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烧饼作文600字
1家乡的烧饼
烧饼那脆脆的,香香的味道一直吸引着我。因此,我每天都少不了烧饼作早点或晚点。
来到一间烧饼店附近,就有阵阵扑鼻而来的香味,真让人垂涎欲滴。我天天与烧饼打交道,已看惯了一位伯伯的灵活动作:随手拿起一个大面团,拉起来用双手搓了搓,变长了。然后再一手抓住,一手捏住一块,用力一摘,便分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在捏捏、拍拍,又麻利地夹了点馅,放在中间。随即一搓,然后“趴”地一压,变成了一张又薄又白的饼坯。就这样,在几声“趴趴”声中,一张张饼坯就做好了。一排排一行行,依次排队。另一位叔叔左手拿着油碗,一手拿着毛刷在一张张饼坯上涂满酥油,再均匀地撒上芝麻,又将两个饼坯合二为一。接着把手放在凉水里浸一浸,拿起合成的饼坯托在手中,用手一一剥开,俯下身子,把饼坯贴在早已扫尽炉灰的滚烫的炉壁上。他时而单臂探进,时而左右逢源;脚下也是马行马步,进退倚侧。
待饼坯贴满炉壁,打开吹风机,那跳跃的火苗在炉膛里游走。所到之处,饼坯由白变黄,由薄变厚,有时还渗出一滴滴油落入炉底,溅在火苗上,发出“嗤嗤”声。不多会儿,一只只黄黄的烧饼烤好了,被一位叔叔用夹子夹出,整齐地排在桌上。这时,守在门口的人们争先恐后地喊道:“咸的”“甜的”“我两个”“我四个”这时,整个小店弥漫着醉人的香味。事实,这香味早已飘的很远很远……
我吃着一块刚出炉的烧饼,嘴上甜甜,身上暖暖,心里香香,香甜可口,食而不腻,真是人们常说的“打嘴不丢”啊!拿到烧饼的老人们,就着豆腐脑,在那儿谈天说地;孩子们奔跑、嬉戏;吃完烧饼的人们嘴角都留着烧饼的余香。
啊,烧饼!你是小众的大品,大众的小品,要不,怎么会人人皆喜爱呀?
2我家乡的美食——烧饼
我家乡的美食——烧饼,曾是宋清两朝的重要贡品。今天,我就让它,在你的脑海中写下传奇的一页吧!
对于烧饼的来历,有这么一个传说:唐朝晚期,国力渐渐衰弱,我的家乡绩溪也发生了暴乱。当时,整个县城有一半的人都在这场暴乱中消失了。正当暴乱人员放火准备烧光整个县城的时候,被点着的地方突然发出了一声巨响,暴乱人员都被吓跑了。巨响过后,出现了一车金黄的小饼。说来也怪,人们只要吃一个这种小饼,便会精神百倍,身上有小毛病的,小毛病也好了。因为这种金黄的小饼是从火里烧出来的,人们便把它叫做“烧饼”。
据说当时有一句诗云:“春炊若蝉翅”。其中的“春炊”就是“烧饼”,“若蝉翅”便是形容烧饼的样子。它的颜色金黄金黄的,如一两片蝉的翅膀。仔细看,还有几丝黑色镶在“蝉翅”上。
轻轻拿起一个“春炊”捧在手心,只见它圆圆的、黄黄的、薄薄的,就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清风拂过,送来一阵酥香……小心翼翼地把烧饼咬开,脆脆的“咯吱”声,似乎是里面的肉在呼吸。挑出一丝梅干菜,细细地吮吸、品味,一丝不腻的清油滑入嘴角,嚼几下,更有一股说不出的味道爬上味蕾,与味蕾缠绵着,并直入肺腑,使人陶醉其中……
这么美味的烧饼,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妈妈带我参观了街道拐角的烧饼小铺。原来,烧饼虽小,制作起来可真不简单,要经过师傅泡面、揉面、搓酥、摘丕、制皮、包馅、收口、擀饼、刷贻、撒麻、烘烤等十余道工序,历经一个多小时,才可出炉售卖。让我饱了口福,更是开了眼界。
家乡的烧饼,我爱你!是你,推动了咱绩溪的美食文化,更提升了人们的美食情调!
