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课题研究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 07-22 栏目:总结

1课题第三阶段总结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这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刻不容缓的要从村小的低中段学生抓起。

参加课题《村小中段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已将近两年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我认真地开展了研究工作,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人的业务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了使我们的课题在实施阶段的研究中更有成效,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现将研究中已取得的阶段成果。总结如下:

一、研究的目标:

1、初步探究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寻找适合农村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模式,给我校课程改革提供突破口和实践的可能。

2、在促进学生活泼主动发展的同时,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使学生愿意通过个人努力,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提倡合作精神的基础上竞争,竞争中的合作,达到相互学习,积极自主实践,勇于创新,共同提高和发展。

(1)让学生从自主探究过程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知识的发展和发展过程的体验。

(2)让学生从自主探究过程中体验相互协作、共同学习的乐趣。

(3)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努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逐步养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

3、教师角色的转变,充当学生的“管理者”、“资讯人”,同时要当好学生的“顾问”,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促进教师不断的提高业务水平,掌握教学中的技巧,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

二、研究的措施

(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也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状况,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应教学生自学方法,问题思考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步骤等,而在小组讨论中,全小组怎样合作学习,怎样抓重点、难点,怎样提问,怎样讨论质疑,教师都要重点指导,适时点拨,由面到点,由扶到放,逐层深入。

(1)一般性的问题,我们多采用学生“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空间大,在单位时间内个体获取的信息量多,因此我们把它定格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一般性的问题”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环节,如概念学习、法则学习等;二是指数学学习中难度较小的问题。学生“自主”性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自己独立思考为主,充分实现个体在数学活动中的自主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把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放在首位。例如:五年级“统计”教学中我们实验教师确定如下自学纲要:步骤一:课前自我调查收集可以用来进行统计的数据和现象。

步骤二;明确自学目的任务;出示尝试题目;了解图中信息,和同桌或者小组成员进行信息反馈。

步骤三:独立完成四张简单统计表的数据填写,引起思维冲突,四张分散的统计表要对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非常麻烦;出示例题复式统计表,填写数据;比较,得出结果,分析想法;交流自学成果。

步骤四:独立完成复式统计表的应用和实践,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重点问题,我们多采用“合作”性学习。对本课中包括对有关结论的形成的理解,对知识的把握以及运用的规律等我们多数尝试让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性学习主要在课内进行,是以同桌或者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对话,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二)、“自主、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它自始至终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

1、“自主”学习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课前、课中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前一次课教师介绍的下次课的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感知将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步,交流、讨论、验修。同教师交流,和同学讨论,检验并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知,初步掌握学习内容。

第三步,自主练习。对学习内容自主练习,直至熟练掌握。对例如:对于概念性强的教学内容就可以在课的有些部分采取自主学习,像四年级的《分数的认识》、《运算定律》等课例中对概念的概括可以引导学生自行阅读书本,交流概念的形成过程。

2、“自主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探究问题的选择。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减少选题的盲目性,利于探究任务的完成,问题的选定可由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和学生讨论决定。

第二步,自主体验,探究答案。通过对资料的加工分析,亲身体验自己探究的正误,并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在控制好课堂秩序的前提下,深入到学生的探究中,收集学生在探究中值得提倡和需纠正的信息,对探究中出入比较大的学生要及时给与点拨。

第三步,交流评价。学生在教师、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成果,同时在自评和教师、同学们的评价中,审视自己的不足,锻炼与老师、同学交流的能力。

第四步,帮教巩固。反复练习,一般来说,在课堂上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面面俱到”,照顾的“无微不至”。因此,在交流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生生结对子”等方式进行帮教练习,此间,教师就可以有时间巡视指导练习,有重点的因材施教。例如:学生探索长方的面和平面图形特征时,引导学生先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自主独立研究,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发现: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相对的棱是平行的;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当教师要学生用一句话概括长方体面的特征时,学生就自然生成了“相对的两个面相等”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是学生自主探究出来的,就形成了丰富的体验。

