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高二告别战争演讲稿

时间: 06-22 栏目:演讲稿

1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二战时期,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带领下,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在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终于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战争胜利的当天,上万名疲惫不堪,无精打采的德国战俘排成长长的纵队,在荷枪实弹,威风凛凛的苏联士兵的押解下走进莫斯科城。

得知法西斯战俘进城的消息后,人们几乎倾城而出,纷纷涌上街头。在宽阔的莫斯科大街两旁,围观群众人山人海,挤的风雨不透。在围观的人群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苏军在战胜入侵的德国法西斯的同时,自己也付出了重大的伤亡。这些老人,妇女和儿童就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当中许多人的亲人,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被入侵的德国法西斯杀害了。

失去亲人的痛苦把原本温和,善良的人们激怒了,他们怀着满腔的仇恨将牙齿咬得咯咯响,一双双充满血丝与复仇火焰的眼睛齐刷刷的向俘虏走来的方向注视着。

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大批的军队和警察出动组成一堵墙,排在愤怒的人群前面。

战俘出现了,近了,更近了。围观的人群开始骚动,有人喊出打倒法西斯的口号,有人叫骂着让杀人的凶手偿命,接着人群潮水般地向前涌。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察企图阻止,马上被汹涌人潮冲得七零八落,最后警察和士兵手拉手组成人墙,好不容易才将人潮挡住。

此时,战俘已经来到人群前面,他们个个衣衫褴褛,步伐蹒跚,每向前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他们有的头上裹着绷带,有的身带重伤,有的失去手脚躺在担架上不断发出痛苦的呻吟。

面对激怒的人群,德国战俘呆滞,木讷的目光中充满了恐惧与惊慌。出于求生的本能,他们不住的后退。许多战俘本来就身负重伤,疲惫不堪,在遭到如此惊吓后瘫软在地。担架上的重伤号被扔在地上,无力逃脱,拼命的哭号呼救。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在混乱中拼命挤过人墙,冲到一个受伤的战俘跟前举拳要打。

这是一个失去双腿的重伤号,他头上打着绷带,破烂的军装上沾满了血迹,脸上的稚气表明他绝不会超过20岁。面对扑面打来的拳头,他无力躲闪,瞪着惊恐的眼睛,发出绝望的哭泣。

蓦地,中年妇女停住了,木雕泥塑般站在那里。她怔怔的看着年轻的战俘,心头一阵剧烈的刺痛,在这个年轻伤号稚气的脸上,她分明看到了自己刚刚战死的儿子的影子!

妇女犹豫了一下,叹了口气,那只高举的拳头无力的垂了下来,妇女从怀里掏出一块用纸包着的面包,轻轻的递到伤号的面前。年轻的伤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用惊恐的,带着泪光的眼睛盯着面包,不敢去接。直到妇女硬把面包塞在他手中,他才如梦方醒,抓起面包连裹在外面的纸都顾不上撕,就狼吞虎咽大吃起来,看得出他一定几天没吃饭了,饿坏了。

看到伤号饿成这个样子,妇女缓缓蹲下身子,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伤号头上的弹伤,失声痛哭起来!

悲怆的哭声撕心裂肺,骚动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人们惊呆了,一个个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一切。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住了,整条大街一片死寂。

良久,人们才醒悟过来。这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些老人,妇女,孩子,纷纷拿出面包,火腿,香肠等各种食品,一起向受伤的战俘拥去……

2告别战争

不久前,《南方周末》报道了美国孟山都公司对中国的野生大豆申请专利的事件,一时间舆论大哗。紧接着,该报又发表了题为《要不要打基因保卫战?》的后续报道。

我对此事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关注。不过,我把它看作一个法律、科学和商业纠缠在一起的有趣事件。在中国加入关贸协定的今天,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不仅要接受一套崭新的商业规则,而且还要接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我们既需要权利意识的觉醒,又需要义务观念的确立。

但是,当我读到《要不要打基因保卫战?》这样的标题时,心里却十分不舒服。刺激我的是“保卫战”这个词语。它太重了——一次狡猾的抢注专利事件,还远远达不到要我们以“保卫战”来应对的严重程度。这是一种弱者的"过度反应"。

