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1《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一本绝对经典的书,这本书中关于自律的部分,每年都要阅读一遍,反思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下面是今年的阅读记录:
#每天一本书#,100天,2011年3月27日,《少有人走的路 》,今天是第100天,选了一本经典书籍利用一整天的时候从新阅读一遍。这本分为四个部分:自律、爱、成长与宗教和神奇的力量,我第一遍看这本书的时候,花了半个月,特别是第一部分,当时反复阅读了很多遍,每次阅读都能得到新的收获。
评分5分。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的前二章自律和爱完全能承担得起这样的标题,每次阅读都是对自身的一个反思。很早以前只能读懂第一章,有了孩子之后现在能读懂第二章。到目前为止对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评价一般,强烈推荐阅读自律部分。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
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
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
有的人不断拖延时间,等待问题自行消失;有的人对问题视而不见,或尽量忘记它们的存在;有的人与麻醉药和毒品为伴,想把问题排除在意识之外,换得片刻解脱。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尊重事实,是自律的第三种原则。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
自律的核心,就是学习自我照顾,承认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切措施照顾自己,这是走向自立的关键。
这位女士头脑聪明,只要在工作上不再推诿塞责,就会显示出极强的能力,但在解决家庭矛盾上,她立刻就成了智力低下的人。问题的关键出在她对时间的利用上。家庭问题让她头昏脑胀,她只想尽快脱身,尽快缩短自己与问题接触的时间,而不愿花时间来应对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不愿冷静地分析问题。虽然解决问题能给她带来满足感,而她根本不想去推迟这种满足感,哪怕是一两分钟也不行,最终她没有从问题中积累起任何有效的经验,家庭便因此长期陷入了混乱。
和那些缺乏耐心、想让问题马上解决的态度相比,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更低级,也更有破坏性,那就是希望问题自行消失。
———问题没有消失,它们仍继续存在,它们是妨碍心灵成长的永远的障碍。
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患有人格失调的人却不愿承担责任。与外界发生冲突和矛盾,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却把错误归咎于旁人。
神经官能症患者常常把“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不应该”挂在嘴边。不管做任何事,他们都觉得能力不及他人,他们缺少勇气和个性。人格失调症患者则强调“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他们缺少自主判断及承担责任的能力。治疗神经官能症,比治疗人格失调症容易得多,因为前者坚持问题应由自己负责,而非别人和社会所致。治愈人格失调症患者则较为困难,他们顽固地认为问题和自己无关,他人和外界才是罪魁祸首。不少人兼有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统称为“人格神经官能症”。在某些问题上,他们把别人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内心充满内疚感;而在别的问题上,他们却一推了之。
埃尔德里奇·克里佛(美国黑人作家)的话:“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我们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独裁者、上司。为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抱残守缺,与现实脱节,这是不少人的通病。坚守过时的观念,对现实漠然置之,是构成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这种情形,心理学家称之为“移情”。
我的定义是:把产生于童年时期,并似乎一直适用的对于现实的观念和反应(它们通常具有特殊的意义,甚至具有挽救生命的重要性),不恰当地转移到成年人的世界里,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移情”。
献身真理,意味着敢于接受其他制图者——外界的质疑和挑战,由此确定地图是否与事实符合。不然,我们就将生活在封闭的系统里———就像是单间牢房,我们“反复呼吸自己释放的恶臭空气”——如同塞尔维亚·普拉斯(美国女诗人)的比喻,沉湎在个人幻想里。修订地图带来的痛苦,使我们更容易选择逃避,不容许别人质疑我们的地图的有效性。我们可能对孩子说:“不许顶嘴,我们是你们的父母,在家里我们说了算。”我们对配偶说:“我们就这样维持现状吧。你说我的不是,我就会闹得天翻地覆,让你后悔莫及。”我们上了年纪,就会对家人和外人说:“我又老又弱,你为什么还要和我过不去?我这么大年岁,可你居然对我指手画脚!我的晚年活得不开心,那都是你的责任。”我们是老板和上司,就会对雇员说:“据说你有胆量怀疑我,还要向我挑战。你最好想清楚,最好别让我知道,不然就赶快卷铺盖走人吧!”