(三)“自主预习”学习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看”把所学新内容看1—3遍。

第二步,“圈”把所学新内容中不明白处圈出来。

第三步,“标”把所学新内容中蓝精灵提示的知识点标出来。

第四步,“练”尝试练做做一做中的练习。

第五步,“签”家长针对自主预习情况进行签字。ⅱ教给学生解决自主预习中疑难问题的方法。

三、取得的成果

1、自主探究效果评价

2、教师方面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已被我校教师认同,至今仍在不断地研究与发展。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增强了科研能力。课题研究启动后,部分教师才发惊讶发现科研就在我们身边,科研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初步懂得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为了更好地研究,很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钻研业务,教师的业务素质明显提高了,撰写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和案例,我们的教师正逐步实现由“教书匠”向“研究型学者”的转变。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变“灌输式”、“一问一答式”为“启发式”,能在引导上下功夫,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和自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三年的实践,许多教师觉得最大收获是教育观念的自我转变。表现在教师对自身工作和任务重新认识与定位上。从过去单纯传授知识到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对学生学习地位的尊重和对学生的重新认识上,很多教师认为,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自主探究学习受到了挑战。

3、学生方面

开展研究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营造了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实现了学习由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转变。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各种自主探究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课前预习已不必由教师做专门的指导,只须按照掌握的预习方法自主进行,有些学生还超前预习,主动想办法解决疑难问题,一些以前羞于启齿的学生也开始有了探究、展示的欲望。

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在学期初能认真分析自己的学习实际,确立自己学习的奋斗目标,并据此制定出自己的学习计划,探索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学法的尝试和探索,并及时作出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深入反思,总结经验,进行学法的改进,学习状态的调整,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兴奋状态。

随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不断提高,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方式已开始向多个学习层面辐射,如数学、品德与生活、美术、班级管理、文体活动等。部分实验班已建立了自主管理模式,涌现了一大批教师的小助手、小参谋,使班级管理迈出了一大步。

初步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在课题研究中,学生已初步养成了自主预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复习的习惯,乐思善辩的习惯,广泛摄取信息的习惯,设疑解疑的习惯。

四、反思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研究教育是培养新世纪学生健康的主体精神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而从村小开始对学生进行自主参与探究能力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它是一种将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积累相联结的展现学习方式在书面的体现,不同层面的探究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村小学数学低中年级教学中自主参与教学法的研究我们认为势在必行,因为孩子的学习往往没有内动力,教师采用有力的激励手段,可以激发孩子强烈的参与学习欲望,使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在现今的环境中,什么样的教育手段最有效,还是值得我们去共同研讨的。

1、努力做到课题实验的研究长期化、制度化:“以赏识的目光去关注每个学生,把课备好;以真诚的感情去表扬,把课上好;以饱满的热情去激励,把学生教好。”通过激励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效率。

2、能持之以恒的把好的探究手段坚持贯彻下去,比如:以优点卡。将孩子们不管哪方面的进步或好的表现,写成一张张短文卡片或者写在卷子上,这就是优点卡。(或写在卷子上)发给学生。这是鼓励、鞭策学生进步的有效手段。

3、以争星(或加分)为动力。

在课题研究中,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工作作为实践成功教育的主渠道,深入开展争星活动。把学生的各项活动、及学生常规表现都融到争星活动中来,对班级的学生各项工作一定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科研工作要做到扎实有效就要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我们的课题研究,尚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相信在进修校科研领导的指导下,我们课题一定会有新的起色。我们决心在今后的日子里积极实验,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实验措施,主动向他人学习,寻找更好的更加有效的实验手段,促使老师和学生提高工作及学习效率,争取更大进步!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探索、创新,逐步改进,完善我们的课题研究成果。

2音乐课题第三阶段总结

一转眼,我们的课题研究已告一段落。在第三阶段的收集整理之中, 我们特别高兴,因为我们看到了收获、体会到了喜悦。现将我们的第三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1、小结交流,进行阶段性成果总结。探讨解决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建立有效的器乐教学模式与综合评价机制。

2.编印校本教材,规范教学。结合各校的音乐教育传统与师资优势、学生的兴趣、年龄特点,开发和选编了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器乐进课堂》

