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蟹黄包作文1000字
1蟹黄汤包
说到蟹黄汤包,那可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自从看了“舌尖上的中国”上的介绍,我简直对它垂涎欲滴了。这不,国庆期间爸爸的一个同学邀请我们去泰兴吃正宗的蟹黄汤包,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总算出发了,一路上我总感觉时间走得很慢,好不容易车停了,一瞧“亮亮大酒店”,看上去虽不算十分气派,可里面人多着呢!我刚来到拐角口,就闻到了一阵阵令人“口水直下三千尺”的香味,客人们的身影在蒸气里显得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成了店里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酒店里人满为患,我们等了好一会儿终于有了一张空桌,由于这里的包子都是现做的,还需要等到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趁着等待的工夫,我悄悄欣赏起师傅们做汤包来,他们做得既认真又专注,似乎在雕琢着一块块精美的玉石。他们先把发酵好了的精白面分成大小均匀的等份,压着圆形,再凹成小碗状,然后将那流着金黄色的蟹油馅儿飞快的包了进去,接着就开始捏褶子,他们用拇指和中指紧紧地靠拢,食指轻轻的向外一拉,一个精致的蟹黄汤包就这样做好了。
过了一会儿,热情的服务员给我们端来了几笼热气腾腾的汤包,哇!刚出笼的包子皮薄馅多、晶莹剔透,就像一个个经过雕刻大师精心刻出来的精美的艺术品,看着我就心痒痒的。服务员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根吸管,又讲解了吃蟹黄汤包的四部曲: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也就是先把蟹黄汤包轻轻夹着褶子提起来,然后慢慢移到自已的小盘子里,端起盘子咬下一小块皮开窗户,再用吸管喝里边的汤汁,喝完后再吃汤包皮和馅儿。
可是我哪管这么多呢!心里只有一个声音在说:“快吃,机会难得!”我端起盘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咬下一大半的蟹黄汤包。可是,出了大洋相了——汤汁溅得我满脸都是,烫得我直伸舌头“呼呼”的吸气,那场面简直是惨不忍睹!俗话说的好“吃一堑,长一智”,我努力克制住肚子里面的几条“馋虫”,细细的按照“四部曲”品尝起来。轻轻的咬破了皮,插入吸管喝完汤,咬了一口雪白晶莹的皮,皮下还有一些馅儿,鲜美之极,口感极佳,那蟹黄的香味也穿过食道流进了我的心里。真是“此食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尝”啊!难怪蟹黄汤包店里总是人满为患呢!
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也垂涎三尺了吧!那就在这个金秋蟹肥的时节,去尝一尝这“色、香、味、形”俱全,完美得几乎无可挑剔的蟹黄汤包吧!
2靖江一绝——蟹黄汤包
蟹黄汤包是我们靖江的特产。
曾有外国朋友尝了靖江汤包后赞誉靖江汤包——中国神奇的包子!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也曾多次介绍了靖江汤包。
靖江汤包的做工非常精细。制作起来工序有十几道之多。首先是取猪蹄膀的厚皮,切细,文火煨一夜,至猪皮完全溶入汤中,再冷却成为透明果冻一般的胶状物。选用鲜活而硬实的大蟹,取其蟹黄和剁碎的猪腿心肉,熬好的鸡汁、姜丁、蒜末一起放入猪皮熬成的胶冻内拌匀。待它在汤包里蒸熟之后,那脂膏浓厚的胶冻便溶为汤汁了。汤包的皮也是一点马虎不得,必须用上等的精白面粉,揉、捏上劲之后,辫成一片片极薄绝圆的面皮,这比不得一般做馒头,它要求厚薄非常均匀,湿燥软硬恰到好处,因为只要有一点此厚彼薄,那必定是汤包漏汁破皮之处。至于最后一道工序——包汤包,更需要有熟练制作技术的老师傅才能胜任。每一动作无不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的轻、柔、均匀。唯有这样,才能保证那一只只汤包蒸熟之后,直至送入口中,能完好无损。
靖江汤包皮薄、馅汁特多,有着独特的个性,不但制作绝,而且吃法奇。
