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作文
1端午节的文化记忆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进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今年我们迎来的,是第一个作为法定节日的端午节,在汶川地震带来的伤痛未止的时候,很有必要过好这个节日,借端午节可以驱邪避疫的寓意,护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早日摆脱灾害,永远平安。
端午节是一个正在被我们逐渐遗忘的节日。这和中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有关。还有着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节日的娱乐化程度不够。中国大多数的传统文化节日,都曾有过它狂欢的面孔,端午也是如此。由于在这一天要给孩子身上挂荷包,以雄黄在小儿额头画“王”驱毒镇邪,带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孩子节”、“娃娃节”,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是传承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惜大人们对待传统节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费的敷衍态度,没有上一辈的言传身教。
由于纪念屈原说影响广泛,使得端午节顺理成章地成了“爱国主义教育节”。但要想让传统节日在公众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就要深入挖掘它质朴而美好的一面,并赋予它可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活力,吸引全民参与。
很多人表示“端午节,不就是吃粽子纪念屈原吗?”在端午节到来时,多数人在记忆中只剩下吃粽子,端午的一些习俗已经远去。
“其实我们已对传统节日习俗出现了集体失忆症。”民俗学家赵书说,端午节其实是一个大节日,节日内容繁多。原来过节的时间是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在少数地区还热闹到五月十三;包括祭祀供“五毒饼”和“玫瑰饼”;用苇叶包裹黄米小枣粽子;家家户户插艾蒿防瘟避灾;身上配戴五彩丝线以祈福增寿;贴葫芦花以避“五毒”;孩童到郊外玩“斗百草”游戏等。赵书认为,民间习俗背后都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今天的人们恰恰忽视了这些。
如何让端午节焕发活力,不能简单放假了事,应和相关的民俗组织一起,搭建营造节日气氛、吸引群众参与的平台。相关组织应围绕所在城市特点,举行一些群体活动,比如赛龙舟,它成为端午节最显眼的标志行为,是因为它具备丰富的娱乐性和参与性。时间上的充足,
象征意义上的提醒,会唤醒更多人关于端午节的文化记忆。不妨从今年开始,让我们重新记忆端午节,让它成为一个别人“抢不走、夺不去”的民族节日。
2灵岩寺,文化的记忆
佛教,三大宗教之一,拥有渊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我,更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回顾脑海中的记忆片段,那次灵岩寺游学,大概是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佛教文化精魂的历程。
初夏的天空,是一望无际的蔚蓝。温柔的阳光如细碎的金屑,均匀地撒下,穿过传来婉转莺啼的,幽深暗绿的树冠;香火青烟,缓缓从庄严典雅殿宇前的香炉中飘起,缭绕在有精致雕纹,暗雅色彩的房梁四角旁,久久飘散不去。
我喜欢这里清幽静谧的自然环境,红花绿叶,却又不失庄严肃穆,透着点佛文化的味道。有了文化,灵岩寺才是灵岩寺,是真正吸引我的“圣地”。
正对大门,是三座宝殿。典型的佛教建筑,红柱蓝顶黄瓦,屋角向外扬起,上面雕画的飞鸟神兽,栩栩如生;屋檐下挂满了大红灯笼;门槛前摆满了具有佛教象征意义的鲜花盆景。在大殿的正中央,塑着一位高大雄伟的金佛,神色安详,双手合十,坐在宝座上,平静却又不失威严,仿佛一位睿智圣人,俯视着人间一切众生,人间疾苦。我不是佛教信徒,但站在这样一尊高贵的佛面前,内心却不由自主地想要去顶礼膜拜,去信仰,去尊敬。
这天的香客并不少,人流如织,来来往往。但无论是磕头跪拜的信徒,还是抬头观望的游客,每个人的脸上都是虔诚尊敬与肃穆。那些行礼的香客,无不小心翼翼的跪下来,双手合十,脸色虔诚,恭恭敬敬的俯身拜下去,停留三秒,然后又恭恭敬敬地抬起身来,连拜三次,每尊佛像都要重复一遍,却丝毫不见得他们脸上有半分急躁,与不耐烦。他们要拜多少时间呢?我不知道,但那些虔诚的身影却深深留在了我的心里。
不知何时,寺庙的和尚开始唱佛曲了。领略过爵士的欢快,流行曲的随性,摇滚乐节奏感的我,却从未听过像佛曲,这样神秘的音乐:音调舒缓,音调空灵,透着一丝清凉与一丝神秘。复杂与抽象的歌词,与众多的和声呢喃,都使人感到一种形容不出,也道不明的奇妙感,让我的心平静下来。欣赏着佛塑壁画的我,竟感到一种神秘的眩晕感,仿佛自己掉入了西方的极乐世界,和仙女们一起载歌载舞。但一眨眼,却发现自己仍在原地,不由感叹佛曲的神奇。
回顾记忆中的这段佛文化历程,对佛教的感悟似乎更深一步。在信徒心里,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了根深蒂固的真理,是容不得半分污秽与亵渎的,它洗净了人间的污秽与欲望,重新为他们带来希望与光明。而于我们,佛教是神秘的,象征着空灵纯洁,与难以追求的净土。但我想说佛教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有一颗佛心,潜心修炼,自然会悟出佛教之理。
记忆中的灵岩寺文化,不是高深难懂的佛教,而是融合于生活文化中,景中有佛,佛中有景,文化的感量在这里更加炽热与珍贵。
3正在消逝的文化记忆
阴雨绵绵,踏在爬满青苔的石阶上,漫步前行,在路的尽头有一栋房子。
许多不知名的藤蔓植物爬上了房墙,将岁月留下的道道裂痕遮住,但无论无何都盖不住这栋房子破败的景象。看看那墙角因破碎而堆积的碎石,屋檐翘起的四角因多年风雨的磨刷而没了最初的锐气,屋内破碎的门窗上堆积了厚厚的灰尘,其间还有许多白色蛛丝缠绕着。这样一栋破败不堪的房子,虽景象萧条,但依稀能辨认出那古老的建筑形式。
也许在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块平地,长满了杂草。但随着一块又一块青石板的到来,一栋样式新颖,依山傍水的宅子修好了,人们争着要住进来。最后,幸运的那个家庭搬了进来,一位妇人会坐在院子中暖洋洋地晒着太阳,又会有一个可爱的娃娃在院子里嬉闹,他们非常喜欢这栋房子。可是,随着时光的变迁,他们开始厌倦这栋房子,渴望外面更多的样式新奇的房子。于是,他们搬走了,只留下这栋房子孤单的立在那,独自承受着风雨的洗礼。
这栋房子变得落寞,它怀念那家人给它带来的欢乐。多少年,它在寂静中看着那一江春水涨了又退,望着那座座高山青了又黄。终于有一天,来了一群人,他们欣赏着这栋房子,这栋房子也渐渐被修复,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来这里游览的人很多,这宅子也变得热闹起来。
可是好景不长,又过了多少个春秋,房子变得更加破烂,可并没有人为它修补,它又一次变得落寞。杂草越长越多,渐渐的,它被杂草掩盖,它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正在一点一滴的流逝。
这样一个文化,在经历了几百年风雨,看过了几千次花落,而渐渐消逝了。
在历史的年轮上,不停转动的是一件件历史往事,还有那一样样文化,它们被发明,被推向鼎盛,可始终抵不过岁月,最终慢慢消亡。
我们眼前所能看到的种种历史遗产,都是文化的积淀,我们不应忍心看着它慢慢消逝。保护它,、亦如保护最珍贵的宝物,让它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