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勇敢说不作文
1勇敢的说不
在日常生活中,当有人向你借东西或发出请求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很难拒绝,虽说心里不愿意,但也会很不情愿地答应,因为碍于面子,不敢说不或者不愿意说不,怕伤了和气。这种事情在生活当中是数不胜数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会因为一些虚荣心而撒谎,说到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这是讲美国男孩汤姆和他姑姑的故事:汤姆刚刚大学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所以生活很节俭。
有一次汤姆的姑姑来拜访他,和他聊了很长时间,也很愉快。
中午了,吃午饭的时间到了,汤姆这时兜里只有十美元,汤姆想买一些菜给姑姑做饭吃,可是姑姑执意要出去吃午饭,汤姆没办法,只好和姑姑出来了,汤姆本想挑一个小吃部随便吃一顿就行了,可是姑姑偏偏选中了一家很体面的餐厅,汤姆一下子紧张起来了,可是又怕姑姑笑话他,所以只好跟着姑姑进去了。
姑姑点了很多菜,像海参、鲍鱼、油炸大虾……这些菜都是很贵的,汤姆很为难,但是汤姆还是说:“没有了吗?继续点,随便。”汤姆手里紧紧的握着那十美元。
直到结账的时候,汤姆手里的饭菜一口也没吃。
该结账了,当服务员拿来账单,汤姆一看,惊呆了,这些菜竟然花了五百美元,汤姆坐在那里不知所措,这时汤姆的姑姑说:“汤姆,其实我就是为了考验你,你为什么手里只有十美元还要到这家餐厅里来呢!你应该一开始就勇敢地说一声“不”。”随后,汤姆的姑姑帮汤姆付了钱,并把把汤姆送回了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当超出你的能力范围时,你就不要随便答应,要勇敢的说声“不”。不可以一味的逞强,到最后将导致尴尬的局面或者严重的后果。
朋友们,要记住一句话“言必信,行必果”,不要光说不做,一味逞强,要学会对周围的人勇敢的说“不”!
2勇敢说不
天空由乌云密布变成了阳光明媚,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步子加快了许多,心中的大石头也放下来了。汗水湿透了衣服像刚淋了一场雨试的。我终于说出了那个“不”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中午我正在玩跳格子,忽然看见洋成和两个强壮的大哥哥在说什么。好奇心使我赶上前问到:“洋成你在干什么啊!”“去网吧,我想……”我说起话来吞吞吐吐的有一些犹豫了。他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说:“网吧可好玩了,里面有好多小游戏呢”我正想“好”可又卡在了喉咙里。我想起了爸爸和老师说个未成年人不能进入网吧。正要说“不”可又害怕那两个大哥哥,我是左右为难。忽然我有了一个两全齐美的好办法。我说“不了,我妈妈叫我回家看书了。我先回去了,洋成你也快回家吧!”说完,我就飞快的跑到对边的小树丛中盯着他们。果然洋成回去了,我想是作业没做好吧!心里暗暗高兴。
这时我才发现一滴“水”落到我手上,我已经满头大汗了。衣服也湿透。我觉得天好光明啊。
我终于说出了“不”字,我战胜了自己的害怕。我赢了。
3勇敢是什么
勇敢,是推动人们前进的的动力;勇敢,是驱赶人们心中阴影的明灯;勇敢,是战胜人们心中恐惧的武器。然而,勇敢,也是宁死不向恶势力低头,勇于说“不”。
我们的王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勇敢的人。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王老师一瘸一拐的走进教室。原来,今天的课程是勇敢,同学们纷纷将期待的目光投向王老师。只见王老师单手向前,请同学们发言,有人说勇敢是视死如归;有人说勇敢是见义勇为;还有人说勇敢是知错就改……王老师望了望同学们,满意地点了点头。正当大家情绪高昂时,教室里传来一阵刺耳的呼哨声。王老师的脸顿时有晴转阴,三步并作两步走到讲台上,严厉的喝问道:“刚才的口哨是谁吹的?”教室里鸦雀无声,“如果没人承认,你们就一直罚站下去。”