3、接受了领导的中期检查,受到好评。

4、完善评价机制、总结反思,实验教师写出论文和总结报告。

5、邀请课题顾问到我区鉴定课题研究的工作情况,准备结题。

二、课题研究成果小结

1、学生自身取得的成果

(1)通过器乐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口 风琴、葫芦丝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在音乐课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积极主动表现自我的能力。

(2)通过学生的演奏使自己欣赏到悦耳的音乐,同时也让别人欣赏自己精彩的演奏,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

(3)解决了识谱问题,在唱熟歌曲的基础上使他们带着对音乐的兴趣和感受进入吹奏的音乐实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演唱能力。

(4)在口风琴、葫芦丝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表演,让学生吹吹唱唱、跳跳,在愉快的环境中心情得到释放,个性也得以张扬。

2.教师自身的收获 通过课题研究,对教学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能力,促进了自身素质和自身的成长,也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

3、论文:李香玲老师的论文《小学音乐课培养探索》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李香玲老师的论文《利用器乐教学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心》在20XX年全国教育系统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

4、公开课:李香玲老师执教的口风琴展示课《米老鼠进行曲》在20XX年呼市地区音乐、体育、美术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同时音乐教案《米老鼠进行曲》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青年教师新课程教案设计大赛中荣获二等奖;李香玲老师在20XX年5月全旗小学新课改联片同课异构活动中荣获音乐学科优秀奖;同年9月李香玲老师在全市小学教学观摩交流活动中所做的示范课获优秀奖;20XX年4月,王海燕老师执教的葫芦丝观摩课《月光下的凤尾竹》、郝倩如老师执教的口风琴观摩课《小星星》在学校第一届教学能手比赛双双中荣获“音乐教学能手”称号。

总之,这一阶段我们充满希望,我们坚信付出总有回报,因为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一点一滴的成长与变化,看到了他们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与追求。

3课题研究第三阶段研究总结

现阶段,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科学、艺术使用现代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更完善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需努力的方向。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语文的人文精神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让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得到碰撞,使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固有的教学基础上达到最优化。它打破了以往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僵硬局面,构建了一种活泼、新颖、重方法、促思维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建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已成为众多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我校语文课题组教师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勇于钻研实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收到良好效果。我们课题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众多老师的齐心协助下,总结出以下几条: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古有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针对学生的特点可利用插图、多媒体等模拟再现生动的生活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受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因为阅读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相应生活场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受到感染。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是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这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动画的刺激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教《岳阳楼记》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课题组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岳阳楼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下岳阳楼的磅礴气势,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然后,要求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描写岳阳楼的诗句,然后在画面背景下播放中国古典音乐。学生在音与像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默读课文,充分感知文章的优美意境。在此基础上,上课教师又让学生齐读文章中写景的三段话。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产生了有如亲临其境之中的感受,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多媒体,有利于创设学习情境,感染学生

现代教育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在一次公开课中,我听了一位语文老师执教的《斑羚飞渡》一课,并且承担了课件制作任务。在试教时,因为准备不充分,只将老羚羊牺牲自己让年轻羚羊跳过山崖的情景用动画表现出来,学生在看到这动人的一幕时虽然有所震动,但是并未能引发他们更大的共鸣,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并未理解,还在保护动物等“外围”的问题上打转转。试教结束后,我们课题组提出课件修改意见,截取了一段适合其情景的悲壮音乐,并且将动画的速度调到与音乐和谐。在正式上课时,音乐的加入发挥了充分的作用,学生看着令人震惊的景象,听着悲壮的音乐,情感为之而陶醉,从感性上体会到了课文的深层含义,心有所悟,妙语连珠。上课效果很好。羚羊这样跳跃山崖的情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看到的,人们也并不愿看到这一幕,更不会为了上课去创设这样的真实情景,并拍摄下来。但是学生的感性思维胜于理性,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文字中情感的感知力并不强,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这么一个虚拟的情景是十分必要的。信息技术在这里正是用武之地:它将当时的情景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冲击,同时辅之以适合情景的悲壮音乐,再给学生听觉上的冲击,两个强烈的冲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它们开始感到课文的重点不是保护动物的问题,而是“爱”。它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因此体会到了课文情感,以情动情,加深理解。这堂课的精彩尽显其中。