故步自封,逃避挑战,可说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
接受挑战,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安慰;心灵接受长期的、甚至经常碰壁的自律,才可能使治疗成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诚实可能带来痛苦。人们说谎,就是为了逃避质疑带来的痛苦。
人们不仅对别人撒谎,也会对自己撒谎。
谎言通常分为两种:白色谎言和黑色谎言。所谓黑色谎言,就是彻头彻尾地撒谎,叙述的情况与现实完全不符;所谓白色谎言,其本身或许能反映事实,却有意隐瞒大部分真相。
一个人应有选择地表达意见和想法。当然,出于忠于事实的考虑,我们又渴望直抒胸臆,而不是遮遮掩掩,这使我们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我们担心祸从口出;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想违背诚实和公正的原则,而在二者之间,几无回旋余地,我们很难取得理想的平衡,这的确是高难度的挑战。
你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为使人生规范、高效、务实,必须学会推迟满足感,要把眼光放远。还要尽可能过好眼下的生活,要通过适当的努力,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
为了体验新鲜事物的独特性,我必须以包容一切的姿态,说服既有的成见和观念暂时让位,让陌生、新奇的事物进入感官世界。在此过程中,我必须竭尽全力,尽可能呈现出成熟的自我、诚实的姿态、巨大的勇气,不然的话,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是过去经验的一再重复。
自律,就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其中必然经历放弃的痛苦,其剧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对死亡。但是,如同死亡的本质一样,旧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才会诞生。死亡的痛苦是诞生的痛苦,而诞生的痛苦也是死亡的痛苦。生与死,好比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要建立更新的观念与理论,旧有的观念和理论就必须死去。
首先,爱与不爱最显着的区别之一,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其次,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爱是自我完善,意味着心智不断成熟。爱,能够帮助他人进步,也会使自我更加成熟。换言之,我们付出爱的努力,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自己也同样获益。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觉到进步。第四,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它意味着持续努力,超越自我界限。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
爱的愿望不等于爱的行动,真正的爱是行动,是基于灵魂的行动。你认为自己爱他人却没有躬身实践,就等于从未爱过。
真正的爱,是自我完善的特殊体验,跟自我界限有着密切关联。陶醉在爱的情感里,我们感觉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我们希望对方成长。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迫使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心理学家把这样的激情状态,称为“精神贯注”。我们贯注的对象,正是所爱的人或所爱的事物。倾心于自我界限以外的某个对象,就会使之占据我们的心灵。
有时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满足一己的愿望。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出自个人意愿,核心动机却是满足自我需求,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也许都是为赢得私利。
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充,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真正的爱,能使自我更为完善。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的追求则是自我完善。当然,自私与否,不是判定爱的标准,惟一的判断标准是:爱———永远追求心智的成熟,除此以外,都不是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须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使爱的对象得到成长,就必须付出足够多的努力(甚至是自我牺牲),不然爱的愿望就会落空。惟有真正投入和奉献,才是实现爱的最有效的方式。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
基于共同成长、自我完善的意愿,才能够达到倾听的目的。
父母爱他们的子女,必须指出孩子的错误,而且要采取谨慎、积极的态度。他们也要允许子女指出自己的错误。同样,夫妻双方要成就幸福美满的婚姻,也要敢于直面冲突和矛盾,彼此成为最好的批评者和建议者。这种原则,对于友谊同样适用。
我们也必须有所选择,确定谁更适合作为爱的对象,谁更值得我们付出真正的爱。……你选择的爱的对象,应该能够通过你的帮助,迅速促进个人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珍贵而有限,应该倍加珍惜,妥善使用。你还必须坚持自律,使爱具有更大的力量。
人际交往是彼此学习和教育的机会,也就是给予治疗和接受治疗的机会。错过了这样的机会,我们既不能学到什么,也不能教给别人什么。
