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外国文学读书心得

时间: 04-21 栏目:心得体会

1读《该隐》心得

领略了拜伦在诗中喷薄的激情和政治情怀,转而体悟他对信仰的怀疑和表白,感觉沉重了些。面对信仰问题,所有的思虑似乎都是理性思考,自觉地脱离浮浅的激情,往深里挖掘。拜伦对正统基督宗教进行尖锐质疑和反思的勇气刺激了很少思考信仰、无宗教信仰者我的神经。对于信仰,有不同的境界:有的是无信仰者,却纯粹对丰富多彩的宗教内涵感兴趣;有的是孜孜探索信仰,必定经历精神上的煎熬和斗争;有的是虔诚的信徒,在自己全盘认可的宗教世界里知足常乐。不管怎样,可以肯定地是“精神皈依何处?”是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那些爱思索、爱探索的人给人类带来了许许多多美妙的“精神之果”、“思维之花”。信仰问题没有最终以及确定的答案,这是一个可供永久追问的问题,或许正因为它的无解,才让它这么充满魅力。

拜伦在这部诗剧中借该隐杀弟的故事来表述自己对生存、死亡、善恶、知识和生命等重大问题的看法,在卢西弗的诱导下,思维变得愈发清醒和强烈。这正如《浮士德》中浮士德和靡菲斯特的对立关系。上次课堂讨论中,我们组讨论了诗剧中体现的对立诗学,其实,一切人物都是拜伦的代言人,他们的话语就是拜伦的话语,拜伦借不同的人的口将自己不同的思想分别表达出来,对立的观点显示了拜伦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然而它们又都是统一的,因为这些观点都是在为拜伦思考信仰问题这一目的服务。拜伦也许在这种思考中体验到一点纠结,而读者能在这种纠结中体验到与拜伦思维交锋产生的快感。拜伦所想的很可能是读者自己想不到的,他的独特思维对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不仅自己在思考,而且促进读者去思考的作品我认为就有可以肯定之处。虽然《该隐》这部诗剧故事情节简单,主题形而上,语言朴素,但就贵在它的深刻。

2读书心得--《外国文学史》欧美古代篇

文学在世界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外国文学是其中颇为耀眼的一环。读了许多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我现在便开始了对外国文学史的探究。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认为只有确切的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进行改造,才能建设一个属于本国国民的文化,属于广大无产阶级的文化。同时,要发展我们的文学,也应该批判地学习外国文学。在当今这个犹如文化大熔炉的社会中,我们更要促进与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学艺术的交流,从而推动世界各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而且,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它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民族文艺的影响,而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正是民族文艺能够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是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在如今良好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应该自觉地掌握文学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动积极的开展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有用的东西。学习外国文学,也是我们了解世界、增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培养新一代的国际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并且,学习外国文学对于我们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在学习的同时要把它与我国的民族特点相结合起来,使之民族化。借鉴外来的东西,并不是将它简单的复制了事,而是吸取其精华,把它作为自己的一部分,化为自己的血肉,这样才能被本土的人民所接受,所传承。

欧美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因为欧美各国有着非常深的文化渊源,所以,即使它们彼此的文学各有自己的民族特征,但是我们仍可以把它们看做一个整体。

欧美文学史从希腊文学开始,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希腊文学中,神话是古希腊人民留给后世的一份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遗产。当时的人们因为对于大自然一无所知,而又要求认识关于大自然的种种现象以及其原因,但是由于科学发展程度和生产技术的落后,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只能“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这样,便产生了神话。

他们通过幻想把人类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投射到自然界上,一个又一个生动形象的人物在古希腊人民丰富的想象中诞生。他们勾画出了众神之主宙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等神的形象,并通过司农女神得墨忒耳与其女儿珀尔赛福涅的故事解释了一年时序的变化,认为人是由普罗米修斯以隐藏着天神种子的泥土捏造出来的,且他又把天上的火盗来交给人类,触怒了宙斯,从而导致他在痛苦中度过三万年,还创造出许多其他的神话故事解释他们未知的自然界。

