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店市一日游作文
1快乐时光
岁月流逝,往事会淡忘,但有一样不会消失—那是照片。刚出生的我、在成长的我、玩得不亦乐乎的我、背上书包的我……这些都纪念在我的脑海中和相册里。
那是个星期六,我和家人一起去青阳的五店市,那儿全是我们爷爷奶奶以前住的古房子,真传统!
景点一:“开门见马”
一走进五店市,一只威武高大的马儿雕像,立在我们面前,于是表妹和表弟一脚就踏上马儿的背上,让大家拍照,而我也不能站在一旁观看,于是我也爬上了马身上,表弟表妹看我也爬上来了,异口同声地说:“姐姐,你真幼稚,抢我俩的风头。”我们下了马后,继续往前走。
景点二:多功能亭子
一走进亭子,就有一种轻飏的感觉,这座亭子的顶端长满了叶子,茂盛极了!叶子给我们带来清爽和悠闲。坐在石椅上,更有一种被保护的感觉。
景点三:竹林重重叠叠
走过亭子后,就迎来了一片竹林,这片竹林,形状各异,长在两边的竹子互相打结,形成一个三角形。于是表妹好奇地问道:“姐姐,这里有没有熊猫?”我问舅舅,舅舅说:“可能有猴子吧!”表妹听了,郑重其事地说:“哼!就算有猴子我有不怕!”大人们哈哈大笑。
一两张小小的照片,就记录了许许多多快乐的时光,虽然有些事不记得,但从照片中却可以看出个究竟来,岁月是有限的,人生的旅途是一个未知数,我们应好好珍惜这些即将远去的童年。
2五店市——红砖古厝的前世今生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眼前的晋江市区是如此地热闹、繁华,甚至还有点喧嚣。但这里并不是我的目的地。
从万达广场东侧的一条小路寻路进入,一溜的红砖古厝映入眼帘——五店市到了。我并不是闽南人,但早就听人说起过五店市是晋江是文化的积淀,历史的见证。早想来五店市走走,却一直与它无缘,一直蔚为惋惜,今天终于来了!
同行的“晋江通”小蔡一边给我们指路,一边给我们介绍五店市的“前世今生”。不敢相信眼前这还在整修的红砖古厝竟然是晋江文化的发祥地,老晋江人亲切的称它“五店市”。这里保存着大量典型的闽南风格的民居、宗祠、古庙、古商铺、名人故居等建筑。这里,是晋江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
相传西晋时,自中原“衣冠南渡”的蔡姓先民拓居晋江青阳,至唐开元年间,晋江独立为县,人员往来骤频,蔡姓七世孙5人,在青阳山下的官道上开设5间饮食店以方便行人,这些店铺酒旗招风,饭菜飘香,声名远播,被誉为“青阳蔡,五店市”——自此,“五店市”遂为青阳之别称。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日趋繁荣,五店市在明清时期已然成为一片繁华的街区,商店鳞次栉比,街道车水马龙,更有美轮美奂的红砖厝民居星罗棋布。
而今,晋江已从最初的“五店市”发展为闽省县域经济的“领头羊”,而其发祥地依然保存着147处历史风貌建筑,承载着海内外300万晋江人一代又一代的记忆。
这里,有青阳古八景中的四景:青阳苍翠、石鼓喧声、桃花叠浪、雁塔地灵;也有香火长盛不衰,分炉东南亚、台湾等地的石鼓庙;还有遍布港澳台和东南亚10多万人的蔡氏、庄氏等海内外乡亲寻根谒祖的蔡氏宗祠和庄氏家庙……
不论是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还是中西合璧的洋楼,抑或是西洋建筑,“五店市”早已成连接侨台亲缘的纽带。同时,这里还保留着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晋江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对于已开业多时的万达广场来说,还在建设中的五店市传统街区,由于没有正式对外开放,所以对于许多市民而言,依旧蒙着神秘的面纱。今天,我们走在五店市传统街区,呼吸着它传统的历史的味道,更感受着晋江这个巨人在快速繁荣前进中的所发出的粗喘的呼吸……
小蔡说,拆迁改建中,为传承、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特地保留了这片古老的街区,经过修缮性的更新改造后,未来的五店市传统文化街区,将成为晋江人回忆过去生活的一个载体,年轻人寻梦寻根的一个纽带……
3都市里的传统街区─晋江五店市
最近,在本地媒体上经常见到关于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的报道和图片,在林立的现代高楼之间,那片古香古色的古厝群显得颇具特色,别有风情。5月2日下午,我们从石狮奔赴晋江市,前往五店市传统街区游览。
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位于晋江市老城区青阳的核心区,环绕青梅山,毗邻世纪大道,与万达广场相连,和敏月公园相望,占地126亩。