2《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我想,我周边看过这本书的人应该不多,我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本书的书评,对它萌发了强烈的好奇心后才看的,《华盛顿邮报》对此书的评价是:“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出版后虽未作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的时间近二十年,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种出自内心的慷慨行动。”
《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国心里医师M〃斯科特〃派克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他带领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正如作品总序中所写的那样“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这本书教会我们变得成熟,用于承担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成熟是每个人必然的选择,拒绝成熟,就是选择痛苦。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自律,爱,宗教和奇迹。其中我感触比较深的是自律和爱这两部分。
自律,是理性地节制你的感情和行为。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人生苦难重重。
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
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
既然人生注定苦难重重,那么我们只有坦然面对了。正视自己,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才能找寻到适合办法去克服它。而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候,当问题出现了,我们会选择逃避,一厢情愿的等待问题能够自行消失,因为我们相信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事实上呢?问题不会消失,它们仍然继续存在,而且它们的存在还会成为妨碍我们心灵成长的永远的障碍。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得不开始承担这样或那样的责任,于是我们又开始手足无措,习惯性的想要逃避。我们开始希望“这不是我的问题”,并且在心里这样自我安慰:“出现这些问题,不是我的原因,而是别人造成的,是别人拖累了我,所以我才无法……是我无法控制的社会因素造成的,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所以该有别人和社会来为此负责。”
趋利避害,逃避责任,好像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然而如果每个人都开始逃避,不愿意承担责任,社会必然会堆积起越来越多的问题,从而滋生和蔓延出更多的罪恶和安全隐患。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不能”或者“我做不到”,因为要改变旧有的习惯是一个艰辛且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宁愿为自己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也不愿尝试去改变……
更多的时候,我们为了逃避责任所带来的痛苦,心甘情愿的放弃选择的权利,让别人来操纵自己的人生。因为害怕孤独,所以喜欢喧闹,以这样那样的名义狂欢,而这一切恰恰反应出我们内心的强烈不安。而只有在寂静的夜晚一个人独处时,我们才会听到那来自内心的独白。真正的安全,来自于人的内心。只有当我们的内心足够强大,足够充实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感觉到安全,才不至于在这个纷繁的城市中渐渐迷失,也才能够不被周围的环境所扰,专注于自己要做的事。这大概就是佛家所言的“外不著相为禅 内心不乱为定”吧?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放弃和不断获得的过程。现实的残酷,我们常常感觉自己不断努力,人生的意义依然还是荡然无存。所以我们必须在不断地肯定自我的同时,为了保持平衡,又不得不放弃自我。即:消除熟悉的过去,追求新鲜的未来。否则,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是过去经验的一再重复。完全的释放自我,甚至不惜把过去的自我完全打破,说的通俗点就是打破常规,这是自我完善的必经之路。
而在书中,多次被提及的“爱”,则被定义为:“人类心灵进化的原动力”,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换而言之,爱——可以使自己和他人感觉到进步。派克的说法,多少有点西方宗教的色彩,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情欲,不过这恰好符合了我一直崇尚的精神恋爱的基本诉求。
但在日常生活中,过于强烈的依赖性,常常被我们解读为“爱”,这是完全错误的。例如:家长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并非完全出自于爱,而是以爱之名的控制欲。而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一段感情结束以后,被抛弃的一方,痛苦万分,甚至打算轻生,他们会说:“我是那么的爱TA,没有了TA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其实二者的关系已经背离爱的本身——使自己和他人感觉到进步。而他们口中的“爱”不过是过分的依赖感,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完善的意愿。
3《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这不能算做一本励志的书,只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大多数人的心理和行为,原来我们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从本书中第一次了解了规矩、爱、信仰和恩典,也算是一种重生了。
