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知了作文600字
1粘知了
星期六我和爷爷来到白水河避暑,刚走进白水河就能听见知了的叫声了,“热啊,热啊,热啊……”,这里一定有很多知了吧,于是我和爷爷商量,明天去粘知了。
第二天一早,我和爷爷找了一根4米左右长的竹竿和一条竹蔑,我们把竹蔑弄成椭圆型,插在竹梢的孔里,然后就和爷爷在房前屋后,到处找蜘蛛网,找到了就把蜘蛛丝裹在竹蔑做的椭圆网上,这样才有粘性。做完这些后,我们来到树林里,可只听见知了的叫声,却不见它的身影,我悄悄地问爷爷:“怎么没有看见知了呢?”爷爷小声的回答到:“你要仔细看,它一般都停留在树干上,因为它身体的颜色和树干差不多,所以你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它。”
我仔仔细细的看啊,看见了:一只在树干上吸取着树汁,一只在使劲的抖动着身体欢快的唱着高音,还有一知静静的趴在树干上,好象在睡懒觉。我举起竹竿悄悄地靠近它,就在离它很近的时候,我迅速摁了上去,它的一双翅膀被蜘蛛丝粘住了,我把它取了下来放进蝈蝈笼子里。
一个上午我和爷爷就粘了三十几只,我们满载而归回到农家乐,很多小朋友都围了过来,争先恐后的来看知了,我从笼子里捉了一只,给他们看,它的翅膀是透明的,翅膀的基部和身体是黑褐色的,大约有4厘米长,爷爷指着它的腹部说:“你们看,它的歌声是从这里发出来的,不过只有雄的才能唱歌,雌的是发不出声的;它小的时候是从卵里孵化出来的,呆在树叶上,秋天,秋风把树叶吹落,幼虫就会往土里钻,钻到树根下边吸食树汁,然后等上两三年,多得要十几年,才钻出土,爬到树干上,就变成现在这样了;虽然它吸食树汁是害虫,但它蜕的壳却可以做药”
小小的一只知了,居然有那么多的秘密,今个周末不仅玩得开心,还学到不少知识
2粘知了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
每到夏天,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时,知了就伸展着它薄而透明的羽翼,飞上树梢,放开喉咙,开始了它一整个夏天的高歌鸣唱。这些“昆虫音乐家”不仅给大自然增添了浓厚的情趣,更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读三年级时的那年暑假,我去乡下外婆家,跟哥哥好好过了一把“粘知了”的瘾。
中午,妈妈和大姨都困得睡着了,我和哥哥早已忘了妈妈让我们睡午觉的叮嘱,带上哥哥早就准备好的竹竿和面筋,顶着白花花的太阳,一路朝小河边奔去。
哥哥已经是个粘知了的老手了,他熟练地把面筋绕在竹竿的顶部,还经验十足地向我介绍说:面筋一定要粘,判断知了的位置要准确,出手要迅速,敏捷。边说便带我来到一棵大柳树下,哥哥举着竹竿,偱着知了的叫声,找到了知了的位置,悄无声息地把竹竿靠近知了,然后迅速地把竹竿扣到知了的身上,知了的翅膀粘上了面筋,无力起飞,只能扑扑楞楞地挣扎几下,就成了我们手中的猎物。我捏着这个全身黑亮的可爱的小生灵,上上下下仔细地看,越看越可爱。
我也想试一试,希望自己也能成功捕获几只可爱的小生灵,可我是个粘知了的新手,找了半天也没发现知了的身影,好不容易在哥哥的指点下找到一只,没等我把竹竿靠近它,知了“噌”地一下就逃了。我只能“望蝉兴叹。”
整个中午,我和哥哥穿梭在小河边的柳树之间,虽然有树荫,可还是酷热难挡,脸晒得像关公,哥哥就更惨了,光看脸蛋就像非洲移民。但是,再看看我们的战利品:几十只知了在我手中的塑料袋里钻来碰去,逃不出我的手心,我就兴奋地心花怒放。
夏天又来了,我可爱的知了,你们又可以为我们放声歌唱,带给我们无尽的乐趣了。
3粘知了
“知了知了……”自命不凡的知了又在拼命地叫唤了,真想捉几只拿来玩。舅舅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悄悄地对我说:“走,带你粘知了去。”我一下子来了精神,兴奋地手舞足蹈。
舅舅首先准备好粘知了的“神秘武器”—一根两米长的竹竿和粘知了的黏胶,我准备好了一个空的大可乐瓶子,全副武装就绪,出发!
