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特产的作文600字
1天津灌汤包
相信大家一定听过闻名遐迩的天津灌汤包吧!灌汤包以色白如玉、汤汁丰富、口味鲜香,深得广大顾客的赞誉。而这汁鲜味美的灌汤包又是如何做出来的呢?
将新鲜的高汤打去料渣,放在旁边待用。我想你一定在笑我偏题了,但不是的,好戏这才开始。不久后,你就会发现,肉汤没有冷却到零度却也结成了冻。肉冻,顾名思义,它像果冻一般透明剔透,轻轻摸一下,它还会抖动,这就是肉冻了。然后将肉冻放进包子皮里,上火蒸5分钟,灌汤包就做好了。然而这有趣的肉冻却提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
原来,不仅肉汤会结成肉冻,鱼汤在常温下也会形成肉冻。肉冻的形成是因为鱼和肉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在炖煮时,鱼、肉中会有一种叫生胶质的蛋白质会与热水发生作用变成动物胶。动物胶粘度较高,冷却后冻结成富有弹性的凝胶,受热后又可恢复溶液状态。于是,在温度较高时,鱼汤和肉汤呈液态,当温度降低后(不必达到零度),它们就凝结成冻了,而当我们把灌汤包隔水加热时,肉冻便回复鲜美的肉汁了。炖煮的时间如果再长一些,鱼、肉中的一些蛋白质还会进一步与水反应,生成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既有营养,又有鲜味,所以炖煮时间较长的鱼汤和肉汤,味道也会更鲜美些。
其实如果你有兴趣,还会发现,一些植物的果实、叶中也含有胶质,被称之为植物胶,如山楂果子含的植物胶就很多。如果把山楂放在水中炖煮,可以制成又酸又甜的山楂汤,就算在气温很高的夏天,山楂汤也能结成冻。
好了,了解了这些知识,最后做几只精美的灌汤包犒劳犒劳自己和家人吧!
2天津“狗不理”包子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是极为丰富的,各地都有独特的小吃。天津人俗谚说:“到天津不尝一尝“狗不理”包子,等于没来过天津。”所以天津“狗不理”包子就成了你到天津必须品尝的佳肴之一。
很幸运来到了天津,并品尝了天津传统的风味小吃——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是用较好的猪肉,加姜,酱油,排骨汤,香油,味精等拌馅,包上外皮后蒸制而成。
过了一会时间,服务员阿姨端来了刚出锅的“狗不理”包子。刚出屉的包子热气腾腾,看上去如同薄雾之中含苞秋菊。“狗不理”的做工更是细致,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是15个褶。“狗不理”包子不仅样子好看,而且闻起来还非常香,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我立刻拿了一个,咬上一口,油水汪汪,口味醇香,鲜嫩适口,肥而不腻,吃在嘴里回味无穷。
吃着这香喷喷的“狗不理“包子,让我不禁想到了这包子的由来。
传说在清朝,一对夫妻有了一个孩子,父亲希望这个孩子能很忠诚,便起了个名字叫狗子,狗子长大后,学了一门手艺,包包子,狗子学包包子学得很快,手艺突飞猛进,三年后,终于自立门户了,狗子为人诚实,从不掺假,包子也深受大家的喜爱,来吃的人越来越多,狗子越来越忙,连来吃包子的人都顾不上了!大家就老喊:“狗子忙起来连人都不理了,真是个狗不理!”这名字就这么传下来了。
朋友,如果你来天津旅游,可别忘了来尝一尝狗不理包子。
3天津名吃——“狗不理”
暑假里,我们一家人到天津旅游。到天津的第一天,我们就去品尝了天津最有名的小吃——“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店坐落在天津火车站的旁边,走近店门,可以看见门口有一座有趣的雕塑:一个身着古装的老头,手里高举着一笼包子,旁边还跟着一条小狗。店门两旁写着一副对联:“山中走兽云中雁,腹地牛羊海底鲜;不及名吃狗不理,谗倒宫中老慈禧。”
店里的桌椅都是古色古香的,上面刻着“狗不理”的字样。
我们坐下不一会儿,服务员就把一盘香喷喷的包子端到了我们面前。哇!好漂亮的包子呀,每个包子都像一朵盛开的菊花。
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个,口感很好,鲜香、柔软,而且一点也不油腻。“狗不理”包子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你知道“狗不理”包子的来历吗?服务员阿姨告诉我们,关于这个名字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在清朝的时候,河北武清县有一农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取名“狗子”,期望像小狗一样好养活。狗子十四岁的时候到天津学手艺,在一家蒸食店里做小伙计。他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练就了一手好活。狗子不甘寄人篱下,自己摆起了包子摊,他做的包子色香味都独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们都来吃包子。由于生意十分红火,狗子常常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日久天长,人们就都叫他“狗不理”……
在狗不理包子店,不仅饱了口福,还增长了见识,收获可真不小啊!明年的暑假,我还要让爸爸妈妈带我出去旅游,相信我会有新的收获!
4杨柳青年画
今天,我和妈妈高兴地去古文化街玩。这里有许多的民间工艺,例如:陶瓷、剪纸、布艺、章艺、杨柳青年画……还有许多民间艺术,例如:国画、书画等。其中我最喜欢颜色鲜艳的杨柳青年画。
我和妈妈走进了挂有杨柳青年画的店铺,我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我就问:“老爷爷,杨柳青年画有多少年的历史了?”老爷爷亲切地告诉我:“它产生于元末明初,到现在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老爷爷还兴致勃勃地介绍了杨柳青年画的起源发生在天津杨柳青镇。当时有一名善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每逢过年的时候都会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都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了发展。老爷爷还向我介绍了许多题材内容的杨柳青年画,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传奇;有的是戏曲人物;有的是世俗风情;还有的是山水花鸟等等。通过老爷爷的介绍,使我更加喜欢杨柳青年画了,它的作品鲜明、活泼、喜气吉祥,有些画还非常感人。我非常喜欢《连年有余》这幅画,这幅画里有一个胖娃娃,一只手拿着莲花,怀里抱着一条大大的鲤鱼。非常惹人喜爱!我们刚刚想出门,突然,有个外国叔叔进来了,他看了这些画,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说:“Very good!”
我真没又想到,这种传统的民间工艺不但中国人喜欢,而且连外国人也非常的喜欢,作为天津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