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说礼为题作文

时间: 04-08 栏目:话题作文

1说“礼”

用“礼”字我们可以造出许多词语,比如礼仪、礼貌、礼物、等等。我今天要说的就是送礼。

最喜欢春节了,每到那时,父母都会带着我去商场买礼物,虽然买回来也不是给我的吧,但是我还是很喜欢热热闹闹的买礼物,然后把礼物送到各个亲戚家。此时的礼物代表了我们一家人的心意,这礼送的也就值了。

可是有些人送礼却没有这么单纯。最近重庆市的高考生改民族的事相信大家都知道。民族是绝对不能随便改的,他们家不知道为这个花了多少钱、送了多少礼。这样的礼送的就不值,没有意义。多那十几分加分就可以一步登天了?我想不是,学习要靠自己,凭借自己真实本领考出来的才拿得出手。送礼换来的?多么荒唐、可笑。

不过,现在的社会也许真是个荒唐的社会。人们以送礼、走后门为潮流,把“有钱能使鬼推磨”发挥到了极致。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一个公司的总经理总是拖欠员工的工资,部门经理非常着急,拉关系、走后门,不知为这事扔进多少血汗钱有一次偶尔听到总经理在为自己的纯种狗找不到配偶而发愁,他猛然想起自己表哥的狗刚好合适,于是把狗抱来。总经理见了眉开眼笑,事情自然也很快解决了。说部门经理的行为可耻?可是不这么做,他又该怎么办呢?上面不发钱,下面吵着要钱,夹在中间真是有点哑巴吃黄莲的感觉。是这个逼的他必须送礼这条路,他也是出于无奈,送礼对他来说是下下策,同样同样也是唯一一策。

送礼,有的是出于友好;有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更有的是出于一种无奈。现在的社会将我们曾经对送礼的概念扭曲了,让我们出于友好的举动变成了无奈之举。我们要学会出淤泥而不染,让送礼的意义回到曾经的单纯、美好。

2说礼

中国乃礼仪之邦,从古至今仍有不少优秀的道德礼仪流传至今。例如成语方面就有许多关于礼仪的,如彬彬有礼,礼尚往来等,成语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可见得“礼”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礼”也有分门类,在《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而《尚书·尧典》说尧东巡守,到达岱宗时,曾经"修五礼",《尚书·皋陶谟》也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所以礼可以大致分为五种。《周礼·春官·大宗伯》将五礼坐实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这也是古代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礼”却大有不同。现代的礼,大致就是礼貌,见人待客要礼貌,公共场合要礼貌,可这礼貌里也大有学问。一般我们都能听到“讲文明懂礼貌”的口号,要做到真正懂礼,基本要做到三点。首先,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等。其次,要做到尊重师长,长辈,父母,不冒犯他们,在公共场合要遵守公共秩序,不大声喧哗。

最后,要做到谦恭礼让。要有谦虚的态度,对人恭敬,要做到尊重他人,不做冒犯他人尊严。如果,你还对“礼”不太了解,不知道怎样才叫讲礼仪,那么,我有个关于礼的小故事,听了你就会明白。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曾子知道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请教。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这是谦让及对老师,父母的尊敬之礼。

关于礼的故事还有许多,可创作这些故事的人大都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代,如果我们人人懂礼,那么这些故事将不知是从书上看到,而是亲身做到或感受到。

“礼”我以说完,可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亲身去做,哪怕给老人让座等一系列小事,都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充实,想礼仪之邦更迈一步。

3说礼

20XX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父母教会我”,第二讲是“礼”,“礼”的本义是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为青少年,我们一定要做一个知礼懂礼的人。

以我虔诚的心许愿,我在地球的轴痕上逝去,但,永不离开。

--题记

她穿着丝质的长袍,米白的袖边掩住半边眉梢,流水的声音安静,柔和,将时间里的世界渲染成一幅绝世佳画。她微微作揖,行了古人最常见的礼仪。她又轻轻抬起了头,风拂过面颊,带着她最后的一句话:“小女子,名叫礼,礼仪的礼。”

孔赋哀逝

礼走在公元前479年周国的一条街道上。所有人都向她行礼,她便也向所有人还礼。两旁小贩的叫卖声并没让人觉出丝毫的嚣扰。

不远的地方有个草屋,依稀可以看见一个稍稍年轻的男子。他拱手拜见老者,微微行礼,尊老者为师。蓝色的素衣随着屋里仅有的一点点风微微的晃,

老者拄着拐杖,看了看他,“子贡,汝来何其晚也?”声音这般沧桑,忧伤。

子贡连称不是,扶老者坐下。自己,则站在一旁。屋外扬扬洒洒地落了些雨滴,打在地上,一片湿润。滴滴答答的雨声变得逐渐密集。礼回过身去,准备离开,走了很久,却仍仿佛能听到那老人“天下无道,吾道亡矣”的泪声。

