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面条初中作文
1河南一绝——浆面条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例如北京的烤鸭、西安的羊肉泡馍、内蒙古的小肥羊、四川的麻婆豆腐……真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我最喜欢吃的是河南的浆面条。
关于浆面条,还有这样一段传说:这浆面条是起源于河南省新安县,当时是以豌豆浆面条著称,历史悠久。据传在明朝正德年间,该县一个姓史的人开了个饭店,生意很兴隆。有一年小麦欠收,豌豆丰收,饭店天天卖豌豆面饭,一时生意萧条。一天,京城一位钦差大臣带随从路过此店吃饭,店主因无上等米菜下锅急得团团转。当他看到盆里磨碎的豌豆和桌上的面条时,急中生智,用椒叶、藿香等作作料,用豌豆浆作汤下入面条,做了一锅豌豆浆面条。钦差大臣吃后十分满意。此后店主便新增了浆面条这一食谱,小店生意又兴旺起来,从此,这浆面条便成了河南的一道名吃。
做浆面条最重要的就是打浆,浆常用的是绿豆浆和面浆,而最好的是用绿豆浆,家庭最常用的是面浆。做浆过程将磨好的绿豆浆发酵,放入发酵物,充入适量的水,放入少许曲,然后放置24-48个小时,等发酵物溶解或者浆味很醇厚的时候就可以用了。
面粉加清水和成面团,分成两份擀成皮,再用油给它们“化上妆”,再用另一份盖在上面,擀成0.3厘米厚,切成菱形块,再让它们跳进八成热的油锅中作成浅黄色。让芹菜“理一下发”、再给它“洗个澡”,用开水焯透,顶刀切成菜花;酱胡萝卜被“五马分尸”;花椒炒焦后被“粉身碎骨”;小磨芝麻油在锅内烧热,投入花椒粉,制成花椒油;黄豆煮熟成豆。以上配料分别盛在器皿中备用。然后把3500克精面粉,1500克黄豆粉放在案板上,中间扒一个小窝,加清水和成面团,盖上湿布饧15分钟,然后擀成薄皮,切成细面条。把豆浆上面澄清的浆水加入锅内,再加入适量的清水烧开,放入面条,待面条煮熟后,捞入凉开水盆内过凉。把留下的豆浆加人1000克精面粉调成糊,倒入锅内烧开,把过水的回条捞入,搅拌均匀,滚开后盛入桶内即成。食用时,把花椒油、芹菜花、咸豆、酱萝卜、棋炒、辣椒油等小配料,根据个人爱好,任意选取,放在面条上佐食。
先不跟你们聊了,饥肠辘辘的我已经嗅到了浆面条的气息,我去开动喽!拜拜。
2酸爽可口——浆面条
“什么!今天中午吃浆面条,太棒了!”一听到妈妈告诉我吃浆面条,我激动地在床上乱蹦乱跳,差一点把床板踩塌。
“不过……”妈妈故弄玄虚的说道。“不过什么?”我急切的追问。“你今天要自己做!”“What?”我被妈妈的话吓了一跳,我可从来没做过饭,初学就做这么难的,这也太难为我了吧!妈妈看着我一脸痛苦的表情,不禁笑了笑:“不要担心,很简单的,我会在一旁指导你的!”妈妈这句话让我心里这颗悬着的石头终于放了下来。那么,现在就动手做我期盼已久的浆面条吧:
准备食材:“浆面条”料一袋(超市有售)、生面条(挂面也可以)、芹菜适量、黄豆和花生米、葱、蒜。
食材都准备好了,接下来看我大展身手!
