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林语堂作文
1在林语堂爷爷的塑像前
林语堂爷爷是世界知名作家、学者,是我们漳州杰出的文化名人。今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林语堂纪念馆。
在纪念馆前,安放着一尊林语堂石像。林语堂爷爷身穿长衫,安详地坐在椅子上,双目平视,带着一副很有绅士风度的眼镜,脸带笑容,多么和蔼可亲啊!
当我站在林语堂爷爷的塑像前,怀着难抑的激动,瞻仰着这位名人时,一般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林语堂爷爷博学多才。他一生怀着“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抱负,写下了七八十种著作,涉及文学、语言、哲学等诸多领域,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你看,他虽然眼窝深陷,但那双眼睛炯炯有神,流露出炽热的感情,好像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热爱家乡的人,无论怎样也不能忘本,要心系祖国,心系家乡;你看他慈祥的笑脸,好像在为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欣慰地笑着;你看,他安定地握着烟斗,一手自然轻松地放着,好像对我们充满了期望……
凝视着塑像,我的心中有一团火在燃烧,它告诉我要想像林语堂爷爷那样了不起,就得靠自己的勤奋,用自己的勤奋去弥补自己的笨拙。林语堂爷爷不正是用自己的勤奋,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吗?
天色渐渐暗下来,老师召集大伙要返程了。林语堂爷爷的塑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他的形象,他的品格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2走近林语堂
很早就知道我的家乡漳州出了一位世界文化名人、文学大师,他的名字叫林语堂。但是,我只是读过几篇关于林语堂的介绍、评论文章,对林语堂的了解仅仅局限在“文学家”、“翻译家”、“哲学家”这些头衔上,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取得过什么杰出的成就,他为什么会拥有这么多耀眼的头衔?我都不甚了解。对于林语堂这位前辈加老乡,我一直怀有一颗好奇心。
这天正值周末,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我把郊游的目标锁定在林语堂纪念馆。来到纪念馆所在地天宝镇五里沙村,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蕉海”,“蕉海”深处,一座精致的半圆型两层建筑便是林语堂纪念馆。馆前竖立着林语堂坐像,身着长衫,手持烟斗,神态飘逸。
走进展厅,首先看到的是林语堂的生平介绍,字里行间展示了林语堂从故乡小镇走向世界的历程。林语堂1895年生于漳州,曾留学美国、德国,并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任教。他创办了《论语》、《人间世》等杂志。他还担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他提倡幽默文学,他的短评、演讲语言精辟,常常赢得满堂喝彩。他创作了《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吾国吾民》等大量经典名著,并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展厅里展示了各种版本的林语堂作品数百册。林语堂擅长用英文写作,同时又极力向世界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如他的一位朋友所说:“林语堂最大的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一位西方人士这样评论他:“东方和西方的智慧聚于他一身……”翻阅林语堂作品,拜读林语堂语录,我似懂非懂,但是,我已经能够从中感受到这位“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大师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影响,也知道了他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多的头衔。
参观完林语堂纪念馆。站在纪念馆前,眺望四周,蕉林环抱,绿浪起伏,阵阵蕉香随风飘来。这优美的景色宛如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是这故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这位一代文化大师。我为我的故乡拥有这样一位文化大师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3浅谈林语堂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林语堂
开始喜欢[林语堂],是因为他的名字。
语,是道不尽的金玉良言。堂,是提升人性价值之高堂。
喜欢他的名字,是喜欢那种无意间的厚重感,一种暖暖,却沉沉的情愫。
现在的喜欢,远远胜过他名字的矫情。开始想要明白他内心的沉重。