七天之后,礼又来到这里。她看到两柱之间的黑色棺木和守在棺旁的子贡。子贡向她行礼,她便也向子贡还礼。

“谁人逝之?”她问。

子贡看了看棺木,抬手拭了拭眼角,“吾师孔子。昨日逝也,吾当守此三日矣。”

礼看了看他,然后向着孔子的棺木拜了三拜。随即,身体逐渐变得透明,她身后的一切也变得清晰。风不停不停的吹,却再没拂动她的衣袖。最后消失,完全消失。只对着子贡留下一句:“吾中华之礼,善待才善始终也。”

她来的那么轻盈,离得那么华美。她说,她叫礼。礼仪的礼。

戴安娜的句点

礼站在20XX年白金汉宫的门外。她从人群中向前走动,所有人都为她让开道路,并且微笑致意,而礼也微笑着看着所有的人。

她来到门外的皇家骑士面前,骑士向她行皇家礼仪,然后询问她的名字。“礼,礼仪的礼,我尊贵的骑士先生。”她很快被放行,路上所有的贵族都脱下帽子,右手放在胸前微微鞠躬。礼穿着白色的蓬裙,手捧一束娇艳的白色玫瑰。她是那么的高贵,连威廉王子都单膝跪地,亲吻她的手背。

水晶棺里的女人是那样的美丽,有那样多的人在为她哭泣。穿黑色长袍的牧师手捧圣经为她默哀。

戴安娜王妃是高贵的王妃,她善良,宽忍。或许,她便是一颗最明亮的夜明珠吧。她理应接收所有人的行礼。

礼把白玫瑰放在水晶棺旁,娇艳的玫瑰衬着王妃的美貌。礼悄悄走到一边,消失在最不起眼的角落。

她笑着。呐,多么尊贵的皇家之礼。

邻逝

礼换上轻便的运动服,在20XX年的上海漫步。我曾遇到过她,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想起向她行礼。而他却在我旁边站了很久。

邻居家的老人刚刚离世,现在正在进行葬礼。唢呐的声音穿过一层层墙壁钻入我的耳朵里。哭声此起彼伏,我像是能看见那雨点般的泪滴。

礼想去看看那是个怎样的死者,然而却被堵在了亲属们围成的圆圈之外。她向着死者和家属鞠躬哀悼,所有人却都仍是在哭泣,没有人看到前来探访的礼和已经忍无可忍的昔日邻居。

我看见了礼的离开,她是在楼梯的拐角消失不见的。我如此清晰地记得她美丽的侧脸,却全然忘记了如何能再看到她的容颜。

礼说,她原本以为,这是她的礼仪之邦,如今,却再没有人向她行礼。刺耳的喧嚣回荡在她的耳畔。回荡着。永不消逝的。

尾声

礼走进一座白色的基督教堂,穿着黑色衣袍的修女站在红色的蜡烛旁。摇摇曳曳的烛光把一切都拢在一片朦胧中。她便站在修女的身边吟唱,双手合十,向上帝许愿。

“愿礼能永不再地球的时间轴上逝去,永不离开。”

她再一次安静地坐在河边。那条河仍在流淌。“礼,我叫礼。礼仪的礼。”

4说“礼”

说到“礼”,我们马上会想到:“礼多人不怪、礼尚往来、礼仪之邦、礼轻情意重”等等。礼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非常密切。而这各种“礼”,在我看来它的蕴含的含义在不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意思。

礼貌

中华民族是以礼扬名的民族,在古老的中国“礼”已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人际关系交往过程中,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礼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我们每个人每天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你的举手投足,一举一动,你的言谈举止是否合乎礼仪,在你与人相处,与人共事当中,处处都要注意礼貌用语。

对我们中学生而言,礼貌体现在我们的言行举止。在学校,见到老师、同学要问好,也可以帮老师接杯水、抱作业;在班级,同学有困难要及时帮助,不小心踩到别人的东西要说“对不起”;在家里,出门时给父母说一声,去哪里,做什么,大约多长时间,几点回家;家里若有客人,要说叔叔(阿姨)好。这些事虽小,却能折射出一个人的素质修养。

