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不留名高中作文
1做好事不留名
“做好事不留名”,这话已经是很久没有听到过了,在很久以前的学习雷锋的热潮中,这话又听得耳朵起了茧子。现在应该说做好事的人不少,不留名的却不多,其实在我看来留名也罢,不留名也罢,都是在可以理解的范畴里,问题是该怎么留名。
有些人把钱捐给各类基金组织,或者捐资助学、捐助灾区和科研、捐建教学楼、捐助文化卫生事业等等,主办单位搞个新闻发布会、捐助仪式,抑或是把捐者的大名刻在建筑物上、以红榜公布之,这也属正常的现象,但是有这样一种情况实在是不可以忍受的。
我偶尔会从电视里、报刊中看到一种场面,就是所谓的捐赠仪式上,某些领导或者捐资者当着成百上千的人将捐助款要亲自交到被捐助的贫困学生、贫困母亲、残障人士、受灾群众、付不起医药费的患者的手里,整个过程中有领导的握手、有锣鼓喧天、有铿锵有力的音乐,这还不算,还要让接受捐助者讲几句感谢,甚至是感恩的话语,一旁的各路记者再让闪光灯爆闪,这才算完。在这些仪式的整个过程中,我看到捐资者的满足和满意,他们通过这个场面的大小、媒体数量的多少、领导规格的高低判断着人们的重视程度,领导也通过捐资金额的多少和受众的多少,以及意义是否普遍和深远来断定仪式的成功与否,总之各有各的判断角度,又以此角度断定值与不值。
然而,我们想到了那些在仪式中接受捐助者的心态吗?谁人愿意向世人展览贫困与贫瘠,或者是生理的缺陷?当他们在众人面前接受钱财,接受领导的握手和众人的掌声,这无疑是在让他们的心灵下跪,然后接受施舍。是的,谁人想过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无奈、他们的心里活动、他们的颜面、他们的脆弱、他们的尊严?!
许多接受捐助者的生活境遇是不堪的,他们需要帮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展览、展示他们的艰辛,或者是来个“真人秀”,而捐资者也没有必要做“场面秀”,领导更没必要以这样的仪式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因为真正的关怀与关心是有很多种渠道的,不一定要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否则方方面面都会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把捐助者的行为变成了一种高高在上的施舍,那样就变了味道,而且“伤”了接受捐助者个人和群体。我们实在是应该换位思考的,不要把他们仅仅看成是需要帮助的人,于是认为怎么帮、怎么办就都可以,而首先要考虑到他们的尊严,甚至要想到他们的情感更加的脆弱。
或许贫困对有些人来说,贫困本身就有着教人奋进的功能,尤其是对于贫困之中的孩子而言,他们的未来有着无数种可能,他们以幼小的心灵感知着世间冷暖,如果通过某种帮助令他们的的心理加重了负担,其实这正是一种阴影的诞生,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生长,这可不是件小事。
2做好事不留名
随着“救人求表扬”事件尘埃落定,一种说法似乎也成为定论,即“做好事不留名”已经过时,“求表扬”才是时尚。新浪网上一篇题为《做好事求表扬是时代符号》的博文下结论说:“如今,再大讲做好事不留名的无名英雄,似乎落下唱高调的嫌疑,而求表扬得奖励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符号。”
在“救人求表扬”引起的争议中,绝大多数参与者都认为“做好事不留名”的要求太高,脱离目前的道德水准;肯定或提倡“救人求表扬”才能鼓励更多的人做好事。而我却担心,这种观点成为一种貌似公认的定论后,做好事的人不是增多了,而是变少了。
做不做好事,怎样做好事,做了好事以后是大张旗鼓的自我宣传,还是隐姓埋名,不事张扬,不一定跟道德有关,倒是更多地与当事人的个性与行事风格有关。如果说,“做好事不留名”作为道德符号已经过时,那么它作为一种低调行事的风格,作为一种不喜抛头露面的个性,是不是也过时了呢?或者说,人的个性也可以区分出过时与不过时两种的吗?如果说从2010年夏天开始,我们已经进入了“做好事求表扬”的新时代,那些习惯于做好事不留名的人该如何自处呢?继续自己的低调做派呢,已经过时了;也去“求表扬”呢,自己的个性无法接受。本来好事做了就做了,现在还要想一想自己属于哪一种符号,如果属于落后的符号,还可能误导社会,倒不如不做好事,不会误导他人。
扬“做好事求表扬”而抑“拾金不昧”,还来自一种误解,以为做好事不留名,会影响这种优秀道德品质的传播。就以主张“做好事求表扬”的论者而言,你怎么知道过去的风尚是“做好事不留名”呢?这不正说明“做好事不留名”曾经蔚然成风,这种优秀道德品质被广为传诵以至流传至今吗?这恰恰说明,“做好事不留名”,毫不影响道德品质的传播。即使不考虑当事人的个性因素,仅仅从道德角度说,“做好事不留名”无所谓过时不过时。“做好事求表扬”作为一种选择,是当事人的自由,应该得到理解。最不可取的,是把两者对立起来,或者硬要分个高下出来。