半个多世纪以来,战争术语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被泛滥地使用着。虽然早就结束了战争状态,二十多年来我们享受着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和平时代,但我们的心态并没有完全调整过来。在我们的电视、广播和报刊中,与战争相关的、或将战争泛化的语言比比皆是。播音员会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诸如“文化战线”、“教育战线”、“新闻战线”一类的词语,领导干部会慷慨激昂地高声宣布“打一场轰轰烈烈的歼灭战”、“来一次全民皆兵的群众战争”。我们把政治学习、“严打”、申奥、环保统统当作“战争”来看待。我们很少使用“和平”、“爱”、“温柔”这样一些字眼,即便使用,也显得羞羞答答。但是,在使用战争或者与战争有关的字眼时,人们却显得理直气壮。

我们对战争的残酷和邪恶显然缺乏必要的体认。在我们那些有关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中,战争通常呈现出一种“凯歌高奏"的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色彩,战争遵循着达尔文社会进化论的准则,正义一方必然获得胜利,邪恶一方必然走向失败。因此,战争是一场盛大的狂欢,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于是,我们把战争“生活化”了。我们不自觉地、轻率地使用着无数与战争有关的语汇。一个专利保护和基因研究的事件,居然也被冠以“保卫战"的名称。在孩子们的作文中,也频频地使用着这些字眼。而在我看来,战争不是什么好事情。古人说,“兵”是一个国家的“不祥之物”。没有一场战争的结果不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没有一场战争的结果不是剥夺千百万人的生命,毁灭千百万家庭的幸福,正如有一位西方诗人所说:“每一颗子弹,击碎的都是母亲的心房。”

我希望,我们以后都谨慎地使用那些与战争有关的术语;我希望,我们更多地接近和平、爱和同情这样一些观念——尤其应当教育孩子们这样做。

3告别战争超越旧时代

2014年7月17日是一个应该铭记的日子。自阿姆斯特丹飞往吉隆坡的马来西亚航空MH17航班突然在乌克兰东部政府军与地方武装交战地区坠毁,一场飞来横祸瞬间夺走298个鲜活的生命。

这是一场非同寻常的空难。不管调查结论如何,人死不可复生。巨大的悲剧不禁使人痛定思痛:假如乌克兰没有战火与硝烟,这298个生命是否就不会与死神遭遇?或许,答案应是肯定的。除却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战争,这个旧时代的产物,从来都是戗害生命的罪魁祸首。这场悲剧本可避免,也应该避免。

人类虽然一直在反思战争,致力于寻找避免战争,实现永久和平的有效途径。但可悲的是,战争的逆流仍在不同地区涌动。“赢者通吃”的零和思维仍时常在国际舞台上留下自己大摇大摆的身影,形形色色以改造现政权为终极目标的所谓“革命”四处开花,新一轮地缘争夺在各种听起来很美的政治辞藻包装下肆无忌惮地推进。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相继陷入政治危机和社会灾难,一个个古老而灿烂文明的面孔上留下一串串深厚新战争伤疤。

乌克兰,这颗斯拉夫文明璀灿的明珠也未能幸免。轰轰烈烈的“广场革命”像一颗炸弹打破了乌克兰平静的生活。随着新总统的选举产生,一个新时代的大幕也徐徐拉开。包含解除非法武装、赦免武装分子、在俄乌边境设立缓冲区、去集权化等15项具体政治措施的东部和平计划,以及单方面宣布停火,让人们仿佛看到了危机政治解决的曙光。但好景不长,东部、东南部烽烟再起,乌国局势再次跌入战争和动荡的深渊。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每天都在上演背井离乡、生离死别的人间悲剧。战争的硝烟让人们看不清乌克兰的前途,战争的消极影响开始外溢。这一次,马航MH17航班及298个生命成了它的牺牲品。战争,究竟要把乌克兰引向何方?逝者的鲜血,生者的哀痛,能否让战争的发动者和参与者猛然警醒,果断刹住罪恶的进程?

