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乌镇印象作文

时间: 03-11 栏目:话题作文

1乌镇印象

沐着潇潇秋雨,载着深深的好奇,终于来到了这美丽的江南古镇——乌镇。

在那儿,疲惫的身心得到了放松和补给;在那儿,我领略了江南之美,它会让你情不自禁地将乌镇的印象深深地烙在脑海中——

多少楼台烟雨中

走进乌镇,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历史之香。远远望去,那些江南独有的建筑整齐地排列在那儿,沐在秋雨中。墙上的青苔,窗上的木雕,无不透出一丝沧桑感……

我们来到了一条巷子,似乎是条文化街,里面的店铺一一向我们展示了乌镇的特产和独有的文化艺术。那些漂亮朴素的蓝印花布,细致玲珑的木雕,清香甘醇的白酒……还有那幽静的立志书院,清雅的茅盾故居,幽邃古老的当铺……

走在这一条条小巷里,望着两边和远处一座座古老的木屋,仿佛真的是回到了从前……

小桥流水人家

到了江南,不乘船是极可惜的。乘着那天秋雨绵绵,便租了艘船,慢慢地领略乌镇之美。

乌镇充满着诗情。河的一岸是江南人家的房子,朝河的一面大多是阳台。到底是古镇的人!他们在阳台上放了一盆盆花花草草,与河水映衬的十分协调。那些屋子虽然有些破旧,但这却是无瑕的古典美!简直可以和威尼斯媲美了!船摇不到几米,便就要过桥。乌镇的桥有许多样子,它们在清清的河水上投下倩影,令人遐想连篇。

乌镇又是溢着画意。看那河边,杨柳依依,在秋风中轻轻舞动着婀娜的身姿,在水中划过。远处那一片青青的杨柳和河水结合得天衣无缝,那一抹绿为古老的乌镇添了一份新的生命力。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在这古老的乌镇,没走上三五步便能看见蓝印花布、茶庄、木雕艺术品这些传统文化。而那天,却在这古镇上发现了时尚与古典的完美结合。

也是在船上,望见岸上有二对新人在拍结婚照。新娘穿着旗袍,掺着一些时尚的元素,那晶莹的钻戒和淡淡的红妆,在雨中撑着竹伞,静静地站在河边。

在这传统的古镇上,用这样一种现代美来与之结合,可谓锦上添花。这是现代艺术与古代艺术的对话,乌镇的时尚,使她成了一个更富有活力的江南小镇!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下江南,道出《忆江南》这首千古名诗。此番来乌镇,虽没目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壮丽景象,但我绝不遗憾,因为我欣赏到了如此美丽的乌镇!

她,飘溢着浓浓的历史芳香;蕴含着梦一般的诗情画意;点缀着一丝淡淡的时尚气息。

她那独具灵气的美使她有了非凡的气质,这种非凡的气质已深深地刻在我的印象当中,她使我不得不感叹:

“能不忆江南?”

2乌镇印象

乌镇给我的印象是幽静淡雅,古风悠然。

这个经典的江南水乡古镇位于浙江桐乡市,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天意注定了她与生具来的淳朴秀丽,古镇从未经受过战火的蹂躏。任风云变幻,时光荏苒,至今依然展示着小桥流水,茶香琴韵,竹露蕉雨,美仑美奂的绝代风华。

粉墙黛瓦的民居极具特色,或深宅大院,或简易木屋,高低错落,参差不齐,看似随心所欲的布局却极具精巧而和谐的美感,似一位胸有成竹的水墨画家将线条的粗细刚柔,墨色的浓淡干湿,点。线。面的结合信手泼洒,把中国画中的远。中。近景表现的恰到好处。斑驳的墙皮和稍显破旧的屋檐诉说着岁月的风雨,狭窄的石板路被多少来去匆匆的红尘客踏得光滑而低凹,唐朝的银杏古树和百年的南天竹记载着年代的遥远。

