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年糕作文600字
1做年糕
今天上午,风和日丽,我、妈妈和她的同事去做年糕。
到了甬东渔庄,我就和桑沂骋、王育文去喂吃奶鱼。吃奶鱼很像金鱼,它吸奶的时候我感觉瓶子有股很大的力量。本来我们还以为瓶子里装的是珍珠奶茶,后来才发现是鱼食。吃奶鱼真多啊!它们一大群密密麻麻地游过来,争先恐后地来吃我们的鱼食。突然,王育文的瓶子被吃奶鱼咬走了,她连忙抓住瓶子,从鱼的嘴里夺回来,我们才放心。
我们觉得喂鱼没意思,就去做年糕。做年糕的伯伯己经把大米做成了热乎乎的年糕团,我们先取了一小团放在模板上,然后用力把年糕压平,再把它拿起来,这样一个有图案的年糕就做成了。我们看着自己做的年糕,高兴地笑了。
这时我看见了袁翰林,她是我的幼儿园同学,来这里找她的同学的。我们一起去走吊桥,吊桥摇摇晃晃的,又刺激又有趣。可桑沂骋不停地摇着吊桥,我们站都站不凭证,只好扶着旁边的网一步一步往前走。
休息时,桑沂骋总是说我是假冒早操组长,我便和他争论起来,可怎么说也说不过他,只好不理他。吃中饭了,上来了鸡汤,我们抢着要吃鸡,妈妈说:“别急,每个人都有份。”接着,妈妈给桑沂骋鸡腿,给我和王育文每人一个鸡翅,这下每个人都得到鲜美的鸡肉了。
我第一个吃完了饭,等他们吃完,我们又去玩耍了,。这次,我们看见了一只鹦鹉,这只鹦鹉的身体雪白雪白的,头上有一根黄色的羽毛。我们听别人说要用花生喂这只鹦鹉,就连忙找了几颗花生,没想到鹦鹉自己会剥花生,只见它嘴巴一咬,花生就裂开了,真有意思。
可是,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我们要回家了,我们依依不舍地说了再见,各自回家了。
2做年糕
今天我突然想起过年吃的年糕,那真是:美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吃啊!妈妈看着我那馋样,就对我说:“我们现在就去超市买糯米粉吧,今天我们自己动手做年糕。”听了妈妈的提议,我乐得一蹦三尺高。
来到超市,我们迅速的买好了糯米粉和模具,今天超市里的琳琅满目的商品一点也吸引不了我。平时逛超市都是在妈妈的催促下才离开,今天我可自觉了,买了东西拉着妈妈就走,因为我要吃香喷喷的年糕呀!
回到了家,妈妈立马撸起袖子干起活来,她先把糯米粉倒进了一个盆里,由于心急了一点,米粉一不小心粘到了脸上,看着她那好像京剧小丑的脸,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可是妈妈专心做她的事,一点也不理会我,只见她先在模具中刷一层色拉油,在300ML的水中加入糖煮滚,趁热倒入糯米粉中,边倒边用筷子搅拌均匀成为较浓稠的米浆,再放入已经烧开的蒸锅中,用火蒸35分钟后取出,放在带盖子的容器中,放凉后脱模切块。只见她娴熟的做着这些我心里很崇拜,我问妈妈怎么会做好吃的年糕的,妈妈说:“电脑给你是玩游戏的,而我平时在网上搜集了一些东西的制作方法,生活中就会得到好的运用,不然你怎么能吃到年糕呢?”我连连点头,催促着妈妈赶快给我下年糕,妈妈烧开了水,把一个个年糕倒进了锅里,只见它们在锅里调皮的你挤我我碰你。不一会儿,香喷喷的年糕出锅了,还没等上桌,我就“突击”了一块,哪知道太烫了,这块年糕在我嘴里不停的翻滚着才下了肚。
妈妈的劳动成果被我美美地享用了,我跟妈妈也约好了,下次也要拜她为师,让她尝尝我的手艺!