第一步:把黄豆和花生米放入半锅水中,煮熟。
第二步:浆面条料和少量的面粉搅匀,然后加少量水,调成糊状,倒入煮黄豆和花生米的开水中搅匀。
第三步:往锅中放入适量的生面条或挂面,中小火煮至大约五分钟时间。
第四步:趁着煮面条的时间,另开一火,将切好的葱、蒜热油爆香,放入芹菜丁、适量的盐,炒熟倒入煮好的面中。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适量的盐、味精即可。
酸爽可口的浆面条新鲜出炉啦,再滴上几滴香油,哇!令人食指大动!其实,在以前还没有粉状浆面条的料,人们只能自己打浆。手工打出来的浆可比超市里买现成的好吃呢!一碗刚出炉的浆,再配上手工面顿时让人食欲大增呀!但是,对于身在他乡的洛阳人来说,一袋儿袋装浆面条调料,却显得那么宝贵,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吃上一碗酸爽的浆面条。
关于浆面条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
相传,东汉年间,光武帝刘秀为躲避王莽追杀,日夜奔走,数日水米未进。一日深夜行至洛阳附近,见到一户人家。便想讨些饭食,可主人贫穷,只有几把干面条,一些已经放酸的绿豆磨的浆水。刘秀饥饿难耐也顾不了许多,主人就用酸浆,把面条、菜叶、杂豆下入锅内烧熟。刘秀狼吞虎咽,竟然觉得香气扑面而来,吃得那叫津津有味。日后刘秀当了皇帝,虽然有山珍海味伺候,却依然对当年落难中的浆面条念念不忘,以至于御宴中就有了浆面条这道菜。
无论到什么时候我都是那么喜欢吃浆面条,这或许就是我们洛阳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吧!
3美味的食品——浆面条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特产。我的家乡——洛阳就有许多的风味美食,比如洛阳八大汤、洛阳水席等。而我最喜欢吃的,就是浆面条了。
浆面条,河南省传统美食小吃,它制作简单,成本低、味道美、易于消化,因而自古以来流传不衰,成为颇具浓厚地方特色的地方名食。其中浆面条所用的粉浆经自然发酵至有酸腐味,喜欢的人称之为美味,不喜欢的人避之不及,而我就非常喜欢吃。
浆面条每个洛阳人近乎都会做,但我还是最喜欢妈妈的味道。为了做一顿好吃的浆面条,妈妈要早上骑电动车跑四公里到七里河打浆,因为那里的浆最好,是老浆,均匀。然后准备泡过的大绿豆、黄豆,芹菜丁,胡萝卜丝,焦花生,最好再来一点点肉丝。把肉丝倒入花椒油翻炒,再放入芹菜丁,胡萝卜丝翻炒。面条也是妈妈自己擀的,那样味道最棒了。
晚上吃浆面条,我帮妈妈一起做。妈妈将浆倒入锅中,大火煮。我用汤勺顺时针慢慢地搅拌,但千万不能溢出锅,否则就前功尽弃了。当浆出白沫时,淋一点点的油,接着用筷子搅上面的沫。待沫全下去后,就可以下面条了,再把准备的蔬菜放进去,出锅后淋一点老干妈,大功告成!
浆面条上桌了,不时,从盘中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真令人垂涎三尺!吃上一碗劲道爽滑,鲜香适口,驻口留香,回味悠长的浆面条,真真是极好的!
有俗语“浆面热三遍,金子也不换”,意思是“剩”的浆面条最好吃。所以妈妈每次还都会多做一点,每次为了剩面条,家里还会“打上一架”呢!关于浆面条,还有个传说呢:相传,东汉年间,光武帝刘秀为躲避王莽追杀,日夜奔走,数日水米未进。一日深夜行至洛阳附近,见到一户人家。便想讨些饭食,可主人贫穷,只有几把干面条,一些已经放酸的绿豆磨的浆水。刘秀饥饿难耐也顾不了许多,主人就用酸浆,把面条、菜叶、杂豆下入锅内烧熟。刘秀狼吞虎咽,竟然觉得香气扑面而来,吃得那叫津津有味。日后刘秀当了皇帝,虽然有山珍海味伺候,却依然对当年落难中的浆面条念念不忘,以至于御宴中就有了浆面条这道菜,传承千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