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评《五柳先生传》
1我品《五柳先生传》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诗的世界是一个思绪纷纭的意象世界,诗人的情感都形象具体地呈现在诗歌那优美的语言中。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这风趣的笔墨一定是五柳先生所著。在世人眼里,五柳先生是安贫乐道、抱朴守真、不求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所以他的自传一定很“华丽”。可他故意隐去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是以朴素的文笔一带而过作文人网你也可以投稿,仿佛自己只是地球上众多生物其中最平凡的一个。他“好读书”但却“不求甚解”。他“性嗜酒”而且“期在必醉”。他“常著文章自娱”其中还能“颇示己志”。字里行间流露着平淡,只是简单而轻松的介绍自己的志好,仿佛拉家常般语言自如淡然。“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对五柳先生精神品质的高度评价。其实很多人都具有这样的品质,所以五柳先生是平凡的。但他能在自己的自传里写得如此平淡,平凡乎?不平凡也!
在读过《五柳先生传》后我尝试过写一篇自传,也尝试过以“小姐不知何许人也”开头,但是不行,我做不到像五柳先生那样的笔风,我的感觉像是故意自夸,肤浅的很。于是我撕掉那页作文纸重新开始,以我自己独特的语言,自己独特的笔风,写了一篇真正的我自己的自传,一气呵成。
五柳先生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特立独行的性格,就像别人都争着做官,他却甘当一位快乐的隐士。他对世俗的淡然让我震撼,也让我学到很多。
2闲论五柳先生——陶渊明
五柳先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可谓尽人皆知了,《桃花源记》恐怕也无人不晓,人人都对这位先生的文采啧啧不已,但我对他的一生与诗文另有一番感触。
“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这当然是不错的,与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颇相宜的,只不过“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似乎过消极了些吧!生逢乱世,身为七尺男儿,何不奋臂而出,辅一明主,岂不也随了他“大济苍生”之愿?哪能只是凭借残财余资“理荒秽”养家糊口?难道几个朽吏便可拦住他报世之途?
我很欣赏辛弃疾的豪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如何的豪气?陆游临死还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对国家民族是如何的惦念?总是是一女辈李清照,亦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悲愤。可数次任吏的陶渊明确无甚作为,没有“猛志逸四海”的勇气,只好成为“性本爱丘山”的墨客。
不过总的来说,陶渊明是为我国文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是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是不可多得的田园美诗!
3给五柳先生的一封信
五柳先生:
您好!其实大家都知道,您就是晋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了您的三篇文章了,写得都很好,都突出了您“隐士”孤芳自赏的气节。您是位名符其实的“隐士”,而不是一位真正的“君子”。您可以隐居深山“种豆”,可以整天幻想“香格里拉”,可以“衔觞赋诗”,可以自以为是“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但您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来为广大受苦受难的老百姓着想一下吗?可以放下架子,利用自己的一点权利为老百姓解决一些实际点的问题吗?可以像杜甫那样写些忧国忧民的诗词让贪官污吏们反醒反醒吗?可以面对现实而不是成天空想吗?
您说您可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您真的可以问心无愧地说自己做到了吗?我不相信,您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流芳百世?您不希望后人一谈起您就充满的敬意?如果您都否认了,那么您还写这些东西干嘛?您为什么不投身革命事业拯救黎民?您也许会说:“我不是观音在世,我不是神仙,我没有那么大能力。”但是毛主席说过:“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您想流芳百世,但现在的中国,至少有一半人不知道您,但相反,只有极少数人不知道岳飞。如果当时,您不是成天玩弄笔墨,而是驰战沙场,那么现在,我们将会失去一比文学财富,但是,黎民苍生永远会记住你的功德!
4评《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的人生观是“不求甚解”,与之截然相反,自然科学的学习态度,则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鸦片战争以后,为什么国人逐渐崇尚西方文明,而对中国哲学不屑一顾?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文化的“不求甚解”。因为不求甚解,所以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就满足于“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就落后于西方文明。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亚里士多德崇尚逻辑推理,认为推理是通过前提作出必然结论的逻辑形式。直言三段论理论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三段论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演绎推理理论,是一个初级的公理化系统。逻辑推理只追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而没有“不求甚解”的中国风范,正是依靠这种精袖,亚里士多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浦二世召唤回故乡,担任起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当时,亚里士多德四十二岁。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同时,亚里士多德也运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非常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
《五柳先生传》中,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往往是“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西方文明历史之中,亚里士多德则非但衣食无忧,而且受人尊重。强烈的反差之下,中国的“不求甚解”与西方的逻辑思维之不同,就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