3做年糕
俗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华夏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藏族同胞平日里有喝酥油茶的习惯,彝族人民喜爱火把节,苗族有独特而精美的银饰……我们家乡过年要做年糕。
妇女们先把冬米用量斗量好,装在桶里,然后往里加上一定量的水,将冬米完全浸没。在浸泡冬米的这段时间里,他们会充分利用时间:先去阁楼将平时不常用的大饭桶取下,用温水一遍又一遍地清洗,洗好后搁在太阳底下晾晒;然后到大厅中把石臼洗净,为了预防灰尘落入,往石臼上盖一块布,并嘱咐孩子们不要在这儿玩耍。
等冬米浸透了,就将它放入锅里煮,这煮可有讲究的,得掌握好火候,必须时不时地搅动,以免粘锅。等到冬米八成熟时,将它捞到大饭桶内蒸,然后把蒸熟的冬米饭倒入石臼中捣。
捣年糕可是最累人的活,大人挥起石锤往早已准备好的水里沾了沾,然后高举过头顶,使劲儿往下砸向米饭。过了一会儿就要把米饭翻个身,然后往石臼底部洒点水。捣年糕是份费力活,没有强壮的臂力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人在后面轮班,大概要捣一个小时才可以印花。
妇女们先端来山茶油和温水。他们先将手洗净,沾湿后,往印模上抹一点茶油,将已揉好的米饭团子往印模上揉按,一眨眼工夫,米饭团子在他们手下就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瞧,那高昂着头的公鸡多么神气,那一条鲤鱼多么肥美,还有那悠闲散步的小鸡……个个活灵活现。
我手捧着一只年糕小狗,越看越喜欢,不管自己再怎么垂涎三尺,就是舍不得吃。
做年糕真是又好玩又有意思的事情呢。
4做年糕
你们知道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吃的年糕是用什么做的吗?你们知道年糕是怎么做的吗?以前,我也不知道,但今天我终于知道了。
山里的人在过年的时候,总要做年糕。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到泽雅玩,正碰上一个村子在做年糕。做年糕的地方在一个用石头搭的房子里,里面有点暗,房子里有很多人,更多的是排成一条长长队伍的一筐一筐的白米。做年糕首先要洗米,洗米这道工序在屋子外面进行。米洗好后,就会被搬进屋里里排队。接着,那些米被人倒进一个机器里,那个机器会把米变成许多粉,进入一个白色的大袋子。有人会把这些粉倒到桶里,再倒进另一个机器里。这个机器是用来搅拌的。那人往里面加水,机器开始转动,中间的轴承伸出三只长短不一的脚,机器转呀转呀,不一会儿,粉和水就均匀地混在一起,成了一坨面粉团。机器下面的洞打开,面粉团被装进一个蒸笼里。然后,装满面粉团的蒸笼,被放在一个很大很大的炉子里,炉膛里的火烧得很旺,过了一会儿,面粉团就熟了。最后,面粉团从一个机器的小口子里钻出来,就变成白色的长条,有剪刀剪成一段一段的,放在一个铺了麻布的竹板上,变硬以后,就成了年糕了。我拿了一点刚出炉的年糕来吃,味道还不错,,只是有点淡。
做年糕太有意思了。今天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年糕不但好吃,过年吃年糕,还寓意“年年高”。
5做年糕
我喜欢冬天,因为冬天里有热闹的春节。最令我难忘的是四年前的那个冬天。
那一年,我跟外婆和妈妈去宁波乡下老家过春节。乡下的亲戚很多,我们天天走东家访西家,七大姑八大姨欢聚一堂,热闹极了。
为了让我开开眼界,舅公决定自己和糯米块。和糯米块需要很多人手,舅公把表舅表叔都叫来了。原来年糕的原料是米粉,而糯米块则是用糯米饭做的。只见年轻的小伙们把蒸熟的大米粉团倒进一个大石臼里,再轮流用大榔头似的捣棒边捣边碾,舅公则不断地趁捣棒提起时翻动米粉团,以使其均匀受碾。我好奇地去提那捣棒,好沉呀,我憋足劲也拎不动。大伙儿哈哈大笑,我闹了个大红脸。
再看做糯米块,那就更累人了。要把糯米饭碾成又黏又软的面团得花不少工夫,加上糯米饭黏性足,那捣棒每次提起来,都要费好大的劲。我很佩服舅公,只见他在石臼旁飞快地用沾水的手掌翻动面团,真是身手矫健,要是动作不利索,那大捣棒就会砸在手上,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碾好的年糕团由叔叔们拉成一根根长条,再扔到案板上。我们这些小孩早等急了,纷纷拿起烫手的年糕条,放进涂过油的模具里,用手一按,再把模具翻过来往案板上一拍,一条印有漂亮花纹的年糕就做好了。望着越码越高的年糕,大伙儿的兴致别提有多高了。
由于人手多,做一次年糕又要花上大半天,中午就只能用“自助餐”了。案板上放着一碗芝麻酥,一碗咸菜笋丝。谁要是肚子饿了,随手就可以拿起年糕或糯米块,包上甜的或咸的馅,吃个痛快,那新鲜的滋味儿真叫人一辈子也忘不了……长相忆,最忆那年糕飘香的冬天!
