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的总结
1“家乡美”活动总结
一、活动背景及意义
背景:
寒假刚过,大一新生离开家乡迈入大学,为了增强同学们对家乡的喜爱之情,缓解大家的思乡之苦,我部特举办“谁不说俺家乡美”活动。
意义:
1、弘扬山东省各市的文化与丰韵;
2、展示同学们的青春风采;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
3、加强各地区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4、促进各地区同学之间的交流,加深同学对各地区文化的了解;
二、活动过程
宣传:
3月25-28日,通过海报、人人网、QQ、贴吧、设报名点等方式进行活动宣传。3月28日-4月8日为活动准备时间。
开幕:
4月13日下午16:00活动开幕式。由校领导致辞,宣布开幕。
比赛环节:
4月13日分为小吃街(特色小吃)和展示街(海报展示及解说)两个环节,由评委老师进行评分。
4月13-15日晚上,17个队伍分为3个晚上进行视频解说及小节目比赛。
三、活动反馈与调研
第四届“谁不说俺家乡美“活动在校内掀起了一股爱家乡的热潮,加强了同学间的交流。本次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四、活动经验及教训
经验部分:
1、本次比赛在比赛时做到了部门内部成员之间团结协作,在准备道具和布置场地过程中都发挥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应继续保持和发扬。
2、在服务方面,部门成员全心全意为比赛选手考虑,服务周到,随时关注各队的进度,态度方面比较好。
3、比赛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较好的维持了会场纪律。
4、在现场拍照、会场人员座位等小细节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经验,有助于活动各方面的不断完善。
教训部分:
1、在活动准备阶段,出现队员中途退出影响了队伍进展的的事情。下次活动可在报名结束后,把各市上届领队和队长请来,对报名人员进行本活动宗旨、意义和过程的讲说,然后再选队员,以避免报名人员对活动了解不深出现中途退出。
2、本次活动策划中摆山东地图的方案由于外部因素没有实行,下次活动中要考虑好各方面影响因素,可贴上彩纸或在粗糙面涂色都可避免。
3、活动开幕时,由于小吃街的火爆影响了开幕式,下次可等老师宣布开幕时再上小吃,这样既可以保证开幕式的效果,也可以保证小吃街的火爆。
4、这次由于各队视频和小节目的时间问题,使得活动最后一天结束的很匆忙,下次活动一定严格控制视频和小节目时间,如果是由于各队自身问题影响了整个活动的进程,可以临时改变节目或是强行禁止队伍的表演。
在学生会各部门的帮助下第四届“谁不说俺家乡美“活动圆满结束,相信本次活动给同学留下了美好回忆,也使更多同学在校园里找到了自己的老乡。同学们在本次活动中找到了激情,对自己的家乡也有了更多的归属感。
感谢老师和同学的大力支持,感谢工管系学生会各部门的鼎力帮助,第四届“谁不说俺家乡美“圆满结束!
2我和我的家乡主题团日活动总结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关门锁归客,一夜梦还家……小时候只知道这是老师留下的作业,要牢牢的记在心里。考试才能考出好成绩换来家人的微笑。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年龄在增长,我们的思想在成熟。看多了人生的聚散离合,才猛然发现那隐藏在诗句中的——家乡。
月是故乡明,人是老乡亲。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做为朝气蓬勃的青年,我们更应该用不灭的青春活力来点燃我们的家乡。
一、活动目的及意义:
为进一步增强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了解,给大家一个展示的舞台,谈谈家乡的变化,讲讲家乡的发展,晒晒家乡的幸福,让同学们在遥远的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此次活动基本达到预想效果,同学们热情很高。此次活动使得同学们不仅更爱自己的家乡,也对其他同学的家乡有了一定的了解,更加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在于:
1、前期宣传人员的宣传到位,人员参与度高,没有无故缺席的同学。
2、同学们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来
3、活动井然有序,现场没有任何混乱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以后有待改进:
1、时间太仓促,准备不是很充分。
2、活动形式有待加强。
三、活动后期结果: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我相信同学们更加深入的认识到自己家乡的美丽和可爱之处,不论我们飞多远都不会忘记生我养我的家乡。
总之此次活动还是很成功的,不仅使同学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一个无悔的青春,还使同学们有了更多的热血,要实现自我价值,为建设最美好的家乡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3祖国好家乡美总结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在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品质,根据县委,县教科局《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祖国好·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于近期开展了相关的主题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祖国好·家乡美”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成立了以杨天伦校长为总负责人的活动领导小组,由少队部、各班班主任组织活动的具体实施。
“祖国好·家乡美”系列主题活动首次筹备会于4月初在我校教师办公室召开。会上,杨校长要求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做好主题活动的准备工作,要协助音乐老师教会学生一首红歌,并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向学生展示“中国茶城——湄潭”的相关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祖国好·家乡美”。
