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摄影的演讲稿
1个人摄影展发言稿
尊敬的格外领导,各位老师以及就在的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
请大家原谅,你们听到了吗——砰砰砰心跳的声音?那是我的紧张。我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若下面讲话时只见我有语误和颤抖结舌,也请一便原谅了吧!我把高潮提前,在影展开幕之际,我首先要做的是感谢在各个方面给予我支持与帮助并且在精神上鼓励了我的人,他们真叫我感动!这些鼓励和支持及其重要,因为影展的成功展出就显现在这里,我没有任何的欺骗。我没有特别的鸣谢,现在我想到的只是鞠躬!最遗憾,我的父亲和母亲没能在场!然而,在父亲和母亲的教诲中,我想把这样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默默地去走自己的路,虔诚而踏实,现在这样做,以后也这样做,不骗自己,不骗上帝!我明白,人活着如此美丽却又如此匆匆……不做金钱和名利的奴隶!成功只有一条路,成名却又多条路。成功需要努力,但我一样不知道成名需要么,这似乎是上帝的事情。
我在之前的时间里,也站在下面听过一些讲稿,见他们都弄得好,我却学不来。昨夜才匆匆成稿,弄罢我一想现在这样的情境,我又叮嘱自己要放老实点,这便是个开头。
也许并没有什么要说的,今天我的照片在这里展出,我感到十分的抱歉,因为我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是——摄影?我也不知道摄影的法则(如果那些法则存在的话)。
好像我已经违背了自己,我确信——那个真实的我本身并不会站在这里说什么的。虽然这是我自己的一个影展,但是我已经看到了被大家批评或指责,或者是稍加鼓励了的自己,我却依然看不到被照片本身关注和谴责了的社会以及人性。不只是今天,难道今后我同样也会看不到吗?或者说成错过了也是我想要表述的意思。
我没有刻意地让照片所呈现给大家一种同情,悲伤或者凄惨,我一直相信,不论是怎样的一张照片——它们都活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我想我躲在相机后面看到的这一切,并不是批评,也不能是一种同情,那是一些忧伤的物件和难以辨认的表情,它们在我看着它们的时候让我感到绝望——这些绝望能拯救吗?
我想大家别来鼓励我,也别谈什么祝福,我因当生活在那些绝望中。虽然多年来我都拥有着“相机”它本身,但是我才是前年在相机里看清楚了一些东西,或者说成是在去年。总之在之前的几年里我确实拥有着它,但现在我却不敢承认了,是相机把我带在它的身边,并非我把它挂在脖子上去这里去那里。照片也是一样的,之前我是在某个地方遇见了它,或者找到了——其实都是偶然的一瞬间,我从来不知道明天要拍一张怎样的照片!因该是我去了某个地方,站在某一处不想走的时候,我就发现了某种难以辨认的景象——按了快门,那个时间里的物象就被我抓住了。但是,这是过去。好在现在变了样,就像桑塔格说的那样——来,请拍照!现在就是这个样子,我侵略了世界的某一处,它立即弯下腰来。
我不敢夸大其词,选照片的时候有朋友建议过我,他们站在观看者的角度,似乎说:“我想看见漂亮的照片”可是我已经被自己拒绝了,来不及去重新改变自己!我应该在这里向大家承认,真正意义上我只是发现了什么,而拍摄它们的是相机,并不是我。照片它本身会说话的,我没曾怀疑过。可是照片会去怀疑一切,世界时刻在被过去的照片怀疑,但它并不对过去的一切绝望,往往人却做不到这一点。
阮义忠先生曾这样说过:“拍照片不仅仅是为了展现应该赞美的,而且要让人知道需要什么,谴责什么——以及解决什么?”在这里我没有什么目的,也许大家不能理解我的这句话,但是影像它本身就是一种目的,并不是我的手段。在这里令我担心的是——我们不能将所有的照片的性质加以区分,而使得这些照片有意义的正是照片的性质。我的意思是说:“若照片变成了骗人的东西之后将会掩盖世界的物质性,而物质性才是世界的真实。”如果那些并不是想象出来的真实存在的话,我将永远不去怀疑什么。然而这一切在我躲于相机后面寻找真实的时候变成了我的不安,若我的不安消失了,我可能将是一个脱光了衣服的人,失去了掩盖要么是美,要么是丑,我一看自己,的却很丑。我是上当受骗了,请大家当心!
