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军垦精神演讲稿

时间: 07-02 栏目:演讲稿

1军垦精神伴我成长

军垦精神就是大树精神,只要有一粒种子,只要它落在土壤上,就会生根、发芽,不断成长,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然后再发展成一片接天的树林,最终带来一片绿阴,造福一方百姓。而石河子人民就拥有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军垦精神。

从小,就经常听爷爷奶奶讲起他们年轻的故事,刚来这里的时候连棵树都没有,漫天的沙子与石头,他们来了之后,仿佛这里慢慢的开始有了生气,有了绿色,他们用双手打造出了戈壁明珠——石河子。小时候,我就为自己生在石河子而感到自豪,这是一个军垦之城,这是一个拥有着军垦精神的城市。石河子市是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良好城市”,她位于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的南缘,独具西部风情的“丝绸之路”上;她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建造;她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世界奇迹;她是中国“屯垦戍边”的成功典范;她以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文化、璀璨的文明被世人誉为“戈壁明珠”。她有着优美的环境。她以“军城”的特色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以“绿城”的特色赢得全国“卫生城市”、“园林绿化先进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又以“诗城”的特色闻名海内外。而这全是老一辈军垦人用双手打造出来的!昔日脆弱的荒漠孤烟逐步改变成为生机盎然的绿洲美景。

有句名言说:种下思想,收获行动;种下行动,收获成长;种下成长,收获命运。我生为军垦人,作为一名青年,我有责任和义务去为祖国,为社会,为单位做出最大的贡献,作为一名单位的员工,我深刻体会到了大家的团结凝聚力,大家总是互帮互助,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什么是军垦文化,军垦文化就是肯吃苦,肯奉献,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每年,单位都要举行弘扬军垦文化活动,今年我们去了军垦第一连,看见了当年的犁,和一些简单的农作器具,还体验了军垦饭!大家都深刻体会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军垦精神,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修养水平,有助于发掘自己的信仰,将来成为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2兵团人军垦情故事比赛演讲稿

今年3月,母亲刚过完六十大寿,面对丰盛的宴席和满桌子的儿孙们她的笑容似乎显得更加灿烂。 高中毕业的母亲于1968年随复员的大舅来到新疆,初来乍到,未谙世事的母亲对所谓的兵团体制所管理的军垦团场一无所知,乃至错过了分配工作的最佳良机,这成为了母亲终生的遗憾。

起初,母亲是住在大舅家,因为无事可做,便快快乐乐的充当起了临时保姆的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母亲的个性要强,无法承受人在屋檐下的无奈,经人介绍,22岁的她匆匆地与身无分文又老实巴交的父亲结婚了,母亲刚结婚不久,上面对录取工作的文件也下来了:“只要未婚青年”,母亲眼睁睁的看着那些甚至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在自己面前耀武扬威地展现他们的骄傲和轻视。母亲只有在回忆这些事情时,我才可以从她的眼睛看到自己的一丝伤感遗憾。 母亲没有机会成为团场职工,在1966年5月7日,按照中央下发的《五七指示》),母亲在1968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生产建设兵团“五七连“战士,那时连队俗称家属班。

有了“工作”的母亲没有被几个儿女的呱呱落地所累垮,相反,她的脸上永远挂着满足和自信的微笑,任何人只要听到她爽朗的笑声,心里的阴霾都会随即荡然无存。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听到母亲的任何一句怨言,只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叮咛:一个人不但要懂得承受困难,还要学会享受生活。 在家属班里,因为母亲的学历最高,被大家一致推选为班长,有了“班长”这个官帽,母亲更加没日没夜的忙碌着,上班时间一直卡在第一位,干活速度、出活质量也永远的第一,哪怕在她将要临盆的前两天,她还能背着半麻袋东西往菜地来回运肥料。每每想到这个画面,我都禁不住泪湿衣襟,上天不但给了母亲聪明和坚强,更重要的是给了她一颗快乐的心,让她在苦难和一无所有中绽放出最美的笑脸。