3、利用多媒体,有利于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变难为易

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春》的教学中,我们课题组用PowerPoint制作了这样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1、2、3、4、5来选择。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播放形式为屏幕左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像、视频、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映现该段文字,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有利于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在学习《小石潭记》一文时,刚开始提问:课文描绘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后,老师用投影出示了这些事物,是静止的画面,学生看后没什么反应?这时老师启发学生:“你认为这样的画面符合课文内容吗?如不符合,该怎样具体设计呢?”学生们活跃起来,展开他们想像的翅膀,来描述他们心中的小石潭,他们各抒己见,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点来设计画面,老师综合后,投影出带有动画的小石潭的课件,学生激情高涨,心情舒畅,尽情地领略小石潭的优美风景。由此证明,多媒体教学以它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丰富性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审美情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5、利用多媒体,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长课短讲传统的授课一节课紧紧巴巴,一篇课文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长一些的深一些的甚至要讲一个星期。多媒体在此则显示了其优越性,它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再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已经摆在大屏幕上了,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如此下来时间节约不少,课的容量自然加大,长课短讲成为可能。教学传统篇目《社戏》,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我制作的课件,学生津津有味的看,热火朝天的谈感受,江南的小桥流水、月下行船、水乡社戏、夜航偷豆等历历在目,那淳朴的乡情、可爱的伙伴、那带着露珠的罗汉豆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自然突飞猛进,结果往常三节课讲完的内容两节课甚至一节课就完成了。这时的多媒体就像是在学生和课文间架起的一条快速道、一座立交桥。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弊端

1、容易造成想象能力的缺乏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看电影《王子复仇记》,哪怕有百万个观众,也只是一个奥立弗。现在影视作品都时兴“新”,比如四大名著的重拍,新科技或许会令我们眼花缭乱,但新演员却很难代替一些形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比如黄日华的“郭靖”形象、周润发的“许文强”形象?同样,电脑毕竟是机器,,学生们也是在不自觉中被动地接受教师们早已经设计好的某些东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完全被局限在某一框框内,一如水在重力作用下只能向低处流一样,学生的思维在课件的影响下也只是跟着老师思路走,别无选择,好比一颗果树还没有开花微已经结了果。能写出“我的笔在我的白纸上蹭痒”文字的学生毕竟是少而又少了,而语文的功夫重在一个“悟”字。这个“感悟”从何而来?它绝不是来自图片或者动画,他应该来自文字本身,来自文字所给予人的想象的空间,来自文字那熔古铸今的无边的意韵,来自上下五千年无数的诗魂、文魂、爱国魂所寄托于文字的那种人文精神。我觉得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谛。

2、容易造成师生“感情冷漠”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教学,师生间的关系应是一种和谐的人性关系,而这个冷若冰霜的电脑往往会割裂师生间的感情纽带,进行多媒体教学变成了进行多媒体演示。没有了奔泻的激情、思辩的火花、迸发的灵感,岂不悲哉?!我自己有时候在用多媒体教学后课堂是静如“死水”,鼠标点击的声音响得自己直发毛,回去总结一下,其实那堂课不用课件会比用的效果好。

3、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这就是做课件的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像我有时候特意在课件里穿插一些动画,如一只小鸟在屏幕下角不停地拍着翅膀,一个问题答对了,不但给予一阵掌声,还给来一个摇头换脑,眉开眼笑的小人头?这些固然有其好的一面,但结果往往是使得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这些音乐和动画上面而忽视了对知识点的把握。

三、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创作原则从目前课件制作的实际来看,有些教学课件制作水平不高,缺乏科学性、实用性和艺术性,影响了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创作多媒体课件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学习是建构性的。因为在学习中学习者必须对新信息进行精制将其与其它信息关联起来,以便让学生在保持简单信息的同时理解复杂的信息。这就要求多媒体课件不能有一点一滴的知识性错误。多媒体课件