希腊神话最初始于荷马的两部史诗,后来在赫西奥德的《神谱》以及古希腊的诗歌、戏剧、历史、哲学等著作中记录下来,后人根据这些零散的材料整理成了今日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故事。它包括神的故事和半神的英雄的种种传说,从中反映出了当时人民的社会生活状况,以此来使现代人了解到更多关于希腊的信息。比如说,希腊神话的故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活情况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暗示着希腊社会的不断改变,一种政治理念的兴起与另一种的衰落。而且,希腊神话以它神秘有趣、丰富多彩、独具艺术性的故事激起人们对于真实的自然的探索,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罗马人几乎全部继承了希腊神话和传说。自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许多文学家、艺术家不断从神话中汲取营养。希腊神话对于后代欧洲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除此之外,上文所提到过的荷马史诗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璀璨的一部分,它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荷马是一位传说性的人物。荷马史诗最早是流传在民间的歌唱文学,是在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集体创作。公元前十二世纪末,在希腊半岛南部地区的阿凯亚人和小亚细亚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发生了一次为时十年的战争,最后希腊人毁灭了特洛伊城。战争结束后,歌颂战争英雄的短歌很快在小亚细亚一带流传开来。大约公元前八、九世纪时,一位盲诗人荷马以短歌为基础,予以加工整理,最后形成了具有完整情节和统一风格的两部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这就是荷马史诗形成的大致情况。而至于文字记录,则是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在雅典执政者庇士特拉妥的领导下有的。史诗在公元前三至二世纪间经亚历山大城的几位学者校订之后有了最后定本,流传至今。由此说来,荷马史诗的渊源久远,可以说是欧洲文学史的奠基者。而且以上史诗中所反映的广泛而又丰富的社会生活,社会斗争,以及政治、军事、道德观念等,都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两部史诗如“百科全书”一样教育了古希腊人。

荷马史诗又被称为“英雄史诗”,他的成就还在于以简洁鲜明的笔触勾勒出一系列的英雄形象。对于英勇善战的将士,诗人都做了生动描绘。作者以赞赏的笔调描绘出了那些为了部落而战的勇士们的高昂的战斗精神,赞美他们超凡的武艺,强健的体魄和惊人的智慧。在他们身上既体现出了整个部落的斗争精神,又突出了他们各自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在两个主人公身上,诗人更是触及他们性格中的复杂性,使一个个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同时,贯穿这两部史诗的共同思想是热爱现实,肯定人的奋斗精神,强调对人生采取积极的态度。古希腊人相信命运,但是他们从不消极的屈从于命运。即使前方有再多艰险阻挠,英雄们仍然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夺取胜利。从两部史诗中都可以看出,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绝对不是神的奴隶,而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争取荣誉,建立功勋。

但是,史诗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比如说是史诗中把人的行为及其成败都归结为神的意志,且带有明显的贵族阶级观点,明显的反映出奴隶所有者的观点等,都是史诗因历史局限而稍有缺陷的部分。史诗结构巧妙,布局完整,历来为文学家所称道。用自然、质朴的口语写成,常用重复的手法,重复同样的局面,同样的形容词等。这是适应古代人民口头传诵的一种传统手法,也能够加强诗歌的感染力。荷马史诗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它不仅在希腊成为进行公民教育的教材和文艺创作的典范,而且对后市欧洲文学的发展,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直到今天,它仍然能够给我们带来艺术享受。

接下来就是希腊戏剧的部分了。古希腊的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其中,悲剧的前身是酒神颂歌,喜剧的前身是民间的祭神歌舞和滑稽戏。悲剧往往取材于神话,其内容往往带有命运观念或其他迷信色彩,但它反映的却是当代的社会生活和斗争。埃斯库罗斯是希腊悲剧的创始人,相信你对他的名字一定不陌生。他的出现使悲剧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而不再是合唱抒情诗的一个分支。而他创作的《波斯人》更是现存希腊悲剧中唯一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一部作品。《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埃斯库罗斯巨作中最杰出的一部。在这部剧作中,埃斯库罗斯改编了这个神话,赋予它丰富的现实意义。而经改编的神话则反映出了作家的进步思想。普罗米修斯与宙斯之间的斗争就是自由意志与专制压迫的斗争,诗人利用这个神话反映了当时雅典民主派对寡头派的斗争。

埃斯库罗斯的剧作,人物形象单纯而高大,是理想化的性格,戏剧的抒情气氛浓郁,诗句庄严、带有夸张色彩,但有时流于堆砌。尽管埃斯库罗斯的悲剧在艺术上还显得比较粗糙,但由于他在悲剧早期发展阶段就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作出了很多贡献,因而被誉为“悲剧之父”。与他并称为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还有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希腊喜剧出现在悲剧之后。早期多为政治讽刺剧和社会问题剧,因取材于当代的现实生活,因而比悲剧具有更为强烈的政治战斗性。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曾先后产生过三大喜剧诗人,可流传下完整作品的只有阿里斯托芬。他的作品代表了自耕农的思想和立场。他的创作题材中,对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最为关心。他的喜剧艺术是现实主义的,而手法则是极其夸张的。诗人塑造出了种种特殊的人物性格。他的语言来自民间,朴实、自然、诙谐、生动,因而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阿里斯托芬被称为“喜剧之父”,他不仅是古希腊最杰出的戏剧家,而且是欧洲文艺批评的奠基人之一。他重视文艺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认为这是评价文艺创作的首要标准,这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这部作品虽然我只读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我认为它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所以我会继续学习其中的知识,丰富我的课余生活。

