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秋作文
1唐诗中的秋天
秋风,秋水,秋花,秋月,唐诗中的秋天是美丽而迷人的。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这是贾岛的诗句吧,每当秋风渐紧,落叶纷飞的时候,那位一生抑郁不得志的苦吟诗人的形象就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了。
贾岛的诗篇,虽说留下的不多,但还是有着长久的影响的。“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即便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词篇里,也有着贾岛的诗句的影子。
无论是写秋风写秋水,唐诗的风格大多是恬淡而清丽的,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在这里,残阳,晚风,秋水,露珠,新月,真可谓巧妙揉和,情景交融,恬淡清新,美不胜收。
唐人对于秋风秋水的吟咏,也不乏气势磅礴宏伟壮丽的篇章,如孟浩然的《临洞庭》:“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短短几句,就把洞庭湖的自然伟力,雄浑而又贴切地表现了出来。
唐诗中描写秋天的花儿,多是菊花,也有荻花。菊花,写得最为出色的当数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待到重阳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是黄金甲。”既有花的气势,又有人的情怀,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壮怀激越。
而写荻花的,则是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中开头的两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景的凄凉,人的悲悯,为这一首传颂千古的名篇定下了一个情和景的基调。
这里,还得再提一下在唐人的诗句中不是花儿却胜似花儿的枫叶。描写它,色彩最为明丽境界最为空阔的应该是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也许,就因为这首诗,红红的霜叶,作为秋天的最后的宣言,才一扫了自古以来萧瑟和凄凉的悲秋的气氛。
关于秋月,这里只想引用李白的《子夜吴歌》中的几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明净华美的风格,情深词显的境界,李白笔下长安的那一片月光,总是世世代代照耀着后人的。
站在秋的季节的深处,阅读唐诗中的秋天,欣赏秋风,秋水,秋花,秋月,这些美丽而迷人的风景,对于我们,一千几百年后的今人,心头,该是怎样的一种充盈和怡悦呢!
2行走在古诗中的秋天
立秋已过,就预示着秋天的到来。人们对这个田野金黄、硕果满枝的季节总是情有独钟。而关于秋天的唐诗,也是丰富多彩,妙不可言。
唐诗中的秋景多有一种萧瑟的意境。譬如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在这里,红叶、长亭、残云、疏雨、苍树、黄河,这处处景致被作者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一幅秋日行旅图顿时出现在读者眼前,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行境萧瑟的境界。
不过唐诗中的秋天也有小女儿的幽怨和伤感。其中著名的有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在这里,蜡烛、屏风、流萤、轻扇、凉月等词语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将小女儿的哀怨孤寂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等,更是无不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唐诗中的秋风秋水,虽然有女儿家的温婉清丽,却也不乏男子的豪迈雄浑。“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的这首《临洞庭》,景象壮阔,气势雄伟。朗声诵来,只觉气势磅礴,让人荡气回肠。
说起秋天,自然不能不提秋花,唐诗中对秋花的描写最多的是代表节令的菊花。有白居易的“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也有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写的《不第后赋菊》:“待到重阳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是黄金甲。”诗人以菊喻志,借物抒情。既有花的气势,又有人的情怀,直抒胸臆,酣畅淋漓。
俗话说,一叶落而知秋!因此,秋叶是唐诗中描写萧瑟秋景必不可少的一笔。而枫叶,作为与花儿相媲美的一种特殊叶子,更是诗人们的最爱。有“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还有贾至的“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秋风萧飒,红叶纷飞,波浪滚滚,一望无涯,洞庭晚秋的清幽景象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来。
不过,我更喜欢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同样是描写枫叶,但是此诗一扫了自古以来秋季里萧瑟和凄凉的气氛,展现出一片色彩明丽的空阔境界。
行走在秋的旅途中,采一点晨曦,拈一片秋叶,吟一首隽秀的唐诗,平淡的生活,便开始处处充满了诗意般的精致和浪漫!
3古诗里的秋天
大诗人屈原《九歌R26;湘夫人》里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说瑟瑟秋风吹来,卷起洞庭的涟漪,枯叶随风飘落,不难体察这位连遭厄运的政治诗人的满腹悲愤,凄凉秋色与作者失落的心境胶合了。说起“悲秋”的诗,更不能不提有“秋思之祖”之称的元人马致远那首《天净沙?秋思》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寥寥数语将天涯游子的秋愁刻画得淋漓尽致夺人心魄,读之,谁能不肝肠寸断?
被毛泽东誉为“一代天骄”的汉武帝有《秋风辞》云“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难归”,端的是气势不凡,但落脚点仍离不开“草木黄”、“雁难归”的“悲秋”情结,缺少“人定胜天”的豪情。而曹操次子、汉文帝曹丕《燕歌行》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简直连刘彻也比不上了。再读隐居山林的陶渊明《酬刘柴桑》中“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王维《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杜牧《齐安郡中偶题》里“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情结”,是与古代社会的大气候及其个人处境、阅历与心境分不开的。李白的《子夜秋歌》就极富代表性:“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唐人抒情诗中“衣”字多见,本诗含义深刻:秋月将长安城映成一片银色,不尽的秋风飒飒吹来,犹闻此伏彼起的捣衣声,那是思妇们在想念出征的男人啊!秋风、明月、丽人、捣衣声……真乃“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这情景能不令忧国忧民的诗人心碎么?
杜甫咏秋诗多哉,其《月夜》云:“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用反面入题,遥想远在鄜州的妻子秋夜对月“独看”,寄托自己对亲人的苦苦思恋;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更是揪人心魄,结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悲壮与高贵气质跃然纸上!
最让人荡气回肠的,还是刘禹锡《秋词之二》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此诗无论思想性、艺术性均独树一帜堪称咏秋极品!作者当时官场失意前程无着,又逢“悲秋”,却没有半点沮丧气馁,“我言秋日胜春朝”,他心中对未来充满着光明与希望;“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两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秋高气爽中平添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豪迈,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与天地美感,令读者的“诗情”也随着那白鹤直上“碧霄”,堪称千古传诵的秋之“绝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