首次活动主题确定为“创建中国文明茶城”演讲比赛。5月2日下午,比赛在我校操场上拉开了帷幕,选手们用激昂的嗓音表达了对家乡的赞美、对家乡的祝福,这些情感上的抒发与表达,就是他们对自己最好的奖励。中心小学五年级(1)的李佳雨同学在我片区众多选手中欣然而出,于5月24日参加了县委组织的“祖国好·家乡美”演讲大赛,荣获二等奖。
20XX年6月1日,正值“六一”节来临,结合此次主题活动,我校将“红歌唱响校园”活动与“六一”庆祝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全体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比赛,并评出了表演奖、指挥奖二个奖项。同时,还开展了“庆祝六一”绘画展。同学们用昂扬动听的歌声,歌唱对祖国的热爱;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游艺活动,增添自己对童年的一份美好回忆;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自己眼中的童年。
通过此次系列活动的开展,帮助广大师生深入了解了党的光荣历史和伟大业绩深刻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祖国昌盛、民族兴旺的根本保证进一步激发了全体师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
4祖国好家乡美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丰富广大少年儿童的精神生活,提升他们的文明素养。根据贵阳市委宣传部、贵阳市文明办、贵阳市教育局、贵阳市妇联、文联、关工委等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祖国好R26;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的通知》(筑文明办发【20XX】15号)和《关于举办“银海元隆广场杯”20XX’贵阳市“祖国好R26;家乡美”少儿中华经典诵读、优秀童谣传唱大赛的通知》(筑文明办发【20XX】11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了“祖国好R26;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宗旨及目的
通过组织开展“祖国好R26;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帮助广大少年儿童深入了解党的光荣历史和伟大业绩,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引导我校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提升少年儿童的文明素养和深化素质教育。在我校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
二、组织机构
组长:向华
副组长:陈丽、吴桂英
成员:全体班主任及音乐老师
三、活动对象我校全体学生
四、活动主题:祖国好、家乡美
五、活动内容及形式
(一)活动内容:20XX年中小学“祖国好R26;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重点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开展以下活动。
1、“在党旗下成长”诗文大赛;
2、“红歌唱响校园”歌唱大赛;
3、“传统经典红色经典”诵读大赛;
4、“革命诗词”书法大赛;
5、“我爱我家”绘画大赛。
本次活动我们主要把与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的节日”、“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三创一办”等活动结合起来,围绕主题,突出重点,把我校的活动组织好、开展好。并结合实际,根据不同年级段选择相应的内容开展,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保存。
(二)活动形式:本次活动采取层层推选的方式进行。先在学校内组织开展活动并推选优秀节目参加教办的评选活动。
六、活动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
在校内大力宣传,广泛发动。要通过老师宣讲、黑板报、宣传栏、国旗下讲话等方式,大力宣传本次活动的内容和意义,切实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二)活动实施阶段
1、3月起,我校就开始开展“祖国好R26;家乡美”主题系类活动,狠抓各项活动的开展普及工作。特别要开展“语文课前吟诵和唱红歌活动”,并充分利用语文课前五分钟时间,以班级为单位集中诵读经典诗文和唱红色歌曲;每周要利用班团队活动或活动课、音乐课等时间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经典诵和红色经典诵读以及红歌唱响校园活动。要从《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经典名著、红色经典、《中华传统美德读本》(初中版、小学版)和“20XX年祖国好R26;家乡美主题实践活动推荐传唱歌曲30首”以及《中华是我家20XX年全国优秀童谣评选获奖作品集》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由班主任教师或者活动课教师在充分备课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讲授经典诗文,组织学生积极排练参赛节目。另外,有的教师还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取其他经典名篇名著,诗歌,散文等作为诵读内容。并结合我校特点,自行安排经典诵读和童谣传唱活动,在园内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动员家长一起参加。
2、我校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节目排练或比赛,产生优秀节目参加清镇市初赛。并同时上报开展各项活动的小结、信息、视频或图片等资料。
通过开展此项活动,我校学生深入了解党的光荣历史和伟大业绩,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提升少年儿童的文明素养和深化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