不一会儿,四位同学“唰”的一声站起来,争先恐后地承认错误。王老师微笑着示意他们坐下,绘声绘色的的讲诉起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十几年前,有个年轻人,被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他们日夜审问比他认罪,但这个年轻人非常倔强,始终咬定他没犯罪。最后他的一条腿被打折,落下了终生残疾。”同学们面面相觑,搞不清老师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
老师平静地看了看同学们,接着说:“你们说的没有错,视死如归、勇于认错、见义勇为这些都是勇敢,但还有另一种勇敢,这就是拒绝。不是自己做的事,不管压力多大都不承认。我知道刚才你们都没有错,因为那呼哨是我吹的。”
下课时,同学们看着老师一高一低走出教室的背影,突然明白了,他就是当年那个被打断腿的年轻老师。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一些误会,让我们鼓起勇气,勇敢地去否认自己没有做过的事。该拒绝时拒绝,亦是一种勇敢。
4 勇敢说“不”
有些人是众人眼里的大好人,对家人无微不至、对朋友有求必应,即便是对陌生人也慷慨相助,哪怕自己受苦受累受伤害也不对别人说“不”。美国一名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对他人太友善的无私性格或是一种病态。
对人友善却伤自己英国《每日邮报》7日刊登作者露西·泰勒的文章,通过她一名女性密友的故事分析这种“友善病”。
泰勒的朋友对工作、家庭、朋友面面俱到,抚育两个孩子、照看房子、参加家庭教师协会会议、照顾老母亲之余还当起兼职护士。亲友们有问题也都爱向她求助。一个侄女每天给她打电话,控诉自己丈夫,声称婚姻走到尽头,一说就是数小时,时而痛哭流涕,时而怨声载道。
表面来看,这名朋友是大家眼中最友善无私的人。而她私下对泰勒坦诚,自己身心俱疲。有一次面对一名倾诉烦恼的同事,她表面上礼貌应对,还不断安慰对方,实际上早已不耐,“我想让她闭嘴或滚开,想扇她一耳光”。泰勒说,人们从小就被教育说对人友善是一种善行。许多女性和她的这名朋友一样,不断给予以取悦于人,不由自主地赞同对方、满足对方要求,难以对别人说“不”。
友善原来只是面具美国心理学家莱斯·巴巴内尔认为,对他人友善至泰勒朋友这种程度已经不再是值得赞美的善良性格,而是一种病理状态,名为“看管人性格紊乱”或“取悦病”。
巴巴内尔在其着作《揭开友善的面具》中写道:“极端无私是一种用来掩盖一系列心理和情感问题的性格特征。”他说,这类女性为数不少,她们友善无私的背后通常是痛苦、孤立、空虚、罪恶感、羞耻感、愤怒和焦虑。
“问题是要成为圣徒可能会致命。当给予成为活着的理由,那人就不再是人”。
巴巴内尔说,大多数习惯取悦于他人者,对拒绝和敌意有着根深蒂固的畏惧和焦虑,从小就学习如何尽力避免拒绝他人引起敌意,因此戴上友善的面具,只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他们希望感到被人需要”。改变习惯解救自我这种过分取悦他人的滥好人可能需要付出高昂代价,譬如活在对拒绝和失败的恐惧中、充满自卑、失去自我、时常自我责备、对人际关系缺乏安全感、无力抉择、疲于追求完美、感觉被孤立等。英国伦敦塔维斯托克夫妻关系中心负责人苏珊娜·阿布斯说:“如果某人太顺从,不能为自己挺身而出,没有自己的声音,那就容易受人欺负。”
阿布斯说,要改变这种长期以来的行为习惯需要“痛苦的努力”,需要更多了解自己的恐惧和担忧。此外,阿布斯还建议“好人”努力学习为自己说话,尝试说“我想”、“我要”。
最后需要记住,要回应别人的需求,但前提是不能为此违背自身意愿。换句话说,要像爱自己一样爱邻居,但首先要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