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书香北京作文

时间: 01-07 栏目:话题作文

1 书香北京——中国梦,我的梦

是谁在积灰已久的书卷边,用微光拂去尘埃?是谁在幽暗昏惑的旅途中,用光明扫除退缩?是谁在平静无奇的大脑中,用光线掀起波涛?是梦想的星光,指引着我们走出落漠与昏感;是中国梦的光芒,带领我们由尘世走入天堂。

我的梦想,便是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记得听过这样的一首赞颂诗:“四季交替,颠倒日月乾坤。坚定不移的,是你们默默的奉献;永恒不变的,是你们高尚的情操。穿上洁白的圣衣,就承担了光荣的职责;踏入医生的行列,就肩负起神圣的使命。”当时的我,年龄还小,并不懂的做医生的辛苦,只是一昧的认为,每个行业都会有人爱,有人感激,所以并没怎么在意。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越发的感受到医生的伟大,他们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挽救着一个又一个的生命。

不久前的我,颈部做了一个小手术,第一次上手术台的我,开始还比较镇定,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却越发害怕起来,我不禁在心里暗暗讽刺自己的胆小,却有忍不住一遍遍问:还有多长时间,还有多长时间。而医生只是耐心的安抚我,再忍一下。我知道,他又何尝不担心,他手里的每一刀,都决定着我未来的命运,就算出了意外,可以免除责任,又如何逃脱内心的谴责。手术结束,我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等待着病理,护士们都走了,唯独医生留下来,陪我聊天,解闷。那一刻,我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可贵,我决心,将来一定要做一名医生,拯救更多人的性命。

当然,支持我这个梦想的,还有无数好医生的事迹。如谭学智,在平凡的岗位上,长年坚持志愿服务,救死扶伤,扶贫济困,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谭学智对工作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对群众充满爱心、热情周到。不论白天黑夜,只要病人求诊,他都随叫随到,从不拖延。一天半夜,谭学智在抢救一个患急性肺炎伴心衰的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呼吸十分困难,奄奄一息,这时,谭学智毫不犹豫弯下身子口对口地为孩子吸痰。为了稳定孩子的病情,谭学智顾不上休息,连夜冒雨淌过深水,赶到五公里外的医院取来药品为孩子治病,使孩子脱离了危险。

作为一名医生,谭学智忘却了自我,眼中只有生命,这种不顾自己,为别人服务的心态感染了我,使我更加坚定要做医生。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所有的梦想都会在终结点聚集成一个大大的中国梦。而如今,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我们要铭记:勿忘昨天的苦难与辉煌,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我也坚信,明日的我们,一定可以为国家,为人民献出一份力量。

2书香燕京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我喜欢读书,它可以让我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领悟到关于人生的哲理,同时,也让我爱上了一些东西……

喜欢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喜欢其中那些对于老北京胡同和人们生活的描述。正是因为老舍先生的作品,我爱上了北京。读书,品北京,正所谓书香北京——

我看见祥子手里拨弄着现洋,心中盘算着买车,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车黑漆漆的车身,亮晶晶的瓦圈,闪着光;我看见王顺发忙着擦桌子码茶碗招呼客人,手里拎着老北京的大茶壶,壶嘴徐徐吐出水雾;我看见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红,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儿爷昂首挺胸,老太爷微笑点头;我看见沙子龙直视徒众一言不发,心中暗道:“不传!不传!”,堂前老北京那只镖局长枪,静静倚立墙角,与主人遥相呼应……

读老舍先生的书,仿佛被书中人物引领着,游览北京的街巷,呼吸北京的气息,欣赏北京的色彩,聆听北京的节奏,感受北京的心情……

那是老北京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啊!似一段京胡弦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如一壶茉莉花茶,馥郁芬芳,回味无穷。

忘不了老舍先生品北京饮食——“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过了砂糖在锅里‘唰唰’地炒着,连锅下的茶烟都是香的”;“高粱红的河蟹,用竹篓装着,沿街高声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在酒楼里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只有老北京才会有如此诱人的风味。

老舍先生正是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心,以自己对北京的无比热爱,描绘出一个真实而又理想的北京,一个现实而又诗意的北京,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北京。

又是一个晴朗的下午,坐在走廊的拐角处,阳光透过树叶碎碎地撒在我的身上和我的书上。翻开它,又一次与老舍先生和他那充满老北京气息的文章邂逅,感受着他笔下别具一格的北京,那一刻的惬意享受,绝不是“身未动,心已远”所能描述的。渐渐地进入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北京话、叫卖声……在耳旁不断萦绕着,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拉着洋车的人,抑或是那茶馆中忙碌的背影。

这就是了!我终于可以清晰地看到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那个我梦寐以求的,充满着书香的北京!