蒸熟的汤包雪白晶莹,上面的折皱细巧均匀,整个儿恰如一朵朵饱满圆润、千瓣紧裹、含苞欲开的玉菊,加之皮薄如纸,几近透明,稍一动弹,便可看见里面的汤汁在轻轻晃动,使人感觉到一种吹之即破的柔嫩。别说吃了,光是看,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看着眼前一个个晶莹剔透的汤包,你可千万不要急着下口,不然可要出洋相的。传说当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来到靖江品尝汤包,汤包一上桌,抓起一只张嘴就咬,结果一股汤汁直射出来,烫得他手足无措,一股汤汁溅到衣袖上,烫了他的嘴,由于味道太鲜美,手中的汤包又不愿意丢,急忙用嘴吮袖子上的汤,这时手已到了肩膀,结果汤包中的汤甩到半背,可是他并未发火,因为汤包的味道实在太鲜美了,所以给后人留下了乾隆吃汤包甩到半背的佳话。后来,店里的伙计教给他一道口诀,叫做: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吸汤,一试之后,果然灵光。
品尝汤包既是美食的享受,又有一份独特的情趣,一种无可替代的韵味。过去,汤包只是款待贵宾的名点。如今,富裕起来的普通百姓也有了大块朵颐的机会,每到汤包上市之时,或举家设宴,或朋友相邀,宾馆、饭店里,蟹香袅袅,笑语阵阵,人们在品尝这人间美味的同时,也享尽了人伦之乐。
3家乡的蟹黄汤包
来常州要去尝尝常州特产——正宗的常州麻糕,去我的老家高淳,我当然要去品一品江南美味诱人的蟹黄汤包。
十月里正是品尝蟹肉的好季节。节假里的一天,我、爷爷、奶奶、姑姑、姑父和妹妹乘坐私家车来到了高淳老街,那里人多,车多,姑父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车位。下了车,我和妹妹真想迫不及待地去品尝蟹肉。商店里的各种东西吸引着我,有黑的芝麻糕、油炸臭豆腐干、金黄的小螃蟹……“啊,好香的蟹味呀!”远处一阵阵蟹味伴着风迎了过来,这让我不由地说了出来,姑父似乎明白了我们的心思,笑着问:“你们要吃蟹黄汤包吗?”“要!”我和妹妹脱口而出,浓浓的蟹香也让我们忍不住地点了点头,再看了看身旁游人们手里的汤包,立刻跟着姑父迎着扑面而来的蟹味,找到了“高淳第一家”小吃店,一进大门,只见一个个大蒸笼里冒着热气,“嗯~”一股蟹香钻进了鼻子,我的口水也“飞流直下三千尺”,姑父付好钱后,用特别的盒子一下子装了八个,另外两个已在我们的手里。
我把汤包拿在手里仔细观察:它装在一个像透明蒸笼一样的小塑料盒里,盒子上有一圈针尖大小的气孔,底座是由直线交错的方块网,菊花瓣形的包子安详地躺在盒子里,如一个胖娃娃,白色的包子皮里黄澄澄的汤汁在晃动,真是令人心动啊!我用吸管轻轻地扎了个小洞,顿时金黄色的汤汁迫不及待地溢了出来,蟹香也从包子里钻了出来,随着风迎面扑鼻而来,环绕在你的身边。
我轻轻一吸,螃蟹的蟹味随着蟹汤到了我的嘴里,从嘴里慢慢进入喉咙,一点一点浸入我的肚子里。我用吸管一口接着一口地品着汤,每一口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只有品尝的人才能感觉到,包子的香味也融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包子皮薄得如一张厚白纸,吃起来也很有劲道,你可千万别觉得包子皮是没有味道的,皮里掺杂着淡淡的蟹香,“自己吃就是不一样!”我情不自禁地说。另外的蟹黄掺杂着蟹肉,金灿灿的,我将蟹肉和蟹黄放入嘴中,咸咸的,鲜鲜的。妹妹也是不是称道:“好吃,好吃!”兴致高时还哼上一小曲呢!
十二元一只的蟹黄汤包,在不同人的嘴里有着别样的风味,而在我嘴里品出的是老街的韵味,家乡人的精明,老街近日与昔日的结合……但是无论在谁的嘴里都是那样的回味无穷!
我想:如果要吃蟹黄汤包还是自己做比较合算,既经济,又实惠。它的做法是:准备好猪肉和蟹黄,它们的比例是3:1就可以,如果都是蟹黄也会腻味。先将猪肉与蟹黄充分搅拌均匀,然后调味,这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决定。用开水和面,将猪皮切块,这就可以包了,每个包子里放一块猪皮,等包子蒸好后就化成了汤,这就是汤包的意义所在。你学会了吗?
还是那句话,去老家高淳一定要去品一品蟹黄汤包,那“形”会把你吸引,那“色”会让你难忘,那“香”会让你陶醉,那“味”也一定会让你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