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温暖的陪伴作文记叙文

时间: 02-18 栏目:话题作文

1温暖的陪伴

记得小时候,我们还住在老家,就在老家的门前,有一棵柳树。那时候,母亲最喜欢的,就是门前那棵柳树,所以每次母亲都会去阻止那些肆意破坏柳树的人,像是在维护一段什么感情。于是,不再有人去破坏这棵柳树。又因此,每当三月的春风又再一次唤醒大地万物的时候,柳树那青翠的颜色就像是对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的感谢……

春天,不外乎万物复苏,却又带着一丝冷意,我忙着看柳树又一次长出青翠的绿叶,却疏忽了,三月的天气容易使人生病,但这一点,母亲并没有忘记,每次当我禁不住想要望一望柳树时,母亲总会将一件较厚的衣服披在我的肩上,这时,我总会笑着看着母亲,而母亲也顺其自然的给了我一个“天气还凉呢,小心感冒”的眼神,刹那间,心中总会留出一股暖流,这股暖流,直逼到了心底;到了夏天,火辣辣的太阳总会逼得我们到门前那棵柳树下乘凉,这时候,母亲总会给我扇风,汗水留下时,母亲总会用纸巾帮我轻轻擦掉,晚上,我们又会在柳树下看星星,我喜欢依偎在母亲的怀里,认为在母亲的怀里,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母亲总会笑我“呵,傻孩子,你都不小啦,也该学会面对现实、黑暗了,懂吗?”;好不容易,又到了深秋,这个季节,母亲总会想起已逝去的祖母……

母亲说,她小的时候,祖母总会带她到那棵柳树下洗头发,祖母喜欢用头发逗母亲,而母亲总会咯吱一声地笑起来……瞬间,我明白,母亲在维护的,是她与祖母那段快乐的时光,也明白,能够与最亲的亲人生活在一起,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与母亲在一起的一幕幕,尽管已是过去,我却从不曾忘记,也不想我忘记。母亲对我的好,对我的疼,我永远铭记在心。对于母亲,我只能用我这几天来读的千字文里的一句话,那便是“临深履薄,夙兴温情。”

只有这句话,才能表达我内心对母亲的感谢,感谢母亲给的温暖,一路伴随着我……

2温暖的陪伴

自古以来,每当孩子牙牙学语时,母亲就会教孩子们念古诗,从小到大的课本中都有古诗。文人作画后,也会在画旁作诗。古诗,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使我们从中学到各种人生哲理,了解人情世故。

我小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带图画的《唐诗三百首》,我也对那本书“颇感兴趣”,只要妈妈不注意时,我总会在树上面划上几道或是撕掉几页,渐渐地,我长大些了,原先的小厚一本书,现在却变得破旧不堪,这时我终于对书上的字感兴趣了。只要妈妈做饭时,我便会搬着个小板凳坐在角落里用情的读诗。

当时的我对一首《回乡偶书》情有独钟,可能也是因为那上面的画的原因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旁边画着一个老爷爷笑着对孩子们,可孩子们却都不认识他,不愿意和他玩,我当时只觉得这个老头儿太可怜了,没人理他,我都替他感到伤心。现在我长大了,终于明白这首诗的意思是作者在外漂泊了太久,家乡的人已经变化,很少人认识他。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最熟悉的诗再不过是李白的诗了,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传遍了千家万户,但更人敬佩,是李白那不羁的性格,一个人只有他的心是纯净无暇的,才能写出令世人惊叹的诗词,只有她的心真正沉醉在一件事中,他才会领悟其中的真理。

不论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是白居易、黄庭坚这类的绝顶诗词文人,各个朝代,各个时期,各个地点总会有络绎不绝的才华之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中华的诗词文明,将以代代传承下去,陪伴着每个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每当耳边想起熟悉的诗词的声音,我们都感到无比温暖和自豪,中华的诗词,永远陪伴在我们身边!

