人一起扫屋子,能架起年货来准备点年货,总是盼望着三十晚上能看春晚,能一晚不睡觉守岁,能放包饺子吃饺子,总是盼望着大年初一能和爸爸妈妈领压岁钱花,能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能放鞭炮放烟花。那些年,身为小孩子的我们听到鞭炮声会乱蹦乱跳,穿着新衣服在镜子前照了又照,拿着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舍不得花,最后还是都给了老爸老妈,等到别人家放完炮就跑过去,看看有没有剩余的小炮再捡回来自己放,午饭时看着桌上许多好吃的,流着口水却又舍不得吃,因为一年也难得改善这么几回伙食,生怕吃完了明天吃不上这些好吃的了,过年的时候爸妈总会领着我们一家到摄影馆照许多相片,我总是摆出各种姿势来显摆,妈妈总说我爱臭美。可是到了如今,物质生活好了,即使在平常爸妈也会给买很多漂亮的衣服,亲友也会给足够的零花钱,老虎炮要多少有多少,文娱节目天天有,好吃的随处可见,最不缺的就是食物,而家家都有数码照相机,想什么时候拍照就什么时候拍照。所以,有了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就把精神文化给忽略了,过年的程序删减了一道又一道,过年的氛围也少了一层又一层。

过年也是一种文化,在如今这种精神文化短缺的时候,或许,追求民俗,一家人围在一个大火炉前讲讲各自的故事,参加参加各地的风俗活动,也能找到一些年的感觉……我思索着,那份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何时能重新出现在年关呢,那份我怀念的年味儿,那种特殊的精神文化……

3年味淡了

从小我就觉得,过年这回事,只有在等待的时候,才最像过年,心里涨满了期待、欢喜、激动和想象。以为到了正日子,所有的期待、欢喜、激动和想象都会翻倍的。可是大年初一一早睁开眼睛,却发现它们全都消失在除夕的梦中了。

小时候的新年和现在的新年是不一样的。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用精致的窗花装饰窗户,火红的灯笼挂在门前,从除夕的傍晚开始,炮竹声就开始擎天撼地般在每个人的耳边炸裂——那声音纷纷扬扬,以一种莫名其妙的激情喧闹着,好像发誓要把所有房子的玻璃震得和它自己一样支离破碎,把所有汽车的警报器震得和它们一样响亮。

可是近两年来,震耳欲聋的炮竹声离我们越来越远,只有零零散散的烟花冲向天空,以一种绚烂的姿态独自爆炸开来,很少有人会察觉,很少有人会欣赏。不像是以前,说个话都要提起嗓门来说,一家人像是吵架一样兴高采烈地拉家常,别提有多开心。妈妈说现在这样也好,减少空气污染,清净。可是这闹腾腾的炮竹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子人的空荡与无趣。

除夕的晚上是最热闹的的时候,奶奶兴冲冲地拿出面板,像是宝贝似的抚摸着它。这面板已经用了很多年,虽然只是为了擀饺子皮而存在,但它依旧是奶奶不舍得丢掉的老伙计,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一种懒得跟人解释那么多的元老气息。妈妈包饺子的性质也没有以前那么浓了,不紧不慢地一个又一个地包着,小时候我会过去插上两手,包上几个难看至极并且合不上口的饺子,然后悻悻地离开。而现在呢,包饺子的兴趣也没有了,一个人抱着手机玩游戏解闷。

饺子的气味并没有过去闻起来那么强大和毋庸置疑,由于年味越来越淡的缘故,连饺子也变得越来越没有诱惑力。我看着面前白胖胖的冒着热气的饺子,竟然一点都不心动,记得以前吃饺子总是吃得太急,以至于好几次都烫到舌头。

过年也是一年当中最高兴的时候,从长辈手里接过压岁钱,放在枕头下,过上一宿,便可以随意使用。所以大年初一早上每一次我都很用力地把枕头翻起来,紧紧抓着那几个红包,眼睁睁地看着,告诉自己所有的喜悦都会在打开红包的时候从天而降,这一笔不小的资金从此就属于我自己一个人。

然而我不能对家人说,我一点都不喜欢过年,我必须要在大年初一那天早上醒来穿上我簇新的衣裳,拱起手来恭恭敬敬地和长辈说“过年好”,必须要和每个人微笑并且用力地拥抱——因为如果我不这样做的话,它们每一个人都会对我做出一副很难看很严肃的表情。就像长妈妈一定要鲁迅在大年初一一早起来对他说“恭喜恭喜”并且一定要吃些福橘。

因为再也没有欢快的炮竹声,年味淡了;因为对香喷喷的水饺再也没有太多祈盼,年味淡了;因为春晚节目再也没有以前那样丰富有趣,年味淡了;因为再也没有孩童那时的天真烂漫,没有拿着红包、塞满一口袋糖果时的喜悦,年味淡了。

那段难忘的日子就这样远去,新年,就像与我们隔着层玻璃,兴高采烈的同时,又满眼忧伤地看着那些传统的民间习俗静悄悄地停泊在远处。

4年味淡了

现在常听人提起:现在过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这春节将至,感觉确实如此,都市生活的快节奏、车水马龙、钢筋水泥,搅乱了年的声音、色彩和味道。

社会物质富裕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阶段,这固然让人欣喜,但物质富裕并不能掩盖民族文化传统和风俗。人类的需求是分和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我们的物质需求渐渐的都能满足了,精神需求却突然变得非常空洞。

但是,让我感到异常的是,我们的春节越发变得无人问津起来,但类似西方的圣诞节、平安夜却在中国大受追捧。为什么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遭受抛弃,而西方节日却大放异彩?我想这与大部分中国人的虚荣心态有关,什么叫圣诞节?我们开始好奇,好奇了就开始研究,研究了就开始体验,体验后就越发的感受到一种新鲜感,越发的感觉到自己与国际接轨了,自己越来越有面子了。但是,到底是什么理论认为我们能够过一过老外的“春节”就一定是现代人了?反而,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极度不尊重的行为。

其实,过年是生活本身的结晶,年味儿同样如此,重要的是用心去品味。过年是一种休憩。忙碌地走了一年,需要暂时歇息一下,开春了再走。过年是一种企盼。子女求学求职在外,过年就是回家,长辈盼望见到子孙,过年就成了愿望。过年是一种乡愁。浪迹天涯、绝少归期的海外游子,在客乡复制了传统的春节,西方国家唐人街的庆贺倒保留了更多的传统庆典仪式,以满足游子对家乡和故土的怀念,年节的欢乐中夹杂着淡淡的乡愁。过年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身份,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体贴细心地守护着她。

总而言之,春节为什么在中国越来越冷?这与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于民族风俗的尊重,对于自身存在的那一点点虚荣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难道,我们都搬到国外去过年?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