在曲折蜿蜒的小巷中行走,会发现这是一个文化积淀特别厚重的地方:修真观。立志书院,百床馆。钱币馆及多处大官大商大家的故居,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展示着曾经的辉煌。

偶进一处宅邸,气派的门楼和上面的砖雕匾额及花饰,纹理依然清晰秀美,院内的结构精巧别致,仍能显示出主人当年的显赫和儒雅。不必说正堂的大气和雕梁画栋,单就一处连接后院的过道,也处理的非常讲究,自成一景:白色的墙上前后两个月亮门,过道从门中穿过,门的两侧用青砖砌成扇形的小窗,透过小窗,前后院的风景尽收眼底,青砖铺就的地面平整而洁净,角落里一棵棕色的树,树干弧线一样划向天空,抬头望去,硕大而茂密的树冠像一把巨型绿伞遮住了宅院多半的风雨。

乌镇养育的名人众多,导游指着一处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介绍说,文学巨匠茅盾当年就出生在楼上的第四间房里。我想:在这样一个物华天宝的“灵地”,走出来茅盾这样的“人杰”也不足为怪了。

在曲径通幽的小巷里偶能遇到几家制作蜡染。木雕。“姑嫂饼”的作坊。古老的蜡染工艺被一代代传承下来,蓝色和白色巧妙组合的图案,显示出民间手工艺特有的魅力,尤其是那种渲染的效果,朦胧虚幻中像幽蓝的湖面上漂浮的缕缕晨雾---

据说镇上的年轻人都去镇外新的地方居住了,不知是有意的安排还是故土难离,古镇上多半是老人在悠闲的重复着轮回的日子,固守着祖辈留下来的老屋,坐拥这道浑然天成的风景。苍苍的白发和佝偻的身影,伴着古色古香的小镇,犹如一首典雅的谣琴,弹奏着和谐的韵律。

最能体现水乡风情的要数穿过乌镇的那条小河。

这个风姿绰约的地方,是古镇的点睛之笔。水与镇相融,桥与街相通。

这是一条不宽的河,清澈的河水不知从哪里来流向哪里去,河面上弥漫着淡淡的水雾,乌蓬船在河面上漂泊,头戴毡帽的船工轻松的摇着浆,乌蓬下的船舱里偶而飘出乡间女子别具韵味的江南小调,船头几只懒散的水鸭在惬意的迷着眼睛,在做别人猜不懂的梦。半圆的石拱桥架在小河上,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轮波动的圆月,乌蓬船在圆月中划过,船上的人不知道自己成了画中的风景。

在这里,以河成街,两岸星罗棋布的商铺当铺,酒肆茶楼仍能显示出当年的繁华与歌舞升平。房屋沿河势而建,有几处房屋从岸边建到了河面上,伸手便可汲到清澈河水,青石板砌成的台阶一步步伸向水中。随着这条水街的弯曲,房屋也若隐若现,在圆圆的石桥下向远处蜿蜒的延伸,想不出幽静的古镇深处还有多少水上人家--。几株生长在岸边的垂柳也不甘寂寞,从房屋的间隙中弯下腰来,伸出长长的柳丝垂饮河畔的清露,远远望去,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添加了几抹翠绿。