那么,在最后,请照片说话!
2首届中国国际艺术摄影高级论坛上的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摄影界同仁:大家好!
在风景如画的浙江丽水,中国摄影家协会成功举办的这次“首届国际艺术摄影高级论坛”是在中国摄影事业空前繁荣的时候召开的。也是对新中国成立55年以来摄影历史的总结和对艺术摄影未来发展的展望。很荣幸能够参加这个会议并与各位与会专家交流探讨。对于中国摄影现状的理解与分析的全文已经在大家手里。我现在简单阐述一下要点。
1,新闻纪实摄影的核心是绝对真实性
新闻纪实摄影是摄影最主要的功能也是最重要的摄影类别。新闻摄影的一个核心(真实性)和四个基本要素(发生时间、地点环境、参与人物、发生事件)是新闻摄影作品的基础。在中国新闻摄影的历史长河中,不乏非常著名和感人的优秀摄影作品。相对而言,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为了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在我国物资资源高度匮乏和艰苦的简陋条件下使用数量极少的摄影器材积极开展摄影宣传。为了节约有限的资源,要尽量通过更多照片极力展示欣欣向荣的新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干快上、战天斗地以至改天换日的大好局面,摄影创作充分展示了伟大祖国建设事业的空前繁荣。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摄影宣传和创作活动更受到一些教条化的约束,开始走向程式化、格式化的套路。新闻报道不同于舆论宣传,在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口号的三统一要求下,摄影作为最直接的形象宣传手段,虚假而刻意美化的照片无疑玷污了新闻纪实摄影最核心的真实性原则。
2,媒体开放有利于优秀摄影作品的产生
更多的摄影人在自己生活工作中能够随机发现并把握各种社会生活、趣闻逸事、突发事件的现场记录等各种拍摄机会。这些照片不仅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反应能力,同时也是社会责任感的充分体现。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很多社会生活中感人的镜头只存在片刻时间,等待专业记者前来拍摄根本不可能。对于各种各样的社会突发事件,无疑,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拍摄的第一手材料弥足珍贵。我们国家现在拥有一千几百万的摄影爱好者,这个数字还在逐年递增,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摄影队伍,在带动摄影产业发展的同时,珍惜这些社会力量,充分挖掘这些雄厚的社会资源无疑是对中国新闻摄影宣传事业巨大的补充和延伸。只要各地各级平面媒体由过去对版面照片的内部垄断变为开放的对于绝对真实可靠的优秀照片的采纳,一方面提高了媒体的市场竞争力,一方面促进了摄影人创作和记录历史的积极性,媒体的触角得以延伸,各种新闻照片会及时出现在编辑面前,选择优秀照片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充分体现新闻摄影作品的要素、人物感情和动作具有张力、构图严谨合理、画面清晰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并且能够真实反映事实的感人照片才更容易脱颖而出。从一定意义上和一定程度上,是平面媒体的不开放形成了今天摄影爱好者不愿意参与那些虽然社会意义强烈、欣赏效果未必很好除了参加比赛而无市场的摄影题材的拍摄。
3,不能仅通过有限的摄影奖项来评价摄影人的艺术修养水平
摄影是以照相机作为工具记录影像的过程。只有充分挖掘镜头和成像材料的潜力才能更好地获得作品的成功。摄影作品的得奖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通过有限的摄影奖项来判断一个摄影人水平高低是不公允的。只要学会聚焦和按快门就会照相,不论摄影人的文化功底与艺术造诣高低十分钟就能诞生一个摄影家的片面说法就是这个现象的普遍写照。而优秀的摄影人应该具有扎实的摄影理论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拍摄镜头的快速捕捉能力。
4,西方的以人为本和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东西方艺术审美价值观最主要的区别