2012年3月读完第一遍,2012年10月断断续续地读完了第二遍,透过全书重新理解了四条规矩、爱的定义、相信科学也是一种信仰、人生中充满恩典,这本书应该是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第二本书了,第一本书就是《搞定1》,通过实践GTD让我遇到了第二本好书。
第一部分:规矩
人生苦海无边。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我们的思想和心灵会不断成长,心智就会不断成熟。
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我们要让我们自己,也要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
四条规矩(discipline):先苦后甜、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1、先苦后甜: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先苦后甜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培养孩子遵守规矩,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让孩子树立起“我是个有价值的人”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也是培养规矩的根基。许多人并没有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知识、社交、心理方面的问题。在对待问题方面,一种是想让问题马上解决(神经官能症),另一种是希望问题自行消失(人格失调症),后者更低级,更有破坏性。问题必将带来程度不同的痛苦。尽可能早地面对它们,意味着把满足感向后推迟,放弃暂时的安逸或是程度较轻的痛苦,及时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如此才能让问题得到解决。
2、承担责任:两类心理疾病都与承担责任有关,神经官能症是把责任强加给自己(感觉有点像自卑症),而人格失调症则是逃避责任,把问题推给配偶、孩子、朋友、父母、上司、学校、政府、社会制度等等,不去解决问题,所以问题依然存在。几乎所有人都患有程度不同的神经官能症或人格失调症,因为在复杂多变的人生道路上,判断自己该为什么事和什么人负责,这是一个永远存在的难题。人的一生都充满了选择和决定的机会,选择也不意味着没有痛苦,既然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就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3、忠于事实:人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修订人生地图。通往事实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并不是生来就拥有一幅精确的地图,有的人到了人生的某个时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忠于事实尽管会带来暂时的痛苦,但远比沉湎于虚假的舒适中要好。我们必须忍受暂时的不适,追求事实而不是假象,承受这一过程的痛苦,才能心灵获得成长,心智走向成熟。我们需要不停地反省。人们不仅对别人撒谎,也会对自己撒谎。谎言有白色谎言和黑色谎言之分,隐瞒大部分真相也是谎言称为白色谎言,比黑色谎言危害还大。一个人应该有选择的表达意见和主张,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好难做到啊!):(1)永远不说假话,避免黑色谎言;(2)要牢记,除非有情非得已的考虑,不说出全部真相就等于说谎;(3)不可因个人私欲将部分真相隐瞒下来;(4)只在对对方确有好处的情况下,才能有选择地隐瞒部分真相;(5)尽可能忠实地评估对方的需要,以爱为出发点才能做出恰当的评判;(6)评估的要领在于,对方能够借助我们提供的事实使心智获得成熟。
4、保持平衡:就必须要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人生面临无数的选择过程,也就是放弃过程。放弃某种心爱的事物----至少是自己熟悉的事物,必然会带来痛苦,但这也是心智成熟所必需的。只有放弃旧的、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度过危机,顺利进入人生的下一阶段。要学会“兼容并包”的心理技巧,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定,又要放弃自我以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
如果能够完全接受痛苦,在某种意义上,痛苦就不复存在。在知道一切的情况做决定,远比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下,要经历更多痛苦。
要放弃某种事物,首先必须拥有它。
第二部分 爱
读到这一部分,发现原来还有人对博大精深的爱进行了定义,心智不成熟就是没有对一些事情进行思考,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如果能够深刻思考可能就是一种心智成熟的表现。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的一种意愿。爱是长期的,意识与潜意识是否一致,既爱自己又爱他人,还要拓展自我界限,并且是一种意愿,而不是强迫。
现在回想起来,当前只有对孩子的爱还满足上面的几条,对孩子的爱是从出生到将来的,在关注孩子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许多,并且愿意为孩子的成长付出大量的时间,从来不去多想是否值得。对父母的爱,体现在电话中的沟通,听见苍老而熟悉的声音就能唤起童年美好的回忆。
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坠入情网是人类内在的性需求与外在刺激发生作用时,所产生出的典型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其意义在于增加人类的生殖机会,促进物种繁衍和生存。(2012年10月读第二遍时,开始仔细看这一章)
坠入情网和浪漫爱情神话与现实的夫妻生活确实相差甚远,真正的爱确实是在长久的生活中不断的包容和拓展中发展起来的,自己的心界在拓展,也会慢慢地带动另外的一半,遇见任何事情的时候(通常都是家庭的琐事,现在回想起来让双方冷战的导火索时,都想不起来了),反思一下自身可能就是最高的境界,可能人生中你的另一半需要长期不断的爱去感化她。爱也不是依赖感和宠物感,需要各自的生活和一定的距离,男性通常会把距离拉得较远,而女性恨不得把你死死攥住。
