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六尺巷作文500字

时间: 12-06 栏目:话题作文

1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今天的我们礼让,和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处理小事小非,更应该比封建时代做的更好。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在今天到处都在讲和谐,“和谐社会”、“和谐团队”、“和谐家庭”。弘扬一种美德,体现一种胸怀。人人都能做到,我们的社会就和谐了。

2六尺巷——礼让大道

在安徽安庆,有个地方叫桐城,古城“文都”。那里文风盛行,除了很多名人,比如张廷玉、张英父子俩。提到张英,不得不提到桐城的六尺巷。

六尺巷乍一看,只是一条不起眼的肖像,宽只容两人并行通过,长只有一百米左右。小巷的入口有个大牌坊,上面写着两个大字:礼让。小巷两边是徽派建筑的墙,青色的砖,灰白相间的檐。右边墙上还有块汉白玉做的“六尺巷”三个字。走在青石板铺的小路上,让你有一种幽深的感觉。在这条小巷里,还有一个流传百年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在京城做官。他的父母打算把自家院子砌起来。可墙刚砌好,邻居吴家闹意见,认为张家把墙砌到他们家的地盘了。张家听了不信,说着说着两家吵起来了,到县官拿去,县官也劝不了他们。张家于是传信给张英,想靠他的官位摆平吴家。张英收到信,笑了笑,写道:“千里传书只为墙,让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收到回信,看到儿子让他们退让,非常扫兴,但这也是让两家和好的唯一办法,只好把墙后退了三尺。吴家见张家让了三尺,非常感动,于是自己也让出三尺。

所以,就有了今天的六尺巷,也有了一条礼让的人心大道。

3六尺巷的来历

清代康熙年间,桐城的张廷玉在京城做官。家人在桐城建相府时与邻居发生争执,彼此为三尺宅基地互不相让,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连忙送信给张廷玉,盼望他给县令写信通融。张廷玉见家书后,复诗一首寄回:千里修书为道墙,让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扰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总管接信后,深深领会张廷玉和睦礼让、豁达明理的胸襟,立即让出三尺地。邻居看见张家退让三尺,也随即后退三尺。两家不仅化解了矛盾,还为过往行人留下了一条六尺宽的通行巷道,大大地方便了邻里乡亲。从此,“六尺巷”便妇孺皆知,成为处理相邻关系的典范,并被传为德政礼让的佳话。

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说起这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

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在我们古代已经提倡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欲横流、钱、权当头的今天,提倡这种美德,似乎更为必要。

这条巷子现存于桐城市的西南,在市区环城西路的宰相府内,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

为你推荐