目前,更多的摄影人还是把目光集中在风景风光和对美丽大自然的拍摄上,对于花草鸟虫的关爱程度和热心越来越高。这本身是件好事,为什么我国的摄影人会如此追求对这些唯美体裁的积极挖掘呢?有中国历史的原因。倾向于在山水之间寄托情思是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美好传统,也表现为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学者自我清高孤傲的人格特点.世界上不论哪个种族和民族,除了肤色不同以外就是信仰和习俗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后天的生存环境而不是天生所具有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种族和民族只要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具有同样的经济基础和受教育条件,他们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不会有太大太大的差别,审美趋向也不会相差太悬殊。真正构成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不同的是社会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当然也包括历史传呈下来的文化伦理传统观念。个人信仰与民族信仰相统一,宗教信仰是社会聚合与稳定的粘接剂,信仰的多样性中存在文化的共性,而希腊罗马与美国正是民族对抗与冲突过程中逐渐融合发展的成功典型。因此开放的中国如何把握机会,充分地吸收世界上各种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应用在包括文化艺术在内的国家建设上是非常重要的。西方的以人为本和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内涵是各自在从事艺术创作中表现手法不同的根源之一。
5,摄影创作要把握好拍摄对象的核心内涵
最好的拍摄素材就在身边。任何一个地方的风光风景,不是天天会出现最佳的观赏点和观赏光线。特定的地理特点只有几种特定的光线和季节以及特殊的天气现象条件全部或者部分具备时才会有更好的拍摄机会。对于大多数并非当地的外地摄影家,很难能够充分把握这些机会。时间金钱或许都不允许,这样匆匆来匆匆去,很难拍摄回自己非常满意的照片。如果侧重过程,注重感受和体验。无疑会得到收获,满意而归。如果更加关注拍摄结果,就需要对你拍摄的体裁进行周密的研究、对你的拍摄计划和路线进行周密的部署。同时需要早出晚归,面临野外生存困难,这些是需要克服的,当然也锻炼了意志,陶冶了情操。另外一个方面也是受到更多的肖像权困扰、受到优秀新闻照片稿件难以发表的困扰,而做出的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拍摄美好山川和花鸟鱼虫不受这些烦恼的困扰,不能发表自己还可以欣赏和回忆吗。举个简单的例子,风光摄影中经常有人文景观的点缀,也就是建筑物。中国古代建筑精品之一的北京皇家宫殿建筑群是千年中国帝王文化的积淀,颐和园绝不仅仅是浪漫的乾隆皇帝纯粹喜欢江南美景而为之,更深刻的内涵就是为了亲民政策表现出他这个游牧民族对江南士绅的亲近和对大汉民族文化的深深热爱和获得汉民族的好感,享受之余又为统治服务。摄影创作就应该拍摄出其中的文化和哲学内涵,否则仅仅是画面热闹和色彩耀眼而已。其他题材摄影创作活动同样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
6,摄影人提高个人修养是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的前提条件
当今世界是个崇尚个性张扬的社会但是张扬个性并不是要表现另类另类不是好的个性发挥。摄影人也需要社会认同,希望创造人生最大的价值,探索自己能力的极限,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摄影作品吗,本来就存在你喜欢他未必喜欢的缘故,只是自己心态要平和些,争取发现不足、争取更好、一次一个台阶,让人感觉你一直进步、发展。逐渐的,不喜欢你的开始喜欢你,不认可你的开始崇敬你。只要自己抱有正常的平和的心态并具有常人达不到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聪明的头脑,处世冷静果断、知识渊博具有涵养、文化底蕴深厚、甚至组织驾御和社会协调能力突出、具有热心,为人做事大度大气,谁能不喜欢你都是怪事,除非他完全出自无奈的嫉妒。
7,探询文明是摄影永恒的创作主题
摄影需要投入,不论是金钱还是精力,广大摄影人应该鼓足勇气,拿起相机,去记录你周围的一切有意义的镜头,坚持摄影能动性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向着推进人类和平、共同文明、共同发展、共同幸福的主题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题材挖掘。在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用我们震慑人心的作品感动人类、启发人们,在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和美丽景观的过程中,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审美需求和愉悦的同时,也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使人类朝向更加文明的明天迈进,才是我们摄影人最为崇高的理想,也是永恒的创作主题。
在我国全民族素质大大提高和各种相机得到普及的今天,坚持正确的文艺方针,在三个代表思想指引下,更多得到专业艺术美学熏陶、拥有完整的正常人格、具有自由创作激情和更高审美价值趋向的各种风格独特的优秀摄影家会脱颖而出,丰富人类艺术生活,展示新的开放的中国的艺术魅力,这种欣欣向荣的艺术氛围也正是我们共同期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学术氛围和艺术创作空间将会引领摄影艺术走向新的辉煌!