五店市是整个晋江的发源地。相传,唐开元年间,蔡姓七世孙5人,在青阳山下的官道上,开设5间饮食店以方便行人,酒旗招风,饭菜飘香,声名远播,被誉为“青阳蔡,五店市”。自此,“五店市”遂为青阳之别称。“五店市”在明清时期已然成为一片繁华的街区,商店鳞次栉比,街道车水马龙,更有美轮美奂的红砖厝民居星罗棋布。
在城市更新、城建提速行动中,晋江市倾力打造文化产业精品项目─五店市传统街区。五店市传统街区规划以“传统文化区”、“都市休闲区”、“闽台风情区”、“旅游观光区”四大功能分片,突出闽南古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三大文化要素”,把餐饮、休闲娱乐、特色商品等行业融入到建筑文化和商业业态,保留和传承传统市井风情。除了原有古厝外,还将在城市建设中有保留价值的古厝从别处整体搬迁过来。目前,项目工程还未完全竣工。
作为城市发源地,如今,晋江五店市已经成为城市的集体记忆。这里有成片的闽南传统古厝、番仔楼、独具南洋风格的连排商铺,还有石鼓庙、蔡氏、庄氏等家庙宗祠,如此多样的建筑风格齐聚实属罕见。这里是闽南人家宗族繁衍的所在,青阳地区的庄氏、蔡氏、苏氏三大旺族的家庙都在这里,来往的游人们还可以看到闽南宗族春祭、冬祭的原生态场景;同时,这里还保留着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晋江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也承载着浓浓的华侨文化华侨情,这么多历史悠久的闽南古厝、番仔楼是他们记忆中的家乡模样,精神的家园。不论是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还是中西合璧的洋楼,抑或是西洋建筑,“五店市”已成连接侨台亲缘的纽带。
徜佯在五店市传统街区,再看看周围的高楼大厦,游走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让人有穿越时空之感。作为闽南文化新街口、晋江城市会客厅,五店市传统街区就是“让年轻人觉得很时尚,让老年人觉得很怀旧、让华侨觉得很乡土、让外地人觉得很闽南”的一个闽南旅游新地标。
4记五店市一游
五店市座落于泉州晋江城区的中心区。若俯视青阳全貌,便可发现它紧嵌于繁华的高楼大厦之中,在城市中玻璃倒影太阳的刺眼强光下,更显得别具一格。这座红砖古厝,看起来显得简单而又宁静,多少年来这里一直保留着花开水流、波澜不惊的悠闲面孔,古朴而又不失优雅,五店市正在一场城市革命中醒来,这里,静静流淌着一曲历史的回声;这里,悄悄涌动着一股古老的文脉;这里,默默续写着一个都市的新传奇……
临近黄昏,我漫步至一中附近,忽突发奇想,去游一趟五店市,一路行至。只见“五店市”三字古朴而又静默着在眼前衬着株株树木,透漏出一阵奇异的古风。待我满心好奇行至其中,一片红砖古厝映入眼帘。
我首先步入了一家古厝,古厝之中摆布了茶桌与茶几,倒在这悠闲宁静的气氛中,显得极为儒雅,四周木质的家具,整齐的摆布着,乍的看去,红砖之中放着古典的家具,使其别有一番韵味。
我走出着古厝之后,来到另一家,在我踏入其中,使我眼前一亮的是身前的一尊铜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随着人群,我按着过道行去,又是几尊铜像立在那儿,若是仔细看去,便会得知那便是制茶的工序,一尊尊铜像在干活的同时,脸上总是浮现着笑容,莫不是这工作的乐趣吗?看着他们淳朴的笑容,使我有如真闻到了淡淡茶香,沁人心脾。
之后,我行到一回廊,抬头望去,夕阳将余晖轻洒向了古厝的屋顶,红瓦在其照耀下更显得精致了起来,反射着阵阵古朴之气,犹如一位暮年老人那沧桑的笑容下透露出的质朴和安详。
我跨出了古厝的大门,顺着曲折的小路,向前走去,小路旁,有着一片看似简单的花墙,花墙之上,一个个棱形的花窗位于其上,余晖的光透过窗缝调皮的洒向地面,形成了一副简单而又随性的图画,在这幽静的五店市中,却俨然是一副美丽的画面。而其后,我又陆续的发现了几扇窗户,却又是极具特色,八边形的窗框,规则而又看似随性的窗构,嵌在了精致的红砖之中,各式各样,尽管饱经了岁月,但风韵犹存。
之后,我便沿着阶梯走了上去,与其说下面古厝给我的感受是古朴而又宁静,而这上方的林子景色中,给我的便是一种恬静与淡雅。
石阶铺成的小路向着远方延伸,四周青葱淡雅的树木将这小路的前方遮得严严实实,然而,当走近时,眼前的景色却是忽然一换,余晖也忽的洒向了我的面庞,不禁眯起了眼,然而,眼前的景象却是迷幻的使我眼前为之一颤,青葱的树木有如镀上了一层金,眼前盛开的鲜花也在其照耀下更显得婀娜与艳丽,再加上这“金碧辉煌”的背景,甚是绚丽。