进入21世纪,人类本应超越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夺的旧时代,但事态的发展却事与愿违,显得纠结而滞后。不少人身体进入了新世纪,脑袋却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之下,不和之音却总是不绝于耳。这样的局面是不是到了应该收场的时候了?放眼寰宇,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村,各国越来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是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着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鉴于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超越旧时代?又有什么理由不能彻底抛弃战争这种制约和危害人类发展进步的罪恶工具,共同构建和谐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呢?

历史昭示我们,战争是人类智慧的失败,和平是反思灾难痛苦的结晶。令人欣慰的是,国际社会始终在为早日解决乌克兰危机积极斡旋。日前,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关于马航客机坠毁事件的第2166号决议,就开展客观、公正、透明的调查达成共识。这是人类良知所系,也是国际社会责任使然。当务之急是危机有关各方彻查空难,并以此为契机深入反思,立即停止一切暴力行为,坦诚而务实地坐到谈判桌前,本着包容、创新和建设性的态度,找到政治解决危机的有效途径,尽快结束战乱。只有这样,才能告慰那些无辜死难者的在天之灵。

4牢记历史,告别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一场殊死搏斗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人类文明史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不可否认,二战的爆发有其社会根源,那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的矛盾。这场战争使全球2/3 国家卷入,波及20亿人口,动员兵力1.1亿。二战中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有7000万,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15万 亿美元,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大地事实上变为一片焦土……

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中苏联人民以罕见的民族牺牲,抗击了80%的德国法西斯武装力量,终于赢得了卫国战争 的胜利。英、美、法等西方国家的军民以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沉重打击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也加速了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毁 灭。

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可歌可泣。几乎是独撑东亚战场,与日寇浴血奋战八年,抗击和牵制了日本2/3以上的总兵 力,使其无法“北进”,推迟“南进”,彻底粉碎了日、德两国侵略军东西对进、会师中东的梦想。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展开 的抗日战争,谱写了反抗侵略者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60载岁月悠悠,国际形势已发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

然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反法西斯战争并未伴随时光流逝而为人们所淡漠,它像一部厚重的历史教科书,给 全人类留下无尽的思考和深刻的启迪。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和责任。在军事技术还并不发达的20世纪上半叶,两次大战使 人类的生产力倒退几十年,无数家庭流离失所,美丽河山狼烟四起。

而在21世纪的今天,军事技术突飞猛进,几千克重的核弹头顷刻间就能使生机盎然的城市夷为平地。从这个意义上 说,我们要倍加珍惜和平,警惕战争。

幸运的是,在欧洲,曾经发起战争的德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犹太人、欧洲人和世界人民谢罪、忏悔。德国总理 勃兰特甚至在波兰首都华沙向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双膝下跪。

而近年来,从两德统一、欧盟建立,到德国总理获邀参加莫斯科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都已表明德国已被 世界人民接受,变成了一个让欧洲、让世界放心的大国。德国正在重新回到世界舞台。

不幸的是,在亚洲,背负历史罪责的日本,却没有勇气完成对那段历史的自我否定,完成自我救赎。在二战结束60 周年的今天,日本右翼觑视邻国的海疆,妄图修改“和平宪法”,公然颠倒黑白篡改历史教科书。更为恶劣的是,大小政要罔 顾亚洲各国的严正抗议,越来越频繁地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借尸还魂。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战争此起彼伏,地区冲突绵延不绝,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 力、民族分裂势力危害上升。面对这样的情势,沐浴在和平阳光下的人们一定要居安思危,高度警惕。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怀着对和平的执著追求与对未来战争的忧虑,从内心深处感到,人 类的橄榄树仍在经受战火的考验,和平鸽还无法摆脱战争恶魔的阴影。

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今天的安全环境依然不容乐观。

虽然促进中日关系发展的友好人士大有人在,但如今的日本当政者执迷不悟;虽然我们盼望台海和平,但台湾当局挑 起军事危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虽然我们东南面和西面尚为安定,但欲称霸世界的美国却在这些地区筑起包围他国的军事网络 。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我们要时刻牢记历史悲情,壮大和平的力量,同世界爱好和 平的人民遏制和消除可能导致战争的各种因素,维护世界和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有朝一日,你们也将扔掉手里的武器;有朝一日,战争将变得无比荒谬”。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名言,今天依 然在我们心海流连,表达着我们祈求世界和平,永别战争的渴望。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