3温暖的陪伴

看到“温暖”二字,最先想到的便是寸草春晖、舐犊情深的父母。而后,诲人不倦、百年树人的老师;同窗相印,朝夕相处的同学;心照神交,情同手足的好友……都一一浮现入脑海,回荡于心中。一时间纠结起来,不知如何抉择。但看到“陪伴”二字,选取的对象忽的明确了,因为能真正给予我温暖和永恒陪伴的只有它了…。

看到这,你或许会奇怪,为什么要用这个“它”呢?因为“它”不是人也不是物,而是一种爱好--绘画。是的,我爱绘画。没有缘由,没有目的,似乎这种爱是与生俱来的。当欣赏着手中的画笔在画纸上翩翩起舞时;当聆听着铅墨与纤维共同演奏的天籁之声时;当我观赏着心中所思所想被我呈现在纸上时,那种爱便会从心头油然而生。

还记得十年前的我,便对妈妈嚷嚷着要参加幼稚园的儿童画班,我也不知当时连笔都拿不稳的稚嫩的小手是怎么画出图像来的,但那一张张当年的“大作”现在还保存在家里,偶尔翻看却能从那歪扭的五色线条中感觉到童真与童趣。再次对妈妈嚷嚷着要学画,就是三年级的时候了,那时候的我刚刚接触漫画,便爱上了这种艺术,于是吵闹着要学。于是从那时起,绘画便陪着我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从漫画、水彩到素描、国画,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升入初中后,学业负担忽然加重,因此绘画也成了一种奢侈,但它还是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穿插在各种试卷习题的暇隙中--当我偶尔从忙碌劳累的学习中闲暇下来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拿起画笔。哪怕有时候时间实在紧迫,我也会忙里偷闲地上网欣赏一些大师的作品。不为别的,只为让那细腻入微的笔触触动我紧张的心情,让那精美绝伦的色彩洗涤我身心的疲倦。每当此刻,便会感受到一种由衷的敬佩、一种内心的温暖、一种感官的享受,甚至一种灵魂的升华。

从与绘画结缘至今已过七年。而学画时的各种逸事,比如画素描时粘了铅的手在脸上乱抹成花猫,为了配合所画人物的动作而歪七扭八手舞足蹈,还有某个晚上拿起画笔后忘了时间等到醒悟时天已将明……等等这些事情现在想来仿佛还在昨天。而我对绘画的付出也经常能获得它的回报,比如各种绘画比赛的名次和奖状。不过相比那些印着金字的硬纸,更让我珍视的则是右手上那大大小小的老茧,我丝毫没有觉得它们碍事或难看,反而会自豪地伸出手对别人说:“看,这些茧是我画画磨出来的!”因为它们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颗颗勋章,见证着我画技的逐渐成熟与我对绘画的无尽热爱。

我这七年来的生活因为有绘画的陪伴而显得相当充实与温暖,我也确信以后它会一直陪伴着我。直到老,直到死,直到永恒…

4最温暖的陪伴

29号晚,如期回到家中。

家里一切如故,甚至连物件的摆放也都还是我熟悉的样子,三两本小说随意地扔在桌上,旁边是我爱吃的核桃、大枣,一颗颗一枚枚都装在精致的小盒子里,仿佛在等待着我的"宠幸",床上的被子也没有叠,厚重的棉被整整齐齐地平铺在我的小床上,一切一切,一如我刚走时的摸样。

听到我进屋,妈妈立刻迎了上来,满脸都是笑容。不等我开口,妈妈便忙不迭地帮我卸下书包,一边忙活还一边唠叨“车上人多不多”“累不累”“饿不饿”等等之类,我一边“嗯,啊”地应着一边换衣脱鞋好不忙活。“你说你这一趟趟好不折腾哟!”妈妈还在絮叨,口气中满是嗔怪。爸爸也闻声出来,他还穿着那件灰色竖条纹的大睡衣,如往常一样。“回来了啊,老儿子。”爸爸拍了拍粘满面粉的手,我知道,他一定是在擀面条。“上车饺子下车面”,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这本是一个多么温暖美好的夜晚啊,可不知道为什么,我竟在那一刻有些心酸了。眼前的这一切都太过熟悉,熟悉到让我恍惚以为自己仿佛从未离开,没有踏上北上的火车,亦没有背起行囊行走远方,仿佛我还是那个没有长大的孩童,依旧每天背着书包上学放学。只是,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次回家,突然发现爸爸妈妈老了,那熟悉的面庞中平添了一丝陌生的苍老与疲惫。是这莫名的苍老和疲惫吗,竟让我有些手足无措。