我继续往前走去,在我以为已经没有了景之后,小路的曲折,却是九十度的折返,又是一条不一样的小路出现在我眼前,真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而立于前方的,是一座淡雅的亭子,静默着立在那儿,虽然亭子之上已是植物遍布,而在余晖的渲染下,又有令一种感受。顺着小路的曲曲折折,再次使我眼前为之一亮的便是另一个亭子,乍的看去,隐藏在树木之后,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样子,但有着一种别致朦胧美,然而,走进一看,却是由四株树木的枝叶相连而形成的亭子,设计师的工艺不可谓不精细。
在之后,我穿过了一片竹子交叉而成的小道,阳光透过稀稀疏疏的竹叶,洒在了小道之上,而风拂过,一阵柳叶相互摩擦的声音传入耳中,伴随着的,是阵阵的竹香,而小路,仍是不慌不忙的向前延伸着,曲折着,谁也不清楚小路的前方又是何物,又是隐藏着如此的生机与美丽……
5春暖五店市
刚过元宵节,我们又一次来到五店市访古问今。传统街区五店市虽地处闹市却无车马之喧,真是踏春的好去处。
三年前,也是春光乍泄的时节,我初涉被圈地保护的五店市,看到在这个城市的核心区,竟然有那么多“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的古厝,真是无比惊喜。而随着周遭杂处其间的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被拆除,这些被留住的彰显红砖文化的老房子就显得格外突出,更加引人注目。甚至连那些已经坍塌的老房子的废墟,那些残垣断壁,都有一种令人震撼的美感。
更让人欣喜的是,五店市的建设,一开头在留住红砖古厝(原住民搬迁,住进新居)的同时,就没有人去楼空的感觉,这里的家庙、祠堂,依旧时有海内外乡亲回来寻根祭祖的盛典,香火鼎盛;依旧有人在古厝里奏弦管、唱南音,古曲新声,动人心魄;依旧有柯派高甲戏的锣鼓和布袋戏的演出,把留住城市记忆的建设,同留住城市的文脉,并行不悖地齐头并进,搞得煞是火热。
我曾经有一次机会,飞往东南亚,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去寻访从五店市走出去的晋江人。当飞机从晋江机场起飞后,我不失时机地从窗口往下看,青阳山下的五店市传统街区,有红房子星星点点,恰似画家起笔时小心翼翼的笔触,给人一种筑梦的想象空间。
我以为“小心翼翼”足以形容决策者们对五店市动土的心态,这种心态,既是科学的态度,又怀有敬畏的心情。因为他们在这里看到一百多处历史建筑的价值,看到广泛流传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触摸到这个城市的文脉,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灵魂。
如今,我三访五店市,所见见闻,可谓耳目一新:街道两旁的红砖古厝鳞次栉比,喜庆的红色依然引领五店市的主旋律。走进天官第,方才晓得这座老宅是明朝嘉靖年间吏部官员庄一俊建造的宅第,现在经过修旧如旧的修缮之后,已辟为灵源万应茶文化园,它是五店市的第一家文化产业。再走进一座新建的仿古红砖楼,那是一间开张不久的大书店。我压根儿没想到这间书店会是顾客盈门,而且十分安静。人们捧起一本新书,或站或坐地看书,一看老半天,似乎忘了他们是出来玩儿的。这般情景真让我感动!我想,在五店市开书店真是一种可喜的文化现象,值得一赞!
不久的将来,五店市还会出现若干保留传统市井风情的商店,并将导入西餐厅、咖啡厅、茶馆、酒吧、书吧、艺术沙龙……我想,五店市应该还有卖茶叶的、卖丝绸的、卖瓷器的,以及卖香料的商店,凡是“海上丝绸之路”进出口的货色,如若在此都能得到展示,那是最好不过了。因为泉州的古刺桐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五店市的形成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一事值得一提:五店市石鼓庙供奉的福佑帝君,原是南安九日山神运殿的乐山神,因其神力可以抗灾除险,被人们奉为“海神”,所以航行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商人每每来到九日山祈风,必到神运殿烧香,祈求一路顺风、远航平安。这种民间信仰的传说,听听也无妨,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五店市与“海上丝绸之路”确有关联的信息。
当我在港澳和东南亚走访时,一提起五店市,许多人都说只知其名而不知其所在,只有少数老一辈的侨胞亦真亦幻地记起故国家园的旧时月色,说五店市有许多红砖古厝,还有好听的南音,有好看的高甲戏、嘉礼(提线木偶)、布袋戏……在他们心目中,五店市已然成为乡愁的符号,魂牵梦萦,刻骨铭心—留住五店市就是留住乡愁,留住乡愁也就是留住历史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