社会为什么需要道德?我们为什么要关心道德事件?讨论道德问题时,我们又该应当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准则?道德无非是为了让所有人自由地生活,即在不侵害公共利益、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每个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做好事的方式,让人的个性获得最大程度的实现。社会越是宽容,人享有的自由越多,人的行善意愿就越强。给人的善行划分等级的做法,用心虽好,但效果可能相反。
3做好事,不留名
做好事不留名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也是一种值得学习的精神,还是无比自豪的荣誉。
——题记
我帮大家打扫楼道,瞧!我多爱劳动!
春节是一个合家欢乐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贴上红艳而又喜庆的对联,表达着我们对新一年的希望与祝愿。但是如果你家的对联没贴好掉了,该怎么办?我的邻居就遇到了这样的事,还好碰上了乐于助人、做好事不留名的我。
那天上午寒风习习,吹的大树、小草都弯了腰,别人还在被窝里睡觉,我却早已起了床,在寒风面前,我像做了亏心事一样,低着头无精打采,迎着寒风而立……
这天我起了个大早,妈妈交给我一个“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去买早饭,在经过一楼邻居家门时,我看见他家的对联因为胶布失去了粘力掉了下来,我停下脚步正想帮邻居把对联贴好,可是不争气的肚子就在这时叫了起来,“咕咕、咕咕”,好像在说:喂,小主人,我快受不了了。看看掉在地上的对联,我心想:还是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吧。于是我低着头,轻手轻脚地走开了。
买完早点,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里一直无法平静,像是有两只善恶小精灵在争吵,一个天使小精灵挥动着翅膀,微笑着轻声向我说道:“王麒翔,你应该做一个正直的少先队员,快去帮邻居吧!”一个恶魔小精灵把她向一边一推,粗声粗气、凶神恶煞地说:“不要去,那是别人的事情,帮助他对你没有什么好处,你不用管。”
正在我左右为难时,想起班主任徐老师对我们的教导: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谁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帮助我,我帮助他,我们的生活才会多一份温暖。又想起了我看过的雷锋的故事,雷锋叔叔那种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精神感染着我。“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是呀,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我认真地点了点头,迎着寒风,我的脚步也快了许多。
我一口气冲上四楼,顾不上休息,拿起胶布、剪刀等工具跑下楼,让自己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屏住呼吸,生怕惊动了邻居,用抖动的手贴上了第一块胶布,我趁热打铁,很快就把对联贴好了。正在这时,我帮助这家邻居的对门儿出来了,看到我奇怪地问:“咦,你在这里干什么呀?”我连忙把工具藏在身后,微笑着说:“没,没什么。”等他走远了,我才长吁了一口气,拍拍胸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回了家。
中午我下楼玩时,还看见我帮助的那个邻居正好奇地问别人:“我家的对联明明掉了,昨天晚上回来的太晚了,本想今天再贴,这会儿也不知道是谁居然帮我贴好了,也没告诉我一声,我好谢谢他呀!我们身边的好心人可真多呀,真是做好事不留名!”我听着他的赞扬声,心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
做好事不留名,像我的人生格言,时刻提醒着我,激励着我。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三月,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伸出我们的手,你一定也会像我一样收获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