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鲁迅作文1000字
1永远的鲁迅
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中,唯一一个真的知识分子就是鲁迅。他思想的深度远远超过身体的的高度,幽默的程度高于思维的温度,孤独的尺度辐射整个亚太地区的纬度。
他曾提出真的知识阶级的概念,一是永远的不满足于现状,永远的批判者;二是永远的站在平民这一边。不满足于现状,就意味着要积极进取;永远的作为一个批判者,则意味着永恒的孤独;永远站在平民一边则意味着永远的痛苦,因为平民是中国社会群体中最能忍受痛苦的人群。曾记得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说道:“遇事忍耐是中国的崇高品德,凡是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不能容忍的保证,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这种对侮辱的承受力被赋予了忍耐的美名,又被儒家的伦理学谆谆教诲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鲁迅也早就认识到了中国人的这一容忍劲,因而总结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面对四万万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同胞,鲁迅一方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另一方面鲁迅并没有放弃他们,希望能唤醒他们,让他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为造一个新世界而不遗余力的打破一个旧世界,做一回自己的主人。
鲁迅曾经说过,他拒绝当导师,也拒绝当国师,因为连他自己都不清楚中国人的路在何方。因此才发出了“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的感慨!随着五四运动思潮的涌入,西方民主科学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民主科学就能拯救封建根深蒂固的中国吗?鲁迅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他深刻认识到西方的科学文明也有弊病,民主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他是寄希望于中国人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啊!
在我的印象里,中国人有一个坏毛病,只要是西方有的中国也必须有,而且要马上有。如西方人提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等理论,中国马上就拿来,可谓将鲁迅的“拿来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囫囵吞枣的咽下去,都没能咀嚼一下,享受一下牙齿厮磨的快感,更遑论合不合自己的口味。鲁迅以敏锐的眼光,认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都是摩肩挨背而来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批判的精神。
这样一个真的知识分子对当代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北大教授钱理群认为鲁迅是另外一个存在,另外一个声音,另外一种可能性。而我却觉得鲁迅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他那深邃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不易激发出来,只因埋得太深!
2永远的鲁迅
进入新世纪,知识界开始重新认识鲁迅。我们发现鲁迅在一般人最容易妥协的一些方面,始终坚持着。这需要多么大的理性和韧性。他的清晰与坚定无可比拟。他是一个人,却抵御了无边的黑暗。他能够把巨大的勇气和朴素的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污浊与黑暗以怎样的伪装出现,他都给予及时的揭破。他在无情的揭破之中,给予弱者的却是真正的生的温暖。鲁迅的宽容和仁慈,是他的力量和勇气之源。这一点是从他的文字中最易发现的。更为让人惊愕的是,在他的已经远离我们几十年的墨迹中,我们却一再地感到了当代的贴切和鲜活,几乎所有的犀利都可以针对刚刚开始的这个世纪。
这就不由得让我们思索文学和思想的所谓永恒的道路。原来执著于当时,也就拥有了未来。只要是人的世界,就需要人的执著。真正的人的声音才是永恒的。阅读鲁迅,我每每为他的宽容和仁慈而感动而惊讶,当然还有他的勇气和锐利。可是后者不仅覆盖不了前者,而且直接就是由前者派生出来的。
