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走进孩子的心灵作文

时间: 07-20 栏目:话题作文

1走进孩子的心灵

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她)。是呀,孩子小的时候,你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渐渐长大,你将会和孩子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导致教育的失败。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时,你距离成功的父母也就越来越近了。

童心表现本真的人性,正确的教育,无不基于对人性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然而,当我们做了父母,以为自己成熟了,并用一双成熟的眼睛看孩子时,总觉得孩子太天真幼稚。殊不知,用世故的眼光看孩子,除了发现孩子的缺陷外,很难理解童心之真、鉴赏人性之美。父母必须能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这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多一分对孩子的理解,少一分对孩子的训斥,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创造孩子成长的宽松氛围。

如果你依然拥有一颗童心,一种孩童的眼光,我为你高兴。如果你已经丢失了它,请努力把它找回来。童心的失而复得是一种人生的新境界。只有在这种境界里,你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

2走进孩子的心灵

“陈××,你的语文作业呢?”“老师,我忘记带来了。”

我们班的陈某,是出名的懒虫,经常不完成作业,每次问他要作业,他都说“没带来”“不见了”,以此搪塞。开始几次我也用批评、加作业的方式去教育他,可是不管用,甚至见了老师就躲,让他补作业,抽空就逃。于是,我就换了一招。抽一节活动课,我把他叫到办公室,细心问他:“你家里几个人?他们都在干什么?”他刚开始不说,只低着头看着脚尖。我一看就知道,又是一个家庭不幸的孩子。我非常诚恳地说:“老师知道你不想说,但是老师很想做你的朋友,或者你的亲人,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很想听一听你的心里话,你有什么心烦的事,老师可以听你倾诉,与你共同解决,请你相信我。”经过这一番劝说,他才终于说明了情况:原来他们家爸爸妈妈离婚了,他跟着爸爸,可是爸爸为了挣钱养家,又外出打工了,把他交给了爷爷。一个年迈的不识字的爷爷又怎么能监督、辅导他的学习呢?于是破罐破摔,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懒惰的习惯。

针对这种情况,我动之以情:“你爸爸妈妈离婚,是他们之间有了问题,与你没关系。现在,你爸爸为了你,远在外地打工,一个人孤零零的,难道他不想家吗?他不想你吗?他现在唯一的依靠和希望就是你了,他希望你怎样呢?在这大热的夏天,他得给别人跑车、搬运东西,一天不停息地干活,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他不辛苦吗?可她坚持住了,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念头:为了儿子,我必须坚持下去!你觉得你这样做对得起他吗?如果他知道了你的这个样子会是怎样的心情呢?”我的一番话,说得他直掉眼泪,最后向我保证:老师,我错了,请你相信我,今后我一定按时完成作业,期末考出好成绩向爸爸汇报!我也向他承诺:老师相信你,期末考好了,老师给你发奖。从那以后,他就没落下一次作业,期末还真的考出了好成绩。我当然也兑现了我的诺言。

单亲孩子更需要关爱,虽然和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单亲家庭的孩子承受了更多生活带给他们的不幸和磨难,但他们同样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单亲家庭的孩子就象海面上行驶的一叶孤舟,如果领航员能正确引导,他们同样会避过惊涛骇浪,渡过暗礁岩石,安全抵达明净的港湾。

作为一名教师绝不能熄灭火种!面对眼前同样充满好奇和天真的孩子们,要珍惜,更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快乐成长。孩子的心灵是纯洁而美丽的,如水晶;孩子的心灵是脆弱易碎的,如玻璃。作为教师不但要欣赏着他们水晶般的心灵,而且更要保护着他们玻璃一样易碎的心灵,走进孩子的心灵,去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

3走进孩子的心灵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不知不觉中,我已经与一(3)班的这群孩子相处了四个多月了。从陌生到熟悉,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让我印象深刻。有的开朗活泼,有的顽皮好动,有的胆小害羞……回忆与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有过欢笑,也有过气恼。而在这群孩子当中,有一个女孩是特别的。

她叫刘灿,人如其名,皮肤白净,眼睛大大的,一笑起来小脸特别灿烂。刚开学时,她和其他孩子一样,有时上课会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说悄悄话。经过一段时间的习惯培养,她上课的表现进步很大,作业也都能按时完成,老师们也是越来越喜欢她。

可是有一天早上刘灿没有按时到校,我与刘灿的妈妈联系过后才知道,孩子妈妈因为刘灿写家庭作业的事把她留在了家里进行教育。虽然孩子妈妈的做法欠妥,但是我从中了解到了刘灿写作业对家长来说一直是个难题。这个小女孩在学习上非常“懒”,每次写作业都是拖拖拉拉,内容不多的作业会花上好长时间才完成。孩子妈妈告诉我有时她都会辅导到十点,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从此,我就特别关注刘灿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很快,问题就出现了。我班的数学老师杨老师告诉我,刘灿在数学考试时自己不动脑筋,总是看别人的。关键是这些题目她并不是不会做,就是“懒”得动脑子,语文学习上的问题就更严重了。第四单元卷子考试过后,我在批改时发现全班只有刘灿的卷子空了三四道大题都没做,考试成绩很不理想。于是我就请刘灿的妈妈到学校一起交流孩子的学习近况。我拿着卷子狠狠批评了刘灿,孩子妈妈也是严厉训斥了她,孩子也说下次考试一定认真做,不再空题。可是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了,第五单元的考试卷刘灿又空了几道大题没做。当时我看到了非常生气,让她进办公室站在我身边把空的题写完。我批改时发现在这些空着不写的题目中,大部分题她都做对了,还是因为一个“懒”字在作怪。看来上次的批评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还得另想办法。