3缙云烧饼--舌尖上的家乡风味
我的家乡缙云,不仅有闻名中外的仙都,而且这里的缙云烧饼更是吸引着众多人。
每次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跑到烧饼摊前吃现做烧饼。只见做饼师傅在桌上撒一层干面粉,从事先发好的面团切下一块小面团,用手掌搓圆,放在桌上轻轻地压扁,顺手勾起摊在左掌心上,右手抓了一把拌好的馅放在面饼上,左手掌一收,右手掌一捏,包入馅的一个面团已经天衣无缝了。然后轻轻地压扁,一面涂上麦芽糖,撒上一些芝麻,等炉火一旺,用右手托起饼,左手沾一点凉水,在饼的反面抹上一点凉水,再抹湿右手背,弯下腰把饼送入炉中,“哧”的一声,饼被粘到炉壁上了,这速度快得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用炭火烤了3-4分钟,等饼面变成金黄色,香味溢出,用特制的铁钳夹出。
刚出炉的桶饼冒着热气,面香、肉香、梅干菜香、葱香、芝麻香、糖油香一起扑鼻而来,只见饼面金黄色,略焦的糖油上粘着满天星的芝麻。我迫不及待地轻轻一咬,饼面松脆,里面软糯,先是甜甜的糖油味,细细咀嚼,接着是咸淡相宜,油而不腻,让人吃得回味无穷。
缙云烧饼之所以在浙江家喻户晓,不但是因为它的美味还因为关于它的一个美丽的传说呢!古代轩辕黄帝在仙都鼎湖峰炼制仙丹时候,每当肚子饿时,拿了一块面团,压扁放入炼丹炉里烤熟吃,后来人们也学着轩辕黄帝的样子,加了家里有的梅干菜、肉等作为馅烤着吃,缙云烧饼就这样代代流转下来。据《缙云县志》记载,缙云烧饼起源于元末,也有很多故事,据说朱元璋、刘伯温等人都吃过,还作诗纪念呢。一个小小烧饼真是“炉传三百世,饼香五千年”。
你们想吃正宗缙云烧饼吗?要吃就到我家乡吃,吃的不但是饼,而且还可以长见识呢。
4家乡的烧饼
我的家乡——亳州,像一棵扎根在江淮大地上的千年古树,富有文化底蕴;也似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照耀在华夏大地上,风景秀丽。可大家知道吗,亳州的小吃也堪称一绝哩!
要说我们亳州的小吃,那真是不计其数。有令人垂涎三尺的牛肉馍,也有风味独特的牛肉汤、羊肉包、肉盒……但是呀,这些,我都不感兴趣,因为我最喜欢的是亳州的烧饼。
烧饼是一种亳州特有的面食。听到这儿,你可能会问:“中国有很多种烧饼。山东有,陕西有,河南也有,为什么偏夸亳州的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想说,亳州的烧饼和别处的不一样,有什么不同呢?听我慢慢叙来。
亳州的烧饼是用面、油、盐等精制而成。一张圆圆的饼,犹如小孩子胖胖的脸蛋,“脸蛋”中间夹着许多精制的味料,看着就直馋。包好后,洒满了密密麻麻的白芝麻,这个白乎乎的“小脸”似乎长起了“白斑”,哈哈!接着,师傅就会有条不紊、利索地将其贴入锅底朝上的火炉中,待它慢慢膨胀,慢慢烤熟。当你口水咽进肚子的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烧饼已经成熟,只需3至5分钟慢火啦!当你手拿滚烫的刚出炉的烧饼咬上一口,那味道令人久久回味。
我们亳州的烧饼,物美价廉,且历史悠久。传说三国时期,曹操败走华容道,路过家乡亳州。当时手下仅剩七人,吃的也只剩下一点干粮。正当曹操饥肠咕咕时,城门前有一位衣着朴素面色红润的老者背着一布袋东西缓缓走来。他伸手递给曹操和将士们几块大饼,曹操吃后赞不绝口,连声道谢,并问询出处。那老者自称汤陵道士,说这饼是祖上传下来的。曹操感激地握着老者的手,答应日后必有重谢,老者却挥了挥手,随风飘去……
说到这,大家是不是已经“口水直流三千尺”了呀!快来亳州品尝一下吧,百闻不如一见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