晚餐很简单,一盅小酒几样素菜。爸爸说他最近很忙,自从机构改革开始以来,他已经持续加班近两个月了,真的很累。他说这话的时候,把筷子轻轻放在碗上,单手叉腰,另一只手轻抚着肚子,我看着他的啤酒肚似乎是又大了一圈,想必最近应酬时不少。吃过之后爸爸便窝在沙发上。微闭着双眼,电视里,马鼎盛还在眉飞色舞地分析着中日两国的复杂联系,爸爸也不言语,只静静地听,那架势俨然一个神仙老爷。这次回来,爸爸沉默了很多,偏偏风度似乎也被藏在了风衣里面。

我回到自己的房里。关门上网。不一会儿,妈妈推开门走了进来,她笨笨地,穿着她那套大花儿的棉睡衣,乒乒乓乓,开始翻箱倒柜地找着什么。我问她,“妈,在找什么呢啊您?”“放大镜。”“放大镜?”“嗯,哎,现在老啦,眼睛都花啦。”“怎不配副眼镜呢?”“哎哟,不想承认自己老了呗。”妈答道,然后抬起头,笑笑。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无限心酸。老去,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那美丽的容颜,那活力的青春,那昂扬的斗志,都在岁月中一点一点消失殆尽,然后在皮肤上刻上一道道再也舒展不开的沟壑,多残忍,多心酸,那一刻,真的觉得好心疼。

十一的时候,妈妈准备做一个小型手术,不很严重,可我已感受到作为女儿肩上担子的分量。爸爸妈妈是真的老了,而我,也已不再是小孩子了,不能再只是索取了,我也应该像根顶梁柱一样为愈渐老去的父母撑起一片晴空。十一,我取消了既定的计划,没有旅行,没有聚会,只想好好呆在父母身边,给他们世上最简单,却是最好,最温暖的,陪伴。

5最温暖的陪伴

不曾想过繁华都市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荒芜,也从未去领略过渗透灵魂的孤独,真正的一个人的存在。而弟弟在这样的寂地里,生活了三年。

三年前的夏天,是个炎热多事的季节,拿到大学的入学通知书。如千万个普通的农家一样,又喜又忧。后来辗转,终于是踏进了大学的校门,然而代价是弟弟辍学。十五岁,天真烂漫的年龄。本来在初中的他,为了我这个哥哥,辍学了。然而他总是在别人面前很自豪的说起他有个读大学的哥哥。可笑我仍沾沾自喜,内心得意。为了我,他过早的踏入社会。

小时候的他,总爱跟着我。我走到哪里,他跟着到哪里。我打弹珠很是厉害,几乎是赢。他技术不好,又喜冒险。结果经常输的光光。没有了又来找我要,我总骂他。说技术不好就不要那么冒险。他唯唯诺诺的答应,后来又输。回家的时候我赢的盘满钵满,他又来要,我不给,还喋喋不休的说着。一路争吵着回家。父亲一通火,把我赢的一盒弹珠全扔到柑地里,怒气不懈的给了我一耳光“他是你的弟弟,你不能自私!”我们,在争吵嚷嚷里,走过童年。

初中三年级住校,高中住校,到了大学仍然住校。因而我个性比较独立,什么都要强。在家时间也少,个性变的骄纵。在家和父母顶嘴,总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说。弟弟就更和我吵了,他大声的说比他大三岁的哥哥不懂体贴父母,许多年以来,我仍然记得他红着脸说他哥哥的样子。那么怯怯又那么坚决。

年华如流水,静悄悄的过了这许多年,他从我印象里跟着跑路的2尺小胖墩长到门框一般高的男子汉了,正经是个小伙儿了,喉结突出了,嗓音也变了,一切的一切,默默的诉说着他长大了。

他想要自己存钱以后学做咖啡师,但身份证掉了,于是叫我帮他办卡。我答应了,跑了几趟邮局,总算是办了下来,之后他又没空,老加班。于是让我给他送去。路上颇为波折,整整三个小时的车程,折磨的人没有一丝的生气。