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许多人议论,说他的短文耽误了大师。好像一个人只要写出了长篇巨文就先自伟大了一半似的,好像远离了现实的纷争就一定有了更广博更深远的思想一样。其实鲁迅最伟大之处恰恰就在于他的不回避。一个人的力量和自信达到了这样的地步,一个人的胸襟里充盈着这样的正义,才会有这种不回避。看起来是面对一人一事,看起来是应付了具体的挑战,实际上是回答和面对了永恒的纠缠。这种事业是真正伟大的,因为这其中包含了鲜活的永恒。可以说,没有杂文鲁迅,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师鲁迅。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的大师,在中外文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一般的专业人物是非常害怕那种具体纠缠的。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和勇气,更没有信心对付和解决这种种切近的问题。人与人的纷争在当时与未来都极易被误解和歪曲的,这是需要冒极大风险的。只有真正的伟人才敢于直面这种风险。还有,在这种看去时而屑琐和无聊的纠缠中,一个人即便有再大的精力也会弥散不守,于是就不会有太大的造就。敏悟如鲁迅当然不会对这些起码的道理失察,不会对这些基本的问题都失去了理解。他的伟大和不凡,就在于能够超越一般的体认和理解,直接迎进。而我们现在遭遇的现实往往是:所谓的知识分子总是有着极大的精明和超脱,他们能够如此达观和谅解,他们先自学会了不与凡人过招的孤傲。实际说白了,不过是小聪明,是通常的自私和冷漠而已。
如果是一个作家,这种自私和冷漠必会毁掉他的大创作。
一个人时时回避具体的挑战,可能不完全是因为他的过于博大和崇高,也不是因为其视界的特别开阔辽远,而大半是勇气和能力不逮的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人格———是它最终决定和框束了一个人的选择。
3永远的鲁迅
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人透露:江苏省教育部门撤掉了原语文教材中一些精典范文,其中包括鲁迅的作品《药》、《记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等。对此,有网友称之为“鲁讯大撤退”,并由此引发了争论。
姑且说更换教材的事情是真的,这里就有两个问题需要搞清楚:其一,撤换范文的初衷或目的何在?是鲁迅文章题材老道尽是写前人旧事而不合时宜了?是鲁迅文章文词艰涩、隐晦冷峻而难以读懂?还是鲁讯的文章过于刻薄切中时弊容易误导影射当今?其二,是否有人借题发挥,借此再掀“去鲁迅化”波澜?若说前一个初衷是愚人的浅薄无知,那么后一个目的就是别有用心了。
鲁迅作品题材老道不合时宜了吗?回答必然是否定的。鲁迅是中国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尽管鲁迅作品反映的大都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和事,但作品中的启蒙思想和文学价值却超越了历史时代,值得不同时代的人去珍视和揣摩。虽然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了,又处在改革开放年代,但时代的进步需要文化传承,需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兼容。囿于时代背景,鲁迅作品难免有历史的局限性,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对鲁迅的作品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去品味和解读。
鲁迅作品中蕴含的批判精神会影射当今?我看是多余的担心。不错,鲁迅弃医从文的理想抱负就是要向腐朽黑暗挑战,向愚昧落后呐喊,向社会丑恶现象置去“投枪和匕首”,他把正义、风骨、社会责任感都凝结于笔墨之中。在当今社会,也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丑恶现象:官商勾结,贪赃枉法;警匪一家,胡作非为;愚弄百姓,强奸民意;掺杂使假,坑人害人;就连鲁迅笔下描写的阿Q的劣根性、华老栓的愚昧、孔乙己的颓废也并非绝迹。国家之振兴,社会之进步,需要呼唤社会责任、道义和良知,需要汲取鲁迅的批判精神,向社会丑恶行径置去犀利的“投枪和匕首”。
对于鲁迅作品文词艰涩,隐晦难懂的认识也是不能接受的。鲁迅所处的年代是上个世纪初,在文言文处于主导地位的时候,是鲁迅的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改变了中国文化。鲁迅的作品,文法严密,笔力遒劲,主题深刻,语言精彩,只要带着感情去读,就没有艰涩难懂的感觉。实际上,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中显露大师的文雅淡定,生活气息浓厚,读起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风筝》《秋夜》、《在酒楼上》等,令人百嚼不厌,回味无穷。
精典永远是精典。鲁迅和他的作品是经过时代检验过的,永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那些对鲁迅作品说三道四的“文化人”,那些在众人面前鼓吹世俗卖弄“国学”的伪学者,在伟大的文化巨匠面前是那么渺小,那么浅薄。那么的不自量力。
鲁迅,永远的鲁迅!
