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蒙古包作文

时间: 05-24 栏目:话题作文

1蒙古包

说道各具特色的民居,自然少不了蒙古的蒙古包。

主要特点:蒙古包以圆形为总风格,无棱无角,呈流线形。包顶为拱形,其承受力最强,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不会使蒙古包陷于灭顶之灾。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由于包顶是圆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时候,把蒙古包的顶毡盖上,它就形成了一个球状封闭体。因此它还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连续几天几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却安然无恙,再大的雨也不会漏进包里。并不像我们的房子,七十年就要改建,但是蒙古包不一样,最多只要换一下柱子,并不像城市里的房子外强中干。

而且非常利于像蒙古人的游牧民族,非常的容易搭建,只要你的牛羊把你的那一块地的草吃完了,马上又可以换一个地方而且非常快不到几个小时,一个温馨的家又组建好了。

所以说我非常喜欢蒙古包,又通风,而且非常的实用,不会因为一点台风和大雨闹得乱七八糟,而且还非常的方便携带。

2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运输。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这就是那有特点的蒙古包!

3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上处处可见一朵朵“白色的鲜花”,它们就是家喻户晓的蒙古包。

蒙古包呈圆形,被一只至两层厚毡覆盖。,外形看起来虽小,但包内面积却很大。它的架设十分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地方建设。先根据包的大小画一个圈,然后沿着圆圈将“哈娜”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最后将“哈纳”与“乌尼”衔接在一起,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紧,两三小时就大功告成了。比起建高楼大厦,它建起来要简单得多。

蒙古包按照哈纳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有4、6、8、10、12个哈纳。12个哈纳的蒙古包十分罕见,有60多平方米,过去这样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犹如一座坚固的白城堡,十分壮观。而在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们帐幕可容2000人呢!

蒙古包最大的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单。拆卸时哈纳折叠体积变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即可运走。可以随时搬家,令人羡慕。但是不可拆卸的蒙古包却没有这样的特效。

蒙古包还有许多其他优点。它有独特的美感。远看如粒珍珠,在草原上闪闪发光。近看,包外的花纹更加清新美丽,给人一种视觉美感。包内装饰也有它独特的美,室内铺了一层地毡,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里面摆放的家具上刻着栩栩如生的人物、花卉……具有艺术感。而且采光条件好,包内四处充满着太阳、大地和风的气息,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蒙古包在草原上生活了数千年,成为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美丽的蒙古包

以前只是在电影和图册中见过蒙古包,现在我已经真的住在了蒙古包里。到西蒙大草原的第三天,沿路我们看到,草原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那就是蒙古包。当天晚些时候,我们来到了一个很大的蒙古包“餐厅”里就餐。我把它说成餐厅,只是因为要在那吃饭,实际上我们就餐的蒙古包,听主人介绍它说跟众多的蒙古包居民的式样是一样的。

在就餐的时候,主人向我们认真介绍了一下蒙古包的历史。

蒙古包自古以来就和蒙古人这个马背上的民族相依为命,那碧绿瀚海般的草滩上,帆影般雪白的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的生命摇篮,是养育蒙古人的流动家园。蒙古包是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游牧区蒙古包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是以牛车组合,并搭建在牛车上。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的可容纳20多人;小的只可以容纳1个人。蒙古包以圆形为总风格,无棱无角,呈流线形。包顶为拱形,其承受力最强,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不会使蒙古包陷于灭顶之灾。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由于包顶是圆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时候,把蒙古包的顶毡盖上,它就形成了一个球状封闭体。因此它还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连续几天几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却安然无恙,再大的雨也不会漏进包里。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蒙古包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我打量起这个我们所在的蒙古包,这个蒙古包算很大的那一种,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度怕有10多米,用毛毡的条木编围盖起来的,总的面积有100多平方米。外面看这个蒙古包是草原上人们所说的那种红毡顶,蒙古语称“额如各和”,方形,四角各对南北东西。房间正中和天窗架的中心对着红毡顶中心。用粗毛绳做边,顶面也用粗毛绳轧云头图案,修饰缝纫。红毡顶用于调节屋内气温,夜间压顶,早晨揭开。红毡顶的四边各有粗毛扣绳,北和西东压着花边。