细心的导游告诉我们:乌镇的街巷仿佛像扑朔迷离的棋盘,陌生人容易走失,但只有找到这条风情万种的小河,搭上乌蓬船,便可穿过石桥顺流而下来到进镇的地方--转船湾。

想远古雅士:邀风流骚客,聚临河水阁,凭栏对酌,诗酒风月。低吟浅唱,共鸣琴瑟。远观落日,畅舒豪情。近望炊烟,笑谈古今--。

乌镇是一部书,一部文化厚重内涵丰富而文笔细腻的史书。

乌镇是一首诗,一首灵感涌动柔情似水而清新隽永的情诗。

乌镇是一只歌,一只历经沧桑唱响千年而久经不衰的老歌。

乌镇是一幅画,一幅浓淡相宜雅俗共赏而意境深远的水墨风景画。

走进乌镇,剥掉虚伪抛弃世俗,坦荡展露着人性的真诚和残缺的心灵。

走出乌镇,宠辱皆忘雄英姿发,恣意澎湃着精神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

乌镇,我魂牵梦绕的一方圣地。

3乌镇印象

乌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镇,从未涉足,却深深的牵引着我的心。

大概12岁那年,我看了一部电影,那时喜欢的很,却不明白到底喜欢它什么,时间久了,电影的名字早已在记忆中遗失了,记住的,是它的拍摄背景在那个依河而建的小镇乌镇。印象中,乌镇很小,白墙青顶大两排房屋,就建在河两侧。在这样的地方开车是不可能的,也用不着,从镇头走到镇尾,大概其只用一首歌的时间,那里人烟稀少,所以很安静很安静,安静到只有流水的声音,安静到随处都可以聆听到大自然无声的乐章。

那里并不是每天天气都很好,晴天的日子,乌镇很透明;阴天时,乌镇会变的很宁静,那宁静十分有感染力,可以使人平静下来,那份宁静,让心变得纯洁;阳光并不能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但光亮和阴影错落有致的分配着,显得很立体,很真实。

这样的地方,用圣洁形容会有太强的距离感,用清纯形容太肤浅,乌镇不是那样的,他介于二者之间,很踏实,很厚重,很透明,像星期天午后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的感觉,充满着灵动的气息。乌镇,是我心灵极易抵达的一片圣土,很近,触手可及的美。怎奈中国语言博大精深,翻遍字典却找不到一个贴切的词语来形容我心中的乌镇。

生活在那里的人,或单纯,或天真,或充满睿智的哲思,一如静静淌过镇中的那条河水,永不枯竭,却不张扬,而是含蓄,内秀,淳朴,像微风溜过柳树林。这些和自然很近的人,在有限的地方,创造了无数个美丽的传说,个个包含着美好的祝愿。

善良的人,错落的光影,灵通的空间,透明的河水,美丽的传说,构成了一副印象画,我心中的河畔小镇,乌镇。

4乌镇印象

水乡水色的风景,各种特色小吃和精美的旅游纪念品都汇集在美丽的乌镇。

乌镇好玩好看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民俗馆和宏源秦染坊。民俗馆讲得是江南典型的民俗,比如中秋拜月、清明爬高竿、拜年……中秋拜月是指在中秋节的时候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祭拜月神——嫦娥。目的就是为了希望日子越过越好。清明爬高竿讲的是当地养蚕人家希望蚕茧丰收之意。表演时,当地农民爬上一根架在船上的一根竹竿,表演蚕宝宝的形象。在古老的拜年方法中,小辈给长辈拜个年之后,长辈就给小辈一个红包。

宏源秦染坊里,我们看到了精美的蓝印花布,也了解到蓝印花布是如何制作的。先在木板上雕刻出你想要的浮雕图案,再根据木板模型在纸上刻出花纹,然后把布染为蓝色,最后把布晒干。一块漂亮的蓝印花布就完成了。

啊,多美的乌镇,我一定还会再来的。

5乌镇印象

想去乌镇仿佛已很久了,这个动机大概萌生于茅盾笔下的那个林家铺子吧。

第1次接触乌镇是从爸爸的口中,看他眉飞色舞地描绘着乌镇的风情,我很不以为然,不就小小的1个镇嘛,即便乌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总不至于说得如此天花乱坠吧,我就不信它比河姆渡还古老。