我们要做一个懂礼貌的人,大家也喜欢有礼貌的人。

礼物

逢年过节,过生日,大家都会买礼物,相互赠送,相互走访,这些都是我们老百姓耳所能详的,我不用细说,大家都知道。我想说的是大家不愿提及的“礼”。现今社会把礼的真正含义歪曲了,理想理想,有礼才能想,这是中国人的悲哀。看看他们的行为吧,找工作,送礼,有礼,就有好工作;要上学,送礼,有礼,就有好学校;有才华,没人脉,没有足够分量的礼,也没地方施展自己的才华,没有礼,哪敢想啊!这种送礼腐败社会,是不道德的行为,是被我鄙弃的。我们要把礼送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如病人,灾区人民,孤寡老人,这才是真正的识大礼。

不同的礼,不同的寓意,怎么理解,怎么行礼,就在你自己。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处,希望大家不要行错了礼。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倡导正确行使礼仪,向全国人民致敬,敬礼!

5说礼

自古以来,以礼为重,早在孔子以前就有夏礼,殷礼,周礼,而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就已经比较完善了。一直到现在,礼都是很重要的。

现在的礼发展成了三个方面:第一礼物,就是行礼所用的宫室、衣服、器皿及其他物质的东西。说的易懂一点就是去拜访别人要带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礼物。这第二点呢是礼仪,就是送礼物的仪容动作。最后一点是礼意,意,顾名思义,意思,而礼意是由礼物和礼仪所表达的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内容、旨趣或目的。总之,从上面的一些解释来看,礼就是对别人比较客气的一种行为。

作为伦理道德的“礼”的具体内容,包括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等。而这里面的每一项都是很重要的。从孝开始,百善孝为先,“孝”这个字拆开后就是老在上小在下,从这儿也能看出来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个规律,可见孝是非常重要的。再看最后一个是“义”,义可以指很多方面的,比如义气,比喻很仗义。

所以说啊礼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虽然礼仪重要,我们也要适度。

现在的礼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沟通的内容和沟通时的面部表情和语气来表达对别人的礼貌,但是如果太过了,反而会然别人感到厌烦。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对象,我们一定要做到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总而言之,适度的礼仪是现在的我们需要的东西,让我们从言行上,举止上,都表现出,“礼”的好吧!

6说礼

古人云:“来而不往,非礼也。”正是秉承古训,礼尚往来便成了中华文明的一种礼节,也是礼仪之邦对外友好和平的桥梁。

说起礼物,古人就给我们做过非常好的典范。唐贞观年间,回纥过进贡使缅伯高受命向大唐皇帝朝贡,其中有珍稀飞禽——白天鹅,半路因其飞走,便将羽毛收起,并作诗送予唐王:“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一句便从此流芳百世。其实礼物作为互相表达友好的一种方式,不应在乎贵重,而应在乎的是那份沉甸甸的情谊。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奔流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在民族遭受践踏后浴火重生。礼物,显得尤为重要。汉武帝时昭君出塞,为西汉中兴打下和平的基础;唐文成公主嫁给匈奴,为那里带去一方中原文化,使得两国交好数十年,使中原几乎没有战乱;中日邦交正常化,毛爷爷将《本草纲目》赠给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以示友好,从此拉开了中日共谋发展的帷幕!

现如今,世界各国皆礼尚往来以此展示自己和平发展之路。联合国华诞,我国铸造精美礼器——司母戊鼎,将其送于联合国以表我和平友好之心;美国总统奥巴马赠送给别国廉价礼物,而被称为“节俭”;习主席出访阿根廷时,克里斯蒂娜总统送给他本国球衣以示友好之意。

纵观世界,各国领袖、伟人互赠礼物,并非奢侈豪华之物。而今在我们生活中,却又不少人送礼讲究高端、大气、上档次,以至于贪污贿赂事件频频曝光。倘若落马官员也懂得这个道理,那廉洁奉公即以蔚然成风。

送礼,最重要的不是彰显自己的身份多么尊贵,家世多么显赫,而是以一种平和之心对待朋友,以诚待友,受到朋友的祝福,国与国之间亦是如此。

7说礼

礼源于生活,有了它,生活就有了无数的“正能量”,有了它,生活就变得丰富多彩。

礼,就是帮助他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是,如果失去了礼,会让人处处为难。举个例子吧,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见了一个文质彬彬的中年男子,公交车停下后,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站在中年男子的旁边,可是那位中年男子无动于衷。这让我很生气,如果是我坐在座位上,我一定让给老奶奶。由于公交车很颠簸,老奶奶重心不稳,有时会碰到中年男子。虽然老奶奶一直在说:“对不起啊,对不起!”但是这位男子却怒视着老奶奶,神情分明在训斥老奶奶,“你看看你这个老奶奶,不会抓稳点吗?要是弄脏了我的衣服,有你好看。”显然很讨厌老奶奶站在他的旁边,于是又嫌弃的眼神看了老奶奶一眼,这位老奶奶该多伤心啊!到站了,中年男子如释重负地走下车去,还大言不惭地说:“终于下车了!”唉!我只能感叹,这人真是太没礼貌了!

