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关于河曲河灯节的作文

时间: 01-19 栏目:话题作文

1河曲的河灯节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我的家乡河就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河灯节。

河灯节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说,它极初是黄河两岸的人民为了纪念治水的大禹而进行的祭祀活动。又因为河曲土地贫瘠,人民生活困苦,男人们被迫开始了“走西口”的艰难历程。在走西口的路上,人们有的累死,有的冻死,有的饿死……所以家乡的人们便用这种方式祭奠一去不返的亲人,来寄托他们对亲人的哀思。

河灯的制作方法很简单。普通河灯是用各色的绸缎为材料,将一张正方形的丝绸四角粘连起来做成灯罩,用麻绳做成灯芯,这样不易被风刮灭,燃烧的时间也较长。将河灯底部浸人蜡油中,在蜡汕凝固之前放到沙子上,沙子粘在灯的底部,很快凝结粘连,这样一来防止灯被水浸湿,二来加重灯的分量,不易被风吹翻。苒把灯罩装上去,一个河灯就做好了。

河灯节一般在农历七月十四到七月十六之间,这三天的过法基本相同。

河灯节期间,白天家家准备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男女老少个个穿着崭新的衣服,把平日的烦恼忧虑全抛在脑后,苕气洋洋地逛街。摊贩们也纷纷出来摆摊,卖着各类节日商品。小孩儿们自然锻兴奋了,他们在各个摊点前蹦来跳去,撒着欢儿地玩儿。

夜筋降临时,人们便纷纷前往古渡广场。“快矜!那边的人群开始骚动了,好像船要出发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果然,不一会儿,船夫便载着满船的河灯逆流而上,船上的鼓乐手、唢呐手一齐奏响,为放河灯拉开了帷藉。大约走了一公里后,停船抛锚,对岸早就准备好的礼炮“砰”的一声划破夜空,在夜空中绽放出一朵七彩的花朵。

随着炮声,船上的人们开始放河灯。第一盏是龙灯,再放四盏河灯,象征着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再连续放三百六十五盏河灯,代表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平安。那盏盏河灯顺着河水向下游漂去,河面上灯光闪闪,忽明忽暗,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孩子们眨着一双双天真的大眼睛聚精会神地望着漂向远方的河灯,大人们心中则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大家纷纷祈祷,将各种愿望寄托在美丽的河灯之上,希望它载着自己美好的愿望漂向远方……这就是河曲的河灯节。每个河曲人都深爱着这个我们自己的节曰。

2河灯节

我的家乡河曲山青水秀,风景优美,黄河大街远远望去像一条巨龙卧在县城中央,这是值得河曲人骄傲的一道风景线。这儿有许多隆重的节日,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就是农历七月十五的河灯节。

河灯节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放河灯,放河灯原为凭吊黄河水上亡灵而举行的,后来慢慢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民间文化活动。

当晚霞消逝,暮色渐起时,已经准备和忙碌多时的船工和庄稼汉们七手八脚忙着往岸边停着的一艘大船上搬运河灯,河灯底座是用石蜡浸过的木片,上面固定着苇节裹棉花蘸了麻油的灯芯,周围在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围起来,古朴典雅,玲。河灯装满后,又在大船两侧绑了十几支火把,大船后面还系了一只装满烟火花炮的小木船。

天完全黑下来,县城大街小巷观看放河灯的人争先恐后向西口古渡广场汇聚,广场上游人如织,熙熙攘攘,比肩接踵,争相观看这“万里黄河上的一大齐观—放河灯。

蓦然,岸边大船上马达轰鸣,大船两侧的火把一起点燃,船上鼓乐手们唢呐齐鸣,锣鼓喧天,大船拖着小船驶到河中央,船工们将河灯点亮一盏一盏放下河,河灯很快被流水自然的排趁成,一列纵队,从岸上望去,河灯随着流水一起一伏,好象童话中秉烛夜游的小精灵。刹那间小船上的礼花接二连三腾空绽放,五彩缤纷,就像仙女散花一般,倒映在河面上,水与火交织,水与天一色,交相辉映,映红了黄河母亲河的笑脸,黄河变成了欢了的河。

河灯越放越多,越漂越远,它们随波逐流,像一串串珍珠在闪烁,又像一条跳动的音符,闪闪烁烁,绵延不断。黄河变成了彩色的河。

365盏河灯载着365个祝福随波而去,让人留恋忘返。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我家乡的河灯节,我相信我县这条巨龙随着经济的发展,将插上腾飞的翅膀,日益繁荣昌盛,也相信河灯节会更加隆重更加盛大。