长期不断地付出爱,使我们生活在了精神贯注的境界里,于是,我们的自我界限便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后,自我界限就会淡化,而这时,我们的心智便获得了成熟。
我们必须先拥有或完成某些目标之后,才有资格谈“放弃”。
培养爱好是自我滋养的有效手段。爱好本身并不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终极目标,否则就偏离了人生的本质。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爱绝不是无原则地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和严厉的批评。
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真正的爱,其价值在于始终如一的行动,这远远大于转瞬即逝的感觉或者精神贯注。真正的爱出自自我意愿,只能依靠实际行动来证明。
爱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关怀,表达关怀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倾听。不愿把别的事放到一边,就意味着你不愿真正倾听。用心倾听是一种耗费精力的过程,必须以爱为出发点,只有基于共同成长、自我完善的意愿,才能够达到倾听的目的。
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自己也会跟着一并走向成熟,这对于双方都是大有益处。不少父母在子女处于青春期以前,尚算得上尽职尽责,渐渐地,其思维却变得落后和迟钝起来,无法适应子女的成长与改变。他们不思进取,放弃了自我完善的进程。
第三部分 成长与信仰
曾经认为只有宗教算是一种信仰,以前没有宗教信仰的我在静心思考时会感觉有点空虚,看了此书后发现原来科学也是一种信仰,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我们会对一切有一种批判的眼光。正如书上所说,心智成熟的旅程就是不断前进的求知之路,只有学习和进步,才能摆脱昔日经验的限制。我们必须消化和吸收新的信息,扩充眼界,敢于涉足最新领域。读懂这段话,看来真是需要时间,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才能体会其中的滋味,原来科学的信仰也是一样的伟大,不一定非要相信某个神灵。
本部分剩下的段落分析了几个案例,更像是为心理医生而写的,心理医生在为患者医治心理问题时,如何处理自己信仰与病人信仰的冲突问题?感觉没有固定的答案。
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第四部分 恩典
我们意识与潜意识中的自己,有时相差甚远。可让心智成熟,我们需要聆听潜意识的声音,让意识中对自己的认识接近真实的自己。
同步原理----统计学意义上的小概率事件在现实中反复发生----带给我们好处的几率,远比造成破坏的几率大。这里的好处不仅是救人一命,也包括促进心智的成熟,改善生活的质量。
“意外发现的有价值或令人喜爱的事物”是上天恩典的表现之一,这样的恩典是我们所有人都能触及的,只不过有些人会去利用它,另一些人则会错过它。之所以我们无法利用全部的恩典,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它的存在。
原来生活中确实充满了许多奇迹的恩典,以前没有注意到,实际上回想起来还是遇到了几件恩典之事,其实人生充满机会,也会给你机会而你不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恩典可能算是高中了,中考并无感觉的我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当时只是数理化还行,文科都较差,但考完后只怨自己一道12分还是16分的数学难题没有做出来,从而没有达到重点高中分数线),但幸运之神却神奇的降临了,我们这年出生的孩子出奇的多,在河口这样小小的地方,初一入学报名时竟然达到了18个班之多,没想到正是因为学生之多,能够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达到了60、70多人,而破天荒的可以在河口办一个重点班(不用跑到50公里外的油田一中上学),而又正好一个班放不下、二个班有点少,我这种少了10多分的人竟然不需交赞助费就能顺理成章的加入到了这个班级中,才拥有了这种教学环境,拥有了这种学习氛围)。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也教得非常卖力,我也没有压力,只需认真学习即可,没想到成绩越来越好,竟然考上了一所非常不错的大学。
懒惰是人生中的一种可怕的消极力量。懒惰与你花多少时间工作,如何对别人尽职尽责没有多少关系。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恐惧感。一个人的心智越是成熟,就越是能察觉到自身的懒惰;越是自我反省,就越是能找到懒惰的痕迹。与懒惰对抗是永恒的战斗,永远不能放弃,要与懒惰斗争到底。
我们的心中都有一个病态的自己(懒惰的病态的力量)和一个健康的自己(健康的力量)。健康的力量必须时刻提防懒惰的病态的力量,后者始终潜伏在我们的身体中。
真正的自知自觉,总是缓慢而渐进的过程。我们踏出任何一步,都须有足够的耐心,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自省。我们更应该谦虚,脚踏实地。心智成熟之路,是永不停歇的学习和进步的过程。我们的心智成熟到一定阶段,就会更加谦逊而快乐。我们知道自己的智慧源自潜意识,我们清楚“根”在何处,而我们的一切认知,莫不像流水一样,从潜意识的“根”源源而出。
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人或事,可能就是某一个奇迹的恩典,只是自己没有注意到,可能真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就像你经常遇到一个年轻的学生在浪费大把的时间的时候,想说些什么,但没有时间的积累,你就是把整个事情的经过都讲出来他也不会明白,很多时候他根本没有时间听你说完。
4《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上次写读书笔记的时候,起码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了;今年看的书有几本,工作相关的心理学的都没有做读后的笔记或总结,盖因懒,也是恐惧,怕写的没有意思没有意义以及价值。有时候我很讲究这个,苛刻到没有文字,对自己也极少以文章自称,多是文字,码字,总觉可提升的太多,可自己总是走得很慢或跑的很是滑稽。
上面的权当读书笔记的开头,而下面是简单的罗列,罗列一些我觉得很有些启发和感触的,2个月前看完的书,今天做笔记,可回顾,可重温,可分享,可自律!