第2次接触乌镇是从自己的眼中,隔着1条街的冷冷清清,我注视了那幅画很久,开始对自己先前的不以为然感到怀疑。

抑制不住的好奇心让我猛做乌镇梦,还曾雄心勃勃地策划着与朋友1同前往。策划归策划,我们的策划终究没有结果。缘由很多,或许是我们天生有惰性,或许是父母有许多理由来禁止我们,不管怎样,我第3次失去了接触乌镇的机会。

机会总会来的,只不过迟了些,趁着长假,我总算踏上了乌镇的土地。

走在青石铺就的乌镇小巷里,把脚步轻轻落在千百年不老去的石板上,每步都恍如叩响了历史,每块砖瓦都恍如在诉说着古老。时光也恍如在我探访的眼光中停滞下来,然后悄然地回溯。我不清楚眼前那条小巷究竟有多深,仿佛只要沿着那幽邃的小巷1直走下去,便能够走进乌镇悠远而古老的故事里。邻近河道,古老化作河水静静地流淌;跨上拱桥,古老化作青苔生长在石砖上;来到药房,古老化作药味弥漫在空气中;走进染坊,古老化作蓝色印染依附在布帛上;拐入胡同,古老化作泛黄的春联残留在木门两侧;经过布坊,古老化作婆婆手中的梭子穿梭于两行丝线之间;踏入雕花大楼,古老化作韵味10足的雕刻细细品味……听当地的导游说,这里的每扇门、每根梁、每垛墙都隐藏着些许故事,或喜剧或悲剧,或喜悲交集,但每座房子都凝聚着1种文化,寄寓着1片祝愿,记载着1个又1个古老的故事。

所到的地方,除古老,还有安逸,河水是静静的,药味是缓缓的,布帛是轻轻的。这个小镇闲适地接受着午后阳光的洗礼,敞开着的门,正中挂着的中国结上垂着1串银铃,轻轻地随风摇,随风响;阳光被水面反射到木墙上,斑班驳驳,水波在蠕动,光斑也在舞动:光波映照到临河的人家里,柔和在1位正在纳着鞋底的老奶奶身上,随着波光的揉动,左手捏着鞋帮,右手引出麻线,从这个针眼走进去,1推1拉,不紧不慢,1针1针穿梭着,门外冷冷清清涌动的人流,夹杂着各地方言的谈话,仿佛与她绝不相干,只是静静地在那里低着头,纯熟地编制着她的工艺作品。此时此刻的她,仿佛就是安逸的代名词。

或许乌镇是1幅画,不知是哪位大师画下的,虽然用的都是暗色,却把古老和安逸给了它。

也许若干年后会忘了这1天,忘了这个假日,但不会忘记我曾去过1个地方叫乌镇,那里有属于它的古老和安逸。

6乌镇印象

“伟大见胜于时间,是韵味。”

脚步翩跹在乌镇幽长的石板路上,望着古街老巷,黑瓦白墙,绿水石桥,脑海蓦然浮现出余秋雨先生的这句话。

即使游人如织,甚至行路时都摩肩接踵,但目光每每触及岁月在墙面上剥落的痕迹,古树历久而成的满目苍翠,门槛石阶上长年碾磨的印记,乌镇的韵味连同这句话便直击心底,久久回旋……

喜欢抬头望天,望屋檐,望古宅。黑色的飞檐灵动,灰白的墙面斑驳。来之前哥哥调侃,“乌镇么跟荡口古镇的差不多的哇,看看荡口古镇不就好啦。”眼前之景是最好的辩驳。黑白古老的房屋俨如历经千年孤独的老者,静默淡然而意味深长地凝视世间繁华人群喧嚣;亦似半老徐娘,一改少女的青涩娇羞,风韵更甚。

喜欢古镇老屋附近郁郁葱葱的苍翠。从屋顶的古树,到脚边的矮草;从陆上的葫芦,到岸边的垂柳,满眼的蓬勃。记得我曾写某地的竹洞天,人们喧哗浮躁不懂品评竹林隐逸之韵,硬是反客为主,把竹的洞天变成了人的天下。不知道为什么,乌镇的人更多,但这里的草木却未减分毫。它们依旧是这里的主人。也许是因为这漫长的岁月吧。它们冷眼看来去的人群,如你如我的人们啊,都是匆匆的过客,但它们,在这里永恒地生长。