作为固化的宜于普遍推广的科研成果一旦出现知识性错误,所造成的后果就远远不是一个教师的失误了,其对学生的危害也是相当严重的。

2、实用性原则

学习是累积性的。因为在建构主义学习中,一切新的学习都是以决定学什么、学多少、怎样学的方式建立在以前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必须从教学大纲要求出发,以教学目标的范围和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为设计依据,还要从教学对象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创作课件,使课件有实用价值。因为实用性强的课件有省时、快捷、方便高效的功能。

3、交互性原则交互性是多媒体的一大特性和优势。多媒体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信息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处理。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在于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自己的经验结构。这就是说制作课件时,首先应该做到课件的内容检索方便。可以运用超链接等手段使多媒体课件应用时简单明了。其次是控制速度,分步提示。即要求你制作的课件能够完全受控地适宜于不同的教师和学生,速度可快可慢,内容可分解也可连续播放,按照不同的学生学习进度循序渐进,分步提示,引导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同时交互性还表现为试卷与答案的连接。这就要求制作课件时给学生布置的思考题、试卷等,能在计算机上得到解决,让学生及时得到信息反馈,以增加学习者的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老师、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作用,为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提供了条件。

4、艺术性原则

学习是目标定向的。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形成和获得所希望的成果时才能是成功的。这就要求你制作的课件不仅内容正确、实用,而且还要构图清晰匀称、色彩逼真、排列适当、手法上不单纯的模仿而是有所创新,具有艺术性。因为思想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课件才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总之,语文教学就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语文信息的变换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争取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是我们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理科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第三阶段总结

转眼间,我们的课题研究已进行到尾声,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结合实际的课程理念,注重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学习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减少理科学习的枯燥无味,激发学生亲近理科、爱学理科的兴趣。并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回顾一年多的课研工作,品尝成功喜悦的同时,也看到了失误之教训,为了能积累教学经验,本阶段要把这次课题研究的案例、成果、等一些活动资料做收集整理。作如下安排: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课题研究。

1、文献资料法:通过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学习课程改革中有关教师教学行为改革的新理念,结合实际,整理有关教改中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等,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调查分析法: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进行补充,并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进行对比。让每位教师在原有经验得以升华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对自己新的教学内容进行确认,对课堂教学进行新的内容,追求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感的完整。

3、行动研究法: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修正。通过学习有关校本教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使课题研究逐渐深入。

4、经验总结法:从优秀教师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好的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论研究出一套让学生乐于学习理科的可行方案。

(一)、实施措施:

1、组建兴趣班,配备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担任教学工作,进行课题研究。

2、通过家庭、教师了解学生。

3、上实验研讨课,课题组内共同备课,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研究水平,力求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4、学习课改理论、方法,动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获取资料、积累资料,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研讨、交流,拿出阶段性成果。

5、确定总体方案。在校情分析的基础上,对校本课程做出整体安排,确定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包括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措施保障等内容。

6、编写校本教材组织实施。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我们要求参加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的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时,采用改编、自编教材两种办法,可以合作开发教材。

上课地点包括原教室、各活动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操场等,由教导处统一编排并相对固定。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为期1年,分为三个阶段完成。

1、准备阶段:(20XX年11月至20XX年2月)理论学习、制订方案、确立课题,组织教师学习与收集相关资料,确定人员分工,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①组织课题组相关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为研究的展开作好准备。

②调查学生的理科学习状况,初步了学生学习兴趣,制定研究方案。③召开讨论会,进一步修改课题方案。

2、实践探索阶段:(20XX年3月至20XX年8月)活动开展资料准备、个案研究、经验交流、问卷调查,根据课题设计方案,有计划、有步骤进行行动研究,不断实践,定期总结,每期都有阶段成果。

①以前期学习的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和集体活动为重点,收集有关资料,及时进行经验总结。

②以新课程相关理念为指导,开展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③组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

④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工作经验交流会。

⑤收集相关资料,及时进行经验总结。

3、总结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材料整理撰写报告、汇编成果、反思提高、成果鉴定,在以上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写出结题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