1、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书籍,有人说这本书出自上帝之手,开始我不相信,直到我看到最后一章;
2、这是一本关于心智成熟的书,书的副标题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的,也是人生的旅程;
3、心智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当不满足于自己的心智成熟状况的时候,不要灰心,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事情。路在前方,迈步前行、心莫停。
4、关于自律的四原则
4.1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干掉痛苦,剩下的就是快乐,吃掉快乐,余下的即是痛苦,记得小时候吃零食的时候喜欢从差一点的吃起,最好的留最后,吃的过程一直都是快乐的;长大了反而不如小时候聪明了……
4.2承担责任:我们应该勇敢的说——这事我的问题,还是由我来解决!出了问题,不管是谁的问题,只要事情与我有关甚至于由我负责,那么,都是我的问题。很痛苦,很煎熬,却必须如此……我要努力做到;另,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
4.3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另,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捍卫过时而陈腐的观念,却不去考虑如何更新旧的地图,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事实有时候经常在变,比如地心说、日心说到现在的。学无止境……
4.4保持平衡:关于责任平衡、满足感平衡、情绪把控,还有最应该记住的“放弃”。有失则有得,有正则有负,这就是平衡;保持的意思即是,什么时候得,什么时候失,以及稳定。不是中庸,胜似中庸。
5爱——自律的原动力
5.1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假如爱自己,请自我完善,假如爱她,帮助她自我完善。自我在前行,难道不是真正的需求?抑或,我们经常视而不见?
5.2生活的本质,就是不断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
5.3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起初挺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后来大体了解了些,如未知与已知,当你充分体验了所有未知,那么你即是全知全能。不安全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视或逃避它。
5.4戏水喧闹,深潭无波;
6成长与宗教
6.1犹豫天赋以及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人生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常常有着天壤之别。和IQ无关,一个人的成就,也属于狭义的人生体验的高低吧。
6.2对于世界的规律和本质,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看法和信念。姑且盗用哈姆雷特,哈姆雷特100。
6.3耶稣已死,耶稣万岁。有诗为证:
直到学院与清真寺光塔倾覆、我们神圣的职责才算大功告成,知道信仰变为排斥,排斥变为信仰,真正伟大的穆斯林才会显形。
7神奇的力量——上帝的手笔
7.1懒惰的主要特征就是恐惧感
7.2被召唤的人很多,被选上的人寥寥
7.3不期而遇的好运和收获不是天赋的才能,而是后天习得的本领
结尾:
我知道人间处处有爱
请你放心的成为你自己
我相信人生可以变得更加完美
就让我们加入这场人生的游戏
5《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杰出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现在畅销图书榜单上,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这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至今长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本书共分四个部份: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 ,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其中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现在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面对现实,放下有趣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但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轻松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轻松,当我写完之后,感到心情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且过。而且越是安逸的时候,越是不愿意积极面对,也就是不愿意推迟满足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记得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面对糖的诱-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多大的助力埃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快乐的极致。爱,就要不断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付出,不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己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包办代替,时时嘘寒问暖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包办代替中,是责任心的缺失;在嘘寒问暖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因此使人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灵必须保持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特别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
“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选择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达到人生新的境界”。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而且值得精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