3家乡的河灯节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听家古戏台上乡音浓厚的二人台,看着河面上漂浮的一盏盏河灯,家乡一年一度的河灯节就这样热热闹闹地拉开了帷幕。

我的家乡河曲县,因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而得名。这里不仅风景秀美、山水相依,而且有着纯朴热情的乡亲,还有那脆声声、甜映映、一听就让人忘不掉的二人台。这里无论老人、小孩,张嘴就会唱山曲,河曲人的爱美也是非常出名的。而且,每年农村七月十五,家乡人都要聚集到县城西口古渡,和亲人、朋友们共同庆祝河灯节,到那时现场人如潮涌,场面非常壮观。

过去,家乡因连年战乱,加上自然灾害,生活无着落。我们的祖辈们为了生计,从古渡口坐船出发,跑内蒙、宁夏,帮人家赶骆驼、割麦子、来往扳船运送货物,或者给有钱人家当长工出苦力,才能勉强讨回一家人的生活。由于交通不发达,他们出门往往都是乘船,遇到瘟疫或黄河大浪翻船,许多人埋骨他乡或葬身黄河底。我爷爷的父亲就是从内蒙回河曲的路上遭遇瘟疫而魂断他乡,当时爷爷只有八岁,他的两个妹妹还都是不懂事的孩子,失去了顶梁柱的日子让一家人为生活受尽了折磨。那句民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就充分说明了当时家乡的亲人们为了生活,背井离乡,大都最后落得个家破人亡的结果。所以,在那个时候,乡亲们为了纪念死难的亲人,到农历七月十五,用瓷碗装上灯,在碗上写上死难亲人的名字,来到古渡口,把一盏盏寄托哀思的灯放入黄河中,超渡亡灵,让他们死去的亲人能顺着这点点灯火魂归故里,那时的河灯节饱含了家乡人多少悲凉而辛酸的泪水。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生活一天一个样,人们再也不用走口外赚钱养家了,河灯节也渐渐成了当地一年一度的盛会。观河灯、听二人台,就成了家乡人最为喜欢的习俗。于是,这河灯的制作方法也发生了变化。每年河灯节前,黄河岸边的庄户人将各种颜色的腊纸裁成正方形,四角粘起来,把麻绳做的灯芯放到里面,这种灯芯不容易被风吹灭,同时还能长时间燃烧。然后将灯的底部浸到热的腊油里,当腊油快凝固时放到沙子上,这样做一来是为了增加灯的重量,二来可以防水。同时,灯的花样也增添了不少,有白菜灯、茄子灯、鲤鱼灯、龙灯等。每年河灯要制作三百六十五盏,预示着一年365天天天平安、吉祥喜庆的意思。如今,一天天富起来的家乡人,放河灯也不仅仅局限于365盏了,近几年河灯的数量逐年递增,现在每年都要放成百上千的河灯。家乡人说,现在日子过好了,河灯也增多了,这表示着生活会象芝麻开花那样节节高升,日子也会越过越甜蜜。

今年,家乡的河灯节正逢全国首届独轮车精英赛举办,河灯会规模也因此十分宏大。七月十五那天,单等夕阳西下,暮色葱茏,家乡的大人小孩子带着各家的客人早早就来到古渡广场观河台,占好有利地形,静静等待着放河灯、放焰火,好似在等着一场好戏的上演。

蓦然,只听背后鼓乐齐鸣,一队放河灯的人们随着鼓乐队乘上装满河灯的小船,向黄河上游走了一里多远且停住。船上的人点起了火把,把当地土产的黄油注入河灯里,然后将河灯一盏盏缓缓地放到河水里,这些带着家乡人民美好梦想的精灵们就象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勇士一样逐波踏浪勇往直前。突然间,“吱”的一声,礼花飞上了天空,绽放出绚丽的花瓣,将节日的夜空装点的分外妖娆。水中央的河滩上各色的焰火也随之乐开了花,七彩颜色倒映在河水中,水火交融,水天一色,一帘如瀑布般的焰火也一泄而出,似一道道银链与河水交相辉映。瞬间,人在笑,火在笑,水也在笑,河里的灯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欢乐,它们随波跳跃着奔向远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好一幅美不胜收的瑰丽画卷。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