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关于肩膀戏作文小学生

时间: 02-08 栏目:小学作文

1沙县肩膀戏

沙县肩膀戏俗称肩头坪,起源于清朝末年。《沙县志》记载清朝宣统年间,闽中沙县的民间戏剧十分活跃,“玉枕轩”、“赛凤韶”、“雪春园”、“香清轩”、“双凤韶”、等五个戏班竞相演出。当时“玉枕轩”的领班连细狗别出心裁,创新一种用大人肩膀上顶小孩来表演的肩膀戏。表演时,小演员站在成人的肩膀上表演剧中人的角色,负责唱腔,手部和头部动作,边唱边舞;成人则根据剧情,负责台位变换和脚部动作,两人默契配合表演细腻,形态逼真,演技独特,是全国少有的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形式。肩膀戏除演技奇特外,戏路宽广,南词、京剧、越剧、黄梅戏均可表演,多以折子戏为主,唱腔动听,场地不拘,无论是舞台或是露天,是大众广场或是走街窜巷,均可表演,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素有“肩膀上的民间艺术奇葩”之美誉。肩膀戏在沙县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节俗盛会,各民间剧团都应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组织肩膀戏走街窜巷表演,深受群众欢迎。

近几年,沙县肩膀戏先后多次应邀赴澳门、上海、杭州、成都、厦门、湖北、南京等地演出,精彩的表演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2001年参加全国第五届民间艺术节荣获了金奖。

2肩膀戏的由来

沙县的肩膀戏犹如一朵绽放的鲜花,赏心悦目,芬芳宜人,它赴澳门、奔台湾,在全国各地应邀表演,给人们带去了美的享受,是祖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传说早在明末清初,由于沙县的民间戏剧十分活跃,各路戏班竞相搭台唱戏,因搭台受到场地的限制,又费时费力,于是沙县民间艺人连细狗想出以大人的肩膀做戏台,让小孩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方式,小孩负责说唱和比划手势,大人负责变换台位。这样,小演员站得高,观众们看得清,既方便又不与人争场地,还可走街串巷演出。于是肩膀戏就这样产生了。

我听了它的由来,不仅想到小时候的事——“驼肩头爷”。什么叫“驼肩头爷”,即小孩子坐在大人的肩膀上。也许是因为能坐在大人的肩上,很威风,像个大爷似的,所以才叫“肩头爷”吧。每每看戏时,或是正月十五看舞龙、春牛等表演时,大街上是人山人海,我们这些小孩子只能在人群中钻来钻去,看不到节目。这时,我经常看见一些大人用肩膀驼着小孩,小孩坐在大人肩膀上,居高临下,可以随心所欲地观看。我很是羡慕。平常,我也看到一些大人为了哄小孩快乐,就说:“来,我们来驼肩头爷。”于是,小孩就在大人的肩膀上晃动着,大人还会拿着小孩的手舞来舞去,逗乐着。今想来,肩膀戏会不会是从这演绎而来的。试想,站在肩膀上,高高在上,周围的人们不必拥挤了,只要抬起头来,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肩膀上的人的动作。

不过,不管肩膀戏有什么来历,它都是家乡人们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表现,是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我愿它今后更能发扬光大,绽放光彩。

3沙县肩膀戏

沙县肩膀戏,又名肩头坪。据史料记载,清朝宣统年间,沙县民间的戏剧十分活跃,各个戏班竞相演出。有个“玉枕轩”的领班连细狗别出心裁,创新出一种小孩子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肩膀戏。演出时,由8岁左右的孩童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表演,小孩负责唱腔、头部表情和双手动作,大人负责台位变换的腿部动作。

沙县肩膀戏的角色有生、旦、净、末、丑之分,小孩担任什么角色,大人就走什么台步;小孩原本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平时又训练有素,站在大人肩上不仅不怯场,而且唱起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演起来招形式有致、维妙维俏。大人更不含糊,或跑、或跳、或碎步、或弓步、或垫步……根据剧情需要,与肩上小孩巧妙配合,上下默契,浑然一体。

沙县肩膀戏有其别样妖娆的地方风韵、童趣盎然的独特魅力,是别具一格的民间传统艺术。演技奇特,唱腔动听,兼容各调,场地不拘,素有“肩膀上的民间艺术奇葩”之美称。它早先采用民间最流行的小调打花鼓演唱《小放牛》、《补缸》、《花子过关》等剧目;后来采用南词曲调演出《赶船》等戏;后面又发展到演出《黄鹤楼》、《平贵别窑》、《四郎探母》等京剧折子戏。过去每当逢年过节,肩膀戏都要走街穿巷演出一番,所到之处,无不备受欢迎。

如今欣逢盛世,沙县肩膀戏再度焕发青春,推陈出新、博采众长,以崭新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2001年元月23日下午(除夕),沙县肩膀戏剧团参加了在澳门议事亭前地广场隆重举行的“万家喜庆贺蛇年”的开幕式表演,澳门特别行政区长官何厚铧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演出。当地记者在专题报道中写到:“对本地居民来说,肩膀戏是较为少见的文艺节目,约五六岁的小孩站在壮汉的肩上,穿着戏服边唱边舞,在悠扬的乐曲中演戏,是一种高难度的特别戏种。”同年下半年,沙县肩膀戏剧团又带着《猪八戒巡山》等新剧目,参加了中国第五届民间艺术节,荣获了金奖殊荣。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