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忽视的角落作文
1一个不该被教育忽视的角落
葛小亮(化名)又旷课了。这次与以往不同,葛小亮已明确告诉家里:要他回来,可以!但有个条件,就是答应他可以不再上学校。他的父母没有办法,只好来到学校,请求学校老师帮助。
从初二开始,葛小亮同学就经常不到学校上课,他与社会上一些不务正业的青年人混在一起,进入游乐场,泡网吧,为此,学校老师也没有少操心。为协助班主任做好工作,我向家长了解一些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
据葛小亮的父母介绍,他们家里的经济情况比较好,因此,在孩子身上一直舍得花钱,可以说是有求必应。从进入初中开始,葛小亮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了改变,开始讲究品牌、名牌。为满足孩子的要求,家里总是买最好的衣服给他穿,单是身上的一条裤子就值600多元,平时,家里保证他每天不少于10元钱的零用,多年来一直如此。到了初二,葛小亮开始与社会上的一些青年混到一起,频繁进入网吧,并开始旷课,家里为了收住他,又专门买了一台电脑,供他在家上网,免得他到处乱跑,可事实,并没有收得住他的心,葛小亮对学习已越来越不感兴趣,开始厌恶学校。直至走到今天这一步。
听到葛小亮家长的介绍,我建议家长首先要答应孩子的要求,让他回家,因为孩子在外面风险太大,也不安全,回到家以后,让他在家里冷静几天,也不要逼着他到学校来,否则,只会促使他继续逃学。只有当思想做通了,到学校后才会定心。当然,我们一起与家长做他的思想工作。在这同时,我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不妥做法,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望着忧心仲仲而回的家长,我心里有一种愧疚,又有些同情。孩子发展到今天这一步,有家长的责任,但这又怎能责怪他们,他们也是受害者,这是社会的缺失,是教育的缺失。如果我们能经常地教给家长一些教育子女的方法,如果我们能经常地向家长提供一家教成功的案例和失败的教训,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尽早对家长指出迁就孩子不等于教育孩子,如果我们的校园不带神秘色彩而能经常地能对家长开放,如果我们能注重开辟家校教育的交流平台,我们许多家长就不会犯那些我们认为非常低级的错误,我们的社会和学校就会少出现许多葛小亮现象。
家庭教育,一个不该被教育忽视的角落。
2旧衣服回收,不该忽视的角落
节衣缩食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如今几乎每个家庭都面临着衣柜爆棚。不少市民遭遇旧衣服捐赠无门的苦恼,大量的旧衣服被扔掉形成巨大的浪费。
今天衣服更多带有了审美的功能,经济实力好了,买衣服往往也更加冲动了。有的衣服只穿了一年半载,甚至买回来一次也没穿过,这种现象很普遍,所以所谓的旧基本上可以等同于新,正因为如此,人们容易纠结:扔了觉得可惜,不扔越积越多。
不少市民首先想到的是捐赠,但是慈善捐赠现实很尴尬,捐赠点很少,甚至这种方式不被鼓励,因为后期管理和运输的成本比较高,这就让旧衣服捐赠变得“得不偿失”,显然,从全国范围来看,能捐赠的旧衣服与实际产生的旧衣服相比只能是凤毛麟角。显然,靠捐赠解决不了旧衣服的再利用。
一方面是旧衣服的惊人浪费,但另一方面却是旧衣服再利用的巨大价值。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测算,如果我国废旧纺织品全部得到回收利用,每年可提供的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相当于节约原油2400万吨,还能减少80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节约近三分之一的棉花种植面积。既然旧衣服回收的环保价值如此之大,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让旧衣服回收成为被遗忘或忽视的角落呢!很尴尬的是,少有企业或专门机构来做这样的事情,旧衣物回收没有形成一个产业的链条。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大课题,然而这个宏大命题就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小课题所组成,面对越来越凸显的旧衣物的回收再利用问题,应该早一点纳入重视的范围。万事开头难,做环保可能尤为如此,所以当有意愿的企业或机构十分匮乏的时候,政府的导向就很重要,用政策去撬动回收体系的建设刻不容缓。
3不该被忽视的都市角落
长这么大第一次来北京。在电视、电影里我太多次看过北京,领略过她那国际大都市的风采。此次来京,我很想看一看北京的真实模样。