3黄河摄影演讲稿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首先送上我诚挚的感谢;感谢时光带给我们今天的相聚,感谢各位朋友在这里,感谢在这美丽的季节,我们共同度过一段珍贵而美好的时光!
我来自遥远的中国,中国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对于一个风光摄影人来说,生活在这样一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是一件无比幸运又倍受挑战的事情。幸运的是我们的国家拥有东西南北数不清的神奇山水,一年四季看不尽的美丽风光,可供我尽情的欣赏、体验;倍受挑战的是“世界太大,而我的取景框太小”,从我拿起照相机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拍什么”的问题需要解决。人们常说“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把自己三十多年用“第三只眼睛”看到的世界的一角带到各位朋友面前,让这些作品告诉朋友们:我看到了什么?我拍到了什么?
请欣赏。
看到这些照片,我不知道朋友们心里的感受是什么?由于交流的时间有限,我这里假设大家最想知道的问题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个是“为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拍摄对象?一个是如何,如何拍出画面上的这些影像效果。下面,我就从这两个方面给朋友们简洁介绍说明我的摄影作品。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拍摄对象?
我的作品拍摄的主要对象是中国的黄河和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
为什么要拍摄黄河?世界上那些古老民族的发祥地几乎都依傍着一条大河,如古印度和印度河,古埃及和尼罗河。在中国,每个孩子在上小学、中学读书的时候,就从课本和老师那里得知,人类在黄河沿岸的生命活动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中国最早和最灿烂的古代文明,都是在这条河的两岸孕育诞生,黄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子民,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王朝更迭,历史兴衰,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在中国乃至世界上,表现黄河的优秀摄影家和作品非常多,我只是其中的一员,但中国尊敬的同仁们却把“黄河摄影家”这个光荣的称号单独赋予了我一个人,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和同类题材的作品比起来,我的黄河照片做到了别人没有做到的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拍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耗资最多。黄河总长5464公里,流经中国九个行政省区,流域面积达75.2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我从1999年开始拍摄工作,是中国唯一一个把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全程航拍的人,也是唯一一个在地面上采取驾驶汽车和徒步行走方式,把黄河流域从源头完整走到河尾的摄影人,期间用于拍摄工作的费用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的妻子曾经开玩笑说:只要把胶卷像子弹一样扫射出去,把欢欢绑到机翼下都能拍到好照片。“欢欢”是我们家小狗的名字。我想妻子是对的。航拍时,助手们在飞机上给我不停地换胶卷,动作之快,真的像战士在战场上换弹夹!
第二点,照片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这一点其实是第一点带来的必然结果。近十年从空中到地面连续拍摄,使我的黄河摄影作品不同于以往只出现在明信片、风光画报上的单张独幅照片,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系列;在我的作品中,黄河从涓涓细流汇成的源头走到千里归大海的入海处,黄河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阴晴雨雪不同的景色,黄河两岸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风土民俗都有细致记录。把所有影像视点串联起来,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源远流长,历经苦难的大河母亲的形象。
第三点,多侧面展示黄河真实丰富的性格特征。河如人,也有性情,我自身也是一次又一次亲历黄河,通过摄影镜头才知道我们的黄河母亲拥有多么令人吃惊的丰富性格。请看这张(“河出星宿”):一汪汪清泉,一条条细流,像仙女手中跌碎散落在人间的宝镜,在平坦柔软的高原草丛中闪闪发亮,静静流淌。这就是黄河的源头,我们的母亲在他降生的时候,一如地球上所有新生的婴儿一样,身躯较小柔弱,眼眸清澈明净。再看这一张(“巨龙之初”),蓝天白云,起伏的山峦,浑自裹着青翠的绿毯,洁白的羊群在这绿毯上自由游动,离开源头的黄河像从可爱少女发辫上脱落的美丽发带,飘飘荡荡缠绕在青山脚下。