终于到了,他穿着泛白的工作服从车间里跑出来,脸上漾着笑容。耳朵上别着一只铅笔,那是他要用做画图的。他看着我,“哥哥,你来了啊?怎么现在才来啊?你先到宿舍里等我,我们一会儿就去吃饭。”我木讷的点点头。跟着他走到宿舍。门上的黄漆早已退却,看到灰烂的木戳露出来,没有锁,弟弟笑说这里都这样。接着让我进去,他便去上班了。我推开门,屋里摆着两张床,是他和同事的。一台顶上铺满灰尘的陈旧电视机压着同样满是灰尘的影碟机,一台摆满了杂物的柜子。一个桶,俩个盆子靠着墙立着。地上很是洁净。床也铺的很直,被子叠的四四方方。

我靠着床坐下,翻出碟子来,都是《亮剑》,《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传》……他喜好看这类的,战争的,喜剧的。我坐着,突然心里就涌起一层悲凉。弟弟竟在这样的地方生活着,没有绚丽的灯光,没有像样的超市,没有所有和年轻有关的东西。他像被隔离了。

坐了不久,他就来唤我去吃饭。他调皮的眨眼问我,你知道我们去哪里吃饭么?我摇摇头,他大笑:苍蝇饭馆。我不解,到了一看。是个农家小院。因这是在郊区,没有该有的物质供应。连个饭馆都没有。所谓的苍蝇饭馆,是个农家开着的,一个陈旧的橱柜,里面摆着不再新鲜的蔬菜,油腻的橱窗上甚至能看到油珠。他让我点菜,我说随便一点吧。他就说一荤一素一汤嘛。我看着莲白好像还鲜一些,就说那莲白盐煎吧,红烧茄子,再来个番茄煎蛋汤。我一口气说完了,老板一脸茫然的看着我。弟弟赶紧拉了拉我,对老板说道:“就来个莲花白炒肉,炒素的茄子,还有番茄汤”。见老板露出释然的神色,转身进屋弄去了。弟弟才对我说:“哥,这里不是城里,你不要说啥子盐煎,红烧的,老板懂不起,你就说啥子炒肉,啥子不炒肉就可以了”。我心里更沉了,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饭菜很快就上来了,见弟弟吃的很开心,我便给他夹菜,让他多吃点。他不停劝我吃,不停的叨叨着我还是像过去一样,饭量老是不行。虽然饭菜是浓浓的家常味,可我觉得分外苦涩。吃了几口,再也没有动筷。默默的看着他吃,他的确吃的很开心。

快吃完了,弟弟叫老板打包。我很诧异,老板笑着说,你莫见怪。他们这些人都这样,节约的很。弟弟边动手打包边说:“哥你别笑我,我们这里都是这样,吃不完的带回去,晚上热一下,晚饭就算解决了。”老板看了看我,又笑了笑。可我却哪里能笑的出来?我悄悄的别过头,深呼吸几次,平复下将要溢出的泪……

要走了,我们聊了很多。碎石散乱的路上,印下两行歪斜的足迹。他坚持要送我上车,我踏上车去的那一刻,我看到他别过头,接着又转过来。脸上仍有笑容,僵了一些。我站在车窗前,拼命的给他挥手,看着他的身影越变越小,终于再也看不到了。终于忍不住了,终于泪流了,终于哭出声了。寒冷的冬天,在摇摆的车窗前,像个失落的孩子,痛哭,且不知道为什么就哭了……

我知道有生之年我总是负了这个淳朴的弟弟,太多太多。他陪伴在我身边,从童年走来,一路欢声笑语。成年了,仍然静静默默的守护在我身边。可恨我从来没有去留意过,关心过他。始终他在牵挂着这个哥哥。他就像清茶一样,静静的润泽着我干涸的心田,十几年来不离不弃。

是这样的一种温暖,默默的陪伴我走过春秋冬夏。是这样的一种陪伴,让我习惯了他的存在,忽略到以为这本是自然。该说什么才好?弟弟,谢谢你么?

以后,我会做个称职的哥哥,让你也有最温暖的依靠。好好加油,去追寻你的梦,你会一路风雨,但也会一往无前。我在背后!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