一进丛林,满树知了的叫声更是刺耳,让我感觉好像到处都是知了。可仰头望去,却不见一只知了,“这也太难了吧!”我垂头丧气地自言自语道。“来,赶紧的”。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舅舅竟然就一下子粘住了两个,这真是一剑双雕啊!两个知了一只翅膀被胶牢牢地粘住,另一只翅膀正极力地往外扑棱,但是无论它们怎么挣扎,还得乖乖地被我拿下放进瓶里。这时,我也有了心情,仔细地寻找着树上的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发现了好几只。我自告奋勇,想试着粘一只,但每次还没等我把竹竿放上去,知了就飞走了。舅舅说这是因为我没有看准位置,竿不是放到知了前面就是知了后面了,惊动了它,所以它就飞走了。粘知了要做到稳准快,看准位置,稳稳地把竿放到知了的翅膀上,快速往它的翅膀上一顶,这样一定能粘住知了。听了舅舅的话,我又试着粘了一次,这次还真是粘住了一只。
就这样,一下午的时间,舅舅就粘了满满一瓶子,估计能有一百多个呢!
回到家,舅舅把我们的战利品一会功夫就变成了舌尖上的美食—油炸知了,炸出后的知了油光闪闪,又酥又香又脆,真好吃。
这次和舅舅一起粘知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要坚持,只有这样,做事才能成功。
4粘知了
今天,我和爸爸准备一起粘知了。
首先,要准备一根4米长的竹竿。再准备粘知了的胶,胶我们就用面筋来做,先找一小块面,然后放到水里面,一直洗下去就会发现,面会变得越来越粘,这时候就可以把面粘在竹竿的一头了。
我们来到楼下,开始听知了的叫声,哪一棵树上的声音最大就从哪一棵开始粘起。粘知了讲究“稳准狠”。仔细看准了知了,然后稳稳的伸出竹竿,粘住知了的背,就听见知了:“吱吱吱……”一阵乱叫,最后还是被我粘了下来,哼哼,落到我的手里,你就别想逃走,来,下来让我看看你长啥样。
知了全身黑色,翅膀却是透明的。知了又叫蝉,而且蝉会唱歌,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跟我一样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蝉会唱歌,歌声是从哪来的,后来,法布尔细心观察,他对蝉的鸣叫是这样描写的:“蝉的翼后的空腔里,带着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装一种响板,以增强声音的强度,这种蝉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奢好,确实做了很大的牺牲。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好把它们压到最小角落里。为安置乐器而缩小内部器官,这当然是极热爱音乐的了。”
古人们也热爱蝉,描写蝉的诗句数不胜数,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商隐写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今天和爸爸粘知了,不仅看到了知了的真面目,而且还欣赏了诸多文学作品,今天的收获可真多。
5夏天里粘知了
夏天来临的时候,树上的知了已经在歌唱了,而我们这些小孩子可调皮,拿着自己制作的工具就去粘知了。
工具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一根长竹杆(几米长的那种,如果不够长还可以把两根竹杆用绳子接连起来的),一些蜘蛛丝。工具制造是这样的,先在房檐屋角里寻找些蜘蛛丝(尽量多找些),把找到的蜘蛛丝弄成一团就用衣角包裹着,再用牙齿不停地把蜘蛛丝咬成粘性很强的,粘手的一团东西(原先白色的蜘蛛丝变成了黑色的了),弄好后就把这团东西粘在竹杆的末端,然后就拿着竹杆到树底下寻找树干上的知了了。
粘知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眼睛要亮,听见知了的声音后必须立刻发现知了的踪迹,否则会把知了惊吓地飞走了的;第二必须眼疾手快,发现知了的踪迹后就必须立刻轻手轻脚地从知了的背后粘住它,否则又会吓跑了它。其实说着挺容易,粘起来可费劲了,竹杆越长越难控制,那竹杆会左右晃动,不听主人的吩咐,你越想早点粘住知了,你就越不成功。我曾经好几次就因为竹柑晃动把知了吓飞了的,看着即将到手的知了飞走了,心里非常不爽,心想又要再来一次了。
粘了知了后,我们小孩子们常把知了的用来振飞的翅膀剪掉,这样知了就不能高飞了。然后我们就可以斗谁的知了的叫声大,谁粘的知了大了。
粘知了又是件不好玩的事情,因为衣角上弄蜘蛛丝的黑迹是洗也洗不掉的,我曾经想把痕迹毁灭,可是越洗越大面积,回到家,妈妈不用问就又知道我去粘知了了,又骂了我一顿,说衣服又报废了,并且警告我不准再粘知了。我只好一声不敢出地低头去干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