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演讲稿
1尖上的中国
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最常说的话就是:“吃饭没呀?”这让外国人惊讶不已,中国人怎么就对吃如此情有独钟?确实,“民以食为天。”从人们的餐桌上便可看出人们的物质文化等信息。不同的时代,人们吃的东西也是不同。人们说:“一粒米中看世界”可真不假。今天,就让我带你们从舌尖上去看中国。
奶奶——麻烦的粮票时代
在我奶奶的那个时代,资源紧缺。什么东西都要靠相应得票(比如:粮票、布票、油票……)才能换取物资,并且要到供应站才能领到。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据奶奶回忆:一次过年,奶奶和我的曾祖母去供应站换些粮食。这时,正值排队高峰,供应站门口排起了长龙,人山人海。奶奶和曾祖母盼星星、盼月亮,终于领到了。可这个时间别说是午饭了,就连这年夜饭也不一定吃的上了。紧赶慢赶,总算是赶上了。而这年夜饭吃的又是什么呢?腌萝卜、腌白菜,几碗稀粥,中间放一个盐罐子,就凑成了一桌“别具一格”的年夜饭。“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过上好日子,不用再忍饥挨饿了!”说到这儿奶奶发出了感概。
妈妈——“奢侈”的小康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粮票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人们的菜篮子,米袋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腌菜被土豆、木耳、蘑菇等菜取而代之。那一锅清粥也被一粒粒饱满的米饭所替代。我听妈妈说:到了80年代后期,在“饮食大舞台”上粗粮“退了休”,细粮成了“配角”,人们从未吃过的山珍海味晋升“主角”。还有更另类的:什么蛇、鼠、穿山甲、果子狸纷纷出笼……
我们——饕餮的营养时代
到了我们这一辈,鲍鱼、鲈鱼等“土豪式”食物已举行了“闭幕式”。人们对养生又多了一重认识,个个都追求起“纯天然,无公害”的食物来。粗粮重新“上岗”,颇受人们青睐。乳业更是进入了一个巅峰!怎么防衰老,抗氧化,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在今天,人们吃着并选择着。人们的健康观念在21世纪清醒而大步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2舌尖上的好奇心演讲稿
小撒是我们的老同事,我们一直在一起,已经十年多了。后来,我怀疑他把我拉到这来是为了衬托他长得很帅。其实我是一个特别不会说话的人,笨嘴拙腮,到这来,真是有点特别特别的为难。如果我说得不好的话,我希望大家能够原谅。
我是一个做纪录片的人,我特别不喜欢一个做纪录片的人说我其实是要告诉你什么,纪录片是大家能看到什么,实际上理解的那个东西就是这个纪录片要说的。根本不需要理这个导演,自己心里想的是什么。流露到最浅表层面的,恰恰是纪录片最有魅力的地方,这个可能也是《舌尖上的中国》吸引大家的地方。我也看到了一些网上的吐槽说,舌尖2现在老说人,不说吃的,不好玩。还是希望像舌尖1一样有更多的食物的东西在里面,但是我们为什么会触碰到一些社会层面的内容?或者说是社会热点问题?不是说我们愿意去触碰,而是你在拍摄食物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就会发现。第一次调研回来,45天,大家给我报的选题,凡是农村的食物,它的主人公都是老人,我只要问家里的孩子哪去了?进城务工去了嘛。那孩子的孩子呢?孙子呢?老人们带着。作为一个纪录片人,你觉得你不把它记录下来,你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舌尖上的中国》我们希望大家看到美好的食物,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但是我们同时希望大家通过这些食物,能够更多的认识到今天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中国人如何纠结于传统,又如何惊慌失措地面对着今天的发展。