几天前,我乘地铁去王府井,在惠新西街北口站一进入地下通道就看到地面上放着三个塑料桶,一个塑料盆,在接滴漏的雨水。看来,首都北京也在接受着雨水的考验。到了王府井,宽阔的长安街、气派的东方广场映入眼帘,整洁的街道,炫目的灯光,宏伟的建筑,让人领略到首都的现代气息。王府井步行街游人如织,我边走边看,感受着首都最繁华商业街的律动。
我在王府井步行街西侧的街道上闲逛。走到外文书店与北京香港美食城之间时,注意到路边的两幢建筑之间有亮光,好奇的我想一探究竟,便往里走去。刚走到道口,就看到一溜4个大垃圾桶,旁边堆放着七八个装满了的垃圾袋。我以为误入存放垃圾的死角,却看到有人从里面走出来,这才注意到就在这逼仄的空间里住着不下十户人家,房子是用木头与散乱的砖块随意搭建的,通道里散发着垃圾的异味,垂在半空中的电线似乎随时都能刮到人,在不远处高楼大厦的反衬下,这里显得破旧、昏暗。出来时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翻着门口的垃圾桶。说实话,在离北京最繁华地带几步之遥处就有如此景象,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第二天我又去了北京前门一带的老商业街。修葺一新的老街上,商铺林立,在散发着浓浓的老北京味儿的牌楼及店铺前,不时有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拍照留念。著名的大栅栏商业街,游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逛完大栅栏,我在附近的小巷里游荡,感受着传说中的北京胡同。有不少人仍居住在这里。我看到,院子过道里堆放着各种杂物,地面甚至都未硬化,居民用砖块摆出一条走道,院里流淌着没有排走的雨水,许多人家门口都放着一只沾满污渍的塑料桶,用来盛放污水或垃圾,狭窄的通道几乎容不下两人同时通过。我没看到胡同里有路灯之类的照明设施。
这两次“小巷游”让我看到了繁华大都市的另一面。作为游人,我想,在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打造“宜居城市”之时,不能忘记、忽略城市中许许多多的“背阴处”,特别是在那里生活的人们。毕竟,一个城市打造得再光鲜亮丽,对于外人、游客而言,不过是浮光掠影的几天,但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这里却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处,是他们的生活所在,他们的幸福感比游客的观感更为重要。从这个层面来说,城市的发展应该更多地为他们考虑。
4工人房,豪宅不该忽视的角落
常见好几百平方米的豪宅或别墅里,工人房与配电房、中央空调主机挤在一堆,有的甚至直接将配电房与工人房合而为一。
近日有朋友问,看豪宅时,什么地方要特别留意,我脱口而出:“工人房啊!”为什么看豪宅最该关心工人房呢?皆因有次去珠江新城采访,有豪宅业主投诉说因为小区裙楼开的酒楼将烟道设在工人房一侧,家里请的阿姨住上两周就因头疼走了。只好再请阿姨,没想到请一个走一个,最后只能让出客房给阿姨住。
后来又有一次采访超级豪宅盘的业主,业主对房子和小区环境都算满意。最头痛的是自家那5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里,工人房门口就是中央空调位,那轰隆隆的声音,换了几个阿姨都说受不了。最后为了留住人,也不得不腾出一间客房来给阿姨住。
随着中国富人阶层财富的快速膨胀,有钱人对居住的要求越来越高,豪宅也越来越跟国际接轨,“国际大师设计”、“智能高科技”等噱头,都成了现今豪宅大炒特炒的卖点。但令人奇怪的是豪宅发展至今,从客、餐厅到主人房、客房、露台、花园……主人们活动空间的尺度越来越大,居住舒适度和细节越来越受重视,但另一方面,豪宅里的工人房,却得不到设计者的重视。常见好几百平方米的豪宅或别墅里,工人房被安排在工作阳台的一隅,与配电房、中央空调主机挤在一堆,有的甚至直接将配电房与工人房合而为一。
有广州某豪宅品牌的外地项目,工人房的设计才令人“叫绝”。房子有300多平方米,主人房带书房加上衣帽间和洗手间,至少有60多平方米。但工人房却只有几平方米大,那么点空间还被一个玻璃推拉门隔成两半,玻璃门里一头挂着淋浴花洒,另一头是坐厕。而在那玻璃门的外面竟横着一张看起来只有火车卧铺大小的床,床头就隔着玻璃“紧贴”着坐厕,想上趟洗手间,得先翻过那张床,再推门进去。
看着这样的工人房,有同行禁不住称设计者“脑残”。突然有人猛拍脑袋大呼:“你们都错了,这才真叫‘与国际接轨’呢。”因为在外国,人工费很贵,中产一族往往买得起大宅却请不起工人,就算是豪宅,通常也往往不设工人房。可这毕竟是中国,越来越多有钱人都在感叹现在找个好保姆比找好老公还难。好不容易找到好保姆了,总得有个像样的地方给人住吧,工人房不能跟主人房比,至少也应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如果没个好地方给人住,又怎么能留得住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