3读《雅典的少女--拜伦诗歌精粹》心得

这本小书只是拜伦的诗选,选取了他的44首抒情或政治短诗、著名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选段及《贝波》、《审判的幻景》等长诗,未选入《唐璜》。剑桥的《英国文学简史》曾对拜伦写下评语说“只在纯抒情诗上,他次于最优,因此读者不可在诗选中去了解拜伦”。固然,要想全面而深入又不失准确的了解一位诗人,最好仔细品味他笔下所有的诗,但诗歌这个东西,并不容易为人接受和理解,尤其在迅速世俗化的当今,诗歌逐渐被边缘化,真正爱好诗歌并能不厌其烦地去读诗者恐怕要是社会上的“非主流”人群。且诗歌更让人纠结的一点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诗歌差异巨大,被翻译后就容易变味,因此人们对外国诗歌更是敬而远之,也许有几句精到的外国诗能被传了又传,用了又用,然而也总是那么一些,人们甚至只知诗,而不知其来自何处。没有那么多的兴趣,而又想了解一点,只能退而读诗选,选取诗篇较为全面的版本也不失为一个观察作者的精致“窗口”。

了解了拜伦的生平事迹,不得不说他的一生也带有传奇色彩、充满挫折而艰辛。他有贵族身份而不耽于消受,他爱过几个女人,他坚持“叛逆”,他游历东方,作为英国人的他参与希腊的革命运动……或许真是“性格决定命运”,在拜伦的骨子就有那样一些特殊的气质决定着他人生行进的道路,让他愿意去做什么而不愿意做什么。随遇而安的人也许就会选择安然享受贵族生活,太过浪漫主义的人如拜伦者则始终与这个世俗世界格格不入,他的行动处处碰壁,他被现实的荆棘刺得遍体鳞伤,心灵受损。拜伦具备浪漫主义者的普遍性情:感情炽烈、易感孤独、追慕自然、崇尚自由、寻求正义……由此从他笔下蹦出了一个个“拜伦式的英雄”,产生了一篇篇抒发悲欢离合的爱情诗篇,读者确实容易被其痛不欲生似的心情密语、灼灼情话感动几分,但似乎除感觉到其极其强烈的主观情绪外,什么都没有留下,不知是不是因为激情的产物一般都比较容易流于肤浅。对于爱情,拜伦应有过很多深切的体验,他有时在诗中直洒伤心的“泪水”,可能会让有些读者感到过于矫情的“似水柔情”,但对于当事人,也许再多的情话也是不足的,诗始终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

可以看出拜伦对政治也有一种狂热,写有多首抒发政治情怀的诗。他歌颂工人运动,抵触英国的统治,每每对国家兴盛时景象的逝去表示哀叹,有爱情时,认为荣誉就是爱人眼中闪烁的光,失去爱情后,便认为活着的意义就是到战场上去,主张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自由是好的,但似乎现实的政治并不如此简单,而是充斥着权谋。浪漫主义者拥有的执念,他们奉行的“真理”,他们自己会认为很值得,然而我一时也不知道该赞成还是反对,我想正因为不同人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才使得这个世界缤纷多彩。

读拜伦的诗,也发现了他对《圣经》之熟悉,会在诗中运用到好多《圣经》中的典故,看不出拜伦有什么绝对的信仰,他只是一直保持思考的姿态,也许浪漫主义者真的是不安定的吧……

4欲望“无底洞”——读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心得

在众多描写女性的外国文学作品中,我比较喜欢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在这部作品中,福楼拜先生通过对包法利夫人(爱玛)对物质生活、爱情的强烈追求,揭示出人的欲望的无止境,把当时社会的典型女性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

在《包法利夫人》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女主公包法利夫人在爱情上的强烈追求,对那种肉体享乐的追逐以及精神上的欢娱。在她的整个生命中一共有三个她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某种欲望或利益的男人,这中间有她爱的,也有很爱她的,同时还有她为了利益而进行某种交易的。欲望就像一个“无底洞”,在这三个男人的身上,包法利夫人仍然没有得到欲望的满足。下面我想从这三个男人的角度出发,简略的谈谈我读了这部作品后的一些感想。查理·包法利