那么真正产生《舌尖上的中国》的这个想法是我已经在电视台工作了十几年,20XX年底,我和蔡澜老师和沈宏非老师做了一期演播室节目,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有一个想法,想拍一个美食的纪录片,就真正属于美食的,而不是说给大家介绍吃的,哪儿有好吃的,这么简单的纪录片,他们也都很开心。但是真正实现这个想法,是中央电视台的纪录频道成立之后,因为在此之前,他们把钱都给撒贝宁买服装了,就没有钱去拍纪录片。之所以有《舌尖上的中国》可能跟我从小到大一直对美食的那种不停的好奇心有关联。我读大学,在旁边的北京广播学院,每次回家我就不想回来,寒暑假都不想回来,因为想想学校的食堂,我就不想回来了。不过现在我听说广院的食堂,咱们有广院的学生吗?你看有很多,食堂已经非常非常好了。还拍过一部纪录片叫《不是所有的肉饼都叫广院肉饼》,好像是这样的。看着也非常非常诱人。我们读书的时候,还没有那么丰富,不管是哪的吃的,我都特别特别地喜欢。别人觉得不能吃的,我也都能吃。我的一生一直在寻找,寻找别人可以吃,我吃不了的东西,但是现在还没有结果。我记得有一年,我和中央电视台第一代播音员李娟老师去西双版纳,第一次吃撒撇,撒撇是云南的一种特别美好的食物,它是牛反刍出来的胃液,拌的蚂蚁这个菜,勺子一挑,会拉一个很长的黏液出来,然后拌了很多的糖,当地的朋友也特别地热情,要是最好的朋友,才会有这样的待遇。就是说他要?一勺之后,自己先吞掉半勺,然后把剩下的半勺给你,才表示我们之间的关系很亲密,我非常欣然地就把剩下的半勺吃下去了。有点苦,但是很奇妙的一种味道。但是我还在品味的时候,李老师已经在旁边不行了,她看着已经都不行了。我说这个的意思就是说我对一切都能充满好奇。这个可能是我想说的第一件事,就是好奇心。
第二件事呢,我想介绍一下我的职业,纪录片是什么呢?是三千米障碍或者是马拉松,它是一个特别费力,特别劳其心骨的一个工作。我本来想说饿其体肤,作为一个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我实在是说不出口,其实我们吃的还是比较多的。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那个扣三丝,本帮菜里面有一个刀工菜,扣三丝。扣三丝本身就是本帮菜里边一个非常考究功夫的菜,这道菜平时做需要4个小时,三到四个小时。实际上蒸只需要半个小时,完成它的刀工,需要这么长时间。那我们拍用了多长时间呢?是27个小时。用27个小时拍一道菜,这个可能就是我们的工作。这个是一个不达到我们需要的目的,不把这种口水,自己口水拍出来,导演们是不会停止自己的工作的。我举这样的例子,实际上是说可能我们在拍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耗费了非常非常大的精力。那么包括我们大家看到的,可能是一个6分钟短的故事,比方说有一对采蜂蜜的夫妻,他们捣鼓了一点四川菜,这个长度大概是6分钟。但是我们拍摄,拍摄了多长时间呢?拍摄两次,调研三次,其中跟着他们转场,最长的一次,两千公里,40个小时,导演自己是摄影师,他在什么地方呢?车厢里边是没有他的座位的,他是在蜜蜂的蜂箱上,在蜂箱上,就是在敞篷卡车的顶上,身上被蜜蜂蛰得,眼睛也蛰肿了,我可能说得不是特别形象,我们可以来看一段视频。
我想在座的有很多学影视专业的同学,有多少人希望将来自己做一个,或者说有可能,或者有心愿,将来从事纪录片的行业,请举一下手,你看,看了这个都吓坏了吧,就没几个了,还是有几个的。在他的片子里,曾经有过这样的段落,养蜂人的妻子回忆当年自己订婚的时候,说养蜂人告诉她,养蜂就像旅游,又好耍,又浪漫,其实风餐露宿,辛苦得很。纪录片说起来像搞艺术的,看起来很美好,其实风餐露宿,辛苦得很,这是我给大家的一个忠告。
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可能很多地方打动了大家,那可能是我十几年甚至二十年的积累我把它都掏出来了,给大家来看,那么对于一个对美食没有感觉,或者说之前没有研究过美食的人来说,他可能所有的都要从头做起,我们做纪录片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最辛苦的一件事情叫调研,大家看到的《舌尖上的中国》可能每集只有五十分钟,那么可能我们每一集的平均调研时间都是一百多天。所以我有一个好朋友叫老六,他说过一句话叫“聪明人总要下笨功夫”,就是聪明人,大家都是聪明人,谁舍得下笨功夫,谁才能取得成功。
我希望大家听了这个演讲,或者说关注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之后,能做到两点,一点是希望大家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后,能够立刻回去给自己最爱的人做一顿饭,我们的心愿就完成了,这是一。第二,我说说我自己的感受,我特别羡慕大家,我看大家这么年轻,我真是特别特别地羡慕,我希望大家如果今天听到我说的,有什么收获的话,我希望大家能够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被任何站在这个台上的人蛊惑,我觉得这就是我想说的。谢谢!