4永远的鲁迅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在那一段万象混沌的黑白颠倒的岁月里,有一位巨人曾用他强硬的臂膀撑起那即将倒塌的天顶。人们也不会忘记,在那一片荒凉贫瘠的莽原上,有一位巨人曾用他惊雷般的呐喊唤醒那若隐若现的黎明。鲁迅,那一个慈祥而又坚定的身影成为人们脑海中永恒的定格。
印象中的鲁迅,一支烟斗,挺立的头发,严峻而又从容的面孔,炯炯的目光,还有那一袭长袍,俨然一位革命斗士的形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最真实的写照。在新文化运动中,他猛烈评击封建制度,提倡简易白话文,并开白话小说之先河,写下惊世骇俗之作《狂人日记》,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时,他奋笔疾书,写下《药》来赞扬革命烈士的英勇无畏,揭露国民的愚昧和软弱;在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治时期,他更是积极奔走,和宋庆龄等民主人士为陷于日本铁蹄之下的祖国与国民党进行不懈的斗争,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义正言辞、感人肺腑的文章。“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歌颂斗争精神,却不失冷静思考,他用笔来抨击黑暗,用笔来拯救思想,用笔延续了革命,延续了中国的希望。
鲁迅的精神世界不仅是坚强而博大的,而且是丰富细腻的,他的百草园、三味书屋,他的童年的乐土,他的阿长与《山海经》,都是那样充满了童真童趣,鲁迅走过的是一个温馨、快乐、情义融融的童年。童年的美好早已远远地逝去,而那曾经淳朴而又充满生机的故乡更是一去不复返了,鲁迅会有淡淡的感伤,也会去追忆故乡的伙伴,故乡的社戏,故乡的山山水水。但他的感伤却不仅仅局限于个人情感,从他的笔下流露出的是对现实的忧虑与思考,对未来的瞻望与探索。“世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便形成了路。”这是他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并摸索前进的中国人民的鼓励与信心,但它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向前。
生活中的鲁迅总是严于律己,而又博爱无私的。近代女作家萧红曾经就是鲁迅一家的好朋友,萧红命运多桀,屡遭生活不幸,若没有鲁迅常给她以慈父般的关怀,挚友般的谆谆鼓励,她恐怕早已支撑不住了。鲁迅也一直十分怀念那位教导他严谨治学的藤野先生,在日本留学学医的那段艰苦生涯正是锻造他日后严谨务实精神的基石,藤野先生的关怀以及他那开明的民族观念,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真诚的尊重,让鲁迅感受到无形的动力,让他在烛光下度过一个又一个漫慢长夜,让他以更坚定步伐,走得更远。
5永远的鲁迅
我是绍兴人,虽然不是很纯正,因为母亲是宁波籍,外祖父世居宁波郊县。不过父亲祖祖辈辈住在城东,我又出生于这座小城,并且一直生活在这里,在这个小圈子里成长,自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绍兴有很悠久的历史,出过好多名人,在我年幼的记忆中,离我仿佛都很遥远,只有鲁迅先生算是比较熟悉,读过他的几篇小说和杂文,印象很深。再说,先生故居离我家不远,感觉更加亲切。记得第一次阅读鲁迅作品,是在一本发黄的中学旧课本上节选的《故乡》,从“这少年便是闰土”到“从此没有再见面”。少年朋友的纯真友情很令人向往,我甚至希冀自己也有那样的朋友。我初一上学期课本上选的《一件小事》,并非先生的最好作品,以后选读的几篇杂文,掺杂不少左的东西,好象也不是他的上乘之作。我在书店买的第一本鲁迅作品,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青年自学丛书》之一--《鲁迅小说诗歌散文选》,可惜后来被一个眼红的人拿走了。我从这里读到许多精彩之作,选自《野草》的几篇散文诗我很懵懂,但选自《呐喊》、《彷徨》的著名小说以及《朝花夕拾》上的回忆文章,都给了我极大享受。值得庆幸的是,在当时的文化沙漠里,我居然能够这么容易读到现代中国最了不起的文学作品。即使在今天,先生的小说和散文,依然散发出无比巨大的魅力,可以说,就是没有那些独一无二的杂文,先生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照样放射出特别夺目的光彩。
莫非先生的文字就没有一点局限?恐怕也不能这么说。比如,先生不能写那种淡雅的东西,固然也是时势逼迫所致,先生没有恬淡的心情。从他一向推崇知堂散文可以看出,他心里是以自己不能写那种风味的文字为憾的。随便说是不屑,怕也说不通。当然,更有时代意义的自然还是鲁迅,先生一贯的另类风格与不俗人品完全浑然一体,在长期的传统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是相当可贵的异数,其作用根本不是那种清淡文字可以比拟的。
鲁迅的文学是真正的劳苦大众的文学,先生作为无可争议的现代中国第一人,以其前无古人的大智大勇,向一切腐朽的传统观念发起最猛烈的冲锋,对所有压迫人的思想及制度发出最强劲的控诉。先生的笔,是黑暗人生中最鲜艳的旗帜。先生的文字,是反对奴役的强大思想武器。虽然先生晚年受过左倾思想的蛊惑,最后的政治论争,不免带有某种宗派色彩,但是先生光辉的一生,充分显示了:先生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是最杰出的人民文学家,是最优秀的民族英雄。没有他,中国文学会苍白得多,没有他,中国历史也会失去多少光彩。
说到绍兴,首先想到的就是鲁迅先生,绍兴人民永远为拥有这样伟大的儿子感到骄傲。我在先生曾经执教的学校工作,更是时时想起先生的教导,用先生的精神鞭策自己。努力敞开心扉,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