这一张(“谁谓河广”),万条细流汇成宽广大河,碧波浩渺,绿树环绕,空气清新,黄河丰满朗润起来了,像一位刚刚养育过婴儿的年轻母亲,容光焕发,乳汁丰饶,端庄秀美。
走过辽阔草原(“四川诺尔盖草原上黄河”),穿越陡峻峡谷(“峻峡生辉”),穿行荒原沙漠(“黄河落日”),流过千年土垛(“静影沉璧”),我们母亲河的怀抱中已是儿女满室,处处生机勃勃(“塞上江南”)。
修建大坝发电(“三峡水利枢纽”),堵截峡谷高原出平湖(“高峡出平湖”),灌溉广裹农田(“黄淮新貌”),筑造宏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黄河母亲一路奔波,一路付出,步履渐渐沉重,面容失去清秀。
黄河进入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这里山失去植被保护,泥土裸露,沙土流失严重,每年平均有16亿吨的泥沙冲入黄河下游,母亲河开始告别青山绿水,换上了如同中华子民皮肤般的颜色,真正变成了一条黄颜色的大河。
黄河来到陕西壶口地界,几百米宽的河道骤然缩窄到几十米,跌落到40多米的深谷,浊浪滔天,水雾射溅,水声如雷,轰鸣不止,犹如黄河从天上撕开了一个裂口,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又如千军万马的古战场,人吼马嘶,激烈冲撞,形成了世界上第一黄色大瀑布的壮观景象!十年前,我第一次见到如此壮美的景象,被强烈的震撼、感动了!这就是中国人民心中最普遍崇敬、认可的黄河母亲的典型性格:像一个巨人,气势雄伟,伟大坚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黄河正是在这一点上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万里黄河一壶收”)
最后,奔流到海的黄河,在入海口形成清浊交融、黄绿分明的惊人景象。(“大河入海”),此种情景提醒我们每一个黄河养育的子民深深的反思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保护大河,如何再还一个山清水秀的母亲河。
这就是我看到的黄河母亲的真实形象:源头清冽,细流成河,奔腾万里,滋养生命,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由绿而黄,由清而浊,遭受危机。我把这一切用镜头呈现在世人面前,企盼所有热爱这条大河的人们共同分享大河的光辉和恩泽,共同分担大河的痛苦和忧虑。
现在回答为什么拍摄黄土高原。理由很简单,因为那里是养育我的故乡,我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世界上最荒凉原始的这片黄土高原上度过,我熟悉那里的一切。没有到过中国西部的人,常常对那片神秘高原充满许多想象和猜测,现在,就让我的镜头告诉你: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
这就是上天赐予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远眺,无数大山如凝固的黄色巨浪连绵不断,浩茫延伸,绿意匮乏,一片赤黄;近看,山体被千万年的风雨剥蚀成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黄土松软,树草稀少,荒凉闭塞,生存条件及其贫穷落后;暴雨倾注,泥流齐下,水土流失严重。旷野中残存的古城墙、烽火台遗迹,见证了这片土地历史上曾发生过无数次惨烈战争;高耸林立的钻井架,长长的天然气石油输送管道,开采中的巨大煤田,又见证了这片高原在久远的古代曾经是林草丰茂、野兽出没、河湖遍地的繁荣昌盛之地;四通八达的铁路,游人络绎的旅游景点,显示着这块土地不再和外面的世界隔绝。
那么,人在这一方土地上又是怎样生存呢?
荒凉的山体上修起一层层梯田,种上树草,希望绿色重新回到这里。;贫薄松软的黄土山坡上,不放过任何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种植谷物粮食。;在山腰、山脚向阳的山体一面挖掘出窑洞,是这块土地上最常见的居住方式;甚至现代化的大学,也有世界上最大的窑洞建筑群;深深的水井提供的地下之水是人们主要的取水之源;石碾可以给谷物去壳,磨碎加工粮食;庆祝节日,敲响腰鼓,扭起秧歌尽情歌舞;送别生命,一堆黄土垒成高高的坟塔,鲜艳的纸花圈和焚化的纸钱是生者对死者最后的祭奠;“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资助下的“黄河流域治理工程”,以及中国政府退耕还林,“再造山川秀美工程”的启动,更为这片古老高原送来越来越多的绿色林带,美丽青山。
这就是最真实的中国西部,最真实的黄土高原,在这里:古老与现代,荒凉与神奇,文明与落后,贫穷与富有,热烈与寂寞,强悍与渺小,许多强烈对立的事物齐集并存。我对这片土的的感情永远是强烈的爱与永久的思念:在最严酷恶劣的环境中保持热情的追求,不懈的努力,乐观的人生态度,奔放的生命力,是这块土地教会我最大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些照片最想表达的生活信念。有时间,欢迎各位朋友去中国的黄土高原——我的故乡,走一走,看一看。
第二个问题:这些作品中的影像效果是如何拍摄成的?
