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永远的鲁迅作文600字

时间: 03-19 栏目:话题作文

1永远的鲁迅

我所理解的鲁迅,在性格上的突出特点就是敢于迎接挑战,敢于担负责任。这种挑战是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挑战,这种责任是做中国脊梁的责任。

鲁迅其实很有资本去和某些文人一起写一些风花雪月,或和某些教授一起钻进图书馆一心搞点研究。但鲁迅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战斗。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大声呐喊,以笔为枪,英勇地进行战斗。鲁迅是病死的吗?从医学上讲是吧。鲁迅是被害死的吗?从政治上讲是吧。但事实上鲁迅是战死的,作为一名战士,战死沙场。鲁迅的死是悲壮的,他以生前的辉煌成就和死时的悲壮感人获得了永生。

鲁迅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受到的攻击可谓多矣,但他从来就没被打倒过。就算在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惊涛骇浪中,鲁迅也是中流砥柱,岿然不动。(当然有毛伟人也喜爱他的缘故)。

又一个新世纪到来了,伴随着的是又一场风暴。而曾经沉淀过的泥沙,也会随着风暴一起翻腾。技术变了,生活方式变了,但当你被摩托车撞倒时,依然会有许多闲人围观。几千年的封建余孽,几千年的民族劣根,是不会因为日历牌上的二○○几而有什么改变的。当你环视四周,会惊讶吗?鲁迅笔下的社会竟是如此真实地展现在眼前。

好在鲁迅已经获得了永生,我们还有希望,我们还有梦想,我们还有未来。

2永远的鲁迅

年前,以前教过的学生寄给我一套新版《鲁迅全集》作为新年礼物。那素雅厚重的封面就让我不想放手。

鲁迅先生以瘦弱之躯以一支利笔给我们建构了一座永远的精神家园。处于内忧处患的中国,因为有了鲁迅这样的“硬骨头”,才撑起了一个民族的尊严。其价值远非文字可以承载。

认识鲁迅是从读不懂鲁迅开始的,那些艰涩的句子在中学语文老师的百般解释下还是懵懵懂懂。大学里开设了现代文学课,鲁迅占了很大的篇幅,任课老师文质彬彬的讲解把单纯的我们引向深刻。了解了鲁迅的身世,读了鲁迅更多的文字,仿佛看到了鲁迅忧郁的目光里写满了不安。随着自己阅历渐深,对人生的况味略知一二,才感受到先生的平民思想里扑腾着的一颗伟大慈爱的心。那是一种大爱大恨的侠骨柔肠。

有一段时间,我总是在夜深人静时捧读鲁迅全集。那古朴坚硬的书面上是先生的肖像照,他坚硬的头发,深邃的目光温暖了寒冬时节我孤寂的心灵。在反复阅读中,我似乎寻到灵感,写了名曰《大师风采》的一组散文诗,“你的头发太硬了,硬得穿透了一个世纪,像根。”发表后获得全国征文一等奖,又入选《温州文学五十年》等集子。这也是先生带给我的福音。

每一个读书人都不可能绕过鲁迅先生,他是无法跨越的高山,他是我们永远无法释怀的爱。尽管鲁迅先生以及他的文字让我们沉重,甚至让我们脸红,让我们无地自容。可喜的是现在摩罗、余杰这样的青年文化精英毅然扛起鲁迅的大旗,弘扬正义,呼唤真情,在他们的文章中看到鲁迅的影子。更可喜的是还有这么多人崇拜鲁迅、热爱鲁迅。

3鲁迅——永远的怀念

提到鲁迅,稍微有点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我已经忘记了第一次读鲁迅是在什么时候,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是在一篇篇课文里认识先生的。

但是对一个中学生而言,幼稚的心灵与狭隘的知识面,使得鲁迅留给我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这印象就是课文中的那副肖像。站立的头发、倔强的胡须、严峻的面孔,这就是我所认识的鲁迅。大学里系统地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各种文章,小说、杂文、散文、评论等,加上老师的深层次介绍与引导,先生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开始逐渐明朗起来。

今年五一,我与家人特意去了浙江绍兴,参观了先生故居、纪念馆,品尝了咸亨酒店茴香豆的美味,亲手抚摩了百草园里石井栏的光滑,头戴顶毡帽,坐上了乌蓬船,领略了三味书屋的严整,我突然发觉,其实鲁迅离我们很近很近。时间老人并没有让鲁迅褪色,他一直在我们面前,询问我们关于人生、人性的谜底。65年前,郁达夫说过:“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帮。”这“伟大人物”指的就是鲁迅。在今天,先生逝世70年后的日子,我们仍然在怀念他。因为他已经成为我们精神生活的营养源。

我们可以不懂鲁迅,但他与我们的精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以后还将继续下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