没有了礼,我们的世界会怎样?每个人都看不起其他人,没有了礼,我们会怎样?公交车上没有人让座,地上垃圾一片,却没有人主动拾起。这些虽然都是些小事,但这些都体现了一个“礼”字。所以以后我们要以“礼”为先,老师同学之间见面相互问好,虽然只是一句问候,但却能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感情。

“礼”可以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可以是给老人让个座、可以是顺手拾起路边的垃圾,等等。看似极小的事,却蕴含着大道理。那就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做一个有“礼”的人。

8说礼

礼,应是一种以和为核心的社会契约。

纵观整个世界史,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礼文化皆是源远流长,异彩纷呈。而礼之一字,更是从商周时代起便作为中华文明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流传下来。

礼究竟是什么?就它的外在表现而言,可以是中国的食不语寝不言,可以是西餐的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可以是毛利人的碰鼻礼……一万种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可以哺育出一万种礼仪形式,但它们的本质无不指向一个共同的地方--社会规范。

卢梭将理想社会的基础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而礼,可谓是人文意义上的社会契约。以周礼为例,所谓的“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都是对当时不同阶层提出的行为要求。这样的要求经由政府确认和推广,成为严格的社会规范,亦是每个加入这一阶层的人默认遵守的契约。打破这种契约的人会受到大家一致的谴责和排斥,并往往遭致削爵贬职的下场。同样地,在很大程度上传承了传统礼文化的今天,不尊敬长辈、不能和兄弟姐妹和睦相处的人(或者做出其他一些违背礼之要求的行为的人),轻则被舆论唾弃,重则被法律责罚。两厢类比,可以发现,礼一经社会公认,便往往作为法律的基础和外延,而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着广泛而有力的约束。就这一点而言,“礼”确实已经超越了它作为礼仪、礼节的外显形式。

礼的本质,就是一种社会契约。

分析一下各国的礼文化,我们会发现,很多礼节是有些繁琐甚至累赘的。而最初的礼基本上都诞生于各国的贵族统治阶层,因此“繁文缛节”便成了我们抨击旧制度的有力证据之一。事实上,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礼仪确实呈现出由简到繁再逐步简化的过程,而时至今日,重大的社交或商业场合仍然对礼仪有着严苛的要求。能够适应并做到这些要求的人,会被公认为有素质、有修养。这样的要求可以说给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和束缚,那为什么人们仍然认同它、维护它并以遵守它为荣呢?

趋利避害,是包括人在内所有生物的本性。如果从这一本性出发,就很容易解释。以礼为核心的社会契约虽然给每个人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但却可以用这有限的限制换取更大的好处。例如,“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是当今世界普遍认同的基本礼节,当我们喉咙痒痛或者内急的时候固然会觉得不方便,但它使更多人免受出门时踩到秽物的困扰。类推到“繁文缛节”上,无论是系领带的方法、正装搭配的讲究、用什么杯子喝什么酒、甚至古代文武官员如何序齿排班、宴会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其实都有对应的一些利益出发点。而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传统礼仪成为了国际公约的一部分。这些诞生于不同环境和文化背景的礼仪如何走到一起且广为接受呢?显然,它们指向共同的出发点--和。

礼的核心,就是和。

在漫长的进化史中,人类若想使种族长久地繁衍下去,就需要在个体间和聚落间达成共识,于是“和”便成为了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论语》早就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阐明了礼与和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以和为基础,建立起约束彼此的社会契约--礼,而在不断修正、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和民族逐渐靠近,达成了更高程度的共识和认同,这是历史体现出的趋势,也是一切礼文化的意义所在。

礼作为以和为核心的社会契约,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并遵守的。违背了这一原则的礼仪被淘汰了,违背了这一原则的人也被遗弃了。留存下来的,仍将相互磨合,相互修正,以到达礼的出发点:天下之和。

铭记--人将礼乐为先,树将枝叶为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