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站副站长申请书
1元素周期律的一般性规律总结
一、原子半径
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二、主要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递增(从+1价到+7价),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最低负化合价递增(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故从ⅣA族开始。
元素最高价的绝对值与最低价的绝对值的和为8。
三、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四、单质及简单离子的氧化性与还原性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减弱,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增强。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元素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就越强。
五、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
同一周期中,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同一族中,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酸性减弱)。
六、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难。
七、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
此外还有一些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可以作为元素周期律的补充:
随着从左到右价层轨道由空到满的逐渐变化,元素也由主要显金属性向主要显非金属性逐渐变化。
随同一族元素中,由于周期越高,价电子的能量就越高,就越容易失去,因此排在下面的元素一般比上面的元素更具有金属性。
元素的最高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金属性就越强;最高价氢氧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就越强。
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同一族的元素性质相近。
具有同样价电子构型的原子,理论上得或失电子的趋势是相同的,这就是同一族元素性质相近的原因。以上规律不适用于稀有气体。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第一电离能就越小;非金属性越强,其第一电子亲和能就越大。
同一周期元素中,轨道越“空”的元素越容易失去电子,轨道越“满”的越容易得电子。
2元素周期性规律总结
1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递变性规律
1.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下一周期原子半径大于上一周期原子的半径。如第三周期中半径最大的是钠原子,最小的是氯原子;第六主族中氧原子半径最小。
(3)离子半径先比较核外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则半径越大,若电子层数相同,则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小的离子半径大。如钠离子半径大于氢离子,而钠离子半径小于氯离子半径,因为三者核外电子层数分别是氢离子0,钠离子2,氯离子3,而钠离子和氟离子氧离子比较的话,是氧离子最大,氟离子次之,钠离子最小,因为核电荷数为氧最小,氟次子,钠最大。
1.2主族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8
1.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1.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1.5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所以高氯酸(HClO4)的酸性最强(由于氟不存在正价,即不存在含氧酸)。
1.6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和氢气反应的条件要求越低,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如第ⅧA族中,F2Cl2,Br2,I2和H2的反应条件,参见课本。即非金属性越强,和氢结合的能力越强,反之,金属性越强,则置换出氢(和酸或者水(水可以看做是弱酸,因为水可以电离出少量的氢离子反应))的能力越强。
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如第二周期中氨气(NH3)为碱性气体,水(H2O)为中性,而HF为弱酸;
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如卤族(第ⅧA族)中HF为弱酸,HCl为强酸,而HBr酸性更强,HI酸性更强。而稳定性则相反。
1.7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简单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如F2氧化性最强而而氟离子的还原性则最弱,CS(铯)的还原性最强,则铯离子的氧化性最弱。
2.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3)确定族数应先确定是主族还是副族,其方法是采用原子序数逐步减去各周期的元素种数,即可由最后的差数来确定。最后的差数就是族序数,差为8、9、10时为VIII族,差数大于10时,则再减去10,最后结果为族序数。
2.简单的说来,除稀有气体外,右上角的元素(氟)非金属最强,左下角的元素(铯(鈁为放射性元素,一般不做考虑))金属性最强。
3元素周期律总结
一、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电子层数相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递减,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①.元素的金属性:指元素气态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
1、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的实验依据:
a、金属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反之,金属性越弱;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最高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这种金属元素金属性越强,反之,金属性越弱;
②元素的非金属性:指元素气态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
2、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的实验依据:
a、非金属元素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如果元素的单质跟氢气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容易且稳定,则证明这种元素的非金属性较强,反之,则非金属性较弱;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则对应的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c、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例如:非金属性:lrFC>>B>I
一、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1、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小。
2、电子层数不同,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3、核电荷数相同,化合价越高半径越小
4、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大,则半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