我的记忆一直停留在儿时的梦境之中: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边纳着鞋底,一边给我们讲故事,母亲给我们讲得故事都是她自己杜撰出来的,那些故事有猜字的,有动脑筋的,有做人的道理,而最经典的时光,就是她每次讲完后再让我们每个人重复讲一遍,四个孩子竟然能把同一个故事叙述成四种不同的结果,这时大家笑得前仰后俯,而大多时间我们都是听累了就睏得趴在她膝上睡着了,母亲当年讲得什么故事早已忘到爪哇国,但是那种依偎在她身上的那种幸福和温馨感自始至终粘贴在我甜蜜的回忆里。 直到1984年响应国家政策,“五七班“解散后全部集体资产上缴国家,“五七妈妈”就自谋职业,以后团场再不给发一分钱生活费了。在那个不开放的年月里又在兵团自谋职业是何等的艰难啊!但是母亲没有消沉,一直是连队的活动的骨干分子,她依然快乐。

2007年,母亲从民政部门领到了生平第一个月的工资:85元,她没有嫌少,脸上依然荡漾着满足的笑容,并小心弈弈的把钱拿到了银行打到了她的卡上。这85元钱在当今物价飞涨的年代只够买一袋面粉外加一公斤清油,但对母亲却是用一生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盼来的希望。 如今,母亲已经老了,她的儿子开车把她从偏远的团场接回了乌鲁木齐,临走时,我从她回眸的眼神读懂了母亲的骄傲,她培养的孩子都是快乐的军垦兵团战士。

3“军垦精神”熠熠生辉

在我军历史长河中,有一种精神令人敬仰,那就是老一辈军垦战士给我们留下来的“军垦精神”,这是一种不怕艰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大无畏奉献精神。60年前的新疆,一大批朝气蓬勃的解放军官兵,历尽千辛万苦与殊死搏斗,胜利解放新疆。当时,敌特分子严重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与边疆各族群众的安全。10万年轻的官兵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毅然担当起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神圣重任,后来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军垦战士。现在,这些军垦战士的子女们也大都留在了新疆,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无偿奉献给了新疆这片神奇的热土。

老一辈军垦战士有着超凡脱俗的奉献精神。他们中有的放弃了回到遥远的家乡,有的忘记了家乡父母和亲人的模样,有的甚至耽误了结婚生子,青壮年时期的他们住着地窝子,一手拿坎土曼,一手拿枪,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当社会上一些人的理想信念逐渐淡化时,当有的人渐渐淡忘了他们这些无私奉献的军垦战士时,他们依旧坚守着年轻时对王震司令员的承诺:把子孙后代献给祖国边疆的军垦事业。部分军垦战士的子女们仍然在风沙较大的边疆种田、放牧,或者从事其他建设边疆的艰苦工作。他们做到了,他们的生活理念那么富有传奇色彩,那么光彩夺目。

老一辈军垦战士有着自己独特的得失判断。提起职级待遇,军垦老战士们常说:“现在的待遇已经足够了,我们没给国家作多大贡献,国家给我们的待遇却够多的,每月千把块钱工资,花不了,以前哪敢想这么多钱。”千把块钱,在一些年轻人看来是远远不够花的,要买好房、买好车,还要买高档用品。但军垦战士们生活俭朴,知道白手起家的辛苦,不会轻易浪费宝贵的钱财,也没有更大的奢求。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却不这么分析,他们不比勤俭节约而比职级待遇,不比贡献大小而比环境条件。结果,越比越影响工作,越比越意志衰退。

老一辈军垦战士有着笃定的人生目标。从解放新疆那一刻起,军垦战士们就把自己铆在边疆,用一辈子来实现“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夙愿。当年,年轻的他们把开垦的万亩良田送给边疆各族群众。如今,他们的孩子大都扎根边疆种地,依然心怀梦想——在戈壁滩上盖花园。由此,笔者想起写在农10师186团界碑上的一句话:“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试想,有了这份感天地泣鬼神的豪情,还有什么人间奇迹创造不了?

这,就是令人景仰的“军垦精神”!她从戈壁沙漠、无垠盐碱地走来,从红柳坡、高山雪域、山石夹缝、亘古荒原走来;她不择地基扎深根、结硕果,不讲价钱挥洒汗水、流淌鲜血;她不想积累金山银山为子孙铺后路,而是心怀大爱,把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留给边疆的世世代代,熔铸在我们当代革命军人的血脉之中,激励我们矢志不渝地爱国奉献、建功军营。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