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关于杜甫的作文600字

时间: 02-03 栏目:话题作文

1天地一沙鸥——走近杜甫

自古有云:“天府千里有沃野,物阜民丰无饥寒。”可天府之国却也不免战火骚扰,更不缺忧愁之人。诗人杜甫一如那孤独的沙鸥,踯躅于西南天地间。

早年的英气已随那八月的秋风远去,当年的雄心也仅在“一览众山小”的词句中可寻得端倪。现在的他,壮心犹在却如迟暮老人,孤独的目光中再也寻不见昔日的神采。

他看到了开元盛世的光明,更多的,却是安史之乱的九州乌云;他看到了致君尧舜上的希望,更多的,却是报国无门的失望;他看到了昔日的仓廪丰实,更多的,却是今日的民不聊生。

百年的励精图治,才换得来民丰国富,四海归一,可而今,仅仅几年的战火却烧的百姓流离,四海分崩。

这样残酷的现实几乎要击垮杜甫。他心力交瘁,万般郁愤之下,再次提起了愤世之笔:自经丧乱少睡眠的他却愤然喊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之词,而留给自己的,却仅仅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闷游武侯祠,他百感交集,愤愤又无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借怀古来伤今。

早年的锐意进仕之心他或许淡忘,而今心中惟念的,只是希望天下早日太平,百姓能够和乐安康。或许这只是奢望。

但他并没有放弃这种奢望,当战乱初停的消息刚刚传来,他就抑制不住兴奋与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然而盛世一去,哪能复返?“即从巴峡穿巫峡,却下襄阳向洛阳”的杜甫看到的,听到的却依然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呻吟!

他失望,无奈,却只得继续将这民间疾苦在笔底波澜之下显现,显现——

最后他终将自己托付给那一叶孤舟,完成了自古“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又一段演绎!

2我和杜甫的对话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我每周都会给父亲背诗词,恰恰这一首,是本周背的最后一首。虽然背完了,但思绪还停留在这悲怆的诗中,咀嚼着杜甫当时的生活状况。

如果我是南村群童的一员,我就一定会对他说:“您放心,我不会和他们一起抢茅草,我来帮您把茅草追回来。”紧接着,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叹了一口气,无奈又悲凉地对我说“谢谢”。当然,这一直是我想象中的情景,别人也许认为我很荒谬,但我还是努力地完善着这幅思想中的画面。

如果我是当时的富家学子,就一定会谦虚的向“诗圣”求教。我还会向他学习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胸抱负。我们一起吃饭,当我向他请教时,他一定会认真地充满愁绪地回答我的问题。“这里生活安定,不愁吃穿,您还在担心什么?还有什么烦恼?”我猜他一定会站在窗前,双眉紧皱,深邃地眼光已飞过千山万水。“当前皇帝贪恋女色,已多日不上朝,我有好的治国方法却无奈不得志,我倒没关系,恐怕整个国家、人民会遭殃啊!”面对杜甫深刻的一番话,让我不禁肃然起敬。

看着他的背影,那件随风摇曳的长衫,让我动容,心中一缕怜惜,但更多的是敬重。如果上天给我一个机会,我希望可以穿越到他的身边,哪怕只是平静地站着,瞻仰我梦中的伟大……

“又玩穿越了?”听到父亲的声音,我猛然回过神来,他手里拿着语文书,静静地看着我。我冲父亲做了个鬼脸,拿出作文本,写下了梦中的思绪《我与杜甫对话》。

3我眼中的杜甫

我以一个学识并不广的中学生的眼光中看杜甫。想起杜甫,我就跟着回忆起两句话。第一句是在电影里听到的:圣人,其实也是人,只不过他做了一般人做不了的事,所以他成了圣人。第二句便是人们常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想,这两句话用了杜甫身上在贴切不过了。

小时候,妈妈给我一本唐诗三百首,让我背其中的诗,有一大部分是杜甫的,我问妈妈:“为什么要背这么多无聊的诗呀?我要看哆啦A梦!”妈妈也不生气,笑着摸着我的头,说道:“乖啊,好好理解好好背,以后很有用的,背完了妈妈给宝宝棒棒糖吃。”“那有什么用呢?”“乖乖地背啊,以后就知道了。”于是我对杜甫的诗报以美好幻想,乖乖的背着。随着年龄慢慢增长,听了看了许多关于杜甫的诗,故事,觉得他是那么遥远。细读后,又觉得我每天都在用他的道理。就如孔子一样,形象似乎是那么高大,有时却又发现他就在你身边,指导你做人、做事。打个比方,当读的书越来越多,便能体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但显然,我读的书不够多,所以文章并不很好。当春天绵绵细雨拂过时,然们会付上一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诸如此类,还有许多。读杜甫的诗,就像看一部纪录片,真实地刻下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所以我有时跟同学开玩笑,例如:纪录片《石壕吏》,制作人:杜甫。

也许,就像妈妈说的一样,年龄大了,理解就越深,运用就越多。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象生活在我们堆里似的。”也正如臧克家先生评价鲁迅一样: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4怀杜甫

我本是个爱词远胜于诗的人,但杜甫这个诗人,我是打心底尊敬他的。

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杜纵使一生潦倒,但不忘国家人民。大蔽天下寒士又怎是一隐遁世俗之人、一贪利忘义之人所能为?