3书香燕京

蓬勃的少年握紧拳头,坚强说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的梦是中国梦,中国的梦也是我的梦”时,我心顿时激动起来,在心中一起喊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的梦是中国梦,中国的梦也是我的梦”。

中国就像一片一望无边的大海,大海里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一个生物就好似一个个中国的荣耀。

快看呀在大海深处有一个长长的大贝壳,那是人们辛辛苦苦用石头搭成的一条大龙——长城。当一个个人们都登上长城时,他们肯定忘不了那些建长城的人们。当一个个外国人都登上长城时,他们肯定佩服那些建长城的人们。当长城刚刚开始时,我知道,中国的光芒已散发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梦还在继续,我们的视线还在执着,默默献上自己微薄的力量。这是一个梦,一个叫作中国梦。

沙滩上有一颗铭记的贝壳,那是羁旅在外的中国人的故事。我清楚的看到,有人客于异国,却随身带着中国的泥土,有人在奥运会直播前呐喊中国万岁,有人在参加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是中国人,我们都共有一个梦,她叫中国梦!”是的,那就是我们的中国梦,一份信仰,一份怀念,一份奋斗,到处都迷漫着中国梦的味道。就算在异国他乡,我们都还能轻哼着国歌的旋律,心怀着祖国,铭记着中国梦,力创美好未来。

4书香燕京

因为书籍,人类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心会飞翔的生物。——题记

从前看过一幅画,是一对法国老夫妇,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在墓地中的一片空地上,静静的看书。双鬓斑白的老人,挨着坐在一起,一本书,度过一个晴好的下午。很多人说,法国是一个“缺不了书和面包”的国家,也有人说法国最重要的人是作家。当时,我就在想,书籍对于人类来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中国什么时候也能像法国一样,到处充满书卷气呢?

现在,似乎这个答案稍稍有了些眉目。

刚刚迈入新学校的大门,就感到了校内充斥着的读书的气氛。住宿生早上晨练之后,很多都会选择在校园中的花园里坐一会,《红楼》也好,《茶花女》也好,泰戈尔也好,甚至张爱玲也好,反正是捧一本书,静静的,借一束晨光,一页一页的看过去。傍晚时分,还是花园里,还是同一条石椅上,或许还是同一本书,静静的,再凑一抹余晖,一页一页的看过去。姿态或许相同,但心境,经过书的沉淀,则是大不同了。

学校图书馆很大,书也很多,上下两层,堆满了各个领域的书籍。想看就去借,图书馆二层有宽敞的阅览室,供学生阅读。长长的木质桌子,蓝色的窗帘全部拉开,窗子也打开,午后慵懒的阳光流连在室内,空气里弥散着油墨的味道。

其实不止学校,现在,就连密云这个小城,很多地方,都有了书的痕迹。

暂且不提密云图书馆里静静翻阅的人们,也不提书店文学专柜下悄悄阅读的人们,就看那公园里,那公交站台下,也是有不少用一点一滴的时间来阅读的人。那次看一个小姑娘,看书竟看得入了迷,要上的车过了也不知道,猛然惊觉时,便只看见公交车一个远行的背影,气得直跺脚,但不一会,就津津有味的又看起来了。北京市里更不用说,书卷气已经日复一日的滋长起来了。国家图书馆明亮的借阅室里,人们穿梭在一排排书架间,寻找着很多早已难觅踪迹的书影。或许仔细看,还能发现一些文学巨匠,也觅着自己想要的精神食粮。

故宫,颐和园,圆明园,哪一个都是看过了中国的兴衰荣辱,哪一个都是一本厚重的历史典籍,它们都值得我们去读,一遍一遍的,咬文嚼字的读。通过这些书,我们既能看清历史,看懂历史,更能触摸到这个古老的民族,这个泱泱大国的坚韧灵魂。拂去世俗的灰尘,吹散舆论的雾霭,自己体会,何谓龙马精神,何谓华夏精神。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之海中,我很渺小,也没人敢说自己很高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孜孜不怠的汲取,谆谆不倦的积累,日复一日,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变得不一样了,世界都揭开了一层面纱,露出一张崭新的面孔,连夜空也翻转,显示出理性的一面。想想自己过去曾经这么简单幼稚,不禁哑然失笑。

只有读完《红楼梦》,大观园才在浮华下有一层忧愁;只有读完《道士塔》,看敦煌莫高窟里空白的洞窟才不会茫然,而是有一种代表了整个民族的愤慨;只有读完《圣经》和《欧洲文艺复兴史》,才能品尝到曾经属于莫奈,拉裴尔,伦勃朗和米开朗基罗的无奈;只有读完《乡愁》,才能体味到海峡两岸离别之情的苦涩……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事,一下子近了不少,让我能看清,听清,甚至触摸到时间在它上面留下的粗糙痕迹。

我是爱读书的学生,也是北京的后代,这千年古都的书卷气会在我们身上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因为,就像题记中我说的那样,“因为书籍,人类是唯一一种心会飞翔的生物。”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