①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

②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

③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二、研究的条件分析及组织管理

1、提升了理论素养,夯实了教师的科研内涵。

课题领导小组,认真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和课程理论知识,做好教师业务学习的改革工作。通过学习、培训、研究、交流等多种途径,建立了师德高、业务精、功底硬、作风实、善于创新的教科研教师队伍。同时课题领导小组为课题收集相关的理论资料,供课题组学习参考,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促进了课题研究健康有序发展。

2、培养了学校教科研骨干队伍,提高了教师教科研能力。

3、促使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把提高教师素质,培养过硬的教师队伍放在首位。围绕本课题的研究,学校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论,根据本校实际和教师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科研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强化教师教科研合作、创新求真的意识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确保教育科研的先进性。通过学习,使我们教师确立了新的教学理念,明确了教改方向;掌握了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理论学术水平。

4、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及课题实验组,进行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课题组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制定理科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与策略的研究的研究计划与实施方案。对课题研究实施给予时间、设施的保障。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吸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创造性的进行实验研究。

5、课题组人员分工与管理:为了使本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本组成立决策和管理为主的行政领导机构和本专题实施研究的课题组。

(1)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殷诗沧副组长:张立军

成员:彭瑞先吴海潮黄开元邱秀萍张永正况启武周磊曹振良杜新强

(2)课题组长:况启武

成员:吴海潮彭瑞先周磊张永正邱秀萍曹振良刘建平吴传奇叶广陈慧魏胜波屈建航戴蕾郝源孙传章蔡花蕾

况启武全面负责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及结题报告的撰写和整个课题的研讨实施;邱秀萍负责教研活动的组织和教师校本培训,督导实验与研究工作;刘建平负责课题研究学生学习、活动和各种讲座的组织;叶广负责课题研究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教师的校本培训。

三、课题实施保障

课题组认真领会课程改革精神,努力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实验,从培养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愿学、会学、乐学,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1年,课题组主要成员,都具有较高的素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热中于本职工作,该项目主要参加者16人其中既有资深的中教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也有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既有教学管理人员,又有一线教师。学历、职称、年龄搭配合理,体现了中青教师的实力组合。基本能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学生对数型结合知识很感兴趣,实施起来比较顺利。负责人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理科教学,对理科知识系统性比较了解,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较有研究,在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上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四、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学生发展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成长需要,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将理科学习生活化,既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循序渐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手段之一。因此,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有利于让更多的孩子参与适合自己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呈螺旋式上升趋势,有利于提高学校理科教学的有效性。

2、促进教师发展

随着的学校理科教学生活化研究深入,教师必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如学生观、教育价值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等等,反思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教育理念的反思,有利于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观念,从而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行为和方式,确立积极向上的教师行为文化。

3、促进学校发展,创建学校特色

理科学习生活化课程校本化,能有效地扎根于学校实际,有利于学校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从学校实际出发达到“学校传统“与“现代化办学理念“相交融共辉映,从而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4、有利于校本课程的生成

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并不是提供一个类似教科书那样固定的课程内容。学校立足于学校文化建设,借助现有的多种活动资源,建构课程规划框架。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对推荐主题结合班级实际重新开发新的主题,不断完善课程规划,丰富、拓宽理科课程内容,逐渐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学校特色的理科学习生活化的方法,为学校文化特色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五、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一)教师为主体: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学校领导、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会人员等通力合作,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发挥群体智慧,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形式多样化:学校课程开发要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和个性得到张扬。因此,学校课程开发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三)充分利用资源:学校课程开发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要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家长、教研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六、课题:《农村学校理科教学生活化方法与途径的研究》分为三个子课题

1、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转化实践能力的研究;(负责人:吴海潮;研究人员:张永正曹振良郝源孙传章。)

2、培养理科学习习惯和方法的研究;(负责人:魏胜波;研究人员:彭瑞先吴传奇叶广蔡花蕾屈建航。)

3、动手操作能力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负责人:邱秀萍;研究人员:周磊刘建平陈慧戴蕾。)