杜本是一个上天降来扭转盛唐转衰的大将,但他和李白力挽狂澜也不济。两个天才生不逢时,才华无法施展实是一憾事。杜少与李同游,练就一身胆色,但入仕后一生潦倒。杜居无定所,能有稳定的生活也是住在茅屋里。夏不挡雨,冬不避风,床头无干处,家人互抱取暖,岂不悲哉。

杜晚年百病缠身,有肺病,长卿病,耳聋,臂废,间歇性瘫患,等等等等但也难免奔波往来投奔亲友以活命,最终死在奔波中。

公元670之后多年中杜的亲朋相继逝世,这给失意的杜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他也失去了别人的支持,断绝了生活来源。

为了生存,他必须沿江南下到江陵投奔他的一个好友,但这个人并没有伸出援。杜只好继续南下去投奔他的族舅崔健,但当他到了崔健那,崔健又被调上北处,不久就病死了。这时杜一愁莫展,而天又降大雨,江水上涨,杜停在江上,直饿了几天。幸好这时当地县令送酒肉才渡过困境。因为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去了,唐玄宗当了太上皇,寻觅当年老臣,杜在其中。当地县令怕杜饿死要怪罪下来,因此送来食物。水落后,杜不在南下,而是希望回到故乡洛阳,但他最终不能。他是北方人,如今久居江上,疾病缠身,死在归途。

杜虽穷困潦倒,但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此情足胜天。只是今天,这个经济大爆炸时代,有才之士携家带子奔向国外,置祖国于不顾,实为人所唾弃。

5永远的杜甫

白色的石桥渐渐被染成了黑色,嘶杀声、马蹄声稀稀拉拉地响着,惊醒了那刚刚睡去的幼鸟。一阵吵闹声之后,又恢复了死一般的宁静。经过战争的洗礼,这片土地更显得残破、衰败。这时传来了一阵重重的叹息声,循声望去,昏暗的烛光中,一男子站在窗前,正愁绪满怀,看着这片被战争摧残得支离破碎的大地,他不禁吟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就是“诗圣”杜甫。

他的忧国忧民造就了他的无畏。杜甫的一生是坎坷的,然而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用开朗、豁达、宽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物,让人们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我们的人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即使生活困顿,仍然心忧天下,关心百姓疾苦。他忧国忧民的情感,他宽阔无边的胸襟,让我铭记于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虽然遭贬谪,然而他并没有沉沦,没有悲怆,他将失败、不得志、耻辱,看得云淡风轻,在挫折面前,他豁达无畏,踌躇满志迎接未知的挑战,即使遭受打击,遭遇挫折他也不放弃为民请命、报效祖国的志愿,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激情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他虽然位卑,但仍心天下为已任,忧心黎民百姓。他懂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道理。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无法阻挡心灵的前进,他要让他的一生精彩而有意义。

溶溶月,淡淡风,犹如那花香,风飘万里却总有散去的那一刻。可是,他的名字却永垂青史,一个“诗圣”之称,他当之无愧。

6永远的杜甫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苍穹里,名垂千古的诗人灿若繁星。他们闪耀着永恒的光芒,照亮了一代一代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懈前行的跋涉者。

有人爱李白,爱他与影为伴、与月为友的别致浪漫,爱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情怀,爱他“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洒脱奔放;有人爱白居易,爱他浪漫主义色彩浓重的《长恨歌》,爱他忧郁萧瑟的《琵琶行》,爱他通俗易懂的《观刈麦》。而我,独爱那永远的杜甫。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鞭挞腐败,勇于批判黑暗现象;他同情人民,忧国忧民,甚至情愿以生命解救人民的苦难。当吟起《春夜喜雨》时,我真切地感受到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喜悦之情;当诵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我仿佛看到那汹涌的长江水呼啸而来,那种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在他那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浓情重意出自胸臆,奔涌直泻,而又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每每读到这样的诗句,我时常动容不能自已,有时甚至潸然泪下,又有谁能无动于衷呢?

我爱杜甫,爱的就是那种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爱的就是那种积极的入世精神,爱的就是那种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的勇气,爱的就是那种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永远都不失去信心的坚强。

仰望无尽的星空,杜甫就是满天繁星中最亮的那颗;回眸历史的长河,杜甫留给我们的,是一个骄傲、孤独、清高、挺拔、永远屹立的背影。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