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肩膀戏作文300字
1沙县的肩膀戏
在我的家乡——沙县,有一种戏曲叫肩膀戏。听伯伯说,它可是我们沙县人的骄傲,它已经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你一定会说我这么小怎么会懂这么多,悄悄告诉你吧!我可是肩膀戏演员,在小班就已经开始参加训练了。别看我是一个很漂亮的小女孩,我扮演的可是曹国舅哟,每一回演出,我都站在伯伯的肩上,我出上半身,伯伯出下半身。出上半身的我两只小腿紧紧夹住伯伯的头,而伯伯也举起双手,向后握住我的两条腿脖子。伯伯扛着我在台上走来走去,我站在伯伯的肩膀上用手表演。我俩配合得可好了,每次演出都获得阵阵掌声。
现在我已经读一年级了,去年底我还和小伙伴、伯伯们一起去南平演出了呢!这可是我最后一次参加肩膀戏演出,扛我的伯伯说我长高了、太重了,他已经扛不动了。所以,我以后就不能再参加演出了。
沙县的肩膀戏就介绍到这里,有空的话你来亲眼看看吧!到时我给你当解说员。
2沙县肩膀戏
肩膀戏,亦称肩头坪。据《沙县志》记载,清朝宣统年间,闽中沙县的民间的戏剧十分活跃,各班竟相演出,时有“玉枕轩“的邻班连细狗别出心裁,创新一种小孩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肩膀戏。主要剧目有《小放牛》、《补缸》、《花子过关》等。
沙县肩膀戏,是全国独有的民间传统艺术。演技奇特,唱腔动听,兼容各调,场地不拘。素有“肩膀上的民间艺术奇葩”之美称。2001年元月23日下午(除夕)沙县肩膀戏团参加了在澳门议事亭前地广场隆重举行的“万家喜庆贺蛇年“的开幕式表演,澳门特别行政区长官何厚铧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演出。当地记者在专题报道中写到“对本地居民来说,肩膀戏是较为少见的文艺节目,约五六岁的小孩站在壮汉的肩上,穿着戏服边唱边舞,在悠扬的乐曲中演戏,是一种高难度的特别戏种。”
3沙县肩膀戏
肩膀戏保存较完整的是沙县,在连江、琅歧也有遗存。肩膀戏在沙县流行已有百余年历史,文字记载见于清末。它是从古代民间迎神赛会妆台阁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原先由孩童装扮历史人物,站在台阁上,由人们抬着游行,后来又融合民间音乐、锣鼓、排练简单的故事情节,作简单的戏剧表演。由于在台阁上表演,行动很受限制,后来就走下台阁,在广场上演出。又因观众拥挤,看不到小演员表演,于是就由抬台阁的人,肩托小演员表演,从而,逐渐演变为今天的“肩膀戏”。
肩膀戏需在肩上演,体重不能太重,一般以7至10岁的儿童扮演。角色不多,适合演农村生活小戏,音乐多吸收南词与民间小调,剧目有《小放牛》、《打花鼓》、《小补缸》等。近年从南词戏移植了一些剧目,如《大名府》、《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等。表演上是由小演员与肩承人像“双簧”一样,配合默契,因此很难表现人物众多,场面庞杂的大戏、武戏。表演时,动作较单纯、朴素,表现力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