一个摄影家首先应该是个思想家,其次应该是个能玩好照相机的能工巧匠,我在拍摄的技术方面主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多时段、多角度的拍摄工作方式。我所拍摄的黄河与高原,绝不是一朝一夕、偶然捕捉到的画面,而是长期深入实地,仔细观察的结果。比如黄河壶口,我曾先后去过十八次,在不同季节、天气、距离仔细考察观看这一黄河大奇观,从远眺近察、正看侧看、上观下望不同方位角度,在这一同一地点拍摄了上千幅照片。比如这一幅(见照片“”)展示的是夏秋之际,水流旺盛急湍,黄河之水天上来,浊浪滔天,一泻千里的奔腾之势。这是一幅严冬时节的壶口,坚硬的岩石,悬挂的坚冰,冻结的冰堆,展现了一个凝固寂静的睡眠中的壶口;这是雨后的壶口,一道彩虹凌空横跨河床,飞溅的水雾在阳光下映射出七彩虹影。
二是大量运用广角镜头和航拍视角营造壮美雄奇的影像基调。大河与高原,都是宇宙间宏伟巨大的自然物,庞大宏伟的事物经常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是震撼、惊奇、激励、舒展,对于摄影艺术来说,必须以巨大、崇高、动荡、宽广的造型来撞击人们的视觉感受,营造于表现对象相吻合的壮美形象,超大的广角镜头的运用和高空航拍最能实现这种构想。比如,只有在万米高空,像雄鹰一样俯瞰翅膀下面的世界,才能看到黄河像传说中的中国龙一样,舞动着巨大身躯,蜿蜒曲折地穿行在群山环绕、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腹地中(见图“陕北黄土高原之洛河流域”);看到黄土高原上像黄金分割般整齐盘旋、层层环绕的高原梯田,欣赏到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人间奇迹(见图“陕北黄土高原之榆林绥德)。
只有超大的广角视头能涵盖这样恢宏宽广的视野:远景中起伏的山峦,中景中的两岸或平整或突兀的岩石,近景中滚滚而来的巨流,飞奔直下的瀑布,还有跨越天地间的绚丽彩虹,有远有近,有主有次地结构在一起,构成一幅意境深邃、精致又有气势的壮美画面。
三是画面色彩的鲜明强烈。看罢作品,我想朋友们一定对照片中大片大片涌动的色彩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这一张(见图“宁夏黄土高原”),画面上金黄色、古铜色的黄土地的本色雄踞主要空间,大山间的峡谷切出条条狭长浓重的带状黑色,浅绿深绿的庄稼地似棋盘纵横镶嵌,画面中央大河像巨人身躯上粗壮的血管,流淌着鲜红明艳的血液,生命与自然在这里像时间和空间一样始终守望,永恒依傍。
再如这张(见图“俯看黄土高原”),像画家用中国的毛笔饱蘸墨汁,在硕大无比的画布上虚虚实实、浓浓淡淡描绘出错综复杂的图案,而实地上那黄的依然是高原,那黑色是严寒冬季里失去绿意的树木和草。还有枯白岩石上艳红鲜绿的可爱小草(见图宁夏黄土高原),黄土山洼上阴阳两界洁白与湖蓝色的残雪(见图“冬季的陕北黄土高原”);秋季农家小院大串红艳艳的辣椒和金灿灿的玉米。多种浓烈饱满的色彩是大自然自身的颜色,我让它们在画面上奇妙组合,展示出大自然的荒寒、冷峻、刚硬、热烈、雄伟、博大的多彩风貌,也传达我心中对大自然、对生命永恒的敬仰与热爱、赞美。
摄影是“瞬间永恒”的艺术,我衷心祝福各位热爱摄影的朋友们,在未来拍出更多生命力久远的作品。
我的演讲介绍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