他,没有张爱玲浓郁的小资情调,也不是鲁迅先生笔杆下的化身。在那个时代,他似乎独处着做自己的文章,也似乎关切着[吾民]之生计。儒家,道家,佛家,在他的笔下都成了自己的宗教。儒和道,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两面性;佛教,是教人如何救赎灵魂。“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成了儒学的哲学基础;道教,则成了人性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人们面对自己灵魂时最容易发现的东西。所以,林语堂先生说,儒家是静观的、怀疑的、惊异的、使生活笼罩着一种如梦性质的一面;而道家是活动的、有为的、相信的一面。关于[吾国吾民],他没有鲁迅先生的尖锐,却也不失小资的儒雅与本性的深沉。他不会天花乱坠的谈吾国,也不会矛头直对的看吾民,他笔下有的,是何为[吾国吾民],怎么是[吾国吾民],一种关切,透出笔墨,成为激励吾国吾民向前的精神食粮。
关于生活,他说是以痛苦为前提,然后再省悟。即是,所承受痛苦的深度,与彻悟的程度成正比。
人生的大喜大悲不过是有些生活者的独享,而最值得体味的是,生活中那些琐碎的疼痛,或许,有人说那是麻木的疼,算不上痛苦,可日积月累下来,能够忍得住寂寞的疼痛才是真的得承受了痛苦。在琐碎中醒悟,在琐碎中明白,在琐碎中,看清人生的大道理。人生,就是要历得住寂寞,经得起风吹雨打。
关于生活的艺术,他说我们是这个尘世过路的旅客,而并非房客。
艺术是美化了的生活。人一生,匆匆而过,多则过百,少则接近天地最初的混沌,我们总习惯在失去后才想要珍惜,想要拥有,可那是不现实的。人即将离世,再留恋生命的阳光,再眷恋的尘世的繁华,也只能将最后一眼定格在眼前最近的地方。远方的远方,风景秀美,生命的阳光,在另一处芬芳,你能怎样?人活着,还是要实际些的。譬如说,紧握手中的时光,呼吸眼前的阳光,在生命最后一刻,留一枚笑容,胜过这一生所有的荣光。那最后一枚笑容,留下的是一生的原谅,带走的,是生命里所有的,最美的艺术。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充实艺术。我们对生活的领悟,便是我们对艺术的领悟,所谓生活的艺术,就是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
我对于林语堂先生的理解,仅仅是对名字的喜欢和对他几篇文章的喜欢,至于他思想的深层,是我还未企及的地方,我想,这只是一个开始。
4赛珍珠与林语堂
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所以如此熟悉中国人民的生活并进行成功的描述,完全得益于她在中国长期生活的经历。她在中国度过了将近40年,而这40年是她一生最难以忘怀的岁月。
赛珍珠一贯对中国社会的状况和发展很关注,她住在南京时,手边有一份英文杂志,叫《中国评论周报》,她每期必看,而且一页页看得非常仔细。其中,新辟的一个闲话中国政治、社会、日常生活的专栏《小评论》引起了她的注意,《小评论》专栏作者林语堂对事物新鲜独到的观点,锐利确切的笔锋引起了她的兴趣。
1933年一个晚上,林语堂邀请赛珍珠到家里吃饭。他们谈起了以中国题材写作的外国作家。林语堂突然说:“我倒很想写一本书,说一说我对我国的实感。”赛珍珠十分热忱地说:“你完全可以做得到。我盼望已久,希望有个中国人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
1934年,赛珍珠读罢林语堂《吾国与吾民》的手稿,喜出望外,忍不住拍案惊呼:“这是伟大著作!”并亲自为该书撰写近4000字的序言。林语堂对赛珍珠充满了感激之情,他在《吾国与吾民》自序中说:“我首先应该感谢赛珍珠女士,她自始至终给我以亲切的激励,付印之前,她替我通篇审阅过我的原稿。”《吾国吾民》是林语堂与赛珍珠的首次合作,它的成功,使两人彼此名利双收。
1936年初,林语堂接到美国夏威夷大学请他去执教的邀请,加上赛珍珠的不断催促,林语堂于是决定赴美生活一段时日,用来专心写作。到美国后,林语堂携妻女暂住在赛珍珠在宾州的家里,和赛珍珠夫妇结为至交。
1937年3月初,也就是林语堂到美国整整7个月后,他开始用英文写作《生活的艺术》,该书次年成为全美国最畅销的书,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个星期之久。林语堂之所以在美国文坛有一定的影响,与赛珍珠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林语堂和赛珍珠一起创作过剧本,还打算共同把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翻译成英文,后因难度太大而改变初衷。林语堂便借鉴《红楼梦》的艺术形式,于1938年8月8日至1939年8月8日写成了70万字的《京华烟云》,立即把《京华烟云》完稿的消息打电报告诉赛珍珠夫妇,赛珍珠在回电中盛赞林语堂说:“你不知道你的创作是多么伟大。”《京华烟云》获1975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50年代林语堂为了研制第一架中文打字机样机——“明快打字机”向赛珍珠夫妇借钱碰壁,这件事对林语堂的刺激很大。尽管如此,他很快又用东方君子和西方绅士的气度找到了心理平衡。《苏东坡传》写成后,他不仅将书稿仍交赛珍珠夫妇的庄台公司出版,还将其后一部长篇小说《唐人街》也交给了庄台。1953年,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与《京华烟云》及《风声鹤唳》构成小说三部曲的《朱门》由庄台出版了,这是庄台出的林语堂第13部著作,也是他在庄台出的最后一部著作。
林语堂的作品都译成十多种不同文字,许多书非常受欧洲南美欢迎。赛珍珠及其丈夫沃尔什都是他的好友,不仅鼓励他用英文写作,而且多年来给他的作品提供了不少宝贵意见,或许,沃尔什因此认为林语堂的作品的外文翻译版税,庄台公司收费应该高于通行的标准,林语堂也应该“知恩图报”。一般来说,书的海外版及外文翻译版的版税,原出版公司只抽10%,而庄台公司居然抽50%。不但如此,书的版权应该属于作者,而林语堂由庄台公司出版的书版权均属于庄台公司。这样一算,这么多年来,林语堂着实吃亏不小,他说,“过了一二十年才发现朋友开书局也是为赚钱的。”
林语堂遂请律师办手续将他所有的书的版权划归自己。沃尔什夫妇大感惊奇,赛珍珠打电话给林语堂的二女儿林太乙问:“你的父亲是不是疯了?”20年后,林语堂回顾往事还生气地说:“我看穿了一个美国人。我二人的交情,可以说情断义尽了。我决定就此绝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