6做年糕
新年过后,我们昌国村更热闹了。看,周边各个村庄的家家户户或肩扛、或车载,都把一袋袋糯米从四面八方驮到我们村来了。就像赶庙会似的,谁也不愿错过这一年一度的好时光。
他们把一袋袋糯米,倒进碾米机里,做什么呢?碾糯米粉做年糕呗!碾好的糯米粉都被倒进了一个个小木桶。我用手指往桶里一戳,软乎乎的,可好玩了;沾点儿放到嘴里,淡淡中夹一点儿甜味……
米全碾好了,家里人就把木桶拎到煮年糕的炭炉上,只等糯米粉熟了就可以做年糕了。每个人的脸都被炉炭映得红扑扑的,个个喜气洋洋。
有些粉熟了,就“先行一步”。烧年糕的师傅把熟糯米粉都倒进年糕机里。切年糕的阿姨一摁开关,一条长长的雪白的滑溜溜的年糕就从铁皮道上滑了下来。阿姨胸有成竹地拿着菜刀,大约二分米截一段。“扑通”“扑通”……阿姨的动作多么娴熟,刀起糕落,一截截年糕飞快地涌进了水桶里。那截剩的年糕段就被一位心灵手巧的奶奶变成了小兔子、小鲤鱼、大元宝……成了孩子们手中最心爱的玩意。
过一会儿,家里人就用竹席把年糕托起,一块块整整齐齐地摆在通风的竹架子上,等风干后,就能带回家慢慢享用了。
我在年糕边上划开一条缝,夹上甜滋滋的糖酥条,一口咬下去,啧啧,黏黏的、甜甜的,酥条粉粘了一嘴巴,而那美味,就一直流到了心里……
7做年糕
过年了,看着桌上热腾腾的年糕,吃货们总是会垂涎三尺,吃着喷香四溢的年糕时,都是一种享受。今天,我也有来制作令人们口水流满地的美味年糕。
在乡下奶奶家,我把早已准备好的几斤大米倒入事先装好水的盆子里,泡了15分钟之后,便小心翼翼的洗了起来,洗好之后,就把米放进一个大桶里,这大桶真奇怪,桶底有个洞,洞里有滤网,还堵着一个塞子!把水装进大桶,再把盖子盖上;然后,往锅里倒水,将大桶放进去,生火后等15分钟就可以出锅了。出锅后,打开桶的盖子,一锅热气腾腾的粥就出现在你眼前。为什么要煮粥呢?我问了问奶奶,问过奶奶,才知道这样子大米才会更柔软。我盯着奶奶,奶奶把塞子打开,刷的一下,粥水便流了出来,原来塞子是有着这么一个作用啊!
下一个步骤是把水沥干,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水才干了,接下来我把沥干水分的米饭倒到石磨上,只见奶奶拿着大锤,往米饭上用力地捶,还不是翻了翻,我捶了几下就累得受不了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只得交给奶奶了,奶奶捶了几下,又拿到厨房里去蒸,蒸了又捶,捶了又蒸,一个大大的酷似面团的米团出现在我面前,接下来的任务交给我和爷爷了。
这一次的任务是定型,我往手上抹了点油,再揪出一个米团子,揉圆了,再压出一个不大不小的‘饼’来。过了十五分钟,这个任务也完成了。奶奶把我们自己做的年糕切成段,煎了煎后,加上酱油,一道美味的酱油年糕就完成了。
夜晚,一家人吃着美味的年糕,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满满的幸福。吃着自己做的年糕,我格外的高兴……
8做年糕
年糕是汉族的传统食物,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年糕又称“年年糕”,象征家庭收入、职位或小孩都一年比一年高。
每年冬天,外婆家都要去镇上捣年糕。头天晚上,外婆先把几百斤的糕米洗干净,然后搬出两口大水缸,让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在水缸里舒舒服服地浸泡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爸爸开车来到外婆家,把米搬上车,然后开往年糕加工厂。
那里早就热火朝天了,有的推着三轮车,有的开着小货车从四面八方赶来,等候的人已排起了一条长龙。作坊里机器声震耳欲聋,但加工师傅们还是有条不紊地操作着。过了两个小时,就轮到我们家了,一位年龄在四十左右的中年人,不费力气地抱起一大袋米,然后倒进磨米机里,机器用锋利的牙齿一下子把米“咬”成粉状。
一位大爷接过磨好的米粉,一一把它们倒进蒸筒里,用煤烧起来,锅上蒸汽你挤我拥,直往上串,整个屋里热气缭绕,简直仙境一般。大概过了五分钟,米粉就熟透了。另一位大爷,一看就是“久经沙场”的高手,用非常熟练的动作把热腾腾的米粉倒在年糕机旁的蒸板上,把米塞进年糕机,用一个木棍用力往下挤压,不一会儿,年糕像一条小白龙被挤了出来。 中年阿姨一手接过长长的年糕,一手拿着刀,麻利地把它切成一小段一小段,大小相等。然后我们搬出去,放到竹竿架上晾干以后就可以运回家了。回家后还要等上一个星期后才能完全晒干,再放入水中。
看着这洁白无瑕、热气腾腾的年糕团,我口水都流下来了,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滑溜绵软,嚼起来又香又有劲,沾上红糖,越吃越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