这个男人是包法利夫人的丈夫,是一个十分爱她的男人,对她关怀备至。查理·包法利是一个医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受邀从道特到拜尔斗去接一条断腿,在这里他见到了他后来的妻子爱玛,需要接腿的不是别人,正是爱玛的父亲卢欧先生。卢欧先生十分感谢查理的帮助,于是他将女儿爱玛嫁给了查理。查理十分爱他的妻子,对她百依百顺,她需要什么就一定给她什么,但包法利夫人却不喜欢自己的丈夫,总是觉得他没有其他的男人好,一天到晚都嫌弃他。尽管如此,查理仍然爱她,一切都忍让她,给她足够的自由空间。后来,包法利夫人爱上了罗道耳弗,每天跟他约会,还打算与之私奔的R22;R22;最后,爱玛借贷未还,即将要上法庭了,家里的一切都被她败光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爱玛弄出来的,她的丈夫查理不但没有责备她,反而安慰她,见她生病了,他比任何一个人都要着急,在她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在她身边只有查理,只有他对她始终不离不弃,在这时候她才明白对她最好的是她的丈夫,他永远是那个最爱她的人,只是她发现的太迟了,她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了。查理士她生命从头到尾没有改变过的男人,对她的爱从未改变。我十分同情查理·包法利,他对妻子的爱没有得到回报,他付出了太多太多;但他的爱又感动了我,让我知道爱一个人就是为她付出一切,不计较得失,只要她幸福R22;R22;

子爵(渥毕萨尔舞会)

就在包法利夫人对自己的丈夫不满意,开始抱怨现在过的生活,正在思考自己为什么要结婚,开始后悔结婚时,她的生活中出现的一件大事彻底改变了她的这些想法,这件大事就是:昂代尔维利侯爵邀她去渥毕萨尔。

在这次的舞会上,她认识了子爵,并且对其念念不忘,仿佛是爱上了他;在这次的舞会上她见到了许多身着华丽的贵族公子小姐们,她开始向往他们那样的贵族生活,她瞧不起查理的普通生活,她向往每天都可以身着华丽的服装在宽敞的舞厅里尽情的展现自己的舞姿。她的虚荣心在此刻快速的膨胀了,她对奢华的贵族物资生活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了,她在物质上的欲望就此开始生根发芽了,就有了后面的借贷一事。在她的心中,对子爵的仰慕和爱恋一直没有离去过,一直藏在她的内心最深处,无人触及。

罗道耳弗

罗道耳弗也许是包法利夫人最爱的一个男人,她甘愿为他付出一切。他们在一起的那段时光是包法利夫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候,她是真的爱他,还打算抛弃丈夫和孩子与之私奔。在永镇寺,爱玛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她就像一个初恋的小女孩,对罗道耳弗的爱恋十分的强烈,一日不见就如隔三秋。他们在花园里背着查理偷偷地约会,包法利夫人在罗道耳弗的身上找到了她想要的那种爱情,她会对丈夫撒谎却是为了去城里和罗道耳弗约会。但包法利夫人对罗道耳弗爱情也没有得到最后她想要的,他没有与她私奔,没有娶她,最后他抛弃了她,不与她纠缠在一起。她的付出没有得到最终的收获,她对爱情的追逐和对肉体享乐的欲望都彻底的崩溃了,一切都让她失望了,她没有追逐到自己想要的,自己的欲望也没有得到满足。她的爱情欲望最终没有得到满足,她崩溃了,最终逝去了。

在这三个男人身上各自有包法利夫人所追逐的某种欲望:对查理,她最初追求家庭的温暖和一个男人的保护和来自于他的爱,但这没有满足她,她的欲望追求越来越高,查理士不能满足她的欲望;对子爵,在她的心中,子爵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永远留在她内心最深处;对罗道耳弗,她对他付出了真实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她对爱情的欲望和在精神上的欢娱,但最后的结果出乎她的意料之外,她期待的天长地久没有出现,得到的却是被人抛弃。她的所有欲望在最后都落空了,只有查理守在她的身边,知道她生命的最后一刻。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给我的感触特别的多,最初没有读懂文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包法利夫人是个典型的形象,她对爱情敢于追求,但她是个不知足的人,她的要求越来越多,欲望越来越强,以至于最终没有人能够满足她的欲望。她还是个贪心的女人,就因为她的贪心导致她最终一无所有,“欲望”这个“无底洞”让她失去了所拥有的一切。总之,我对包法利夫人,既同情又批判,她是那个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产生的。

