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是爱松是害演讲稿
1严是爱,松是害
提起严是爱,松是害有谁能说他不对?可是人们对严是爱总不能认同,对松是害却不以为然。这其中是什么让人们的感觉失真?让人们的态度扭曲?不妨对严是爱松是害进行分析,探求其中的缘由。
怎样理解严是爱松是害,严是谁对谁的爱?松又是谁对谁的害?众所周知,严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爱,松是事故对责任者的害,这里体现了被管理者自觉意识的缺位或者说是人的惰性自然流露。强调外因的作用,让人体验工作中避免事故带来的幸福感受。然而管理者的初衷与被管理者的感受却是相悖的,因而使严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其中有什么隐情使人欲言又止。是严错了吗?那就让人们看看严是什么?
严是爱吗?当然。大家想问的是严的内容,在现实工作中严格的管理,严厉的处罚给人太多的遐想,这也没有错,但是没有了严谨的作风、没有了严明的纪律、没有了严肃的态度、没有了严密的制度,严格管理严厉的处罚又是什么情景?严还是爱吗?这也许不是一句理解万岁就能诠释的。不但管理者的整个管理过程要严谨、严明、严肃、严密。被管理者对待工作也要如此,严是一种自觉,是公平公正公开体现。严管理的管理内容很多既要严人又要严己,严不是谁对谁的爱,而是对工作的爱,对人的爱,这样理解才能万岁。严厉的处罚是一种爱,但不能乐此不疲,还应兼顾其他。
让人们爱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感受爱。这就是我理解的严是爱,不这样就有害。
2严是爱,松是害
“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隋“、“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从一定意义上说,严格要求学生正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出于对学生真诚的爱。严以爱为基础,爱以严为前提,严爱结合,爱而不纵,严而不凶。爱而不严,学生成不了才;严而不爱,容易伤害学生的心灵。严格之水只有渗透入情爱之蜜,才能成为爱的甘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
取得良好教育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是教师本身的备课,好的课堂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知识,让学生感觉到听课是一种享受。
3严是爱松是害演讲稿
老师都说:“严是爱,松是害。”一开始我对这句话一直都不理解,渐渐的我才体会到这句话说得没错。
当我们上课不认真听讲时,老师就会教育我们,我们不喜欢老师的严格,觉得我们都是小学生应该对我们宽松一些,老师好似看出我们的心思说:“严师出高徒,慈母多败儿。意思是:只有严格的老师能教出学习好的,做人悟性高的好学生,而松懈的家长会摧毁孩子的一生。教不严乃师之惰啊!”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我们终于明白老师们的用心良苦了。
如果,老师和家长都很松懈,那么这个孩子的前途就毁于一旦了,如果那个孩子拼命的救自己或许他的前途还是一片光明的。就比如李天一吧!小时候他可是人见人爱的,但由于父母过度的溺爱、宠爱、包庇、松懈。李天一的父母把自己的儿子送进了监狱。李天一这一个例子让老师、家长知道了对孩子不能过度的纵容,否则将来后悔也来不及。所以,对孩子一定要严格要求。因此我们要铭记这一句话——严是爱,松是害。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前途才会一片光明。
4严是爱松是害演讲稿
尊敬的车间领导:
大家好
我的演讲题目是“严是爱松是害”。
有个病人脚部感染了一种少见的病菌,感染部位很快为黑、溃烂,并有迅速蔓延之势。医生决定将病人的脚截去以控制病情。可病人的家属以为病人的病没那么严重,认为年纪轻轻就少一只脚会给他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是“害”了病人,不同意手术。没想到一段时间过后,病人的脚部病菌很快向腿上扩散病人家属勉强同意手术,而这时医生只能截去病人的一条腿了。假如这位病人的家属早日同意手术,失去仅是一只脚,看似“害”他,实际上是挽救他的一条腿,更好的“爱”他。不忍心病人截去一只脚,去耽误了最好的治疗时机,使病菌对病人的损害更猖獗,导致截去一条腿,结果“损失”更大。可见错爱是害。类似这种“爱”、“害”转换的现象,在安全工作中也不鲜见。
做为基层工作人员,一定要深谙其中的深刻哲理,在安全管理上不敢从严管理,放松要求,就是缺乏对职工的爱,就是对企业、对自己的害。只有我们在安全上真正严起来,切实不放松,处处都抓紧,时时都严管,才能对企业、对工友、对自已高度负责,才能体现对职工的爱,才能记取松就是害的教训。不严,就难立规矩;不严,就缺乏执行力;不严,就不能引起触动;不严,就不能以儆效尤,在安全管理上,我们必须严字当头,从严管理,从严要求,坚持用铁面孔,铁心肠,铁手腕的决心和毅力,始终以高压态势,狠反“三违”不讲情面,重拳出击决不手软,千万不能重蹈“放松管理,害人害己”的履辙,全面落实“健康、前瞻、集成、精细”的管理理念,以更加严、细、实的作风,确保安全生产!
“严是爱,宽是害”安全工作有时就是一种“得罪人”的工作,给犯错误的同志以适当的批评和处理,也许当时会导致当事人的不理解甚至怨恨,但从长远看在这是对同事真正的关心和爱护。
当然,严格管理过程中要按规办事以确保职工自身生命安全,这职工还是会理解的,但难免会产生一些意见和怨气,这时候需要我们去化解和引导。只要管理者不一味的追求“人性化”,不无原则的做“老好人”,多与职工谈心交流,以心换心,不但让职工懂得“严是爱、松是害”的道理,还要让职工感受到各级组织对他们的重视,增加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严格管理中营造一个人和、气顺的工作环境。
5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
或许是计划生育的缘故吧,小孩少了,老人多了,物以稀为贵;也许是社会思维方式转变的原因,小孩就应该这样教育;也可能是人类真进步了,法律赋予了“小孩权利”,现代教育尤其强调“爱”——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关爱和耐心。爱心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理论。
这本无可厚非。我也相信:爱心的教育更容易培养一位儿童的爱心,形成儿童开朗外向活泼的个性。各位名家大家早有过如此言论,甚至发生过实践。夏沔尊“教育之没有情感和爱心,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堪称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堪称爱心教育理论的经典言论;苏霍姆林斯基“如果你问我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对孩子的爱”,更是打动了一代又一代教育者的心,鼓励他们忘我奉献;陶行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本就是晓庄师范实践的宣言、令人尊敬。
当爱心走向无原则的妥协,当爱心走向溺爱的深渊,当爱心本就是无知的产物的时候,更为可怕的是,当教育者为自己订做了“爱心”这顶大帽子,而又压根对爱心教育的本质一无所知时,爱心教育从一种教育目的沦为纯粹的教育方法时,整个教育就变味了——教育者痛苦的说教只能带给被教育者悲惨的未来。
昔孟母择邻处,与其说是爱心教育,不如说是严格管理。因为“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种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禾矣。”
最近,《新闻1+1》栏目谈到,教育部颁布了一项法律规定:班主任可以采取合适方法批评学生。白岩松和董倩调侃道:“班主任被赋予了批评权,是不是教师就不能批评学生了呢?”
中国教育到今天这种地步,不是教育的错误,因为教育本身解决不了教育的问题,如同法律本身的问题需要法律以外解决一样。在这里,有一种结论可以探讨:中国社会面临改革开放三十年,学习西洋,害怕渗入资本主义的毒瘤,学习传统文化,又担心封建主义的余弊。摸着石头过河,淤泥臭气全都带上岸来了。担心、害怕的心情,踌躇不定的举措,导致邯郸学步的后果——成就了中国这个现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