3愿舌尖上的中国梦更美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愿舌尖上的中国梦更美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逐的梦想,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正是这个美好梦想,将全国56个民族、13亿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把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融合一体,激发起团结向上的正能量。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诉说着自己的梦想、越来越多的人畅想自己的梦想、越来越多的人感悟自己的梦想、越来越多的人努力把梦想变成现实……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愿舌尖上的中国梦更美丽。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如果说,今天有什么能牵动13亿国人的神经,我想食品安全一定名列前茅。
20XX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很受国人喜爱,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和饮食流变,充分展示了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
同样,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通过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域的调查报道,揭露一批批假冒伪劣食品,一起起触目惊心的制假售劣案件,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残害,被扼杀,公众深受震撼。以致于有的人很迷惑:“现在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到底敢吃什么心里没数”。是啊,吃什么好呢?猪肉中注水,蔬菜中残留农药,火腿喷洒敌敌畏,生产泡菜使用工业盐,血旺中添加甲醛,喝黄酒还丢了性命。
是的,从大头娃娃到三聚氰胺,再到如今的婴儿“性早熟”,小小的奶粉竟潜藏如此巨大的危害。至今,南京的“冠生园”让人们望月饼而生畏,三亚的“毒咸鱼”使我们谈“咸鱼”而色变,广东的“瘦肉精”令我们望肉而怯步,号称生命杀手的“苏丹红”竟也出现在我们最喜爱的辣味食品中。还有毒胶囊、毒馒头、毒豆芽,“果冻中添加工业明胶”、“苹果套农药袋”、屡禁不止的“地沟油”上餐桌,以及前段时间人们高度关注的“速生鸡”、“病死猪”、“假羊肉”、“毒生姜”、“镉大米”、“毒皮蛋”……一桩桩,一件件,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一次次让善良的心灵被愚弄,一次次挑战国人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底线。我们不禁深思:难道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却撑不起“食品安全”这片天吗?这些商家良心何在?难道金钱胜于生命?难道诚信、道德分文不值?
大家知道,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的幸福指数,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发展,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幸福和民族的兴旺昌盛。李克强总理强调,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要把这“天大的事”做好,我认为,这需要商家,需要社会,需要政府,需要全人类,需要时不我待的精神,共同努力做好这“天大的事”。
为此,我梦想,商家时刻把人民生命安全装在心中,坚守道德良知,诚信经营,用良心和道德做放心食品,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安全食品。
我梦想,全社会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群防群治,做到食品安全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有责。
我梦想,让国人的舌尖多品美味、少偿“毒素”,吃得安全,活得健康。希望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能够树立“守土有责、为民监管、廉洁自律”的意识,除了要建立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加强食品质量监管、多部门的紧密配合和无缝监管以外,也希望消费者提高识别真假伪劣食品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并学会以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坚决同问题食品作斗争,让问题食品无处遁形,形成人人懂食品安全、人人抵制问题食品的良好消费习惯。
我梦想,严惩重处食品安全犯罪成为食品安全治理常态,利剑高悬,重拳出击,保持高压打击态势,让那些为了谋财不惜害命的甚至“倾家荡产、人头落地”,让违法犯罪分子不敢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以身试法、铤而走险。
有梦想才会有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将不再遥远!”
前一段时间,公安部公布了十起打击肉制品犯罪典型案例,“两高”针对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颁布了最新的司法解释。这一系列举动彰显了鲜明的“国家态度”:那就是对当前的食品安全,一要严惩,二要严管。食品生产这个“良心活”,既需要内心的自我约束,更需要外部的无缝监管。严惩严管,“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为舌尖上的中国梦筑牢起食品安全防线。我们相信,随着政策和法制的不断完善、各级监管部门的严格执法,将真正让不法分子“付出付不起的代价”、让公众获得更安全的食品,同时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打造更坚强的基石。
实现食品安全的长治久安,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如履薄冰。我们要自觉的全身心融入到这次中央和省委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中,切实做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时刻牢记“食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发挥好综合协调职能,筑牢食品安全防线,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有尊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唯有紧紧拥抱“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我的食品安全梦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