喜欢走在狭长的,千门万户的,一眼望不到底的小巷里,沿着爬满墙的藤蔓,任脚步踟蹰,想钻进哪个门洞就钻进哪个门洞,想走向哪个转角就走向哪个转角。时而轻跃碰触从横梁上垂下来的藤蔓,自有一番野趣。漫步石板路,一步一景,仿佛时间就这样越走越慢,最终静止在小巷尽头……

喜欢坐在乌篷船里,像浮萍般轻曳,看沿途风景。船尾船夫穿着蓝印花布做成的衣衫,轻摇船桨,船桨撩动清水,心间也是涟漪点点。两边水上楼阁人头攒动人声鼎沸,而这水上,只有水波哗哗,和乘客偶尔的话语声,生活原是可以这样的静谧而安然。

喜欢天色渐暗时等待的心情。举着单反装模作样地瞎拍,头顶的枯叶缱绻着飘落,滑过镜头,飘落手臂。在一家家古街小店里穿梭游荡,猜想会和怎样的美好不期而遇。不知不觉间华灯初上,不是灯火通明亮如白昼的浮夸,黑瓦白墙间点点昏黄的光晕透露着恬淡与安宁。在小桥上远眺,银白的灯光直上云霄,愈高愈微茫。

越来越多的人说乌镇等古镇商业化,慕名而去的人潮打破了古镇的宁静,的确如此。但什么样的人便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千年古镇,韵味犹存,浮躁的眼里都是喧嚣,唯有宁静的内心方能感受古镇韵味,见胜于时间的伟大。

7乌镇西栅印象

乌镇的丝绸织锦可称一绝。今天我有幸参观了丝绸加工作坊——益大丝号。在西栅的西部靠近京杭大运河的地方,有一个空旷的场地,也是西栅最大的广场,旁边有个高墙大院便是益大丝号了。

加工的原料或加工好的产品都从运河运往各地。进入益大丝号,首先便是各种丝绸锦织。尤其是那些小小的锦织上织出来的龙凤图案更是栩栩如生,当然价格也不菲。再进去便是织锦的作坊了。那高大的织锦机可需要两个熟练的相互配合,放线收线,配上不同颜色的丝线,一张张不同的美丽图案便让人应接不暇。而我最敢兴趣的却是那一个个圆鼓鼓的蚕茧了。那白白的身子又是怎样摇身一变而柔软的丝绸的呢?一个个白白胖胖的蚕茧首先要由茧娘先用心的挑选出来,再送到里的师傅那里用烫,这时原来的硬茧就变得软软的,但你想要用手撕开蚕茧那还是很难的,蚕丝绕成的茧韧性很大,需要用特别的方法来抽丝剥茧,这就是剿丝了。这时茧娘们还要用心地把烫好的茧在冷水中浸开,挑出那些有丝头的茧,几十个丝头拉开便成一根丝线,而对于那些还没有丝头的茧则要重新再烫。

啊,这么细致的工作让我瞠目结舌,一卷丝线那要用多少的蚕茧呀?古镇的人们当然不会放过小小的蚕茧。你看,白白的蚕茧正是创作的天地。当你拿起彩笔时,小小的蚕茧便成了画画的最好原料了。那边有个师傅正用彩笔勾画一张脸谱,那略带夸张的人物一下子就在上面栩栩如生了。我也拿起画笔,照着脸谱在上面勾画起来。不久,一个大花脸就在我的手上诞生了,兴致之余,连画几个,再用红丝线串在一起,便给自己带来了许多的快乐。

美丽的西栅,什么时候我一定再来感受你的无穷魅力。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