在电话中与孩子妈妈交流了刘灿的考试情况,孩子妈妈告诉我,平时也没少批评她,有时还是又吵又打的,也不见有什么效果。我想到近段时间对刘灿的表扬较少,批评居多,于是转换思路,开始特别关注刘灿在课堂上的表现。发现她坐得端正,听得认真时,及时进行表扬。看见她举起小手回答问题时,就夸她爱动脑筋。课下又与这个孩子多说说话,多谈谈心。与孩子妈妈交流时引导家长改变教育方式,不能总是以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进行第六单元测试时,刘灿很认真地写完了卷子,没有空一道题,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在班上对她进行了表扬。而且最近做的卷子她也没有再出现以前的情况,看来这种激励的方法起到了作用。

每一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对教师来说,不断发掘孩子身上的特点,会给你带来惊喜或是考验。只要我们能“蹲下来看学生”,走进孩子的心,一定就能更多地理解教育的奥妙。

4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杀手猫的日记》这本书我是在7月7日校讯通彩信的《好书推荐》中知晓的,细细读其中的推荐理由和片段欣赏,说实在的有种马上就想畅读的感觉。正好在当当网上购置一批书,当然少不了它。初次捧读,黑色的封面,一只张牙舞爪的黄色条纹的猫,银白色的书名-《杀手猫日记》,看起来是那样的充满吸引力。

故事相当精彩,一只叫塔菲的猫,而且是杀手猫,爱犯错却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内容幽默有趣,让人止不住得哈哈大笑。和我一样,儿子的目光也锁定了这本书,我俩分别用了一天的时间读完,晚上儿子富有思考性的问答更是让我深有感触。

“妈妈,你了解我们小孩子吗?”

“还可以吧,目前应该还是比较了解你们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比如你。”

“其实比也不了解我,“我真正喜欢什么,想做什么,你也不了解”

“啊?妈妈和你像朋友一样,你有想法都能和妈妈说,还不算了解?”

“不算,你看杀手猫这么顽皮,虽然闯了很多祸,但是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真自由。”

“哦?读杀手猫想到自己,读有所思,妈妈喜欢。你是说自由,你有自己的想法?”

“嗯,你有时非得让我按照你的意思去做,我就不高兴。凭什么非要听你们大人的?你们大人说的就是都对的?”

(看来问题严重了,聪儿心里也有不满,自认为平时和儿子沟通的还是比较到位,看来还是有疏漏。)

轻轻搂儿入怀,“儿子,有不满了,请说说吧,可能是妈妈有时疏忽了。”

“比如假期下来玩,你总提前叫我上楼,别的孩子还没走呢;电脑一周一次,可放假一半时间了,我就玩了两次;电视你总喜欢挑觉得对我有用的频道,可我还是想看动画片和我自己喜欢的。”

“前段时间不是考级吗,晚上玩的太晚,影响第二天的作息;电脑妈妈一直不赞成非要玩,你想玩可以玩,但是你忘了我也不再补给你,说实在的,电脑的诱惑力不是你所能想象的,妈妈觉得还是能不玩就不玩,妈妈还是喜欢你去户外运动;电视频道多到一百多个,你总在几个动画片之间看来看去,妈妈不喜欢,看电视不是漫无目的,而是边看边思考,如果电视纯粹是消遣,还不如不看呢。”

“看看看,你们大人总是有说不完的理由,嗨,谁让我们是小孩呢,我长大了,就能自己说了算了。”

“呵呵,儿子,其实很多时候妈妈还是很民主的,考完级这几天,是不是让你放松了好几天,之前咱有任务吗,咱也得为目标而努力,不是吗?”

“也对,这几天我玩得好痛快。妈妈,过几天去打段,咱们从郑州直接去旅游,我好期待呢。”

(孩子就是孩子,一会郁闷一会高兴)

儿子入睡了,我却久久不能入睡。我知道是《杀手猫日记》让儿子心中有想法,儿子说得没有错。也许我们大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加在孩子身上,总觉得小孩子懂得少,听大人的会让他们少走弯路。通过和儿子的对话,让我也看到了自己教育中的不足,每个孩子个性不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尽力为孩子着想,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童年。通过读《杀手猫日记》让我更加了解孩子的心思,孩子有时的“破坏力”,也许就是孩子最快乐的时候,也会是孩子最真实的需求。我们都爱孩子,但不一定能读懂孩子,愿我们都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地理解和懂得孩子,从而更好地去爱他们。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