蒙古包的美丽离不开人,蒙古人把隆重而热情地接待客人看作是一种美德。无论是专程来访的贵客还是路过歇脚的行人,客人一到,首先是互相问候,待客人坐定,女主人端上一碗馨香的奶茶,并摆上各种奶食品、炒米、手把羊肉等,其间还给年长者敬酒并献上哈达。敬酒时,右手举杯、左手托肘,恭敬地把酒杯交到客人手中。奶茶用银质的碗盛着,与哈达一起献上。

现在我已回到家乡昆明,草原的一草一木却时常闪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那蒙古包更让我魂牵梦绕,它在我的心头永远是绿色的希望,圣洁的理想,生命的摇篮。

5蒙古包

踏上蒙古人的领地,便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万马奔腾,鸟儿歌唱,还有几个包子形的房屋那便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人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简单,搬迁也很方便,上如骨伞,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立刻住人,在那里,白天有清新的空气,晚上有温暖的热气。若想搬迁,拆下骨伞,卷上兽皮,就可以装上马车,运走了。就算是地震,兽皮也不会砸伤,这也充分显示了中华建筑传统的魅力。蒙古族和客家族一样,认为圆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蒙古包也是圆形的。

蒙古族人非常热情,每当有一个蒙古包建造成功的时候,便会请别人去自己家吃手抓羊肉。蒙古人民在说话、建筑、打扮、整理等方面,无不体现出中国人民传统习俗。就拿房间来说吧:在蒙古人的房间里,总是有一对鹿角和一对骨斧,这不就显示了蒙古人对中华习俗的赞美吗?

朋友们!你不想到蒙古包去看一看吗?

6蒙古包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的。这与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阳,与朝日之俗有关。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还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冬季又多西北风。

蒙古包的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建造时并不用泥水,土坯,和砖瓦,材料非木即毛,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木条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包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包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包顶顶部再架上固定的天窗支架,一般顶高约4米,周边高约2米,门大多向东或东南开,全包的外部和顶部均由轻质沙柳做成骨架,屋顶以天窗为中心,绑扎细椽子,呈活动伞盖式,用驼绳绑扎固定,成为固定的圆形墙壁。圆顶陶敖直径为1.5米,上饰美丽的花纹。包顶外形均是圆锥体,通常用一层或二层乃至多层毛毡或帆布覆盖,最后用一块巨形毛毡把陶敖覆盖以过夜或防雨雪。将数十根同样的木棍和椽子按圆形衔接在一起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蒙古包最小容纳20多人,大的可容数百人。蒙古包外形看起来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很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是草原游牧人民与自然长期磨合产生的人类建筑文化之一,是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生命力和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

7蒙古包

在茫茫无际的“绿色地毯”上点缀着大小不一的圆形花朵,那就是拆装容易的蒙古民居——蒙古包。蒙古人以游牧为生,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茫茫无边的草原上,为了便于迁移到草料丰富的地区,便建造了包子式的住宅,用约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成一个“哈纳”,再用长约3.2米的柳条棍编结一个“乌尼”,让“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之后用毛绳绑好再搭上毛毡,搭好“哈纳”、“乌尼”和毛毡之后,在包内铺上羊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画,这样一个美丽漂亮的蒙古包便形成了。它们有大有小,大的可容纳20多人,小的也能容纳10多个人。

蒙古人非常好客,客人远道而来时,他们都以最好的奶茶、手抓羊排等美食招待客人,蒙古人的热情让客人无不感动。蒙古包所包含的民俗文化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蒙古包的精美建筑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

8蒙古包

在碧绿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蒙古族人正在过着充实快乐的日子,但他们怎么住的,没错,就是蒙古包。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现在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包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是蒙古游牧民族的临时的“房子”,与其说它是房子,不如说他是帐篷,它是乳白色的,有的上方时一个圆锥体,有的上方是一个圆顶形,不易于坍塌、变形,下方是一个圆柱体,就像一个乳白色的巨大的稻谷垛,它看起来外形虽似乎很小,但里面却非常庞大,大约可容纳20到400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很好,冬暖夏凉,非常牢固,不怕风吹雨打,就像极地的冰屋一样,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大约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用条木编成网状,与侧壁连接,再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个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着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等,可以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而且方便拆装,方便携带,就像现代的房车。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多平方米。我不禁发自肺腑的赞叹:“蒙古人真聪明,想的真周到,设计的真巧妙,不愧是草原上精明的游牧民族啊!”

从蒙古草原上向下眺望,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这就是那有特点的蒙古包!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