5爱恨情仇——读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心得

爱与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的感情的两个极端。在爱的背后就可能是无休止的恨,在恨的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一种永恒的爱。在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中就主要详细的描述了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的爱恨情仇。他一生都活在他的复仇大计中,在他终于复仇成功后,他失去了所有,包括他的最爱的人——凯瑟琳·欧肖,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你终于醒悟了,因而对生活也没有了信心,他的一生也就在这个时候结束了。他的悲剧的一生告诉了我们许多许多,我读了这本名著,我的脑海中就突然冒出了四个字“爱恨情仇”。我只能用这四个子来概括希思克利夫的感情,用它来形容主人公的一生。

希思克利夫的爱与恨,是很难让人琢磨的。他的爱是那样的大胆,那样的壮烈;他的恨也是那样的极端,那样的残忍。下面就这两方面,谈谈我的看法以及一点感受。

首先,在我最初读这篇文章时,我是十分的同情希思克利夫的,我觉得他是个很不幸的孩子。他被富翁老欧肖先生捡回家,我还以为他会过着很好的生活,生活在一个富翁的家里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要什么有什么啊。(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幻想自己出身在一个富翁的家里,那样的日子应该是很安逸的吧。)随着继续深入的阅读我知道了希思克利夫的生活远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的美好的。他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虽然老欧肖先生对他很好,胜过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也就正因为如此,希思克利夫才遭到了老欧肖先生的儿子——亨德雷·欧肖的仇恨和凯瑟琳·欧肖的同情以及后来的爱慕,这也为希思克利夫后来的复仇埋下了种子。希思克利夫先生对凯瑟琳·欧肖的爱凯瑟琳·欧肖十分极端的,他确实是很爱很爱她的,他们的爱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由于凯瑟琳·欧肖受外界的影响,改而爱上了画眉田庄的文静青年埃德加。希思克利夫愤而出走,三年后致富回乡,凯瑟琳已嫁埃德加。这里凯瑟琳的移情别恋深深的打击了希思克利夫,这也是他后来进行疯狂报复的最主要的原因。这是希思克利夫对凯瑟琳爱到了极致的表现,他的爱在后来就直接转化为恨了。我是很同情希思克利夫的,他的一片痴心都没有最终得到凯瑟琳的爱,他们青梅竹马的爱情就在此销声匿迹了,留给他的只有看别人的幸福生活的双眼。在现实社会中也是一样的,许多人在恋爱时爱的死去活来的,到最后却也没有得到什么的。

在希思克利夫的感情中,他的恨与仇才是这部著作的精华之所在啊。由他的爱情引出了他后来的恨与仇,由于他的爱的极致就有了后来他的恨的极端,他进行了疯狂的报复。读完了这篇文章,我觉得希思克利夫太残忍了,他没有得到想要的爱情就破坏别人的爱情,冲某种角度来说,他和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十分的相似,他们都因为自己没有得到自己的最爱,就对别人的爱情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和阻碍。他们都存在一种变态心理,文中的希思克利夫先生对小凯瑟琳和哈里顿·欧肖的压迫,都是由于早先他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在爱情上的失意。他使尽了各种手段完成他的复仇行动,他霸占了画眉山庄和呼啸山庄,有了无数的财产了,但他一点都不幸福,他没有快乐,没有笑容,就连自己的儿子他也会利用他来获得财产。希思克利夫的人生是一个悲剧,他的一生大部分都活在他的报复生活中;他的悲剧还在于,在凯瑟琳临死的时候,她告诉了女仆内莉,她一直都是深爱着希思克利夫先生的,在她的心中他永远都占据着那个最重要的位置的。尽管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报复,但最终他什么都没有得到,凯瑟琳不可能复活的,他唯一的儿子小林顿也就在他的报复行动中死去了,最后的他一无所有,一切的一切都离他远去了。

希思克利夫先生这个悲剧的人生让我感触颇多,他的“爱恨情仇”,让他一辈子活在了痛苦之中,因为他在这之中选择了“恨愁”,如果他是选择了“爱情”,他就不会是现在这么悲剧的结局了。其实有许多的事情,根本就不是我们表面上所看见的那样,把一些事情放开后就可以见到久违的“阳光”。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给自己找台阶下,不要让自己永远活在过去的阴影中,我们要勇敢的抬起头看着前方,开始我们的新的生活,这样我们才不会像希思克利夫先生那样,一生都活在过去的仇恨中。我们要勇敢的面对我们的痛苦的过去,也要在同时敢于接受未来的新生活,我们要试着多过去说“拜拜”!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