七、预期成果及形式

1、课题负责人负责指导课题组其它教师,组织定期研讨活动,交流实验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形成丰富的阶段性成果,做好实验笔记,写好心得体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撰写出优秀的实验论文。

2、通过开展理科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使学生勤学、乐学,总结经验,形成方法,切实提高数理化教学成绩。

3、总结实验中经验,反思研究中的问题,撰写实验结

4、成果形式:

(一)研究论文

(二)课题研究报告

(三)出版专著

(四)理科教学生活化校本资源包

八、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理科教学作为基础自然学科,它也是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的科学,它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神秘莫测,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都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在如今的新课程改革中,教材中增加的“生活·理科·社会“,强调要把理科教学工作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努力推进理科教学的“生活化“。

一、导入环节要注意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目前我们开展物理教学工作的最主要形式,在理科教学课堂上,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在上课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就十分重要了。在导人环节中,教师要立足现实生活,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入手,这样学生对于熟悉的现象就会产生一定的亲近感,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理科知识的兴趣。

二、为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努力做到生活化

现如今,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之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已经成为了教师开展教学工作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很多教师开始尝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转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引导为主要手段,给学生预留一定的空间,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下,更加自主的进行学习活动。而我们在倡导理科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也要鼓励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努力做到生活化,以便让学生产生熟悉感。例如,我在物理教学讲到大气压强的时候,首先给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大气压强演示实验,然后再拿出了几个带有吸盘的衣服挂钩,并在课堂上演示怎样把这些挂钩更牢固的吸在墙上。这样,学生的兴趣很快被吸引住了,接着我再让学生回忆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东西?这时候,很多学生开始转动脑筋积极地思考起来,有些学生说出了带有吸盘的挂墙玩具,疏通下水道和马桶用的橡胶吸盘等等,学生在边讨论中边思考,逐濒总结出了其中的一些知识和规律,从而达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这样生活化的情景教学,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教师只是给出了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然后引导他们进行思考,然后在探索和思考中,学生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所要学习的知识,可以说,这也是学生非常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并且最终获得的学习效果也远远优于以往的灌输式教育。

三、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生活化

理科教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生活经验上都会有一定的积累,其中不乏有很多经验与理科知识息息相关,作为教师,千万不要浪费了这一珍贵的资源,在开展理科教学工作的时候,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这些经验为基础来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例如,我在讲到“比热容“这个概念的时候,就让学生先思考一下:如果我把一盆水和一盆沙子同时放到炎炎烈日之下暴晒,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大家猜一下,是水的温度比较高还是沙子的温度比较高。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很轻松的就回答出是沙子的温度高.接着我再问,当我把水和沙子同时拿到阴凉的地方,大家想一想哪个温度会降得更快?这时候,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依然可以回答出是沙子,最后当我问是为什么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都回答不出了。这时候,我再开始给学生介绍比热容的概念,学生就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个概念。

四、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生活化

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进行理科实验的时候,除了做一些标准化的实验以外,也可以积极地发挥学生的想象,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做一些较为生活化的物理实验。例如,我在讲到“气化液化“的知识时,就给学生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首先找几个学生上来,把刚煮好的鸡蛋从锅里捞出来,然后让这些学生直接用手拿起来,这时候,虽然学生觉得很烫,但是还可以忍受,而当过了一会儿鸡蛋表面的水分干了以后,很多学生就发现鸡蛋比刚捞出来时更烫,这个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开始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生活化的小实验由于操作起来较为简单,使得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可以做,在家里同样也可以做,因此,比较容易开展。虽然这些实验很简单,但是由于是以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实例作为实验基础,因此它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五、利用理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任何知识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来,而对于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这样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来说,怎样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也是我们开展理科教学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作为教师,一定要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用自己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总之,理科是一门来自于生活的学科,我们在开展理科教学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努力让这门学科回归生活,这样才更加符合我们开展理科教学工作的初衷。

课题研究即将结束,但是“理科生活化“教学还将继续延伸并沿着正确的教育方向发展,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并没有结束,要以此为契机,深化教育成果,将生活化融入学校教育,承担起“理科生活化“的重任,提高学生寻找美、感受美、生活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生活化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0XX年12月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